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22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22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十问》,讨论敌我双方兵力对比的各种不同情况及如何实施不同的作战方法。
  (18)《略甲》,简文残缺严重,看不出主要内容。
  (19)《客主人分》,论述兵多、粮足、武器精良不足恃,只有掌握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即〃知道〃,才能保证取得战争的胜利。
  (20)《善者》,主要说明善战者在作战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21)《五名五恭》,论述用不同的战法对付不同的敌军和军队进入敌方境内时,〃恭〃、〃暴〃两种手段要交替使用。
  (22)《[兵失]》,分析作战失利的各种因素,变不利为有利。
  (23)《将义》,提出将帅要具备义、仁、德、信等品质。
  (24)《[将德]》,论述将帅要具有爱兵、敬兵、秉公及时赏罚等品德。
  (25)《将败》,列举将帅品质上导致战争失败的二十种缺点。
  (26)《[将失]》,列举分析了造成将帅作战失利的三十二种情况。
  (27)《[雄牝城]》,论述攻城的难易及其在地形上的特点。
  (28)《[五度九夺]》,论述如何避免作战时的不利条件,争取有利条件。
  (29)《[积疏]》,主要论述积疏、盈虚、众寡等矛盾的辩证关系。
  (30)《奇正》,阐述奇正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如何运用奇正的原则来致胜。新增加的《五教法》主要论述训练问题。
  《孙膑兵法》在军事理论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它继承《孙子》、《吴子》等兵家思想并有新的发展,包含有丰富的军事思想。主要是:(1)〃战胜而强立〃和〃乐兵者亡〃的战争观。孙膑认识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的胜负关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用〃积仁义、式礼乐,重衣裳,以禁争夺〃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才能达到国家统一。但反对〃乐兵〃好战,提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2)在战略上提出〃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思想。孙膑吸收前人〃弱之胜强〃的理论,总结了以往小国打败大国,弱军战胜强军的历史经验,指出寡可以胜众,弱可以胜强。认为弱能变强,强能变弱,寡能变众,众能变寡,关键是要〃善翦断之〃,〃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反之〃则数倍而不足。〃(3)〃批亢捣虚〃,〃必攻不守〃的战术思想。孙膑认为,〃赏、罚、权、势、谋、诈〃都是战斗以前的谋划,都〃可以益胜〃,但不是作战时最关紧要的,最关紧要的是〃必攻不守〃,就是〃批亢捣虚〃,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4)赏罚严明和〃篡贤取良〃的治军思想。孙膑非常重视赏罚在治军中的作用,指出:〃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他非常重视将帅的选拨,提出要〃选贤取良〃,最高标准是要〃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即要掌握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5)在军事哲理方面,对形名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并把它运用到解释战争上来;提出了许多战争中的矛盾对立概念,如积疏、盈虚、众寡等等,并朴素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看到了事物的两重性,〃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孙膑兵法》的出土和整理出版,不仅解决了历史上是否有两个孙子和两部兵书存世的悬案,而且增添了新的更为可信的古代军事资料,补充了史书对马陵、桂陵之战记载之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孙膑兵法》被发现以后,经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整理,并加注释,由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线装本和平装本,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先后出版研究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在注释方面,以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和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重新编订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版)为代表。它们对1975年竹简整理本进行了订正和补充,注释最为详悉。重新编订本还对内容作了重大调整,不仅将原来的下编全部移出,而且上编内容也有不少补充,新增《五教法》一篇,全书共16篇,不再分上下编。在军事思想研究方面,以詹立波《〈孙膑兵法〉初探》(见文物出版社1975年2月版《孙膑兵法·代前言》)、霍印章《孙膑兵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3月版)和陈济康、邓泽宗《略谈〈孙膑兵法〉对〈孙子兵法〉的发展》(载《争鸣》1987年3期)为代表,詹文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孙膑的军事思想;霍著则首次以上编15篇立论探讨孙膑的军事思想;陈、邓文阐述了《孙膑兵法》对《孙子》的发展。

