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286章

帝国风云-第286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提高,从而使新的防线更加稳固。
    此消彼涨之下,总体战局必然会在某个时候达到平衡。
    当然,尼米兹肯定明白这个道理。
    问题是,当时不关是尼米兹、还是斯普鲁恩斯,乃至美国总统罗斯福,都不知道要退到什么地方,才能形成平衡。
    既然不知道要后退多远,那么就不能后退。
    说白了,只要后退开始,又没有能够及时建立起新的战略防线,那么美军就无法在后退中停住脚步。
    换句话说,即便要后撤,也需要先建立一条新的战略防线,而当时没有人知道应该把这条防线建在哪。如此一来,也就无法构筑新的战略防线,只能继续在前沿死守,最多只能在坚持不住的情况下后撤。
    结果就是,尼米兹没有采纳斯普鲁恩斯的建议,依然命令他在西南太平洋活动,并且寻找机会夺回制海权。
    为了安抚斯普鲁恩斯,或者说为了给他打气,尼米兹亲自帮他申请了将军衔。
    虽然罗斯福依然不大了解这个在参战后才异军突起的海军将领,但是在经过珊瑚海大海战与所罗门海战之后,美国海军中已经没有人不知道斯普鲁恩斯是谁了,而且海军部长金将也同样器重斯普鲁恩斯。在金将与尼米兹的共同推荐下,以及为了鼓舞海军士气,罗斯福批准了斯普鲁恩斯的晋升申请。
    只是,将军衔对斯普鲁恩斯来说,没有半点价值。
    在美军中,军衔与职务是分开的,军衔的好处体现在待遇与地位,即军人的津贴、福利都直接与军衔挂钩,且在见面的时候,肯定是下级主动向级敬礼。至于指挥权,则与军衔没有直接关系。按照美军的指挥体系,指挥权由职务决定,哪怕斯普鲁恩斯只是少将,只要他在第31舰队司令官的位置,而且第31舰队司令官的职务比第32舰队司令官的高半级,就算米切尔是中将,也得听从他的指挥。
    显然,晋升并没有给斯普鲁恩斯带来更大的权限。
    当时,他依然以第31舰队司令官的身份,兼任了两支舰队联合指挥官的职务,全权负责舰队作战。
    问题是,他的权力只在战术层面。
    虽然做为舰队司令官,斯普鲁恩斯有向战区舰队司令官提交作战计划的权力,也有权制订作战计划,但是要不要采纳,以及是否调整作战计划,都是战区舰队司令官的职权,且舰队司令官必须服从。
    说白了,在总体作战方向,依然由哈尔西决定。
    显然,斯普鲁恩斯对哈尔西不会抱太大的希望。
    战前,斯普鲁恩斯与哈尔西的关系非常不错,甚至可以说,斯普鲁恩斯能够得到尼米兹的重用,就与哈尔西有关。参战后,两人的私下关系也非常好,斯普鲁恩斯出任第二航母大队指挥官就是由哈尔西推荐的,而且随后哈尔西还推荐他来指挥舰队作战,让尼米兹把米切尔排在了后面。
    问题是,斯普鲁恩斯与哈尔西根本就不是一种类型的将领。
    最重要的是,两人的战略观念有很大的差别。
    一直以来,斯普鲁恩斯都持在坚守防御的基础,有计划的退却,把美军在战略空间的优势发挥到极限,抵消中队在军力的优势,从而让美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动员,在遭到不可挽回的失败之前,让战争潜力爆发出来,获得大逆转的机会,并且为取得最终的胜利打下基础。
    战后,很多军事学家都支持斯普鲁恩斯。
    在某些人看来,如果斯普鲁恩斯的战略主张占据了风,那么美国就很有可能成为这场大战的最终胜利者。
    只是,更多的人知道,斯普鲁恩斯的主张根本占不了风。
    道理也很简单,在政治与外交,美国承受不了失败所产生的后果,甚至不能在战略有半点软弱。
    别忘了,日本已经战败,英国也摇摇欲坠,红俄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战略,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优势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没有优势。在大西洋战场,美英盟军的优势也非常有限,如果英国战败,那么美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大洋击败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为了确保英国不战败,美国就得保证红俄坚持下去,而让红俄坚持下去的主要办法就是解除其两线作战的困境。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什么漏洞可钻,即便没有大西洋的制海权,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能够倾尽全力攻打红俄。在中德战略分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要使命也是击败红俄,然后才是打击英国。这样一来,美国就只能增强施加在中国身的压力,设法让中国把战略重点转向太平洋,减少在大陆战场投入的兵力,即减轻红俄受到的压力。
    显然,斯普鲁恩斯的退缩战略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哈尔西与斯普鲁恩斯的观点恰好相反,不是说哈尔西对战略有更深的了解,也不是他懂得政治对战争产生的影响。要知道,哈尔西是美国海军众多将中,最没有政治头脑与战略眼光的一个。
    哈尔西崇尚进攻,而且把进攻看成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手段。
    结果就是,在他看来,任何退却都是不可容忍的,即便不能进攻,也要在前沿战线拖住中队。
    说白了,只有守住前沿战线,美军才能在缓过气来之后发起进攻。
    不可否认,私人关系取代不了最根本的矛盾。
    自珊瑚海大海战开始,哈尔西就始终强调进攻,要求舰队尽一切可能打击对手,甚至不惜承担风险。斯普鲁恩斯不是不想进攻,只是更加理智,知道在整体实力不如对手时发起进攻与自杀没有区别。或者说,斯普鲁恩斯更有耐心,会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而等待,哈尔西却严重缺乏耐心。
    这些分歧,最终使斯普鲁恩斯与哈尔西分道扬镳。
