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40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40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治兵方面,主张恩威相济,〃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既强调仁爱士卒和民众,〃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又强调令行禁止,赏罚严明,用兵〃先明赏罚〃,〃号令未出,不准勇者独进;号令既出,不准怯者独止。〃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修养,认为,〃兵易募而将难求;求勇敢之将易,而求廉正之将难。〃〃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尤其重视智略,认为〃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将才不外智勇二字。〃〃智多勇少,实力难言;勇多智少,大事难成。〃重视人的作用,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反对对人求全责备,主张用人所长,〃用人不拘定一格,而薰陶裁成之术,尤在用人者运之以精心,使人人各得显其所长,去其所短而已。〃对将帅主张以诚相待,〃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强调练兵要严格,以〃养其精神,炼其体魄,娴其技术。〃认为〃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必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典法〃,〃久逸则终无用处。〃在战略战术方面,其主要思想是〃慎〃和〃稳〃。主张宁可几个月不开一仗,也不可打无计划安排无准备的仗。强调行军以〃稳〃字为先。反对轻易踏险,轻用奇谋。强调〃以静待动,先谋后战,稳扎稳打。〃认为〃交战宜持重,进兵宜迅速,稳扎猛打,合力合枝,足以括用兵之要〃。主张后发制人,反对不能制人的〃先发〃,但是不是一概反对先发制人,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发〃、〃后发〃要看具体情况如何来定,认为〃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诚为用兵之至要。〃曾、胡是近代史上的反动人物,其言论中存有糟粕是必然之事;蔡锷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称太平天国为〃粤寇〃,对曾、胡大加赞美,这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既应该批判,又应该曲谅。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蔡锷在本书序言中,将曾、胡誉之为〃中兴名臣中铮皎者〃,〃懿行嘉言,皆足为我师资。〃要人们〃细加演绎,身体力行〃,然而窥其本意,并非完全出于为曾、胡立言的动机,主要是有感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希望借此能对新军的训练有所〃挽回补救〃。
  《曾胡治兵语录》问世后流传甚广。1917年于上海公开印行,梁启超亲为作序。1919年李根源于广州重印。1924年蒋介石增补后再版。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编辑《中国军事思想丛书》,将《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收入出版。现在流行的主要版本有1917年铅印本、1922年铅印本、1937年冯治安铅印本、1941年中兴书店《古代兵经》本等数十个版本。


  第四章阵法类

  第一节概述

  阵法起源很早,相传〃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兵略纂闻》)。自有军伍,即当有阵法,但上古荒邈,阵法不传。春秋时代,史书偶有记载,如《左传·桓公五年》有郑为〃鱼丽之阵〃,《周礼·大司马》有〃平列阵,如战之阵〃,《孙子》有〃长山之蛇阵〃,然语焉不详,其制不明。
  战国时代,关于阵法的记载增多,如《孙膑兵法》有《八阵》和《十阵》两篇,《八阵》论述用〃八阵〃作战,要根据敌情和地形确定战法和配备兵力;《十阵》论述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行之阵、雁行之阵、钩行之阵、玄襄之阵、火阵、水阵等十种阵法的特点和作用。《六韬·虎韬》有《三阵》篇,即所谓〃天阵、地阵、人阵〃,论述布阵要根据天象、地形和敌我情况。《后汉书·礼仪志》有〃孙吴兵法六十四阵〃之说,说明汉时,阵法演变已有六十有四。但汉以后,《孙膑兵法》失传,古书对阵法记载缺略,后世一些学者便悬测臆说,又以阴阳五行相附会,使古代阵法愈演愈繁,愈病愈玄,令人惑闷莫解。如对八阵的解释,有以方、圆、牝、牡、冲、轮、浮沮、雁行为八阵者;有以休、伤、生、杜、景、死、惊、开为八阵者;有以天、地、风、云、尤、虎、鸟、蛇八门为一体者,如《太白阴经》说:〃黄帝设八阵之形,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武翼居兑为武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盘居艮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门,龙、虎、鸟、蛇,为四奇门。乾、坤、艮、巽,为阖门,坎、离、震、兑,为开门。〃首先对这些玄妙臆说进行辩证的是唐李靖。
  他指出:〃八阵本一也,分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号;风云者,本乎幡名;龙虎鸟蛇者,本乎队伍之别。后世误传,诡设物象,何止八而已乎!〃(《李卫公问对》卷上)现存最早专门记述古阵法的兵书是《握奇经》,系统研究古代阵法的兵书是明赵本学的《续武经总要》。
  阵法一般都有阵图。《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图43卷(今计50卷),其中就包括有阵图,然全部亡佚。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唐宋以后绘制的阵图。
  阵法,用现代话说,就是行军作战和宿营的队形。〃队法即阵法。〃(《江南经略》卷一上《练兵》)阵法和营法是一致的,〃营也者,止之阵也。阵也者,行之营也。〃(《江南经略》卷一上《练兵》)所以古代往往营阵并称。《通志艺文略》中收录阵法阵图的类名就是〃营阵〃。

