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水经注 >

第69章

水经注-第69章

小说: 水经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东,今高密郡侧有黔陬县。《地理志》曰:胶水出邞县,王莽更之纯德矣,

疑即是县,所未详也。

△又北过夷安县东。

县故王莽更名之原亭也。应劭曰:故莱夷维邑也。太史公曰:晏平仲,莱之

夷维之人也。汉明帝永平中,封邓珍为侯国。西去濰水四十里,胶水又北迳胶阳

亭东。晏、伏并谓之东亭。自亭结路,南通夷安。《地理风俗记》曰:淳于县东

南五十里,有胶阳亭,故县也。又东北流,左会一水,世谓之张奴水。水发夷安

县东南阜下,西北流,历胶阳县注于胶。胶水之左为泽渚,东北百许里,谓之夷

安潭,潭周四十里,亦濰水枝津之所注也。胶水又东北迳下密县故城东,又东北

迳胶东县故城西。汉高帝元年别为国。景帝封子寄为王国,王莽更之郁袟也,

今长广郡治。伏琛、晏谟言胶水东北回达于胶东城北百里,流注于海。又北过当

利县西北,入于海。

县故王莽更名之东莱亭也。又北迳平度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

刘衍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利卢也。县有土山,胶水北历土山,注于海。海南,

土山以北,悉盐坈相承,修煮不辍。北眺巨海,杳冥无极,天际两分,白黑分

别,所谓溟海者也。故《地理志》曰:胶水北至平渡入海者也。

 卷二十七

○沔水上

△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

沔水一名沮水。阚骃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焉。导源

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迳沮水戍

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尚书》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东北流得献水口。庾仲雍云:是水南至关城,合

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

水。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沔

水又东迳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氐中,南迳张鲁城东。鲁,沛国张

陵孙。曾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供道

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

绝谷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浚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

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馀。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水西山

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

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

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

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沔水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南,城

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

坛,即汉王位于此城。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

厥状时传。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阳

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

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

亮庙。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臣闻周人思召伯之

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怀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

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

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

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如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

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营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沔水又东迳西

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

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保而居之,为苻坚所败。

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也。水南导

巴岭山,东北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

曹公。溪水又北迳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

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鳠。一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

珍常味。度水南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南迳沔阳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汉水。又东,

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

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池水通注汉水。汉水

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

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其水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山坟,

嵬嵬壮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

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汉水又东合

褒水,水西北出卫岭山,东南迳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

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馀里,其阁梁一

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

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

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

褒水又东南迳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

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

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

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

于褒谷矣。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馀。刻石言:汉明帝永平

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逮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开凿之

功,琢石颂德。以为石牛道。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

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

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蜀都赋》曰:阻以石门,其斯之

谓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

斜。所谓北出褒斜。褒水又南迳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汉昭帝元凤

六年置。褒水又南流入于汉。汉水又东迳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馀丈,

四面临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

亦谓之流杂城。汉水又东迳汉庙堆下,昔汉女所游,侧水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

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东过南郑县南,

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

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耆旧传云:南郑之号,

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高祖

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城

内有小城,南凭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筑也。地沃川险,魏武方之鸡肋,

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晋咸康中,梁州刺

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自宋、齐、魏咸

相仍焉。水南即汉阴城也,相承言吕后所居也。有廉水出巴岭山,北流迳廉川,

故水得其名矣。廉水又北注汉水。汉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

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四时祈祷焉。俗谓之獠子水,夹溉诸田,散流

左注汉水。汉水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

字剥落,不可复识。汉水又东迳胡城南。义熙十三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

章,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出,晓而云霁,乃觉城崩半许沦水,出铜钟十二枚。

刺史索邈奉送洛阳,归之宋公府。南对扁鹊城,当是越人旧所迳涉,故邑流其名

耳。汉水出于二城之间,右会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

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磐余口。庾仲雍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汉水又左会

文水,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

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东南流迳胡城北,三城奇对,隔谷罗布,深沟

固垒,高台相距。门水右注汉水,谓之高桥溪口。汉水又东,黑水注之。水出北

山,南流入汉。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墓

宿黑水,四五十里,指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

又东过城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

常琚《华阳国志》曰:蜀以城固为乐城县也。安阳县故隶汉中,魏分汉中立

魏兴郡,安阳隶焉。涔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左谷水出西北,而东南入汉。左谷

水出汉北,即智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智

乡,水曰智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

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唯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

日。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

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信然。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

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刊石立碑,表述灵异也。婿水南历婿乡溪,出山东南流,

迳通关势南。山高百馀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

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婿水又东迳七女冢,冢夹水罗布

如七星,高十馀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

得一塼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项伯冢。水北有七女池,池东

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婿水迳樊哙台南,

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迳大城固北,城乘高势,北临婿水。水北有韩

信台,高十馀丈,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坛,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

婿水东回南转,又迳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之三水口也。汉水又东会益口,水

出北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