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问鼎天下 >

第203章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203章

小说: 三国之问鼎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如今据有荆扬二州,上拥长江之极,下有山川之险,带甲十万,兵附民强。然北有袁绍、曹操,南有交州张津,更兼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皆未平也。况江东近来民生凋敝,粮价飞涨,吏民不安。肃以为,当务之急,先以平稳为要,安定江东,以收其利。然后平交州,将军亲领大军出宛、洛,以取许昌,另以大将统兵攻徐、青,东西并进,收复关东诸州,则大事可成也!至于益州、汉中,彼时不攻自破,何足为虑?”鲁肃将自己这几天所想过的大略和盘托出,在他看来,这应该是目前刘琮所能采取的最好战略。
    至于“大事可成”的是怎样的大事,鲁肃不说,想来刘琮也当明白。
    这便是鲁肃与周瑜的不同之处了。鲁肃出身于豪强地主之家,空有抱负却因无人举荐而不得施展,好容易遇到个孙策,尚未展示自己的才华孙策便遇刺身亡,接掌江东的孙权倒是对他颇为看重,但在刘琮的攻伐之下,竟然还未坚持一年,于是便又成了一场空。鲁肃对于汉室谈不上有多么忠诚,在他看来汉室天命已尽,早就该改朝换代了。这也是鲁肃为何会建议孙权“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的原因。
    之所以没对刘琮说出同样的话,自然是因为刘琮已经数次通过檄文等告知天下,他是要“扫灭逆贼,以兴复汉室”的。若是真这么说,就算刘琮心中同意,面上也会如孙权那样拒绝的。既然大家心知肚明,又何必宣之于口呢?
    刘琮听了之后颔首道:“子敬所言,亦为琮之所虑。却不知如何平稳江东,子敬何以教我?”正如鲁肃所说,这大半年来孙权调集重兵与刘琮相抗,之前又出兵攻打皖城,期间还扫平豪强和山越叛乱,粮草消耗可谓巨大。江东本就不是富足之地,经过这番折腾,早已使得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尤其是粮食多半控制在世家大族手中,有些地方的普通百姓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当然江东经济崩溃的原因还远不止这一点,但眼下若是不能很快稳定局势,谁知道那些吃不上饭的百姓会不会铤而走险?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刘琮自然很是重视。
    不过很显然鲁肃对于政务并不是很精通,他皱眉沉吟片刻后,对刘琮说道:“或可从荆州调运粮食,以平物价,也可以自大族中借粮,熬过这段时间。总之必须先稳定局势,否则必生祸乱!”
    他说的这两条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和刘琮的预期还相差太远。见鲁肃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刘琮便不再与他讨论这个问题。今天来的主要目的,便是请鲁肃亲自往巢湖去见周瑜,至于如何安定江东,刘琮心中已有了初步打算。
    只要周瑜能率领残余的江东水军来归,那么最大的隐患便随之消除,刘琮才能专心于治理方面。
    而鲁肃对于此行抱着很大希望,当初他回东城安葬祖母,若非周瑜相劝,他很可能就听了好友刘子扬之言,去投奔巢湖郑宝了。而周瑜在劝说鲁肃的时候,便曾借用过马援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想来周瑜即便为部众考虑,也会率领水军来投刘琮。而刘子扬,就是刘晔,本身也是当地世家大族子弟。
    就在刘琮与鲁肃二人相谈甚欢之时,周瑜正立在船楼之上,遥望江南之地。
    郑宝所部水军千余战船,与江东水军分布于巢湖南北两侧,但在周瑜看来郑宝这一万余人,实为土鸡瓦狗,不堪一击。只是郑宝前些日子不但遣使通好,还派人送了一批粮食给周瑜。那使者表示郑宝并无与江东水军作战之意,并说郑宝已有降荆州之念,请周瑜不要阻拦。
    阻拦什么呢?江东水军在牛渚时,就有部下驾船叛逃,周瑜得知后曾下令不得追击,更何况是和他毫不相干的郑宝?
    本来周瑜是打算返回舒县老家,并派人去吴县接出家眷的,想必刘琮得知后也不会从中阻挠,但是水军将士们又该怎么办呢?他们的家人也多在江东,难道也能顺利接回来?更何况舒县现在已被荆州军所占据,不仅是舒县,整个九江、庐江两郡,除了合肥还被董袭所占之外,其余各地也都成为了荆州军治下。
    隐居的念头也只能想想而已。其实周瑜又何曾甘心就这样承认失败,从此以后默默无闻,老死于床榻之上?
    刘琮派人送来的书信,周瑜都曾看过,也知道刘琮很有诚意,但每当想到要投降刘琮,就不自觉地又想起孙策。
    荆州乃孙策世仇,以自己与孙策的关系,若是主动投降岂不遭天下人耻笑?
    然而现在数千水军将士都将身家性命托付于自己,不如此,又当如何呢?难道还能北上去投曹操,又或者袁绍?想到此处,周瑜不由微微摇头。至于拥兵自立,周瑜也觉得完全不可行,可孤军悬于巢湖,粮食早晚有吃完的一天,人心又早已散了,就在昨日,黄盖等人还一同前来向周瑜问计。
    其实他们哪里是来问今后如何?大势所趋,谁不会为自己考虑呢?
    
