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水经注 >

第58章

水经注-第58章

小说: 水经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西城之东北,悉诸袁旧墓,碑宇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太守腾、

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馀殆不可寻。冫过水又东南迳阳夏县西,又东迳邈城

北,城实中而西有璅郭。濄水又东迳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乡也。《春秋·

宣公二年》,宋华元及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获华元。《左传》曰:华元杀羊食

士,不及其御,将战,羊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遂御入

郑,故见获焉。后其地为楚庄所并。故圈称曰:大棘,楚地,有楚太子建之坟,

及伍员钓台,池沼具存。濄水又东迳安平县故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大棘

乡,故安平县也。士人敦憃,易以统御。濄水又东迳鹿邑城北,世谓之虎乡城,

非也。《春秋》之鸣鹿矣。杜预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城南十里,

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濄水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续字

嗣公,陈国人也,举贤良,拜议郎,迁温令。延熹中立。濄水又东迳武平县故

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题云:《虞君之碑》,讳诩,

字定安,虞仲之后。为朝歌令,武都太守。文字多缺,不复可寻。按范晔《汉书》:

诩字升乡,陈国武平人。祖为县狱吏,治存宽恕,尝曰于公为里门,子为丞相,

吾虽不及于公,子孙未必不为九卿,故字诩曰升卿,安定盖其幼字也。魏武王初

封于此,终以武平华夏矣。濄水又东迳广乡城北。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故

广乡矣,改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封侍中挚填为侯国,即广乡也。濄水

又东迳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濄也。濄水又南

东屈,迳苦县故城南。《郡国志》曰:春秋之相也。王莽更名之曰赖陵矣。城之

四门,列筑驰道,东起赖乡;南自南门,越水直指故台,西面南门,列道径趣广

乡道西门驰道。西届武平北门驰道,暨于北台。濄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谷水

注之。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东,东迳承匡城东。《春秋经》书:夏,叔彭生会

晋却缺于承匡。《左传》曰:谋诸侯之从楚者。京相г唬航癯铝粝逡匚魅

有故承匡城。谷水又东南迳已吾县故城西,《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杂以

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县之徙种龙乡也。以成哀之世,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

求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十二年,自鄢隶之,命

以嘉名曰已吾,犹有陈、楚之俗焉。谷水又东迳柘县故县东。《地理志》淮阳之

属县也。城内有柘令许君《清德颂》,石碎字紊,惟此文见碑。城西南里许有

《汉阳翟令许叔台碑》,光和中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婴字

虞卿,司隶校尉之子,建宁元年立。馀碑文字碎灭,不复可观,当似司隶诸碑也。

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周隍堑,耗则孤津独逝。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

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谓之谷阳台,非也。谷

水自此东入濄水。濄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

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黄

初三年经谯所勒。阙北东侧有孔子庙,庙前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

年立。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濄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

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

生于曲、濄间。濄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

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濄水

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濄水又东,迳谯县故城北。《春秋左

传·僖二十三年》,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谯,城顿而还。是也。王莽之延成

亭也。魏立谯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北迳谯城西,而北注濄。濄水

四周城侧,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馀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

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罦罳已碎。阙北有圭碑,

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阴又刊诏

策,二碑文同。夹碑东西,列对两石马,高八尺五寸,石作粗拙,不匹光武隧道

所表象马也。有腾兄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颍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卒,

而不刊树碑岁月。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

碑》。历太中大夫、司马、长史、待中、迁长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炽

弟胤冢。冢东有碑,题云:《汉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城东有曹太祖旧

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魏书》曰:太祖作议郎,告疾归乡里,筑室城

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射猎,以自娱乐。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

