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草清 >

第235章

草清-第235章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罢了,老外的国名,什么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美利坚、意大利,那是什么字美用什么!特别是这个英国,身为“后知”三百年的他,“英国”这个名字印下的痕迹太深了;深到他根本就抹不掉。

,恍如……用汉如何?”

他心虚地选了个大路货,然后又遭了段宏时的白眼。

“八百年前,广东也有个汉;那个汉可没什么好名声。更关键的是,你姓李……”

段宏时这话是说,你要继汉,就得有所谓的法统,至少得姓刘,好能攀到汉高祖去。

“夏呢?”

这个李肆自己就否定了,自己姓李,这夏径直攀到西夏去了;这不就等于重举李自成李闯王的旗号么?

“那么华呢?”

这个总该和谐了吧,可众人都是摇头,先不说毫无关联,不符合正统,而且光有华不行,比如英华、中华、华夏,没有另一字撑着,那就是华而不实……

“唐!”;

又姓李,又是华夏鼎盛之国,该合适了吧,可不仅众人不满意,李肆也不甘心,后人用得太多了,毫无新意;自己还得去攀那个老傻叉李渊为祖圌宗……

“两个字也行之中华、华夏“甚至四个字,华夏天国什么的……”

李肆咬牙,这事他要乾纲独断之中华帝国、华夏帝国,老套路,耳熟嘛。

“哦……这样啊,那用怕是得跟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了。”

段宏时也咬了牙,这“读书人”自然也包括他自己。

李肆泄气;没错,一字为尊,两个字都觉得不是正琉了,更别提四个字。虽然有些事情上,他还真是要跟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但他还没脑抽到要将国号也添进来,增加更多的敌人,更大的抵触。

华夏传统的力量,在这一个名字上就显露无遗,李肆造圌反的本意,不仅是要推圌翻满清,还要继往开来,传承华夏。国号可是传统里最核心的几桩事之一,他不可能在这上面截然断了传统。面对众人不解他拒绝“英”字的质问目光,李肆很是祖丧。

“英德英德,除了英还有德嘛,咱们讲这天道,道德又是一体;我看叫德也不错!”

翼鸣老道神来一笔,大家一愣,轰然说好,我大德……也不错!

李肆噗噗咳了再声;感觉自己正在吐血的边缘,赶紧摇手,从英到德,这转换未免太快。

“干脆叫道!咱们是奉行天道,就以国号明示天下!”,

徐灵胎也跟着翼鸣老道乱来了,然后惹来苏文采薛雪等人对他呲牙咧嘴,都说他神叨得快入了魔。

他这一发挥,大家都开始了脑力激荡,不出李肆所料,什么意、法、美;都来了一遍,还有提议说直白叫“天”的,更是让李肆打了个哆嗦。

“不行就直接叫‘李’……”

“叫“肆,也行。”

关凤生田大由也凑起了热闹;他们可搞不来那么多花哨,直接在李肆本人身上作起了文章。

可这是读书人的阵地;就连徐灵胎都参与到了围攻他们的队伍里。咱们是要立华夏正朔的,怎么能跟周边那些藩国一样,以姓为号呢?要知道上古三代的尧舜禹;那可都是同姓异号的;这可是关乎法琉的根基!

“为什么不用英字!?”

转了一大圈,什么字都扯了出来,可李肆还是摇头,众人沉默了,都静静地看住李肆,都投来同样一道眼神;这个字,多好啊!

面对众人那热切而哀怨的目光,李肆心说,得,白天被军队逼宫,现在又被你们这帮管事的家伙逼宫,自己这即将登台的君王,可是满腹苦水无处诉……

“旗号之外,这旗要举多高,大家有什么看法?”

李肆只好王顾左右而言它。

幸好这个问题也很关键,暂时引开了大家的注意力。

李肆说得扭捏,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到底是该称王圌还是称帝?”

他并不是扭捏,实际他心中已经有了答垩案,但是在国号一事上遭了郁闷,连带那个答垩案,也觉得有些忐忑,想要重新确认一下。

“无帝何以成国?”

段宏时反问,李肆正要松口气,这老头却是一句话掰成两段;并没说完。

“可眼下就称帝,该是沐猴而冠……”……”

沉默片刻,李肆不得不承认,就算占了广州城,自己也不过拥广东半省之地,这样就登基为帝,自己都觉得有点儿戏。再说了,举旗是一桩,称帝是另一桩,都是重大的政治举措,两件一起丢了出来,太浪费了。

可这不前后矛盾了么?如果不称帝,哪里来的国?甚至都不必讨论国号。

“先立国,只称王,虚君位以待势成时变,仿始皇帝之前的三代旧制,两全其美。”

段宏时这话,听得李肆都连连点头,学习了,读书人这弯弯绕的肚肠,真是什么都能说得浑圌圆。

这个策略定下来,檄文该怎么写,引发了又一波热议,以至于众人都暂时将国号的事情丢在了一边。

“当然是驱逐教虏;恢复中华!”

刘兴兆加入到议论中,随口就将朱元障计蒙元檄的口号搬了出来,苏文采、顾希夷等人点头。

“不对,是奉天行道,征诛不平!”

刘兴纯跟自己哥哥的意见不同,这个口号,翼鸣老道和徐灵胎薛雪等人点头。

“这有什么区别?”

