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

第8章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第8章

小说: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蔽风雨的作用。承重主要靠墙体里的那几根大柱子。这种建筑理念在中国后代一直被继承着。)
6、用木架搭起屋顶,屋顶是两面坡或三四面坡的,屋顶上依旧再加草拌泥。没有瓦。
7、屋檐外伸出很长,也需要什么东西支着,所以在屋外往往再设一圈柱子,以支撑屋檐,同时形成檐下散水的檐廊。
8、内部装修。用粘土、陶粒、料礓石,烧制成古代水泥,这“水泥”见水就会变成胶结状,把它铺在地上,坚硬平整,色泽光亮,呈青黑色,是古代地板。
9、再做方形灶台一到三个,以及挡火的短墙。
10、内部修墙,隔出客厅和小室。一般叫“前堂后室”,进门是个古代大客厅,常在一百五十平米甚至更大,穿过客厅,后边是三四个卧室,是黄帝嫘祖及孩子们的住所(一共两个孩子)。客厅左右两边,还有小屋子——大约是小保姆住的。整个房子最大合计三百多平米,
11、小室每间十到二十平米,里边放上罐、钵、盆、壶、杯、盖、碗、瓮和陶制的纺轮。有的小室不预备住人,是储藏室,瓮里装上粮食,墙根放上石弹丸和石铲、石斧、石刀等等,弓箭挂在柱子上。
好了,黄帝和嫘祖拿着钥匙入住新居了,新婚燕尔。他们的长方形三百平米的大新房子,在丛林的包围下熠熠闪光,这是家庭开始出现的标志。既然生活这么美好,黄帝就在嫘家乐不思蜀地住下了。不过,村里的主流还都是传统的单间小房子,说明很多人还没有固定的老婆。
在这温暖的小村外围,有大防卫沟抵御着坏蛋:七八米宽、五六米深,野兽也就不会蹦进来吃我们了。沟的外边,是祖先们居住的地方——集体公墓,以及人们玩泥巴制陶的窑场。公墓的坟都是平的,没有坟头。未来村里的幸福男女们,也将埋在这里。
五千年前黄帝和嫘祖的婚姻形式,比七千年前神农时代的欢乐谷野合、走访婚,又进化了,开始出现一夫一妻相对固定的单个家庭,算是真正有“结婚”了,虽然这只属于偶然少数。
不过,这时的婚姻,却是新郎嫁到新娘家族,类似“倒插门”,学名叫做“对偶婚”。新郎的地位是很差的,他们“倒插门”进到了女家,立刻就要改名,可以随便被媳妇殴打和责骂,媳妇家的人也可以打骂他,甚至可以杀了他,地位跟奴仆一样。他整天都要跟着劳动。总之当时仍然是女尊男卑。女人掌握财富和家族主导权。这仍是母系氏族的社会。
因为女性是家族主导力量,所以当媳妇的还可以再到外边找几个相好的,就像现在包二奶那样,当时叫包二爷。丈夫却没有这个资格。看来,谁占有财富,谁就可以占有更多异性,古今一也的规律。
丈夫从嫁进来一直到死,不管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支配权,都归女方家族拥有,包括丈夫帮忙生下的小孩,也是女方的。如果生下小孩是女孩,就留在女家,未来当“蚁后”,娶男生进来陪他。如果生下的是男孩,就当“工蚂”,跟他爹一起干活。这“工蚂”成年以后如果愿意结婚,就嫁出去,去到别的家族当“丈夫”(实际也是当工蚁)。每个家族都会把他们生出的男孩嫁出去(就像现在每个家族都会把他们生出的女孩嫁出去一样),虽然这个男孩嫁出去以后会很倒霉,但为了维持了各个家族的平衡发展必须如此,人们也就不想那么多了。这就像几千年后常说的那句话“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那时是“嫁出去的男孩,泼出去的泥”。
