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贞观攻略 >

第168章

贞观攻略-第168章

小说: 贞观攻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当真以为老夫真的不懂朝堂,真的不懂朝政?真的看不出来老夫立下这等军功会有何危害?恰恰是因为老夫看得透,看透了陛下明白老夫对于大唐而言全无威胁,这才放心作战,老夫所以担忧者,乃是那些言官尽是说些捕风捉影之事,老夫行得正坐得直何虑之有?唯天下人不明所以,极易为谣言蛊惑,老夫才低调行事,但是老夫知道的,陛下也都知道,否则,老夫如何还能安稳的做尚书右仆射?你可明白?”
    苏宁真正的叹服了,一直以来都觉得李靖处境不好,都觉得李靖没什么政治敏感度,其实,这才是人家真正聪明的地方,知道自己不会有危险,所以才能装着不懂政治,不懂朝政,以此向李二陛下表示自己完全对朝政没有兴趣,做个尚书右仆射只是尸位素餐而已,基本上都听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的。
    唐代以左为尊,所以左右仆射里面,房玄龄的地位更高一些,李靖也乐的不与其争,房玄龄也心领神会,不和李靖有什么交往和冲突,两人很默契的一个做事,一个配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玩转了大唐朝堂。
    所以说古代没有傻子,这些老家伙一个一个的都比狐狸还要狡猾,全大唐就老子一个老实人!苏宁如是想到。
    不过苏宁也很高兴了,因为李靖已经承认了自己军神弟子的名号,正式收自己为徒了那么接下来的日子,也就可以安稳一些,乖乖的和李靖学习兵法和统兵之术,静静的等待贞观五年四月份的突厥残部叛乱,那个时候说不定自己就可以上战场去观摩一下了,观摩一下真正的战争,真正地两军对垒,实打实的硬拼,看一看唐军是如何在公元七世纪的大草原上打出赫赫天威的!
    到底,还是做学生好啊!
    与此同时,大唐某道某州某县某个地方,史皓辰正单膝跪在一个穿着黑衣服的年轻男子面前,像是在请罪,又不像是在请罪,那姿势的确像是在请罪,可是那语气,一如既往的淡薄,听不出一丝一毫的慌张。
    “二郎,属下无能,经营八年的长安分部已经被李世民和苏宁完全摧毁,所有人等不是被杀就是被抓,还丢失了许多重要信息,长安城已经无法继续待下去,除了属下和三个手下侥幸逃出,其余人等尽墨,而且估计李世民已经开始追查我等的动向了,这一切都是属下未能及时探查到李世民和苏宁的诡计而造成的。
    行事前,也不知为何,暗藏于李世民宫内的暗棋被抓捕大半,剩下的完全派不上用场,做不了内应,暗影在地道内暗藏的的一百人马又被苏宁杀光,十二处据点被苏宁捣毁,损失三分之一的人手,我等失了先机,只好从外面调集人手,准备在第二夜趁李世民毫无防备之时出击,谁知李世民早有预谋,我等又损失三分之一的人手,最后的三分之一因为情报被缴获而丧命,一千五百余人命丧黄泉。”
    黑衣男子没有转过身子,只是淡淡的说道:“这不能怪你,就是我也不会想到李世民既然可以猜得出来我等会在第二夜再一次进行进攻,只是损失终究还是大了些,但是还是可以接受的,只是从今往后长安城是进不去了,失去一战定乾坤的机会,咱们的大业是越来越难了,可惜啊,可惜啊,李世民的运气,当真是好啊!”(未完待续。。)l3l4

