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军阀治世 >

第220章

军阀治世-第220章

小说: 军阀治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能参与作战的,开始挨家挨户的将门撞开,将屋内的满清鞑子抓出来,若是汉人,则专门集中安置到其他地方。
    那些抓出来的满清鞑子,一个个都被拉去修补城墙的豁口。
    清扫残余清军,清算城内满清鞑子,布置城防,清点伤亡,歼敌数量,清点财货等等工作,一一下达了下去。
    李然带领第三营攻打抚顺,任务就是要像钉子一样钉在抚顺。
    清扫清军的手段很简单,搜城
    一万多人在不怎么大的抚顺城内,挨家挨户,挨街挨巷的搜过去,只要是满人,统统抓出来。
    然而只是一个小时后,五万清军骑兵出现在了抚顺城下。
    但就是这一个小时,已经足够让第三营布防了。城外的清军即没有攻城器械,又不能飞上城墙,防守压力很小。
    那个豁口更简单,周围架上火炮,哪个敢冲上来?
    就算冲一些人进来也无妨,第三营在城内又并非兵力不足,足够将那五万清兵打残打废了。
    多铎在沈阳听到报告,山东军突然奇袭抚顺,连忙将五万骑兵调去支援抚顺,若是能碰到山东军攻城时进不进出不出的情况那就赚到了。
    到时候五万铁骑一冲,山东军定然首尾不顾。
    但在攻城前,李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攻入抚顺时,就将所有辎重都拉到了抚顺城内。
    第三营此时没有骑兵掩护,在野外很容易遭到骑兵骚扰。
    虽然说骑兵无法冲击排列好严密阵形的步兵,但却拥有步兵所没有的机动优势,因此行军过程中极易遭到骚扰。
    李然之所以敢杀出山区,完全是因为使用雪橇的情况下拥有较高的机动性,在突然袭击之下,不用担心被骑兵骚扰。
    进攻抚顺后,若是冲出一支骑兵倒也不怕,毕竟第三营在抚顺城下完全可以排开严密的阵形,还有炮兵,到达抚顺的第三营已经不需要行军了,自然是不惧骑兵骚扰。
    但将作战士兵投入攻城战斗后,辎重和炮兵却是要及时转入城内,否则钻出一支骑兵,辎重和炮兵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城外的清兵试探性的靠近城墙后,随即遭到了炮击。
    炮弹一出现,清军便飞快的狂奔而去,远离了城墙后,见没什么便宜可占,便在城外驻扎了下来。
    骑兵自然不是用来攻城的,但他们却要把城内的山东军困在城内,等待盛京调兵攻打旅顺。
    城内的山东军若是冲出来,他们的机会就来了,只要他们在城外,山东军就不能离开旅顺去攻击其他城池。
    
    辽阳
    战争的气氛完全笼罩着这座城池。
    最为精锐的第一、第二骑兵营,第一步兵营,第一炮兵营,和辽东军第一步兵营,第二骑兵营,已经集结到了辽阳。
    骑兵1。2万,步兵2。8万,还有炮灰部队3万,已经在十二月上旬集结在一起,但一直都还在等待着,等待在山东的两个骑兵营的到来。
    十一月底,赵岩即命令秦致远带兵出征,统领第三、第四骑兵营前往辽东,配合冬季攻势的开展。
    秦致远已经外放统兵,赵岩的亲卫队长便换成原来的副队长洪辅仁,洪辅仁没有秦致远那般的军事才能,但胜在稳重和恪尽职守。
    十二月初,秦致远带着八千骑兵登船,八日到达旅顺,休整了一个星期后,动身前往辽阳。
    十二月下旬,秦致远带着八千骑兵到达了辽阳。
    辽东参谋部见兵力已经集结完成,随即全面展开冬季攻势,十二月二十三,即攻打太子河渡口。
