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39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39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溪文集》。郑曰敬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文人。
  他面对国难当头,朝臣误国,痛心疾首,愤而研读古今兵法,探讨天下大势,以谋救国之道。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他〃慨彼族之披狂,痛我军之废弛,发愤感激,著为此编。〃(《自序》)希望能因利革弊,复振中国兵威,赶走帝国主义列强。
  《今兵利弊》上下篇,约六千字。上篇是〃论兵利〃;下篇是〃论兵弊〃。他以兵法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外国侵略者和清朝军队的实际,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利弊,提出了〃利在我,而不在彼〃的重要论断,这在当时,对于鼓舞全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信心,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同时又分析了清朝军队存在的弊端,促进革除弊政。
  《论兵利》首先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只看到外国长处,而看不见外国短处的偏见。指出:〃谈时务者,每谓各国富强,船坚炮利,步伐整齐,其利在彼。往往兵未交而气先阻。不知彼来图我,利在我而不在彼。〃具体提出了我国当时军事上的十二条有利条件,即十二利:(1)敌人为不义之师,正义在我一方,人心在我一方,〃普天共愤,率土同仇〃。(2)我为主,敌为客,地形险阻在我掌握之中,而敌人却不熟悉。(3)我众敌寡。敌人远来,师有定数,而且补充困难;〃若我中国四万万人,人人皆可杀敌〃,而且可以随时补充兵员,〃朝失一卒,夕补一兵,前军失利,后军补之。〃(4)敌人远离本土,供应困难,我在本土,后勤供应方便。(5)敌人劳师袭远,疲惫不甚;我则以逸待劳,以饱待饥。(6)外夷之间素有矛盾,〃外修和好,内怀猜疑〃,各有私图,貌合神离;而〃我国以一国之人,办一国之事情〃,共同为保卫祖国而战,〃朝野一心,万众一气。〃(7)敌人水土不服,久则力屈:我可深沟高垒,乘敌之虚。(8)敌人长于枪炮,短于击技;我则长干击技,可以利用山谷、林木、沟垒、凹凸等有利他形条件,或闯入敌营,短兵相接,使我之长处得以施展,使彼长处无用。(9)敌人图我,鞭长莫及、只能依据沿海几个〃近窝〃;我攻破其落脚之地,敌人便失去了依托。(10)敌人老巢越南、缅甸等皆我旧属,苦于敌人苛法,我可一举攻下。
  还可利用敌国矛盾,以夷攻夷。(11)敌人运兵转饷全凭几条运道,我则可以断敌运路,敌便不战自溃。(12)我可采用清野之法,使敌饥无所食,渴无所得水,烧无煤炭,使其困死。这十二利分析透彻,有理有据,颇能鼓舞人心。
  《论兵弊》首先指出:〃虽有可胜之机;使将不力,兵不强,恐其利尽失,反为敌制。〃并认为清朝军队〃积弊之深,由来已久,欲制勍敌,非痛除积弊不可〃。他总结归纳清朝军队有十弊:一是无军政之弊。〃今日统兵之官,习于玩愒,法令等于具文,操演成为故事。〃二是无兵权之弊。〃统兵者不一其人〃,〃各营皆可任意调度〃,〃事权不一,意见各殊,营官更迷所趋向,固不待遇敌已先有自败矣。〃三是无将才之弊。
  〃今日选将之道不讲,故将多非其任。将贵有勇,而今日多年老衰迈之人;将贵有谋,而今日多昏庸寡识之辈;将贵能仁,而今日多不恤士卒之子;将贵能廉,而今日多贪冒不职之流;而且将贵读书,乃得以贯通古今用兵之变,天文之说,地理之图,并考察中外之情,兵法、枪炮研造之异,而今日多目不识丁之武夫。〃四是无训练之弊。〃今日之兵,无事则裁撤,有事则招募,往往不经训练,即赴沙场。〃五是无恩义之弊。
  军饷本来很少,军官又从中克扣;恤赏被侵吞;至于同甘共苦更做不到,很难使士卒效力。六是无赏罚之弊。军中无赏罚,士卒闻寇而逃。七是无谋略之弊。〃今人在军不重侦察,不事咨访,不谋众士,不谋乃心。临敌则束手无策。〃八是无胆气之弊。临阵退缩,贪生怕死,均由无胆气所致。九是无侦探之弊。敌情不明,仓促迎敌,往往惊慌失措。十是无防备之弊。外夷图我皆筹备数年或十数年,而我毫无准备,无训练,无粮饷,无枪炮,所以要吃败仗。他并针对十弊,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在选将方面提出要选拔威望素著之人,韬略素娴之士为将。在训练方面提出要〃训之以忠义〃,〃练其武艺〃等。
  《今兵利弊》立论正确,切中时弊,具有反侵略思想,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本书有清刊本传世。

  第十节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编辑。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5年以优异成绩入学为秀才。1898年考入湖南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1899年东渡日本,进入以梁启超为校长的东京大同高等学校。1900年辍学返国,参加唐才常等组织的自立军起兵反清。起义失败后重新东渡日本,进入由大同高等学校改组的东亚商业学校。此时他痛心祖国风雨飘摇,决心学习陆军。1901年以自费进入成城学校习陆军。
  1903年考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深造。1904年冬从士官学校毕业返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1911年被李经羲任命为云南新军第19镇37协统领。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响应,组织了〃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为军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暗加监视。1915年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世凯军激战于四川沪州(今沪县)、纳溪。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1916年因病赴日治疗,不治逝世。后人辑有《蔡松坡先生遗集》、《蔡锷集》等。