那时候的女孩子比男孩子金贵,从出土地棺材看,女孩睡得棺材(是瓮)比男孩的瓮要漂亮、舒适、宽敞的多,随葬品也丰富精致。瓮的底下一般都有一个小孔,供灵魂跑出来,重新去投胎。他们一定都要祷告着:“愿来世为女,不要为男。”
但是黄帝时代,男性的势力开始成长,与河东吼狮们开始对抗。男子虽然依附于对方的的家族,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但毕竟已经较为稳定得进入了母系家庭(引“郎”入室),取得一个立足点,由此为父权制的发展打进一个楔子,往后就是夺权的事了。男人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个漫长的斗争过程。随着犁耕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女人力不从心,摆弄不了这沉重的玩艺。男人则不断从狩猎行业分流到农业来,贡献日益巨大。人口的发展使得打架也越来越必要,这给男人提供了舞台,狩猎的武器与经验很好地武装了男人,使他们更善于打架,从别的部族为本部族掠夺来财富。地位也随着贡献一同升高。而且男的也在长期摸索中发现,没有男的,是生不出孩子的,于是对于女性的生殖崇拜,也开始降温了。
对男性的生殖崇拜则开始升温,表现在后来甲骨文里,“祖”这个字,其右半边的“且”,就是男性生殖器竖直向上的惟妙惟肖的写真。而“且”构成了“祖先”、“祖国”这些重要的字眼。祭祀用的玉器,也常常雕琢成“且”字形,后代君王手里的玉圭,以及臣子们的笏版,都是这个样子,代表着对男性生殖器的膜拜。
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的角色越发重要,所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不肯拱手让出,一定要留在己方家族。他要守着这些财富而不是把自己嫁到对方家去。男人留在本家族不动窝,而且孩子也必须归他,姓他的姓,把财产一直在本家族男性血统中传递下去。
于是,越来越多的有骨气的男子,开始不肯出嫁到女方家去了,而希望女孩到他家来。这样财产就被自己控制住了。但是女的也不肯嫁过来,所以男人就采取抢婚的形式。
抢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真抢,为此不惜发动群殴。如居住在美洲的某些印第安人,为了掠夺妻子,经常成群结伙出发,到外部落杀男夺女,占以为妻,这是当地人结婚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现代婚礼上的“伴郎”,就是当初帮着“新郎”一起抢人的。
另一种是假抢,一般是先议定,再以抢婚形式完婚。我国解放前苗人去女家迎娶的时候,女家召集亲友列械环卫,等新郎新衣黑面,乘马持械,鼓吹至女家,双方就械斗。女方家长率领亲戚拿起武器锤击来犯之新郎。新郎单人直取虎穴,径人屋中,夹妇上马,疾乘而驱走。后边女方父母持械,大呼亲友,一同追赶。最终按照程式要求,他们没有追上,于是“含怒而归”。
新媳妇在途中还“故作坠马状三”——假装三次跳马逃跑,新郎夹之马上,还要把新娘子走过的足迹掩埋,防止女方家族追击时发现。等新媳妇一进门,新郎的虎狼一样的弟弟们,立刻把新娘绊倒,拿绳子捆起来。妈呀,这哪是结婚啊。这也反应了男子想在家庭中夺取领导地位,是经历了多少艰辛险阻的奋斗啊。现在的女权独立运动,只上街喊口号,不拿出点抢婚(抢男的)的做法,怎么能见成效啊! 
