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104章

帝国风云-第104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此可见,挪威海战最为重大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国家认识到,强大的日不落帝国不见得能够打赢这场席卷了整个欧洲,乃至大半个世界的战争,而新兴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这也正是冯承乾想要达到的目的。
    可以说,冯承乾策划的每一次海战,都瞄准了英国的根基、也是英国致命的“阿喀留斯之踵”
    帝国海军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意味着日不落帝国又每衰落走近了一步。!。

第一百三十章 间接影响
    在军事上,挪威海战的影响也不小。
    最重要的间接影响,就是让英国当局放弃了在地中海开辟新战场的想法。五月底,近四十万英法联军到达埃及,而没有像英国当局规划
    的那样,在希腊的萨诺尼卡、或者是达达尼尔海峡开辟新战场。
    虽然四十万大军,足以稳住中东战局,确保苏伊士运河在英国手里,但是却没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比如向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迫使奥斯曼帝国在其他战线上撤兵,以减轻盟友的负担。
    要知道,此时奥斯曼帝国把重点放在了高加索地区。
    随着罗马尼亚参战,加上保加利亚倾向于轴心国集团,奥斯曼帝国除了在中东地区向苏伊士运河tǐng进之外,把大部队放在了黑海东岸,与俄国争夺争夺高加索地区,夺回被俄国侵占的领土。
    虽然奥斯曼军队的战斗力也不怎么样,甚至不如俄军,但是对于已经千疮百孔的俄国来说,这一点点压力也足够使其阵脚大乱,更成为引发内乱的导火索。六月上旬,俄国国内就发生了数十起暴动。
    最严重的一次暴动发生在六月七日,圣彼得堡的数十万工人因工资太低,已经无法维持生计,进行总罢工。俄国当局没有进行安抚,而是出动哥萨克骑兵,对进行游行示威的工人进行〖镇〗压。很快,〖镇〗压行动就演变成了流血冲突。成百上千的工人倒在了哥萨克骑兵的枪口之下,还有更多的平民遭殃。可惜的是,〖镇〗压并没收到应有的效果。接下来三日,俄国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动员,越来越多的工人与民众走上街头表达对俄当局的不满,要求尽快结束战争行动。
    内乱,影响到了前线俄军。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在近千万俄军中,至少有一百万当了逃兵、或者正准备当逃兵。整个六月前线俄军军官的主要任务不是如何策划与敌人作战,而是如何防止手下的士兵逃跑。别说普通步兵,就连精锐的哥萨克骑兵中都出现了不少逃兵,甚至有一些主动向战线对面的德军投降。
    这样的俄军,还能打吗?
    更重要的是,鲁登道夫已经策划好了下一轮进攻行动,并且在东线集结了将近一百个师的大军。奥匈帝国方面康拉德也在西里西亚地区集结了一百多个师,准备配合德军攻入俄国境内。
    即便是刚刚参战的罗马尼亚都动员了近六十个师的兵力随时听候鲁登道夫的调度与差遣。
    鲁登道夫没有在六月发动进攻,与保加利亚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德皇的旨意,如果保加利亚在六月的最后一天依然没有参战那么东线德军将首先与罗军攻打保加利亚,铲除这个潜在的隐患,然后挥师北上,联合奥匈帝国,一同向俄罗斯的乌克兰地区进军。
    也就是说当时鲁登道夫手里有两套作战计划。
    所幸的是,六月三十日,保加利亚接受了帝国开出的条件,并且在当天下午正式向英法俄宣战。
    两天之后,即七月二日,鲁登道夫在东线发动了代号“巴巴罗萨”
    的进攻行动。
    当天,德、奥匈、罗、保就投入了二百四十个师在长达一千八百公里的战线上,向俄军发动进攻。此外,在bō罗的海沿岸地区,鲁登道夫还动用了三十个德军师在海军战舰的支援与掩护下,向北tǐng进。
    东线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进攻打响了。
    面对汹涌而来的轴心国军队,俄军几乎没有进行抵抗,在七月二日当天就整体后撤了将近三十公里。
    虽然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非常能干,算得上是这场大战中比较有才华的统帅,他也非常及时的下达了撤退命令,希望避开轴心国军队的锋芒,在第二道防线上站稳脚跟,再发动反击,但是俄军的表现却很不给力,在退到第二道防线之后,并没有像布鲁希洛夫想像的那样站住脚。
    七月七日,俄军的第二道脆线被突破。
    五天之内,已有一百八十个俄军师被击溃,超过一百万俄军官兵不是战死、就是成了战俘。
    前线俄军战败,后方就更加不稳定了。
    七月十日,圣彼得堡再次爆发大规模动乱,近百万工人与市民走上街头,要求沙皇立即结束这场战争。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整个俄国都被绝望笼罩着,没人能够看到希望。
    归根结底,就是没有人能够看到俄国能够依靠盟国的援助打赢这场战争的希望,而根源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丧失了战略优势,甚至丢掉了北海的制海权,难以在短期内打通最为便捷的海上通道。
    七月十七日“巴巴罗萨行动”结束。
    在十五天的战斗中,总计二百七十个俄军师被击溃,一百七十六万俄军官兵伤亡或者被俘。
    此战之后,俄军彻底瘫痪了。
    当时,俄军败得有多惨呢?
    在不到一年的战争中,俄军总共战死三百六十八万余人、伤残五百七十多万,而被俘的高达七百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大战爆发之后,德军总共开设了四十个战俘营,最多只能容纳二百万战俘。当时还有很多人认为,根本用不着开设这么多的战俘营,
    因为战争肯定能在半年之内结束,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俘。仅仅过了三个月,这四十个战俘营就人满为患了。到一九一五年六月底,德军开设的战俘营超过了一百个。可惜的是,即便如此,也无法容纳下所有俄国战俘,更别说英国与法国的战俘了。此外,当时在东线作战的德军总共还不到两百万,加上奥匈帝国与罗马尼亚等盟友的军队,总兵力也不到六百万。
    也就是说,俄国战俘的总量,超过了东线战场上轴心国的作战部队!
    打成这个样子,俄国离战败还远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俄国已经战败了,而俄国离崩溃只欠缺最后一个必然条件。虽然冯承乾不知道这个必要条件能在什么时候形成,但是可以肯定,只要俄国受到的战争压力没有减轻,就肯定会到来。
    为此,七月二十日,冯承乾专门返回柏林,向德皇提出建议。
    这个时候,德皇也在考虑是否继续在东线用兵。
    鲁登道夫的表现,远远超过了德皇的预期。当然,这并非鲁登道夫一个人的功劳,东线德军参谋长霍夫曼少将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霍夫曼的重要xìng在鲁登道夫之上,因为正是他对俄军的深入了解,才让鲁登道夫抓住了俄军的致命弱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此外,包括“巴巴罗萨行动”在内,东线的绝大部分作战计划都是由霍夫曼起草的,鲁登道夫只是执行了霍夫曼制订的计划。在指挥层面上,霍夫曼的准确判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如此,在七月底,德皇破例晋升霍夫曼为帝国陆军上将,并且授予橡叶饰蓝sè马克斯勋章。
    问题是,德皇认为在东线已经打得足够好了,没有必要继续打下去。
    德皇的意思很明确,俄国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可以暂时放在一边,把重点转移到更加重要的西线战场上去。
    为此,德皇甚至暗示,只要鲁登道夫支持他,就任命鲁登道夫为西线德军总司令。
    也正是德皇的暗示,让鲁登道夫动心了。
    问题是,这个时候放过俄国合适吗?
    在觑见德皇之前,冯承乾找到了鲁登道夫。
    虽然冯承乾是帝国海军将领,与陆军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他与鲁登道夫的sī人交情非常不错。别忘了,当初鲁登道夫能够得到德皇的重视、或者说能够让德皇认识,就与冯承乾有直接关系。此外,在这场大战中,鲁登道夫能够受到德皇重用,也是冯承乾大力推荐。如果没有冯承乾,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鲁登道夫。
    “将军,我此次前来,只为了一件事。”“很重要吗?”鲁登道夫把茶水端了过来,显得非常客气。
    “听说,陛下希望由你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
    “陛下确实提到过这件事,只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现在把重点转到西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鲁登道夫没有开口,坐到了冯承乾对面的沙发上。
    “别的不说,我们在东线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是吗?”
    “如果我说,继续保持现在的进攻势头,而且辅以一些其他手段,我们就有希望在年内击败俄国,你相信吗?”鲁登道夫的眉头跳了几下,似乎不大相信。
    “不可否认,俄军已经战败了,只是俄国还没有倒下。如果送开了勒在俄国脖子受到绞索,这头巨大的北极熊就能缓过气来,并具再次对我们构成威胁。在军事上,我们做得已经足够好了。要想彻底打败俄国,我们只欠缺最后一个必要条件。”
    “什么?”
    “在俄国制造一场足以毁灭罗曼诺夫王朝的大规模动乱。”
    “这”
    “如果你相信我的判断,那么就再坚持几个月。”
    “这么说,你很有把握?”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除此之外,你还要去找到一个人,并且把他送回俄国。”
    “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

