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

第20章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20章

小说: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刻者有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

  第三节吴子

  《吴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吴起撰。
  吴起,战国时卫国(今山东曹县北)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81年。吴起重名轻利,敢于改革,善于用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兵法家。他初拜曾参为师,勤于学业,后因母死不归,被曾参所逐,遂弃儒学武,研读兵法,被任为鲁将,大破齐国。继任魏将,〃击秦,拔五城〃(《史记·孙吴列传》),屡立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文侯死,遭陷害,逃奔楚国,初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被任为令尹(楚国最高的官职,掌军政大权),辅佐楚悼王进行变法。〃明法审令〃、〃要在强兵〃,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曾〃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吴列传》)楚悼王死,吴起遂被旧贵族杀害。
  《吴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宋以前没有人提出疑问,明清以后,学者以书中所载〃四兽〃和〃笳笛〃非战国时所有为由而断为西汉或六朝时人伪托之作。据考,战国时期已有〃四兽〃之说,军中已出现〃笳笛〃;战国末期《吴子》就已广为流传,〃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篇》)。书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军事特点。所以,《吴子》不是伪书,当是经后人整理的吴起军事思想的纪录,约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前。
  《吴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作《吴起兵法》一卷,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为三卷,并称唐陆希声类次为之,凡说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篇。《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均作三卷。
  今存本有的并为一卷、二卷,也有的分为三卷、六卷,但除〃变化〃作〃应变〃外,篇目与《读书志》著录的完全相同。
  可见自《隋书·经籍志》以下各书著录的一卷本和三卷本《吴子》即今存《吴子》。然只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四十八篇的一部分。
  今本《吴子》约五千字,共六篇:《图国》主要围绕〃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主张,论述经国治军〃必须先教百姓、亲万民〃,修德行仁,明耻教战,任贤使能,〃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并对战争的起因和种类进行了初步探讨;《料敌》主要从战略的高度分析敌方的优劣短长,论述了侦察敌情的要领及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敌手的作战方法;《治兵》主要论述训练、行军、宿营及保养军马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等著名观点;《论将》主要论述将帅在治国统军中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以及观察分析敌情优劣的要领。《应变》主要讲随机应变的战术思想,论述了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等情况下的应急方法和谷战、水战、车战、攻城战等作战要领;《励士》主要论述奖有功激无功,鼓舞部队士气。
  《吴子》是〃武经七书〃之一,向与《孙子》(孙武兵法)并称,军事思想颇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思想,他强调首先搞好国内政治,〃教百姓,亲万民〃,修德行仁,达到国家和军队内部的协调统一,才可对外用兵;同时又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要〃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先戒为宝〃。(2)随机应变的战术思想。《吴子》十分重视战争中各种事物的差别和变化,强调要侦察了解敌方军队素质、将帅特点、所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掌握战场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并总结出了在何种情况下〃击之勿疑〃、〃急击勿疑〃,在何种情况下〃避之勿疑〃等带有规律性的战术原则。(3)〃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兵〃不在乎众〃,〃以治为胜〃。要求把军队训练成〃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的军队,要发挥士卒各自的特点,使其〃乐战〃、〃善战〃、〃乐死〃。要求将帅要有优良品德和深邃的谋略,具备〃理、备、果、戒、约〃五个条件,懂得用兵〃四机〃。强调〃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以励士兵。(4)朴素的军事哲学思想。
  吴子对战争的实质有了朴素的认识,他把战争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五条:〃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并认为战争具有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他朴素地认识到战争事物具有两重性,他在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民情和军队分析时,既看到了他们的长处、强处,又看到了他们的短处、弱处。他认识到了战争事物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认识到事物会向其反面转化,认为打胜仗越多就会孕育着未来的灾祸,〃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吴子》继承并发展了《孙子兵法》,总结了战国初期的实战经验,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军事史料价值和军事学术价值。
  《吴子》和《孙子》一样受到历代中外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视。唐初魏徵曾将其内容收入《群书治要》,供治国安邦参考。与《孙子》一起在唐代被吉备真备带到日本,自此,《吴子》在日本传播开来,据笔者所知,日本研究《吴子》的有66家之多。1772年又被法国一位神父P·阿米奥翻译成法文,传到欧洲。现在有日、英、法、俄等多种译本流传。被西方人士称为〃箴言〃和〃无价的真理〃,如美国海军上校柏特逊说:〃在遥远的中国,有两位将军,他们所有关于战争的议论,都可以凝集在一本小册子里,不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写了九大巨册,自足地写下了数量有限的箴言。每则箴言都具体表现了他们关于战争行为的信条和重要教义。这两位军事主宰者--孙子和吴子,他们无价的真理,已经长存了两千年。〃(《中国古代兵书杂谈》150页)
  《吴子》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后世众多版本大都源于此本,并多以丛书本行世,除了宋刻、影宋刻、影宋抄、明刻、清刻《武经七书》本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明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清乾隆《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重要的注释本有宋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本、明刘寅《武经直解》本、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本等。建国后研究《吴子》的不多,比较重要的有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本、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吴子浅说》本和《武经七书注释》本等。

