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

第20章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第20章

小说: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畅通,故腹痛里急而肛门滞重。若热迫肠道,水液下注,则见暴注下泻,便色黄而秽臭;热邪伤津,则口渴,尿短黄;蒸达于外,故身热。湿热内蕴,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司为主要病机。
据。
③以肛门灼热,尿少色黄,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的定性依据。
十三、辨虫积肠道证
虫积肠道证,是指蛔虫等积滞肠道而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胃脘嘈杂,时作腹痛,或嗜食异物,大便排虫,面
齿,或鼻痒,面部出现白色虫斑,白睛见蓝斑,或突
黄形瘦,睡中
然腹痛,按之有条索状,甚至剧痛而汗出肢厥,呕吐蛔虫。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误食不洁的瓜果、蔬菜等,虫卵随饮食入口,在肠道内繁殖孳生所致。虫居肠道,争食水谷,吮吸精微,故觉胃中嘈杂而贪食,久则面黄形瘦;蛔虫扰动,则腹痛时作,虫安则痛止,或随便出而排虫;若蛔虫钻窜,聚而成团,抟于肠中,阻塞不通,则腹痛扪之有条索块状;蛔虫上窜,侵入胆道,气机逆乱,则痛剧呕吐,甚至肢厥汗出,此为“蛔厥”。阳明大肠经入下齿,环唇口,行面颊,阳明胃经起于鼻,入上齿,布面颊,虫积肠道,湿热内蕴,循
经上熏,故鼻痒、
齿、面部生白色虫斑。肺与大肠相合,白睛属
肺,蛔虫寄居肠道,故可见巩膜蓝斑。【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蛔虫积滞肠道,肠道气机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腹痛,大便排虫为主要定性和定位依据。
本节主要讲述了胃肠病证的辨证。胃肠病证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病证,临证时要辨清病证在胃还是在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清其寒、热、虚实,但胃肠病以实证、热证居多,老弱之人则以虚、寒证或者虚实来杂居多,临证当细辨之。