第一百三十一章 帝国末日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俄国十月〖革〗命的发起者就是由鲁登道夫送回俄国的,只不过那是两年之后的事情。历史已经改变,俄国的国内动dàng已经引燃了〖革〗命的烈火,因此提前两年爆发〖革〗命并非不可能。
    两天后,鲁登道夫就找到了冯承乾说的那个人。
    此时,鲁登道夫已经正式向德皇提出,再给他四个月。如果到一九一五年底,俄国依然没有战败,他就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并且按照德皇的意图,把重点转移到西线,集中兵力攻打法国。
    冯承乾与提尔皮茨也向德皇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虽然德皇觉得没有必要等待四个月,而且法金汉一直在强调尽快对法国发动战略进攻的重要xìng,但是德皇最终还是答应了鲁登道夫等人的请求,决定到一九一六年,再把重点转移到西线。
    为此,冯承乾与提尔皮茨也做出了担保。
    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九一五年,帝国海军必须保证北海航线畅通无阻,继续对英国皇家海军施加压力。
    其实,根本用不着等到一九一五年底。
    八月十七日,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在圣彼得堡发动了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起义行动,数十万工人、农民、市民、甚至是士兵加入了这场大规模〖革〗命。
    两天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逃离了圣彼得堡,并且派遣哥萨克骑兵前去〖镇〗压。
    可惜的是,一直被沙皇当做御林军的哥萨克骑兵不但没有〖镇〗压起义者,还在到达圣彼得堡之后,加入了起义大军。
    原因很简单,勇猛的哥萨克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