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危情使馆 >

第8章

危情使馆-第8章

小说: 危情使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爱的吉莲,”罗伊斯叹了口气,“别再说坏消息了,行吗?”

“你简单记一下,我马上就说完。事关你们的一个同胞叫作托尼·雷奥登。有关名称一定得准确无误吗?”

“用不着。”

“你能记得有家什么国际英美信托投资公司吗?”

“大概是一家野鸡证券交易所吧?”

她点点头。“伦敦城,我们的金融中心,按照自律和守信的原则运作。这既是我们的光荣,同时也会惹出祸害。”

“这我听说过。”科耐尔觉得两侧的肩胛骨掠过一阵寒意。他憎恨所有的金融丑闻,对涉及美国人的金融诈骗更是深恶痛绝。一个美国人,如果听任自己的同胞卷入遍及欧洲各国的金融诈骗活动,怎能保持自律、守信的良好声誉?

“托尼·雷奥登。”他口里重复着,手下运笔如飞。“国际英美信托基金公司,好听的名字。他耍了什么花招?”

吉莲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漂亮的小手。“一般的诈骗,发行皮包公司债券。每一个单位股份都是骗人的。算不得离奇,手段也不高明,只是诈骗的数额大得惊人。我还得说,这件丑闻,连同大使和公爵偷偷猎鹿的消息,都是同一个小伙子捅给我的。”

“我们还有多少时间?”科耐尔问。

“在什么之前?”

“在……”罗伊斯做了个莫名其妙的手势。

“在酿成大乱之前?”吉莲睁大了黄褐色的眼睛。“噢,天哪!”她惊叹一声,目光掠过他身旁,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桌上的什么东西,“亲爱的,这是7月4日独立日的照片吧?”

罗伊斯回到桌后的文件柜旁。“去年独立日拍的,小规模庆祝,大使馆工作人员和家属。”

“这个星期天就要换换花样啰?”她紧追不舍地问。“潘多娜·福尔默的主意?那份客人名单?”

科耐尔看看手表。“天哪,我们已经迟了。”他站起身,吉莲也跟着站起来。她走到办公桌后,拿起照片。“这位漂亮的先生是谁?”她指着耐德·弗兰契问。

罗伊斯从她手中拿过照片。“我们的一位副官。”

“他旁边的女士呢?”

科耐尔放回照片。“你说的是谁?”

“胸脯高耸的这位。”吉莲脸色微红地说。“我看她挺像我。”

“那是弗兰契的妻子。我看不出你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身段。”她蓦地打住,娇美的脸蛋罩上一层愁云。“亲爱的,我刚刚才意识到,我这人压根没指望了。你居然对我朴素端庄的风度完全视而不见!”

“胡扯。”继续微笑!“瞧你扯哪儿去了。吉莲,快点,我们不能迟到。跟他们打交道,谁要是不遵守原先约定的时间,他们准会在加夫罗切饭店给他脸色瞧。”

“那就由他们去。”

“什么?”

“我们可以在广场上吃一份黑面包做的三明治。”她声音里透出的语气,尤其是在像科耐尔这样听惯了她和谐悦耳的声音的聪明人听来,带有一种不怀好意的威胁。“你躲不开我,”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在对他说,“不要再耍弄那套骗人的把戏啦。你是我的。”

“哦,亲爱的,快点,我的小傻瓜。”

这个吉莲·兰姆他已认识好几年了。她一开始是报社记者,不过她更适合在电视上亮相。她那聪明伶俐、大胆泼辣的风度,和面颊红润、楚楚动人的英国淑女形象相得益彰,使她在荧屏上大放光彩。“屠羊”是她撰稿和制作的一小时专栏节目,去年在BBC,今年在一家独立的电视台播出,明年还将通过电视辛迪加向全球播出,并有望与部分美国观众见面。“屠羊”含有气势逼人的寓意:揭露某些人想要隐瞒的丑事。

“如果我不带上最漂亮、最有风度的兰姆小姐,等在加夫罗切饭店的那帮人是饶不了我的。”罗伊斯无可奈何地说。

她脸上绽开灿烂的微笑。“改天吧,罗伊斯。改天……”