一百八十六 为时不晚
    李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灭亡东突厥的民族英雄,更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名将,留下很多军事著作,为华夏兵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至于华夏将李靖奉为兵家正宗,享有非常高的地位。**
    所以对于可以和李靖学习兵法意一事,苏宁感到非常非常的荣幸,能和这位地位高能力强真才实学的大将军学习兵法,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李二陛下命令李靖传授侯君集兵法,结果侯君集还抱怨李靖藏私,有谋逆之心,最后被李靖反将一军,说若要为大唐征战,这些兵法已经足够,你却仍然不知足,你才是真正的有谋逆之心!
    侯君集虽然愤怒,但是没有继续说下去,估计也是没有办法继续说下去了,自己又不是李靖的徒弟,人家选择一些交给自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李二陛下也就就此作罢,没有追究下去,结果到了贞观十七年,侯君集果然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集团,事实证明,李靖的判断是对的。
    那么李靖的兵法到底是如何的高明,能让侯君集欲罢不能?竟然不惜以谋反罪名威逼李靖,结果还被李靖反将一军,说这样的兵法要是被侯君集掌握了才是真正的取祸之道,李靖那部分没有教授给侯君集的兵法,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苏宁当然非常好奇,所以很想立刻就和李靖开始单对单的教育,李伯瑶那厮还在弘文馆苦逼的读书,能够随意在弘文馆读书的只有自己,其他人孔颖达老头儿可是非常严厉的,一把戒尺打遍弘文馆无敌手,不论是太子还是王爷还是公主还是郡主还是官二代,统统在孔颖达的戒尺面前折戟沉沙。
    苏宁也尝过那滋味儿,所以不想再有一次了。
    好在有了李靖老头儿作为挡箭牌,李二陛下的亲口许诺,孔颖达老头儿也就没说什么了。所以这个下午的时光,就被苏宁拿来单独享受军神的单独的精英式的教育,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得,需要好好把握,到了李靖的书房里面,苏宁就兴致勃勃的坐了下来,等着李靖传授兵法,可是李靖没有立刻就传授兵法,而是为苏宁开始细细讲解起了大唐的军制,用李靖老头儿的话来说。就是想要跑之前。先要学会爬。
    而熟悉大唐的军制的过程。就是学习如何爬的过程,而熟悉兵法和统兵之术又是走路的过程,学习只能到此为止,不能再往上升级了。那个时候所需要的就是战场的历练,学习者需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利用起来,全部用到战场上,学会活学活用,那个时候才是跑得过程,至于能否从实战中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独特的用兵之术,那就属于策马奔腾的过程了。
    前面的爬和走,是李靖的责任,而后面的跑还有策马奔腾。就要看苏宁自己的了,那不是学习就可以学到的,不是读书就可以读出来的,读书可以读到很多东西,事件的一切学习也都是从理论开始。但是能否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执行力,就要看学习者本人的造化了。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苏宁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样的造化,让一个现代人带着多少万的兵马上战场打仗,还要负责任,战胜有赏战败要罚,这样的压力真的是山大,但是好歹李靖也是一个名将,苏宁自问不傻,至少,还是可以试一试的,运气好,也就真的可以成为大唐的柱国大将,和苏定方一起,成为苏氏双杰,奠定苏氏将门世家的传统,那个时候,自己的地位该有多高啊!
    为了这个目标,苏宁决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李靖十分满意,开始对苏宁施以谆谆教诲
    “我大唐的军制,你当有部分了解,就如同我之前所说,大体上便是将军统兵,兵部调兵,下发作战指令,二者合一,大军出动,而掌控这一权力的,就是陛下本人,因为大军主力乃是府兵,所以并不存在如同前朝那般严重的部曲私兵制,大军掌握于皇家,掌握于皇帝,而不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
    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府兵,一言以蔽之,乃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细细分之,府兵者,顾名思义,有府,有兵,府者,分为内府与外府也,内府称骠骑府,外府称车骑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兵者,乃是以贫富分全国农者为九等,六等之上农者每三丁取一丁为府兵,免其租庸调,自备粮食军器马匹,自二十一岁始,六十岁止,几乎便是一生,平时每年须轮流宿卫京师,还需定期镇戍边疆。
    府兵往往就地收纳兵源,皆为当地人,设校尉统帅,平时耕种土地,农闲时由校尉授以战阵之术,训练严格,战斗能力强,因为多为农家富裕子弟,装备好,吃的也好一些,我大唐之所以可以百战百胜,战无不胜,多是依仗此府兵制,所以,你需要细细了解此兵制,明白一应过程。
    打仗之时,十二卫为主力军,十二卫各有各所辖之车骑府,车骑府上缴兵源,十二卫将军领军出征,战争结束后,原路返回,各车骑府之将士回归本源,毕竟都是当地农家子弟,闲时也需要耕种土地,所以打起仗来时间也不会长,十二卫本身无兵,都是各个车骑府之兵,所以才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根本不会有私家军之担忧。”
    苏宁听完就震惊了,不是为别的,就是为那个二十一岁开始当兵,一当就他妈的四十年,他娘的就是现在的金家王朝也不过十二年,你他娘的一弄就是四十年?而且还要轮换着戍守京师,戍守边疆,随时参战,随时准备牺牲,只要做了府兵一辈子都是府兵啊,难怪到了后期府兵制要崩溃,这不崩溃还有天理吗?
    “你有何疑惑?说出来,老夫与你解答。”李靖看出了苏宁的面色有些惊异和不解,于是就问道,有了问题就要问出来。得到解答之后才会有长进,这是李靖的舅舅韩擒虎告诉他的,李靖的军事能力,也基本上都是韩擒虎所传授,韩擒虎,乃是隋朝名将。
    苏宁说道:“师尊,府兵制固然有其优点,比如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虽然指挥起来有些麻烦。但是军士的战斗力得以维持。也会避免武将把国朝军队变成私人部曲。平时也多有轮换,这的确很好,但是,为何服役四十年?一般人活不到四十岁者比比皆是。能活到花甲之年龄本就是凤毛麟角,更何况是军伍中人?这不就是摆明了告诉人家当兵当到死吗?只要当了兵一辈子就是兵了啊!”
    李靖说道:“这固然有其不好的一面,但是吧,一直当兵,战斗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持,他就是老兵,战阵经验非常丰富,不管是什么将军带领,都可以保持一定的战斗力。而不会像新兵那样还需要战前训练,只要活下来,那就可以一直保持战斗力,也多为将帅所倚重,老夫选择的精锐突袭部队。也多在此类老兵当中选择。”
    苏宁皱了皱眉头,几次想要开口,但是终究是把话咽了下去,难道要在这个时候就告诉李靖我已经看到了府兵制必然崩溃的结局?我也看到了大唐均田制必然崩溃的结局?府兵制就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的,而均田制一旦崩溃,府兵制的崩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均田制在北魏就已经有过实行,然后崩溃了,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人口越来越多而耕地越来越少,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就是政府掌握大量的田地,大唐初立,人口稀少,而荒地甚多,所以在这个时候实行均田制,是有足够多的无主土地作为根本予以实行,可是随着大唐人口的增加,均田制的崩溃是必然的,府兵制的崩溃也就是必然的了。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然用意虽好,实行困难,人性之贪婪与制度之不公终将毁灭之,他们的创造者也不会想到这么深的层面,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性的必然。
    但是吧,历史上大唐均田制的崩溃虽然是不可挽回的,但是如果可以运作得好,均田制的维持和崩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