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韩非子 >

第9章

韩非子-第9章

小说: 韩非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道。此废法禁,后功劳,举名誉,听请谒之失也。凡败法之人,必设诈托物以

来亲,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以惑也,人臣贤佐之所以侵也。故

人臣称伊尹、管仲之功,则背法饰智有资;称比干、子胥之忠而见杀,则疾强谏

有辞。夫上称贤明,下称暴乱,不可以取类,若是者禁。君子立法,以为是也。

今人臣多立其私智以法为非者是邪。以智过法立智,如是者禁。主之道也。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

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

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

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

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

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

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至夫临难必死,

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

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

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解老第二十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

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

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

则无功;无功,则生有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

德。”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

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

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

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

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

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

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

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以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

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

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

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

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

仍之。”

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

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

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

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

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

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礼薄也。”凡物不并盛,

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

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

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

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何以论之?詹何坐,弟

子侍,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在其题。”詹何曰:“然,是黑

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之术,婴众人之

心,华焉殆矣!故曰:“道之华也。”尝试释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

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伤神,而后与五尺之愚童子同

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所谓“大丈夫”者,谓其智之大也。所谓“处其厚而不处其薄”者,行情实

而去礼貌也。所谓“处其实不处其华”者,必缘理而不径绝也。所谓“去彼取此”

者,去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也。故曰:“去彼取此。”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

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

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

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

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

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

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

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

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故谕人曰:“孰知其极?”

人莫不欲富贵全寿,而未有能免于贫贱死夭之祸也。心欲富贵全寿,而今贫

贱死夭,是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

于其所欲至矣。今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众人之所不能至于

其所欲至也,自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

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

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所谓光者,官爵尊贵,衣裘壮丽也。今

有道之士,虽中外信顺,不以诽谤穷堕;虽死节轻财,不以侮罢羞贪;虽义端不

党,不以去邪罪私;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其故何也?使失路者而肯听习

问知,即不成迷也。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

而听能。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之,则怨。众人多而圣人寡,

寡之不胜众,数也。今举动而与天下为仇,非全身长生之道也,是以行轨节而举

之也。故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

托于天智以思虑。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

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

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

法令之祸。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

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

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

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

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众人离

于患,陷于祸,犹未知退,而不服从道理。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

理,以称早服。故曰:“夫谓啬,是以早服。”

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

则和气日入。故曰:“重积德。”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气日至者,早服者也。

故曰:“早服是谓重积德。”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计

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论必盖世,故曰

“无不克。”无不克本于重积德,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战易胜敌,则兼有

天下;论必盖世,则民人从。进兼天下而退从民人,其术远,则众人莫见其端末。

莫见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极。故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凡有国而后亡之,有身而后殃之,不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夫能有其国

必能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终其天年,而后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矣。夫能

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

人莫能见其所极。唯夫能令人不见其事极,不见其事极者为能保其身,有其国。

故曰:“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

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

术,故谓之“有国之母。”夫道以与世周旋者,其建生也长,持禄也久。故曰: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树木有曼根,有直根。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

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

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

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

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

亡五人之功矣。万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万人之功矣。然则数变业者其

人弥众,其亏弥大矣。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

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而重变法。故

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圣人在上,则民少欲;民少欲,则血气治而举

动理;举动理则少祸害。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其轻恬

鬼也甚。故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与鬼神相害也。故曰:

“非其鬼不神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