上帝,罗伊斯默默祈祷,千万别是这个礼拜天。

特工这个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耐德对自己说,也许算不上高雅,但他所从事的绝不是简单机械的工作。

谢尔夫里基百货大楼,是耐德的秘密联络站的一道天然防线,在牛津街上,距离使馆办公楼仅几分钟的路程。任何跟踪他的人,耐德觉得,都会被午餐时分大楼底层的繁忙景象弄得晕头转向。他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发现身后的尾巴,而且能够利用拥挤的人群轻而易举地将其甩掉。

耐德设在伦敦的秘密联络站,位于百货大楼后面的爱德华兹巷。这条小巷和它西侧面向奥恰德大街的地段之间,与百货大楼的环境截然不同,那里有一座设备齐全的露天加油站和一家旅馆。他们可以从百货大楼的后门径直走进旅馆。旅馆电梯紧挨入口处,因此来人乘坐电梯上楼是不会被前台办事员发现的。如果有谁保留一个双人房间——404号——就像耐德今年4月份做过的那样——以某个挂命公司的命义,按月付房租,不管这个房间使用与否,那么,他还会有404号房间的钥匙。

房间的所有打扫和整理,包括每周用电子仪器探测窃听装置,都是为了让耐德会见联络人员。4月份以来,为此目的他仅来过两次。只有一人(不是夏蒙)知道这个地方,尽管耐德断定夏蒙早已猜出他另有一个藏身之处。这个房间对所有人都是秘密,唯独简·威尔例外。此刻,他正眼巴巴地盼着她的到来。

他打开两扇窗户,熙熙攘攘的车流发出的巨大声浪骤然涌入室内。伦敦日益增多的车辆发出的喧嚣,不是因为司机鸣笛所致,而是由于轿车、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的引擎声响成一片。耐德打开收音机,调到BBC3台,一名演员正在一首英国中世纪古曲的伴奏下,用浑厚圆润的嗓音朗诵一首诗歌。嗒嗒嗒嗒的鼓声,丁冬弹拨的弦乐,活泼轻快的八孔直笛,以及一些说不出名字的古怪乐器的噪声,在为他的朗诵烘托气氛。

他打开冰箱式酒柜,倒了一小杯冰镇毕雷矿泉水,缓缓地、一口接一口地灌进肚里。

他盯着酒柜门,慢慢摇了摇头,走向窗户,背对酒柜,叹了口气,转身走向酒柜。他用胳膊肘将门推严实,又摇摇头,心头涌上一缕苦涩。

他脱掉平底鞋,躺在宽大的双人床上。霎时间,由他在办公楼主持会议的情景一幕幕络绎不绝地从他眼前掠过。随即,他想到还有六天时间纠正所有的过失,便索性将它们从脑瓜中统统赶了出去。

倘若出错,那也瞒不过简的眼睛。这些天来,他越来越倚重她帮自己度过这个似乎正在成为一场噩梦的难关。不过,他问自己,什么是噩梦?某个令人惊恐、无法接受,却又是心理活动隐隐约约预示的现实?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着,想着……

6月底一个多云的中午,南希·李·米勒在格罗夫纳广场上找了一张没有树荫遮蔽的长椅。她坐下来,抚平裙子上的皱痕,没有跷起裹着黑色长统袜的长腿,因为她马上要打开膝盖上的一份金枪鱼三明治,人们常见的那种薄薄的英式三明治。干硬的面包,稀稀的黄油,几乎不见金枪鱼,好像是为了弥补因此得名的这种馅料的缺乏吧,还特意夹进三片薄如羊皮纸的黄瓜。

南希·李思念起家乡加利福尼亚的金枪鱼三明治。斜切的一大块气派不凡的面包,鼓鼓囊囊地塞满令人眼花缭乱的金枪鱼厚片,芹菜、葱、几撮低热量的蛋黄酱、胡萝卜片、青椒丝、切成细末的苜蓿嫩芽,一切都堆在嚼起来喀嘣脆响的莴苣叶上,周围裹上半英寸厚、不带一丝酸味的西红柿片。