    在一九四二年初,在美国总统强调了守住所罗门群岛的重要性之后,哈尔西的主张占了风,斯普鲁恩斯也就不得不服从指挥,在他认为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率领舰队去寻找中国舰队决战。

第一百八十一章 总体战局
    第一百八十一章总体战局
    战略上的需求,让斯普鲁恩斯不得不率领舰队开赴战场。
    对此,顾祝同也有类似的认识。
    可以说,进入一九四二年,总体战局变得对美英俄轴心更加不利。在各条战线上,美英俄轴心都处于崩溃状态。
    大陆战场上,德军已经占领了整个高加索地区,先头部队抵达伏尔加河下游,另外一路德军则在向外高加索地区推进。受此影响,土耳其已经开始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参战前的秘密谈判,而土耳其提出的条件是重回海湾地区,在战后吞并海湾国家,并且承诺德中同盟在海湾地区享有最高利益。东面,中国陆军已经扫dàng了远东地区,一支部队还到达了鄂霍茨克海北岸,主力则在向西伯利亚地区推进,先头部队离贝加尔湖不到五百公里。从西北出发的中**队已经攻入中亚地区,只是战斗打得不是很顺利,在阿拉木图遭遇失败,被迫后撤了两百多公里。只是,中国陆军正在调整作战部署,预计在上半年将增兵四百万,而且把重点转向中亚,争取在年内与德军会师,完成对红俄的战略包围行动,然后与德军共同攻占乌拉尔地区。
    对红俄来说,离战败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如果俄军不能在年内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那么最迟在一九四三年夏季,德军就将攻入莫斯科,中**队则将扫dàng西伯利亚与中亚,到时候留给红俄的恐怕只有北冰洋的几座港口城市了。
    问题是,俄军有能力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虽然美军已经打通了北大西洋航线,美英两国动用了十多艘护航航母、上百艘驱逐舰与更多的武装商船,组建了十多支护航舰队,专门为前往摩尔曼斯克与阿尔汉格尔斯克的船队护航,但是这条航线上充满了危险,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的船只不到百分之五十,而且美英提供的支援非常有限。
    在整个一九四一年,北大西洋航线只为红俄送去了不到五百万吨物资。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德俄战场上,任何一场大规模会战的物资消耗量都在千万吨以上,而且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更是难以计数。比如,在高加索会战中,德军投入了二百一十八个师、总计三百五十万官兵,动用了四千八百辆坦克、一万二千门重型火炮、五千二百架战机,仅油料消耗每天就超过了十万吨。在整场会战中,德军总共向前线运送了三百四十万吨燃油、四百八十万吨弹药、以及其他物资近两百万吨。俄军的投入稍微少一些,但是也不会少到哪里去,物资消耗量也在一千万吨左右。
    也就是说,美英在一九四一年提供的援助,连半场会战都打不了。
    在一九四一年,德俄战场上一共打了三场大规模会战,还有数不胜数的小规模战役,俄军的物资总消耗量高达数千万吨。
    显然,美英提供的援助,不过是杯水车薪。
    当然,也有人认为,美英提供的援助至关重要。比如,在欧洲领土丧失大半后,红俄的工业几乎停顿,即便有大量工厂提前搬迁到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但是恢复生产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当时,红俄最缺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一种“人造资源”,即电力。要知道,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根本没有多少发电站,而建造发电站又不像搬迁工厂那么容易,所以红俄的高耗电工业产品的产量一直非常低。这其中就包括电解铝,而铝又是制造飞机的战略资源。在一九四一年,美国提供给红俄的无偿援助中就有十万吨铝锭,而这些铝足够制造数千架战术飞机。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十万吨铝锭,红俄的飞机制造厂就只能用木材来制造飞机了。
    美国的援助有多大的意义呢?
    在一九四一年,红俄总共制造了七千余架飞机,绝大部分都是战术飞机,而这些飞机消耗掉了大约十四万吨铝锭。
    也就是说,红俄制造飞机所用的铝,有七分之五来自美国。
    不可否认,美国提供的援助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是绝对不能高估其价值,因为红俄不可能凭借美英的援助打赢这场战争,如果自身实力不济,即便北大西洋航线上没有数以百计的潜艇,红俄依然会战败。
    可以说,红俄战败的迹象在一九四二年就暴lù了出来。
    年初的时候,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缴获了几辆俄军的新式坦克,即t…34…85型中型坦克。最初的时候,德军非常震惊,因为这种安装了八十五毫米高压坦克炮的坦克,具有十分凶悍的火力,能在两千米内打穿所有德军坦克的正面装甲。只是,在深入研究后,德军就没有那么惧怕这种坦克了。除了粗制简陋之外,t…34…85采用的竟然是普通的表面渗碳钢,而不是高强度合金装甲钢,其防护能力十分低劣,即便在两千米外,德军的“黑豹”坦克也能轻易洞穿其正面装甲。
    后来,这批坦克中的几辆送到了中国,而中国长春车辆厂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大战期间最著名的“东北虎”式中型坦克。必须承认,t…34…85的基础设计非常出sè,在保证了基本xìng能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生产难度,只要采用更好的材料,比如用高强度合金钢制造装甲,其xìng能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以一九四二年初的情况来看,红俄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