以上这种假抢,其实也是从前真抢的遗迹,代表了女生与男生争夺婚姻主导权的惨烈之战。
有抢婚,就有抗婚,各民族的哭嫁风俗,就是抗婚的基本形式,有些民族还编成哭嫁歌。另一种形式是逃婚,结了婚,女子很快回娘家去,死活不肯再过来,像钉在娘家一样。直到生下孩子,有的生子也不归夫家。彝族过去“子生十岁而不见父”,孩子十岁了,还不肯交到父家去。这都是女性为争夺家庭主导权而表示的不合作态度。现代的福建惠安女,还有这样的结婚以后不入居男人家的遗风。
除了抢以外,男子跟河东吼狮搏斗的另一种办法是买卖婚,这就文明多了。由于男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占有的“钱”也越来越多,于是花上一些代价,比如送一些粮、布、牛、首饰给女方家族,“买”来一个媳妇,组成家庭去“奴役”她,这比抢文雅但达到同样的效果。现代社会也是这样的。(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买卖婚了,但车、房这些招摇之物,可以诱来女生,这是夫权社会下比抢婚更文明的好办法。)
过去瑶民结婚,新郎派人去迎娶,新娘闭门拒之,良久,新郎的人把银币从门隙塞进去,大门开了。但是卧室的门还不开(新娘还在里面负隅顽抗)。新郎的人再敲门,再塞银币,门才开了,又磨蹭半天,直到新郎黔驴技穷,荷包空空,新娘才勉勉强强跟着走。这也是买卖婚的遗迹。
有些男子不甚富有,为了最终能成为家庭主导,也硬咬着牙要买媳妇进来——钱不够可以分期付款啊(牛啊,羊啊,米啊,什么的,一年交上一批给女家去),媳妇却先领回来。这真是分“妻”付款啊!实在穷困,连分期付款都做不到的,还可以以劳役的形式支付彩礼,上门当女婿,干活,若干年后再将妻子接回来,从夫而居。
从女性为婚姻家庭主导,到男性为婚姻家庭主导,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男人与女人的斗争,从活着打到死了,从天上打到地下,一直到坟墓里边都是。
最初母系时期,都是男女分开葬,没有夫妻,活着时大家就去欢乐谷派脱,都是集体性生活。后来,略微出现了夫妻,表现在地下,男子钻到女子的棺材里了,成为一夫一妻的形式,但是女子仍然是主导,是把男子娶进“棺材”来的。(棺材就等于一夫一妻的家庭,要不怎么说婚姻就是坟墓呢。)
在这种棺材里,男女并不对等,男子地位低,女子是家长,男子混的好的,死后可以和媳妇葬在一起,混的不好的,死后被踢出棺材,归葬本出身家族。
后来,随着男人经济实力和地位逐渐升高,开始抢婚、买婚,逼迫女子嫁到他家来,体现在棺材里就是女性慢慢地住进了男性家族的棺材。这个大男子在棺材中还要尽量伸手伸脚,多占一点地方,让旁边的妻子侧身尽量蜷曲着睡,以示自己是家庭的主导和伟大的户主。
终于,发生根本逆转,男人掌了权,女人踏踏实实嫁到男家,女人围着男人转,生下孩子姓男人家的姓,是男人家的财产,给男家传宗接代用,财富永远在男性一脉中传递,这就是父系社会了——时间已是四千年前的大禹时期了。妻子须对丈夫忠诚专一,过去的崇高地位已不复存在,而丈夫却无所谓只娶一妻,可以多娶(视经济条件而定)。这体现在地底下,就是女子在棺材里从一个变成两个,围着老公睡,而且老公是直着身子,媳妇们都侧弯着。
不过,母系氏族的传统力量,还在不断反攻,比如大舜就依旧是嫁到女方家里去的(尧家),而大禹和他老婆为了孩子的所有权则狠狠打了一场,具体细节到那时候再讲吧。 
黄帝在山西南部盘桓了一段,又越过太行山,带着自己的人向东迁徙到河北省中部涿鹿一带。他对这片一望无际的原野十分满意,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黄帝很牛,有很多特异功能,还长着一副龙颜,很快就成为当地一些部族的联合盟主。靠着自身的勤奋努力和部族朋友无私帮助,他把打猎的武器改良成能够打人,一有时间就演习干戈,实力迅速激增。黄帝还发明了足球,球里边装的鸡毛,据说是让军队操练用的。不过当时没有专门军队,只是些蛮汉罢了。
这时候,他听说,西部神农氏的后代共工氏,跟东方的蚩尤打起来了。
东夷人崇拜凤鸟,他们生息繁衍于山东省,有许多部族,以蚩尤为众部族联盟的首领。蚩尤有弟兄八十一人,可以理解成他这个部族联盟有八十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