  第二节握奇经

  《握奇经》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所谓〃幄机〃,宋高似孙解说:〃幄者,帐也。大将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机'。〃旧题经文为黄帝臣风后撰,姜太公加以引申,汉公孙宏解。另附《握奇经续图》未著撰人,《八阵图总述》题晋西平太守封奉高侯加授东羌校尉马隆述。
  关于此书的真实作者和具体成书年代,学术界众说不一,不可详考。八阵之称古已有之,《周礼·郑玄注》认为孙武有八阵,《孙膑兵法》有《八阵》一篇,汉代曾用八阵训练军队,窦宪〃勒以八阵〃(《后汉书·窦宪传》)击败匈奴,诸葛亮八阵更是尽人皆知,《李卫公问对》中有〃黄帝兵法,世传握奇文〃之说。说明此书自有渊源,但称尚无书契的传说时代的风后所撰,伪托无疑。书目著录最早见于《宋史·艺文志》。南宋朱熹认为〃唐李筌为之〃(《朱子语录》);《四库总目提要》则认为是唐以来好事者,根据诸葛亮八阵之法和唐独孤及的《八阵图记》推衍出来的,理由是《八阵图记》〃所说乃一-与此经合。疑唐以来好事者因诸葛亮八阵之法,推演为图,托之风后;其后又因及此记推衍以为此经,并取记中握机制胜之语以为名。〃也有的认为成书应早于唐,至今尚无定论。
  《握奇经》是中国古代专论阵法的兵书。经文一卷,380余字(一本360余字),阐述八阵的布列方法、各部分的名称、功用,以及取这些名称的用义等。《握奇经续图》一卷,仅存其目,图已失传。《八阵总述》一卷,是对八阵的具体阐述。
  《握奇经》所述八阵,实际上就是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变化的一种战斗队形,后世学者多悬测臆说,甚至涂以阴阳八卦迷信色彩,令人惑闷莫解。其实,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是八阵的八个代号,作为军队配置在八个方向上的旗号。《握奇经》将八阵分为正兵和奇兵两大部分,外加〃余奇〃,即机动兵力。以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大将居阵中掌握机动兵力,称〃握奇〃。八阵的特点是〃以正合,以奇胜〃,与敌作战时,根据金鼓、旗帜等指挥信号,出奇兵歼敌,机动部队策应,并据〃天文、气候、向背、山川、利害,随时而行〃,〃或合而为一,因离而为八,各随师之多少触类而长。〃作战时,〃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敌莫能知。〃(《八阵总述》)史籍中对《握机经》有多种解释,其中《李卫公问对》解释得较合原文本意,指出:〃黄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处之,其形井字,开方九焉。五为阵法,四为闲地,此所谓数起于五也;虚其中,大将居之,环其四面,诸部连绕,此所谓终于八也。〃(《李卫公问对》卷上)这就是说,八阵中有〃阵地〃和〃闲地〃,前后左右中为〃阵地〃,即〃五为阵法〃,五阵的中央是将帅的指挥位置,前后左右是战斗部队的位置;战斗部队的间隙地带为〃闲地〃。在〃实地〃作战的部队就是〃正兵〃;利用〃虚地〃实施机动的部队就是奇兵,这就是所谓的〃动则为奇,静则为阵〃(《八阵总述》)。但这个奇兵不属经文中所说的〃余奇〃之兵。大将在方阵的中央指挥四块〃实地〃的部队利用四块〃虚地〃实施机动,就是所谓的〃四为正四为奇〃,奇正之变,如环之无端。整个大方阵是一个完整而又能灵活变换的整体,在平原旷野合而为一象一座坚城;在山川狭谷复杂地形每个小方阵又可独立作战,这就是所谓的〃或合而为一,因离而为八〃。八阵中,不仅大方阵按前后左右中排列,而且每个小方阵内部也是按前后左右中排列的;一个大方阵包括多少个小方阵,将由大方阵的人数和序列的多少来定,〃各随师之多少触类而长〃。
  《握奇经》虽然是伪托之书,其经文也很简略,但是所记八阵布列较合古代阵法实际,用〃奇正〃之说阐述八阵中的战术变化也较深刻,继承了《孙子》〃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不可胜穷〃的思想。宋高似孙评论说:〃《风后握奇经》三百八十四字,其妙本乎奇正相生,变化不测。〃《八阵总述》中还对古代一些优秀军事思想进行了继承和阐发,如〃治兵以信,求圣(胜)以奇,信不可易,战无常规〃,〃兵体无形,形露必溃,审而为之,百战不昧〃,〃上兵伐谋,其下用师;弃本逐末,圣人不为〃,〃乐与身后,劳与身先〃等。
  《握奇经》多以丛书本传世,比较重要的有说郛本、续百川学海本、小十三经本、四库全书本等。另外,清代有单刻、单抄本流传。

  第三节续武经总要

  题明赵本学撰。本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赵本学所著《韬钤内外篇》,另一部分是俞大猷著《韬钤续编》。赵本学,善以易演兵,倾全力撰写《韬钤》二篇,〃赵虚舟翁平生钻研惟在易书,顾不遑他务,独以其大旨发挥于《韬钤》二篇,虽工亦善阵与战尔。〃(俞大猷《续武经总要》跋)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又字虚江,福建晋江人,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著有《正气堂集》。他是赵本学的得意门生,深得赵本学之真传。赵本学完成力作《韬钤》二篇之后,〃隐括是编,秘藏不露,对人口不谈兵,临终不授其子〃,最后传给了他信得过的学生俞大猷。俞大猷在平倭中,活用赵氏阵法,打了许多漂亮仗。他自称打败倭寇全依赵氏学说。明王询认为:〃俞公笃信师说,领其玄致。标其洞涉,用以南征北伐,所至成功,殊熏伟烈,腾今照古,不有征于言之已行乎?〃(王询嘉靖丁已《续武经总要》序)明宋继祖在本书跋文中也说,观俞公八罗山、五指山之捷,谋略自《韬钤》中来,俞大猷不负师传,将此书刊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