关凤生田大由等人越来越觉得读书人多事。

“当然有区别!”,

两边人异口同声。(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第二百六十五章一字倾国

更新时间:20121172:10:09本章字数:6013

李肆和段宏时对视一眼,这时候有了默契,确实不同,这涉及到他们这个国,是以什么为至高目标。

前者是把这国的目标定为推圌翻满清,可对李肆来说,这只是阶段性的目标。后者才将这个国的终极目标含了进去,那就是振兴华夏。

但实际操作的步骤,是要先凝出推转未来华夏的引擎,这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用上那个终极目标,看似有些玄虚的口号,反而更务实一些。

李肆跟段宏时等人浸心天主道的人深谈过,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打天下和治天下孰难孰先的问题。

常人总觉得先是打天下,然后才是治天下,这是两个割裂的进程。可将历史以一个“真”字细看下去,就能看出许多端倪,打天下的过程,同时也将治天下的格局铺陈出来。远非常人所认为的,打完之后,天下就是一张白纸,任由创业者随意勾画。

这个道理看似复杂,解析华夏王朝开国的一件惯有之事就能有所体会,那就是大杀功臣。为何要杀功臣?不仅仅是为铺平后代接国之途,更是为了清除打天下的过程里,所涂抹上去的色彩,否则开国之君,总是没办法将打下来的天下,如白纸一般作画。

当然了,即便大杀功臣,开国皇帝们也都没意识到,杀光了功臣,这天下也非一张白纸。所以朱元璋还要不停地杀官,乃至剥皮揎草,就为了他的理想国。

一个反例是宋,宋的天下,历来被人认为是得国不正,可就是因为这不正,促使宋太祖靠怀柔之策解兵权,与士大夫分治天下,得天下之柔,同时也砥定了治天下之稳。即便后人怎么认为宋弱,终宋一代,物质和文化之盛,公论为华夏历史顶点。

再一个鲜明例子是蒙元,所谓“马上打天下,也马上治天下”,那是因为它确实是在马上,也就是靠武力,硬生生夺了华夏。它治天下自然也就以这武力勾画。在崖山灭了南宋的同时,江南还在跑马毁田,这时候已经注定了蒙元无百年气运的结局,如此大势绝非几个英明皇帝和大臣能扭转。

最后一例就是满清,满清与华夏官儒苛法相勾结而得天下,是窃占,这个过程就注定了它色厉内疾,无比心虚。也注定了它是武力外加华夏文明中犬儒苛法融为一体的存在,它是寄生人体的病毒,和蒙元那只吞人下肚的野狼不同,再受益于全球大势,所以它能有二百多年的寿命,它的长命不是靠几个皇帝造就的,而是它“打天下”的过程决定的。

李肆反清,跟朱元璋反元,情形大不相同,为了真正的目标,李肆必须将打天下和治天下同步进行,甚至治天下要先行。

所以,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作建圌国根本,掀起反清浪潮,一心直奔北京,看似痛快,实则遗祸无穷,这是舍本逐末。

再说了,李肆也掀不起反清浪潮,这不是乾嘉年间,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跟满人打得正火热,满清就是他们的正朔。前明的法家之策被细细梳理完善,编织成严密而有序的大网,紧紧缠住草民的**,而理学伦常进一步浸透,从心理上侵蚀控制,那根辫子,就是脑后插管的标志。

就史实来看,康熙后期、雍正乃至乾隆的大半时期,反清的浪潮基本已经断绝,绝大多数“起圌义”,性质跟历代华夏王朝都有的造圌反没什么区别,并未带有民圌族色彩。

由这个认识能推断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这时候的普罗大众而言,其实跟“奉天行道,征诛不平”一般无二,都是一样玄虚。华夏民圌族的脊骨已经被打断,正在沉睡,这面旗帜唤不醒他们,因为在他们心里,满清这鞑虏就是中华,而反满清的,才是鞑虏。

唤不醒大众,却有可能扰乱自己的步伐,特别是扰乱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核心人才,扭偏正朝全新方向上下凝聚的人心。

李肆这个国,敌人有两个,一个是外在之满清,一个是犬儒加苛法凝结而成的内在人心,攘外必先安内,这檄文与其说是给满清看的,不如说是给自己人看的,要让他们明白,这国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提“驱逐鞑虏”这个口号的时机还远不成熟,所以李肆决定,立国檄文选用“奉天行道,征诛不平”一类的口号,不提我们的国要有多大,要消灭谁,而只是说我们的国将是怎样的国。

以此为基调写檄文,自然就很空洞,并且显出割据自立的意图,可现在这檄文,也并非最后一道檄文,不必太上心。

立国称王,檄文定调,然后,国号的麻烦又丢了回来。

李肆长叹:“英……还是不行,理由不解释。”

众人颓然,心中都道,莫非四哥儿上辈子跟这“英”字有仇?却不知李肆前世的确跟“英”字有仇,大学里英语连挂四年,仇深似海……

段宏时气得喘了好一阵才缓过气来,不过他还有货,最佳方案被否了,就把后备方案拿了出来。

“若是不以英德为名,也可循正统之理,另选一地。今日举旗,也不是在英德,而是在这……”

话没说完,大家都明白了,广。

读书人都点头:“广者,大也,阔远无极,通夏,不错!”

关田等实在人也叫好,熟悉,有气势。

脑子里转着看上去还挺有气势的“广”字,李肆还是有些不满意,广州、广东、广西,虽然是地名,却有些泛,地域性太强,而且还似乎少了点什么东西,跟汉唐宋明比起来,差得太多啊。

段宏时见他还在皱眉,终于恼了:“未闻有攀附前朝而成正朔之国!既是新立之号,自然耳生,你又不用英字,难道真要弄那张楚南平之流的二字号?”

李肆苦笑摇手,华夏、中国、中华,这都是文化意义的称谓,弄来当国号,那可比满清都走得远。

广就广吧,大广……嗯,还行,幸亏是广,若是换成韶州的“韶”,那可就不知所谓了。

段宏时后面的话很有道理,夏商周秦汉唐宋明,包括魏晋在内,华夏历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