    
   

第258章 铸钱公卖兴官学
    乱世中能够笑到最后,一统天下的雄主,无不大权独揽,即便臣下有派系之分,但也绝不容许存在能够对抗君权的士族力量!如果在自家政权之中还存在几股均衡力量在对抗,在彼此争斗,不停的搞内耗,势必会分散对抗外部敌人的力量,并为将来建设起来的政权埋下再次分裂的隐患。刘琮有这样的认知,也就不难理解孙吴最后何以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然而若想治理好江东,又离不开那些世家大族,甚至在将来争夺天下时,若无世家大族的支持,最终也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更何况刘琮本就出自汉室宗亲,高门望族,天然就与这些世家大族成为同盟。即便刘琮自任南阳太守以来,提拔出自寒门的魏延、甘宁、赵云等人,但同样也离不开王粲、文聘、庞统等世家大族的支持。
    就是诸葛亮,也是出身于世家之中。
    门阀本就起自于汉,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士族力量在汉朝本身就已经发展得很强,当此乱世,天下四分五裂,群雄逐鹿,各士族力量自然也希望在乱世分得一杯羹。这也是江东世家见孙氏败局已定后立即转身投入刘琮怀抱中的最大原因。
    唯有依附于实力更强的强者,世家大族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并且在这个乱世中积蓄力量,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尤其是在察举制度日渐崩坏的当下,世家大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教育出的子弟,就成为统治者不可忽视,必须借重的人才。
    对于清理户籍之事,因刘琮令世家大族参与其中,使得他们放松了警惕,认为刘琮默许其在这个过程中上下其手,保全家族利益。实际上刘琮让他们参与进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世家大族把持着大大小小的官职,即便不是出身于世家的小吏,也多以他们马首是瞻。所谓民心人望,不外如是。
    因世家大族多注重文教,即便有子弟在军中任职,或领部曲投入荆州军中,也并未对荆州军制太多关注。与顾、陆、张、虞、魏等家族相比,朱治所在的朱氏便显得比较另类。所以当朱治部曲调换入荆州军后,也并没有让世家大族觉得有何不妥。他们眼下正忙于在清理户籍之事中,隐匿原有的佃户,招揽更多的流民。
    在这个时候,诸多世家大族,尚未结成同盟,即便勉强说有,也非常松散。在如何与刘琮相处的问题上,各家的态度和做法,也有所不同。
    当然,现在刘琮初入江东,与世家大族的合作还在蜜月期,双方的诉求还算一致。
    比如在如何稳定江东局势之上,刘琮不会容忍江东陷入混乱,世家大族也是同样的打算,毕竟战乱再起,对于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更多不可控的潜在危险。
    粮食不足?行啊,大伙凑凑,总能凑出粮食来,至少不会因饥荒而造成太大混乱。有了这样的共识,江东世家对于刘琮的支持,就不仅仅表现在归顺响应这么简单了。
    转眼便过了正旦,如今已是建安六年正月。就在正月初五,清理户籍之事尚未完成,刘琮便突然发布了一系列政令、军令。
    首先便是铸钱之令。汉之五铢钱制度,因董卓进京之后毁“金人”铸小钱以搜刮民财而被彻底破坏,影响之大,破坏之剧烈,史无前例。江东地区亦不能幸免。许多地方甚至又恢复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手段,但长此以往,断然是不行的。所以铸钱就成为了统一物价的必须前提。
    其次,便是施行盐、酒、铁等公卖制度。这就是与荆州新政背道而驰了,在荆州盐业与冶炼、酿酒等事,既有官办,也可私营,但放之江东,则被刘琮收为官营。
    军事方面,则令江东原有各部,精选士卒,编为三大营,号神锋,号铁山,号飞羽。凡此三营之外,不复设部曲私兵,逾期不遣散者,视为谋反。三营之中神锋为步、弓、弩混编,人数并未设置上限;铁山则以步卒枪兵、刀盾兵为主,取其铁甲如云,不动如山之意;而飞羽营则是骑兵为主,江东本不产马,故此飞羽营虽设,但其规模远低于其他两营。
    与这些大事相比,开办郡、县官学,收战争遗孤入学等事,便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刘琮的这一套组合拳,顿时引起江东世家大族的强烈不满。他们反对最为激烈的,便是公卖之制。凭啥在荆州这些事都可以私营,到江东反而就不行了?在他们的据理力争之下,这项制度终于被顽强的推翻了,刘琮“很不情愿”的与江东世家大族达成了妥协。
    不过既然是妥协,总不能是单方面的吧?于是收部曲私兵之事,也就成为了江东世家大族与刘琮交换的筹码。本来经过数次大战,各世家大族的部曲私兵就已经损失惨重,如今将这个包袱甩给刘琮,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把持着江东的官场,那么家族就有了相应的庇护。拥兵自重的事情,除非真想谋反,否则还是算了……
    至于统一物价、铸造新钱之事,江东世家大族就更没有理由反对了。相反对此还颇为支持,唯有江东稳定,物价平稳,他们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所以对此乐见其成,大为支持。
    当然也有人从开办官学的事情上,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学校之设,在荆州本就始于刘景升,故镇南将军在江东行之,亦为惯例尔。”对此顾徽倒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他今日来寻兄长,本是为举荐族中子弟出仕之事,没想到顾雍却说起官学的事情。
    然而顾雍却摇头道:“可是官学不禁门第,且多收贫家子弟入学,官府非但为这些学子提供住宿粮食,还根据其学业之进益加以褒奖,只怕数年之后,英才辈出,彼时我等族中子弟,又将置于何地?”
    这话一说,顾徽也不由蹙眉道:“当不至于此吧?想来那官学所聘之博士,能与我家学相提并论?”
    “家学再如何兴盛,又能有多少子弟成才?官学设郡、县两级,江东六郡之地,每年多少莘莘学子,将会出现多少人才,难道很难想象吗?”顾雍有些担忧的说道。
    不得不说,顾雍思谋深远,但对此他却也一时没有什么办法。
    
    
   

第259章 三营之设取精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