云如车盖,终日乃解,即是处也。后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

宅。坛前树碑,碑题云:《大飨之碑》。碑之东北,濄水南有谯定王司马士会

冢。冢前有碑,晋永嘉三年立。碑南二百许步,有两石柱,高丈馀,半下为束竹

交文,作制工巧。石榜云:晋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杨州,江州诸军事、安

东大将军、谯定王河内温司马公墓之神道。濄水又东迳朱龟墓北,东南流。冢

南枕道有碑,碑题云:《汉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龟字伯灵,光和六年卒官,

故吏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年化中平二年造。碑阴刊故吏姓名,悉蓟、涿及上

谷、北平等人。濄水东南迳层邱北,邱阜独秀,巍然介立,故壁垒所在也。

濄水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于思善县,世谓之

漳水,故有漳头之名也。东北流迳城父县故城西,侧城东北流入于濄。濄水

又东迳下城父北。《郡国志》曰:山桑县有下城父聚者也。濄水又屈迳其聚东

郎山西,又东南屈,迳郎山南,山东有垂惠聚,世谓之礼城。袁山松《郡国志》

曰:山桑县有垂惠聚,即此城也。濄水又东南迳濄阳城北,临侧濄水,魏

太和中为南兖州治,以孟表为刺史,后罢州立郡,衿带遏戍。濄水又东南迳龙

亢县故城南,汉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为侯国。故语曰:沛国龙亢至山桑者也。

濄水又曲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夹岸积石,高二丈,水历其间。又东南

流迳荆山北,而东流注也。

△又东南至下邳淮陵县入于淮。

濄水又东,左合北肥水,肥水出山桑县西北泽薮,东南流,左右翼佩,数

源异出同归,盖微脉涓注耳。东南流迳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昔文钦之封山

桑侯,疑食邑于此。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故吏姓名尚存:熹平

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刘定兴立。北肥水又东迳山桑县故城南,俗谓之都亭城,非

也。今城内东侧,犹有山亭桀立,陵阜高峻,非洪台所拟。《十三州志》所谓山

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以氏县者也。郭城东有《文穆冢碑》,三世二千石,穆郡户

曹史,征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侯,擢拜侍中、右中郎将,迁九江、彭城、陈

留三郡,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吕虔等立。北肥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

瑕陂。陂水又东南迳瑕城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师还及瑕,即此城

也。故京相г唬鸿Γ亍1狈仕侄襄上蛳毓食悄稀!兜乩碇尽吩唬汗氏

国也。《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京相г唬合颍婀兀

今并属谯国龙亢也。杜预曰: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

王霸为侯国,即此城也,俗谓之圆城,非。又东南迳义城南,世谓之楮城,非。

又东入于濄,濄水又东注于淮。《经》言下邳淮陵入淮。误矣。

△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

阴沟即蒗荡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乱流,于武德绝河,南入

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河泲水断,汳承水旃然而东,自王贲灌大梁,

水出县南,而不迳其北,夏水洪泛则是渎津通,故渠即阴沟也。于大梁北又曰浚

水矣。故圈称著《陈留风俗传》曰:浚水迳其北者也。又东,汳水出焉。故

《经》云:汳出阴沟于浚仪县北也。汳水东迳仓垣城南,即大梁之仓垣亭也。

城临汳水陈留相毕邈治此。征东将军苟晞之西也,邈走归京。晞使司马东莱王

赞代据仓垣,断留运漕汳水又东迳陈留县之鉼乡亭北。《陈留风俗传》所谓

县有鉼乡亭即斯亭也。汳水又迳小黄县故城南。《神仙传》称灵寿光扶风人,

死于江陵胡冈家,冈殡埋之。后百馀日,人有见光于此县,寄书与冈。冈发视之,

惟有履存。汳水又东迳鸣雁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卫侯伐郑至于

鸣雁者也。杜预《释地》云:在雍丘县西北。今俗人尚谓之为白雁亭。汳水又

东迳雍丘县故城北,迳阳乐城南。《西征记》曰:城在汳北一里,周五里,雍

丘县界。汳水又东,有故渠出焉,南通睢水,谓之董生决,或言,董氏作乱,

引水南通睢水,故斯水受名焉。今无水。汳水又东,枝津出焉,俗名之为洛架

口。《西征记》曰:洛架,水名也。《续述征记》曰:在董生决下二里。汳水

又迳外黄县南,又东迳莠仓城北。《续述征记》曰:莠仓城去大游墓二十里。又

东迳大齐城南。《陈留风俗传》曰:外黄会有大齐亭。《陈留风俗传》曰:县有

科禀亭,是则科禀亭也。汳水又东,迳小齐城南。汳水又南迳利望亭南。

《风俗传》曰:故成安也。《地理志》陈留,县名。汉武帝以封韩延年为侯国。

汳水又东,龙门故渎出焉。渎旧通睢水,故《西征记》曰:龙门,水名也。门

北有土台,高三丈馀,上方数十步。汳水又东迳济阳考城县故城南,为菑获渠。

考城县,周之采邑也,于《春秋》为戴国矣,《左传·隐公十年》秋,宋、卫、

蔡伐戴是也。汉高帝十一年封秋彭祖为侯国。《陈留风俗传》曰:秦之谷县也。

后遭汉兵起,邑多灾年,故改曰菑县。王莽更名嘉谷。章帝东巡过县,诏曰:陈

留菑县其名不善。高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闻喜而显获嘉应亨吉之符,嘉皇灵之

故,赐越乃光烈考武王,其改菑县曰考城。是渎盖因县以获名矣。汳水又东迳

宁陵县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会于沙随,谋

伐郑也。杜预《释地》曰: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是也。世以为堂城,非也。

汳水又东迳黄蒿坞北。《续述征记》曰:堂城至黄蒿二十里。汳水又东迳斜

城下。《续述征记》曰:黄蒿到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曰:考城县有斜亭。

汳水又东迳周坞侧,《续述征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