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近思录 >

第3章

近思录-第3章

小说: 近思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只此是学。质美

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持养;及其至,则一也。

“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乾道也;“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者,坤道也。

凡人才学便须知著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有人治园圃,役知力甚劳。先生曰:《蛊》之《象》:“君子以振民育德。”

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馀无他焉。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了

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伊川先生曰: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今之学者,却只做一场话

说,务高而已。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

然后为得也。”今之学者,往往以游、夏为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

总是实。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

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工夫到这里,

则自有此应。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

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

爱则仁之用也。

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逦,莫不阔步,及到峻处便止。须是要刚决

果敢以进。

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著意,

才著意,便是有个私心。这一点意气,能得几时了?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果能颠沛造

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

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

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

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

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曰:‘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吕

与叔有诗云:‘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徘。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

得心斋。’古之学者惟务养情性,其他则不学。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

既务悦人,非俳优而何?”曰:“古者学为文否?”曰:“人见《六经》,便以

谓圣人亦作文,不知圣人亦摅发胸中所蕴,自成文耳。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

曰:“游、夏称文学,何也?”曰:“游、夏亦何尝秉笔学为词章也?且如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词章之文也?”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虽与不能居

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

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曰:“敬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

须用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又问:“义莫是中理否?”

曰:“中理在事,义在心。”

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

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著

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

道也。”

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

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意,有少私意便是不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有为而作,皆先获也。古人惟知为仁而已,今人皆先

获也。

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学而善思,然后可与适道;思而有所得,

则可与立;立而化之,则可与权。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明道先生曰:性静者可以为学。

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

知性善,以忠信为本,此先立其大者。

伊川先生曰:人安重则学坚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张思叔请问,其论或太高,伊川不答,良久曰:“累高必自下。”

明道先生曰:人之为学,忌先立标准。若循循不已,自有所至矣。

尹彦明见伊川后半年,方得《大学》、《西铭》看。

有人说无心,伊川曰:“无心便不是,只当云无私心。”

谢显道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何如?”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

曰:“是则是有此理,贤却发得太早在。”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说了,又道:

“恰好著工夫也。”

谢显道云:昔伯淳教诲,只管著他言语。伯淳曰:“与贤说话,却似扶醉汉,

救得一边,倒了一边。”只怕人执着一边。

横渠先生曰:“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

吾外,致养吾内也;“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至,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

君子未或致知也。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

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莫非天也,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领恶而全好者,其必由学乎?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

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仲尼绝四,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意”有思也,“必”有待也,

“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为不相似矣。

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欤!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昼夜而知,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

非己有也。故知礼成性而道义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孟子谓“人有德慧术智者,常存乎疢疾”以

此。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横渠先生作《订顽》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

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

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

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

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

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

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

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

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

没,吾宁也。又作《砭愚》曰: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于声,见乎四

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

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谓出于心者,

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

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将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学,德乃进而不固矣。忠信进德,惟尚友

而急贤。欲胜己者亲,无如改过之不吝。

横渠先生谓范巽之曰:“吾辈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巽之请问。先生曰:

“此非难悟。设此语者,盖欲学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浸熟,有一日脱然如大寐

之得醒耳。”

未知立心,恶思多之致疑;既知所立,恶讲治之不精。讲治之思,莫非术内,

虽勤而何厌?所以急于可欲者,求立吾心于不疑之地,然后若决江河以利吾往。

逊此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故虽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今持不逮之资,

而欲徐徐以听其自适,非所闻也。

明善为本,固执之乃立,扩充之则大,易视之则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今且只将尊德性而道问学为心,日自求于问学者有所背否,于德性有所懈否。

此义亦是博文约礼,下学上达。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长?每日须求多少为益。

知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性上之益;读书求义理,编书须理会有所归著,勿徒

写过,又多识前言往行,此问学上益也。勿使有俄顷闲度,逐日似此,三年,庶

几有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载所以使学者先学礼者,只为学礼,则便除去了世俗一副当习熟缠绕。譬之

延蔓之物,解缠绕即上去。苟能除去了一副当世习,便自然脱洒也。又学礼,则

可以守得定。

须放心宽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见道。况德性自广大。《易》曰:“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岂浅心可得?

人多以老成则不肯下问,故终身不知。又为人以道义先觉处之,不可复谓有

所不知,故亦不肯下问。从不肯问,遂生百端欺妄人,我宁终身不知。

多闻不足以尽天下之故。苟以多闻而待天下之变,则道足以酬其所尝知。若

劫之不测,则遂穷矣。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

之奥。

文要密察,心要洪放。

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既实作则须有疑,有不行处是疑也。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

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合内外,平物我,此见道之大端。

既学而先有以功业为意者,于学便相害。既有意,必穿凿创意作起事端也。

德未成而先以功业为事,是代大匠斫,希不伤手也。

窃尝病孔、孟既没,诸儒嚣然,不知反约穷源,勇于苟作,持不逮之资,而

急知后世。明者一览,如见肺肝然,多见其不知量也。方且创艾其弊,默养吾诚。

顾所患日力不足,而未果他为也。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

不正。

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得所至,不得见底,又

非于吾言无所不说。

耳目役于外。揽外事者,其实是自堕,不肯自治,只言短长,不能反躬者也。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