  第四节司马法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旧题司马穰苴撰。司马穰苴,其先人陈公子完奔齐,改姓田氏,因其任大司马之职故称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史记》称其为齐景公时人,《竹书纪年》载为齐威王时人,而《战国策》又说是齐湣王时人。本文以《史记》为据。穰苴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精通兵法,齐相国晏婴以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推荐他于齐景公,〃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他严于治军,执法不避权贵。率兵攻打晋燕,将出征违纪的景公宠臣监军庄贾斩首示众,全军震恐,争相赴战,晋、燕军闻讯而逃,收复了失地,其名声大震。后受谗被景公解职,发病而死。然其用兵之法为田氏后世所承继,〃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司马法》自《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为司马穰苴撰。然而,根据《史记》记载,〃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可知《司马法》应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齐国大夫们追论的古者《司马兵法》,二是穰苴的兵法,三是汇集者的观点。
  关于《司马法》的真伪。宋代之前对于其为先秦古籍没有疑问。到了辨伪蔚然成风的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以今本《司马法》所存篇卷无多,辞义浅近等为由,断定司马迁所言《司马兵法》已佚,今本《司马法》〃为后人伪造无疑〃(《古今伪书考》)。但据考证,今本《司马法》保存许多古兵法,如〃古者成列而鼓〃(《仁本》),〃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仁本》),〃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天子之义》)等,符合司马迁所讲〃追论古者《司马兵法》〃。另外,《史记》、《左传·贾逵注》、《吕氏春秋·高诱注》、《汉书》、《周礼·郑玄注》等两汉著作引用的《司马法》文句,多见于今本《司马法》。至于一些古籍引用的《司马法》文句不见于今本者,属于《司马法》的佚文,这是古籍流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独《司马法》如此。所以,我们说今本《司马法》不是伪书,而是一部先秦古籍。
  肯定了《司马法》是一部先秦古籍,并未解决它的具体成书年代。若据《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司马穰苴撰而断为春秋末期成书,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史记》中说得很清楚,〃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代《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因此说,它当成书于齐威王时期。周显王十一年(齐桓公十七年,公元前358年)齐桓公卒,齐威王立。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改元齐威王因齐元年。《史记·六国年表》将因齐元年误记为周安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78年),有人据此断定《司马法》约成书于公元前370年,显然也是错误的。《史记》载,威王初即位以来,九年不亲政,致使国人不治。九年之后开始亲政,〃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这说明威王大举兴兵之前命大臣们汇集研究过穰苴兵法,否则便不可能于〃用兵行威〃之际,〃大放穰苴之法〃。齐败魏是在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由此推断,《司马法》当成书于威王亲政的公元前348年至公元前341年之间。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军礼司马法》、《古司马兵法》等。刘向《七略》将《司马法》入于兵书类,班固编《汉书·艺文志》时将其出〃兵书类〃而入〃礼类〃,并称《军礼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称《司马法》三卷,不分篇;《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等书目均同《隋书·经籍志》。而宋邢昺《论语疏》则称《司马法》一百五十篇,疑为一百五十五篇之误。《直斋书录解题》又著录为一卷。今传世本有的作三卷,如《宋刊武经七书》本、《四部丛刊》本等;有的作一卷,如《四库全书》本、《百子全书》本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