她强打精神没滋没味地嚼着三明治,一边懒洋洋地打量一个身披披风的男人的塑像。她常常琢磨那人到底是谁,将来有一天她会向使馆工作人员打听。

这时,她看见弗兰契上校,身穿便服,整洁利索,匆匆奔出正面大门,往北拐上奥德利街。南希·李把三明治放在皱巴巴的塑料纸上,手伸进手提袋,掏出一只笔记本。

她在后面的一页上匆匆记下日期和时问。这本笔记本上几乎写满了东西,她保存不到四星期,还是接到德雷斯·凯福特的吩咐以后才开始保存的。她和德雷斯之间电话通讯不畅。三个多星期前,他给她打来电话,说他在贝鲁特,很快就能见到她。可是自那以来,她再没有听到他的音讯。漫漫期盼中,唯一能使她稍释愁怀的就是这本笔记本,上面写满的暗语的含义她正在渐渐淡忘。她很快就会发现,她无法在德雷斯最需要情报时破译这些暗语。

那个叫作简·威尔的女人,衣着清爽,戴一副黑框眼镜,头顶上绾起一只黑色的发髻,急急走出办公楼,拐上布鲁克街,一会就不见了踪影。南希·李把这也记在笔记本上,因为她一心想讨好德雷斯。

南希·李深知自己资质平平。她没能读完大学,这多少应该归咎于她父亲。她和父母总是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走遍一个个油田。无论身居何处,她都没能住上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从美国孩子就读的那些油田公司学校接受名副其实的教育。她在中东度过的儿童时代所取得的唯一骄人成绩是她能说阿拉伯语,说得不算好,但能凑合过得去。

德雷斯称她天才,可这仅仅因为是他发疯般地爱上自己的缘故,爱上她淡褐色的头发,微微扁平的小鼻子,秀气的小耳朵。“像是蜗牛。”德雷斯一边喃喃说着,一边轻轻咬着它们,褐色的眼睛里射出火辣辣的光芒。

她停止咀嚼,那些炽热的情景纷纷涌入脑中。她想使自己平静下来。那边又走过罗伊斯·科耐尔——“樟脑草先生”,打字组的英国姑娘们都这么称呼他——身旁是一位体形匀称、金发披肩的女士,显然已经被他弄得神魂颠倒。南希·李又记下一笔。

暗中监视不是她的本分。从她父亲给她搞到这份使馆工作开始,她就知道这准是枯燥乏味的差使,因为她将长年累月地固定住在一处,天天重复那些单调机械的事情。

不过,这样做能讨好德雷斯,她在世界上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讨好巴结他。是他使自己成为一个女人,这是她永远报答不尽的天大恩情。纵使这种报答必须以忍受枯燥为代价她也心甘情愿。“随他去吧,”约翰·列农唱得多好啊。随他去吧。

两辆白色大货车在广场上缓缓兜着圈子,寻找一家门牌号码。车身上涂着滑稽的英国名字:霍金斯和杜特公司——欢迎惠顾。伦敦人或独自或成双结对地走过她坐着的长椅。南希·李觉得他们都是些挺滑稽的人。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口音,甚至他们的脸都挺特别:大鼻子,宽下巴,就像维修机械师帕金斯先生一样。

她吃完三明治,打开每天都买的通俗小报,翻到前面的闲话专栏,缓缓地看着那些含沙射影地指责高层人士无耻的通奸行为的文章。她阅读速度不快,读到粗体字印刷的中心文章时花了好半天才看完。

“……伦敦人街谈巷议的本季度重大事件,美国大使馆以总统夫人——喜欢交际的潘多娜·福尔默女士——的名义邀请500名上层人士饮香槟,品尝美式烤菜。你们还没有收到请柬?别着急。我们已经收到。请注意本专栏将继续刊登……”

南希·李觉得自己的右胳膊——实际是右腋窝正被谁牢牢捏住,这才意识到两个男人一边一个坐在她两侧。她冲着那个亲热地抓住她,痛得她龇牙咧嘴的人一声惊呼:“德雷斯!”

“静点,亲爱的。”凯福特用阿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