    此次集结的总兵力达到8。8万,太子河对岸的清军在炮击之下直接败退,工兵迅速的在结冰的河面上铺设垫物。
    两万骑兵率先过河,后面的步兵搭乘着雪橇,运着庞大的辎重也陆续过河。
    “打到沈阳过春节。”这句话成了全军的口号,过河太子河,便朝着沈阳直扑而去。
    ————
    呼唤月票
第三卷:聚敛天下 第一百八十二章:闪电行军
    第一百八十二章:闪电行军
    “十年十二月二十三,山东军于辽东辽阳城集结8。8万大军,山东官军上下气势如虹,一举度过太子河,直捣伪清盛京沈阳。当问及士兵对此次攻势的态度时,士兵们都很轻松的说,他们可以打到沈阳过春节距离春节还有七天。七天打到沈阳,七天内歼灭或驱逐满清二十万部队,还是在冬季作战,难度可谓巨大。同时辽东作战参谋部也表示,七天内打到沈阳过春节并无难度,早一日收复辽东,就能早一天解救辽东同胞”
    战地记者立即将写好的稿子发回山东。
    第二日,渡过太子河的山东军,一路疾行,根本不管周边的清军,直朝沈阳扑去,路上并未有什么清军阻拦。
    然而多铎早已收到了山东军云集辽阳的情报,为此多铎早已集结了十万部队,集结在三岔河一带。
    按照多铎的推测,山东军若要进攻,定然会走三岔河一线。
    因为走太子河的话,还要过一个浑河。
    中间有两条河流,但走三岔河,便可以沿着浑河沿岸直接推进到沈阳,中间就省去了一条河流的渡河时间。
    除了三岔河集结了十万部队,多铎其他兵力则分布在各地防守,以及沈阳的八万守军,此前李然的第三营突然奇袭抚顺,将多铎的五万骑兵调往抚顺。
    山东军突然攻下抚顺,多铎自然不允许一个眼中钉放在那里,若是抚顺被山东军占据,以后的日子估计不要过了,关是应付抚顺山东军的骚扰就要花费巨大的精力。
    因此把沈阳的三万步兵也调往了抚顺,同时调了两万骑兵回沈阳,并征召了七万汉民青壮前去攻打抚顺。
    然而辽阳的山东军突然从太子河杀来,一下打了多铎一个措手不及。本来也没什么,让三岔河的十万兵马追上去就行,但问题是山东军配备了大量雪橇。
    拥有了大量雪橇的山东军,在行军速度上比平时要快上许多。
    因为雪橇的使用,节省了大量马力。若是平常的行军,一个步兵一匹中马代步是最基本的,但使用了雪橇后,一匹马能拉动六个人,而且还十分轻松,差一些的劣马,拉动4人或者5人也是可以的,但山东军一般不用劣马。
    用原来同样数量的马匹,却可以让军队一直处于小跑的马速前进。而火炮则用大型雪橇来拉,那些重炮用三四匹马便能轻松的拉着走。
    其结果造成,在三岔河的十万清军,竟然追不上山东军的行军速度。
    满清元气大伤,十万清军中,也只有一半配备了战马,其他的都是步兵。这些兵马是由济尔哈朗和代善两人带领的。
    虽然这些兵马达到了十万,但多铎并不想过大增加济尔哈朗和代善两兄弟的实力,所以即不给太好的装备,又把济尔哈朗和代善放到了三岔河。
    内斗,这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的满清上上下下,有资历的几乎都死得差不多了,就剩下多铎、济尔哈朗和阿敏三人。
    还有一个硕拖,算是比较有资历的,其他的都是一些小辈。
    不把济尔哈朗和代善解决,多铎很不安心,但到了此时此刻,却是不宜太过内斗,所以多铎一直没对连人下手,只是将他们调到三岔河,即有让他们抵挡山东军的意思,也有削弱一点这两兄弟的实力的意思,但在行动上,多铎却还是表现得没有任何对两人动手的意思。
    同时也却是马匹不足,辽东虽然是一个产马地,但满清攻占辽东后对生产的破坏非常大。
    在辽东,也只有平原地区有人耕种,大半地区没有密集的耕种。