  《曾胡治兵语录》中的曾、胡,指曾国藩和胡林翼。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清道光进士。湘军首领。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革命,以吏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率兵阻击太平军,并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1855年败于太平军,退守南昌。1860年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主张〃借洋兵助剿〃,伙同英法侵略军夹攻太平军,1864年攻陷天京。
  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战败去职。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胡林翼(1812-1861),事略见本书中编第五章第五节。曾、胡是近代史上的反动人物,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他们同属〃儒将〃,注意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军事思想,善于总结和理性思考,在治军和作战中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军事思想。《曾胡治兵语录》就是他们有关军事言论的选录。
  《曾胡治兵语录》编辑于1911年。这年春天,经同盟会员李根源、罗佩金向云贵总督李经羲推荐,蔡锷赴云南担任新军训练工作。他初到时未受到重用,便住在教练处,整天手不释卷,辑录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附以按语,编成《曾胡治兵语录》。六月,李经羲任命蔡锷为云南新军第19镇37协统领。镇统钟麟同委托蔡锷编〃精神讲话〃教材,遂将《曾胡治兵语录》以代〃精神讲话〃,印发新军官兵。
  《曾胡治兵语录》书前有自序和梁启超1917年作的序,全书共十二章:第一章《将材》;第二章《用人》;第三章《尚志》;第四章《诚实》;第五章《勇毅》;第六章《严明》;第七章《公明》;第八章《仁爱》;第九章《勤劳》;第十章《和辑》;第十一章《兵机》;第十二章《战守》。前十章主要讲治军,后两章讲作战。每章先选曾、胡有关言论若干条,然后加上按语,或对本章概括归纳,或对曾、胡言论加以评述,或借题发挥,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提出对时局和作战问题的看法。如第十二章《战守》之按语:〃右揭战守之法,意括而言赅,曰攻战,曰守战,曰遭遇战,曰局地战,以及边防之策,攻城之术,无不独具卓识,得其要诀。虽以近世战术之日新月异,而大旨亦不外是。其论夜间宿营,虽仅一宿,亦须深沟高垒,为坚不可拔之计,则防御之紧严,立意之稳健,尤为近世兵家所不及道者也。(按咸同时,战争两方,多为不规则之混战,来去飙倏,不可端倪,故扎营务求坚固以防侵袭。)曾胡论兵,极重主客之见,只知守则为主之利,不知守反为客之害,盖因其时所对之敌,并非节制之师,精练之卒,且其人数常备于我,其兵器未如今之发达,又无骑炮两兵之编制,耳目不灵,攻击力复甚薄弱,故每拘泥于地形地物,攻击精神,未由奋兴,故战术偏重于攻势防御,盖亦因时制宜之法。近自普法日俄两大战役以后,环球之耳目一新,攻击之利,昭然若揭,各国兵学家,举凡战略战术,皆极端的主张攻击,苟非兵力较弱,或地势敌情,有特别之关系,无复有以防守为计者矣。然战略战术,须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事拘滞,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于人,势将如跛者之竞走,鲜不蹶矣。兵略之取攻势,固也,必须兵力雄厚,士马精练,军资(军需器械)完善,交通便利,四者均有可恃,乃足以操胜算。四者之中,偶缺其一,贸然以取攻势,是曾公所谓徒先发而不能制人者也。普法战役,法人国境之师,动员颇为迅速,而以兵力未能悉集,军资亦虞缺乏,遂致着着落后,陷于防守之地位。日俄之役,俄军以交通线仅恃一单轨铁道,运输不继,遂屡为优势之日军所制,虽迭经试取攻势,终归无效。以吾国军队现势论,其数则有二十余镇之多,然续备后备之制,尚未实行,每镇临战,至多不过得战兵五千,须有兵力三镇以上,方足与他一镇之兵相抗衡,且一有伤亡,无从补充,是兵力一层,决难如邻邦之雄厚也。今日吾国军队,能否说到精练二字,此稍知军事者,自能辨之。
  他日与强邻一相角逐,能否效一割之用,似又难作侥幸万一之想。至于军资交通两端,更瞠乎人后。如此,而曰吾将取战略战术上最有利益之攻势,乌可得耶?鄙意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帮以兵戎相见,与其为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用波亚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而歼灭之。昔俄人之蹴拿破仑于境外,使之一蹶不振,可借鉴也。〃上述深刻入理的分析,严密的论证,与其说是一篇序言,不如说是一篇精彩的军事论文。
  1924年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增补第十三章《治心》,并作序言,名曰《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印发黄埔军校〃人各一编〃。然蒋补《治心》一章,实为儒家修身养性之道,且冗杂离治兵甚远,大不如蔡锷所选精练。
  曾、胡军事思想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有反动成份,亦有虚伪之言。但他们同是书生从戎,〃儒将〃治军,熟悉历史和兵法理论,注意吸收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并运用于实践,所以其中不乏有借鉴价值的观点。
  在治兵方面,主张恩威相济,〃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既强调仁爱士卒和民众,〃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