  第六节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尉缭撰。尉缭其人史书记载非常简略,《汉书·艺文志》杂家类《尉缭》下著录为〃六国时〃人,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称〃缭为商君学〃。《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为〃梁惠王时人〃,以后各家书目大多沿袭上述说法,但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未详何人书〃,宋施子美《七书讲义》则说是〃齐人〃,明茅元仪《武备志》又说是〃魏人〃、〃鬼谷高弟〃,归有光在《诸子汇函》中还说〃尉缭,司马错也〃。施、茅、归距战国甚远,实属臆测。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个〃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有人〃以为秦国尉〃的尉缭。
  因此,《尉缭子》一书的作者,究竟是见梁惠王的尉缭,还是做秦国尉的尉缭?引起后人的争论,至今尚无定论。但从全书人称、语气和内容上考察,开头就是〃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尉缭子对曰〃,并不断有〃听臣言〃、〃听臣之术〃、〃臣闻〃、〃臣以为〃等语,又称魏为〃吾〃、〃我〃,内容反映了梁惠王时的情况。魏国吴起被谗奔楚,魏军力削弱,兵败迁都大梁,欲于衰落中中兴,〃以武事成功〃,且多次提到吴起,予以赞美,两次提到〃吴起与秦战〃。据此,似定为梁惠王时尉缭较合情理。近有学者考证,提出与梁惠王答对的尉缭,正是由大梁入秦的那个尉缭。
  《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有〃《尉缭》二十九篇〃,兵形势家著录有〃《尉缭》三十一篇〃。《隋书·经籍志》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只有杂家《尉缭子》五卷,兵家不见著录。自北宋景祐年间编纂的《崇文总目》始,复见兵家《尉缭子》五卷,宋神宗时并与《孙子》等一起被颁定为〃武经〃,而杂家不再见著录。今传世本即〃武经〃本。
  对于杂家、兵家、今传世本《尉缭子》之间的关系后人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杂家和兵家《尉缭》本是一部书;有的认为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有的认为今本《尉缭子》是原兵家书,杂家书亡;有的认为是原杂家书,兵家书亡;还有的认为是两部古代残书的合编本。从现有资料分析,《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和兵家《尉缭》,由于《七略》中的两书提要被班固删掉而失传,究竟是内容基本相同或根本不同的两部书,还是同一书的重复著录,难以确断。但从以下情况看,《七略》的著录体例,多有同一个人的著作交叉著录现象,如被班固认为是重复著录而省掉的《伊尹》、《太公》等十家、二百七十一篇即是;唐魏征撰《隋书》将《尉缭子》入杂家,兵家不入,而他同一时期撰《群书治要》时辑录的《尉缭子》,与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尉缭子》残简相应的文字大多类同,与武经本(即今传世本)的相应篇目也基本相同,这说明杂家和兵家《尉缭子》很可能是同一部书,只是因为兼有兵家和杂家的思想内容而归类不同罢了。
  关于《尉缭子》的成书时间,自南宋陈振孙提出《尉缭子》疑非先秦兵书后,明清以后出现伪书说。1972年《尉缭子》残简在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内容与今传世本大致相同,不仅均不避汉初几个皇帝〃邦〃(高祖刘邦)、〃盈〃(惠帝刘盈)、〃恒〃(文帝刘恒)、〃启〃(景帝刘启)、〃彻〃(武帝刘彻)的名讳,而且书写字体隶书中带有明显的篆书风格,这说明抄写年代应在秦汉之际,成书年代当更早,似由战国时人整理写定,伪书之说不攻自破。
  《尉缭子》自汉以后,历代均有著录,然卷、篇数不等,有五卷、六卷之分,三十一、二十九、二十四、三十二篇之别,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流传中有佚失,二是分篇不同,如武经本将《兵令》和《兵教》分别分为上、下篇。今传世本共二十四篇,其篇目和主要内容是:《天官第一》,主要论述战争中〃天官时日,不若人事〃的道理,批驳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兵谈第二》,主要论述立邑、土地、人口、粮食与固国胜敌的相互关系,说明〃战胜于外,备主于内〃,〃兵胜于朝廷〃的道理,提出了治国治兵的一些方法和对将帅的要求等;《制谈第三》,主要论述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提出〃凡兵,制必先定〃,〃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等治军、治国方法;《战威第四》着重论述高昂的士气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作用,激励部队士气的方法;《攻权第五》,着重论述进攻的战略战术,强调战前要有充分的思想、组织准备,要善于选择敌人的弱点发起进攻;《守权第六》,主要论述防守中的守城法则;《十二陵第七》,总结了治军的正反十二条经验;《武议第八》,内容很丰富,论述了战争的性质、目的和物质基础,将领的作用、条件和权力,刑赏的原则等;《将理第九》,着重说明执法不明会影响国计民生,造成军需亏乏,使国家危险的道理;《原官第十》,主要叙述国家分官设职的重要性,以及君臣职能和施政办法;《治本第十一》,主要论述治国要以耕织为本,提出了〃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的进步观点;《战权第十二》,主要阐述懂得战争权谋的重要性;《重刑令第十三》,主要讲惩处战败投降、逃跑将吏的刑罚措施;《伍制令第十四》,主要讲军队的连保制度及严格军纪、防止奸细的重要意义;《分塞令第十五》,主要讲军队营区的划分、建设和管理条例;《束伍令第十六》,主要讲战场上的赏罚制度和各级军吏的惩处权限;《经卒令第十七》,主要讲战斗组织、编队、佩戴标识符号及对战斗胜利的意义;《勒卒令第十八》,主要讲金、鼓、铃、旗四种指挥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及军事训练和正确指挥的重要性;《将令第十九》,主要讲将军受命的郑重和将令的威严;《踵军令第二十》,主要阐述部队的战斗编成、各自的任务和行动部署,提出〃欲战先安内〃的观点;《兵教上第二十一》,主要叙述部队训练的方法、步骤和训练中的奖惩制度等;《兵教下第二十二》,主要阐述国君必胜之道和有关行军作战训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