    而且自从黄台吉厉兵秣马的备战后,更是对辽东的生产产生了破坏,多铎当了皇帝后,满清更是处于元气大伤的阶段,为了应对山东军咄咄逼人的势态,多铎再次厉兵秣马,辽东的生产再次凋零。
    原本还需要从蒙古卖马的辽东,被黄台吉和多铎二人这么一折腾,马匹却是不足,多铎又要装备自己的部队,自然没有战马给济尔哈朗和阿敏。
    同时粮草也已经开始困扰清军,为了减少草的消耗,连劣马都极少配给,因为劣马无法上阵冲锋,只能用来代步,而且连代步都不太方便,在清军眼中,劣马在作战中只能用来拖拉辎重,自然不会想山东军一样奢侈的用中马给士兵代步。
    济尔哈朗和代善二人,在得知山东军渡过太子河,朝沈阳扑去的消息后,也奋力直追,想要追上山东军的脚步。
    但奈何被多铎算计了一把,一半兵马都拉在了后面,另外五万骑兵勉强追上山东军,但这时二人的骑兵部队胯下的战马已经累得不行。
    三岔河和太子河的距离,大概有两百里左右,两军差距距离相差百里,这要追上来,对马力的透支可想而知。
    而山东军,则停留在适可而止的状态,第一天行军120里,直接来到浑河前,浑河对岸便是沈阳。
    而这120里,只用了山东军半天的时间。
    济尔哈朗和阿敏二人带着五万骑兵,气喘吁吁的赶到浑河对岸,正好撞见正准备渡河的山东军。
    而对岸,则是沈阳的三万骑兵。
    这三万骑兵刚从抚顺调回,但还有两万骑兵留在抚顺,还有三万步兵和七万汉人青壮正在攻打抚顺。
    辽阳的山东军的攻势实在太突然了,只用了仅仅半天时间,便从太子河一路进军到距离沈阳只有7里的浑河。
    当多铎接到消息后,山东军已经快要兵临城下了,手头一时只有三万刚调回的骑兵,其他的兵马都在抚顺。
    抚顺距离沈阳90里(百度测距),那些兵马要想调回来,一去一回,最少也要一天时间。
    但山东军已经打到浑河对岸了。
    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太子河的防线跟纸糊的一样,根本形成不抵挡。至于浑河,河面要宽上许多,河道足由两百多米宽。
    但冬季的浑河和太子河一般,结冰了
    而且这个年代冬季气温较低,冰结的很厚,就算是人马在上面使劲踩踏也不会出现什么危险。
    山东军刚到达浑河沿岸,便开始强渡过河。
    虽然看似仓促,但辽东作战指挥部却准备得非常充分,两千名工兵有足够的材料搭设过河设施。
    强渡准备工作进行了两个小时,炮兵架起了成排的火炮和火箭发射架,工兵也将过河的防滑设施准备就绪。
    对岸的八万清军骑兵,一个个都严阵以待。但从望远镜中可以看出,对面的清军很紧张。
    从去年与山东军接触起,他们越来越感觉自己像个土鳖。而山东军身上,则散发着让他们感觉沉重的文明力量。
    沈阳城上的火炮匆匆忙忙的拆了下来,架到了河对岸。
    双方的炮击战在下午时分,随着山东军的一声炮响正式拉开序幕。那一发炮弹,直接掉在了清军炮兵阵地的边上。
    清军的炮兵阵地设在离河岸较远的地方,想利用河面这两百米的宽度,让山东的火炮打不到他们,但他们又能打到强渡过河的山东军。
    但满清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矫正了诸元的山东炮兵,随即对清军的炮兵阵地展开狂轰滥炸。
    震耳的炮声,几乎都是从山东军的炮兵阵地中传出的,上千门火炮中,上百门125毫米以上的重炮齐齐开火。
    炮弹如同雨点般落在清军的炮兵阵地上,清军炮兵随即展开还击。
    然而这些情急之下的炮兵,却忘记了他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