辨肝胆病证方法
肝胆病的辨证,是指根据肝与胆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肝和胆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判断肝胆疾病的病机,性质及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肝位居右胁、膈下腹中,以三焦分,属下焦部位。肝经布乳、胁肋,下抵少腹,循阴器,肝主疏泄,又主藏血,在体为筋,在窍为目,其华在爪;胆附于肝,经脉相互络属,二者相合,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肝胆均与情志活动有关。各种原因导致肝功能失常时,则常见胸胁少腹胀痛窜痛,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疾、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胆腑功能失常则常见口苦发黄,惊悸失眠等症。因此,凡见到以上述症状为主的疾病,即可确定为肝胆疾病。肝胆病变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肝胆本证候,也有肝胆与其他脏器的相关证候。肝体阴而用阳,虚证多见血亏及阴伤,实证多见气郁火盛及寒邪、湿热为患。
肝与胆病的辨证常用于对不寐、眩晕、耳鸣耳聋、头痛、胁痛、胃脘痛、腹痛、郁病、梅核气、虚劳、内伤发热、汗病、黄疸、积聚、鼓胀、癫病、狂躁、惊恐、麻木、中风、偏瘫、厥病、血病、温病、雀盲、白睛涩痛、阳痿、阴缩、带下、崩漏、闭经、月经不调、不孕等病的辨证。肝胆病变证候主要有: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肝阴虚证、肝血虚证、肝风内动证(包括肝阳化风证、热极生风证、阴虚动风证、血虚生风证)、肝经湿热证、寒滞肝脉证、肝血郁滞证、肝胆湿热证、胆郁痰扰证、胆气虚证、虫扰胆腑证、胆热证。应注意相似证候之间的鉴别。
一、辨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常由精神刺激,情志不遂以致肝失疏泄所引起。临床表现】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
或易怒,或咽喉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瘿瘤;或妇女乳房胀
痛、或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或形成
块;舌苔薄白,脉弦或涩。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肝性喜条达恶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脉不利,故胸胁或小腹胀满窜痛,情志抑郁寡欢,善太息。女子以血为本。冲任隶属于肝,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气血失和,损伤冲任,故见乳房作胀或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若肝气郁结,气不行津,津聚为痰,或气郁化火,灼津为痰,肝气挟痰循径上行,搏结于咽候,可见咽部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此称为梅核气);痰气搏结于颈部,则为瘿瘤。若
气滞日久,血行瘀滞,肝络瘀阻,日久可形成
块结于胁下。苔白,
脉弦,为肝气郁滞之象。【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
②以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脉弦为辨证依据。
③ 有胸胁、少腹胀痛或窜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脉弦等肝病定位症状。
④由于肝疏泄气机功能涉及面广,故可兼见胸闷善太息、咽喉如梗、瘿瘤,或气滞血瘀的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经闭、
块等症。
血瘀胁下,见
二、辨肝火上炎证
肝火上炎证是指肝火炽盛,气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或火热之邪伤肝所引起。
临床表现
头晕胀痛,耳鸣如潮,或突然耳聋,耳内流脓,肿痛,或两目赤肿,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口苦,不寐,或噩梦纷纭,面
红目赤,或吐血,
血;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因火热之邪内侵,或他脏火热累及于肝,以致肝胆气火上逆所致。火热之邪内扰肝胆,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脉络,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肝失条达柔和之性,则胁下灼痛,急躁易怒。肝藏魂,心藏神,热扰神魂,则见不寐或恶梦纷纭。胆经循行耳中,肝热移胆,胆热循经上冲,故见耳鸣如潮,甚则突发耳聋。热迫胆汁上溢,则口苦。火邪灼津,故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迫血妄行,则见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经实火内炽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肝火炽盛,气火上逆为主要病机。
②以肝经循行部位实火炽盛为辨证依据。
③ 有头晕胀痛、耳鸣如潮,或突然耳聋、耳内流脓肿痛;或两目赤肿,或胁肋灼痛,急躁易怒、口苦等肝经火盛的定位症状。
④可兼见不寐、噩梦纷纭、面红目赤,或吐血、
血、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热盛的定性症状。
三、辨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血不足,所属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血的生成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所引起。
糊,或夜盲;或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或妇女月经量
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
【机制分析】肝藏血有调节血量作用,肝血不足,目失濡养而有目眩、头晕、夜盲之症。肝藏血养筋,肝血不足,筋失营养而有麻木、拘急、震颤等症。肝血主养胞宫,肝血虚,胞宫失养、可见月经量少、色淡、闭经之证。面、舌、甲色淡及脉细均为血虚常见之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液不足,肝失所养为主要病机。
②以筋脉、头目、爪甲失养和血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面白无华或萎黄、舌淡、脉细等血虚的定性症状。
④有头晕目眩、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等肝血不足,经脉头目等组织失养的肝病定位症状。
四、辨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肝阴不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伤阴或肾阴不足以致水不生木所引起。
【临床表现】头昏耳鸣,两目干涩之症,胁肋灼痛,或手足蠕动,形体消瘦,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部烘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数。
【机制分析】年迈或久病损伤肝胃阴液,除有阴虚火旺之消瘦,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部烘热、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之虚热特征外,还可因目失濡养而有两目干涩之症。肝脉过两胁,所以有胁肋灼痛之症。肝阴不足,筋失濡养而有手足蠕动之风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肝阴不足,虚热内扰为主要病机。
②以筋脉、头目失养和阴虚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面部烘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数等虚热的定性症状。
④有头昏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或手足蠕动等筋脉、头目
失养的肝病定位症状。
五、辨肝阳上亢证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恼怒伤肝,化火伤阴,或房劳所伤,年老肾阴亏虚等阴不制阳所引起。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恼怒所伤,气郁化火,火热耗伤肝肾之阴,或因房劳所伤、年老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木失荣,致使肝阳偏亢所致。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肾之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亢扰于上,故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肝性失柔,则急躁易怒。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肾阴亏,筋骨失养,故见腰膝酸软无力。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上实下虚,故头重脚轻,行走飘浮。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为肝肾阴亏,肝阳亢盛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为主要病机。
②以头目眩晕胀痛、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为辨证依据。
③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失眠等肝阳升发太过,气血上逆的定位症状。
④有腰膝酸软、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舌红、脉弦或弦细数等肝肾阴虚的一般症状。
此外还应注意肝火上炎证,肝阴虚证、肝阳上亢证的鉴别。三证都有热象,但肝火上炎证属于实热证,以肝经火热内盛为主要病机;肝阴虚证属于虚热证,以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拢为主要病机;肝阳上亢证为本虚标实证,以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而致肝阳偏亢为主要病机。肝火上炎证进一步发展可致肝阴虚证,肝阴虚证日久可演变为肝阳上亢证。肝阴虚证和肝阳上亢证的过程中,均可出现肝火上炎。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二者在证候与病机上有近似之处,因火性炎上,阳气亦亢于上,故均以头面部的症状突出。其区别在于:肝火上炎以目赤头痛,胁肋灼痛,口苦口渴,便秘尿黄等火热证为主,病程较短,病势较急,阴虚证候不突出,故病情纯属实证,系由火热之邪侵扰所致;肝阳上亢以头目胀痛,眩晕,头重脚轻等上亢症状为主,病程较长,病势略缓,且见腰膝酸软,耳鸣等下虚症状,阴虚证候明显,故病情属上实下虚,虚实夹杂,系由气血逆乱所致。
六、辨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是指以眩晕欲仆、抽搐、震颤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证候。常由肝阳上亢、高热、阴虚、血虚等进一步发展所致。根据病因病性的不同,临床主要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