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梦里浮生之倾国作者:梦里浮生 >

第119章

梦里浮生之倾国作者:梦里浮生-第119章

小说: 梦里浮生之倾国作者:梦里浮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凤致不怎么想跟他费口舌讨论朝政,只是随便说了一句:“江南诗社,这几年兴盛之极,颇有些‘以文乱法’的事情,全面禁止固然不可,纵容下去却也怕要出大事,管管也好。”他望了殷螭一眼,笑道:“你不知道罢?江南风气最近愈发出格,有不少能文女子都结社了,我那堂兄林骏致的掌珠,就是闺秀诗社的佼佼人物,否则吴兄的大公子也不会慕名求我作伐——吴大世兄却是金陵‘巽社’的中坚,清谈江右无双,委实是才子佳人好姻缘。”
  
  他这几句话全是闲谈口气,殷螭却琢磨了一晌,奇道:“吴南龄那个滑头,养出的儿子居然这么风头十足?何况姓吴的还干过刑部,怎么做儿子的拗着去结社?原来他和你一样不会教儿子、教学生!”林凤致笑笑,道:“是啊,我们都是不容易上来,难免溺爱小辈……弱点也是有的。”
  
  殷螭不觉道:“原来……吴南龄也有弱点,可惜你已经对付不到他身上了。”林凤致道:“同朝为官,谈什么对付?何况吴尚书有家有业,竭诚报效国朝便可一世富贵……哪有需要对付的地方。”殷螭道:“哼,你这话可不是敲打我?你们的老师已经功败垂成半路仙游去了,吴南龄也未必还需要照他计划捣乱,于是我也别指望跟他勾结祸乱国朝——可惜你也拿不准他究竟想要做甚,俞汝成死了,他就没半分野心?”
  
  林凤致不语,殷螭拉他靠在自己身上,说道:“你不爱跟我谈这些事,因为我们实在不同道,一谈就要吵架——可是这个当儿,谈不谈起,外面都是一般麻烦,随便聊聊不好么?”林凤致心道你就是最大的麻烦,谈了何益?只是又笑一笑。殷螭道:“你老师的计划,估计你心里比我更加有数,他本意就是想要国朝分裂,然后他掌握北京自立朝廷,划江而治——这几年南北两京矛盾越挑越多,东南富庶,不忿京师只会跟他们要钱要粮,搞出迁都之议就是想抛了北京这个包袱……这些东西,可不是全为分裂国朝作准备?他也知道纵使全借北寇兵力,一口气吞并南北也做不到。”林凤致叹道:“他同你一般,务实得紧,而且说实话,比你精通时势——甚至比我们朝中一干人都强多了!他当年治户部,国库年年增赢,从未入不敷出,固然有时世太平的缘故,自他之后却再没有人能做得到。”
  
  殷螭道:“就知道你忘不掉他!他什么都好,比我更好,你怎么不肯跟他?”林凤致对他的酸话只是微微一哂,殷螭悻悻的道:“我知道你肚子里暗骂我——他跟我联盟,说穿了还不是想借我上位?他姓俞的想在京师自立没那么容易,拉过我来当大旗就顺手得多了。所以尽管他恨我恨得要死,也照样与我同军。”他磨了一下牙,又道:“我担保,他只消一成功,立即就要将我过河拆桥!到时候封地靠近京师的那几个王兄王弟,比如燕王冀王代王,谁不能重新拉来替换?换到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可以身登大位?可惜我也没那么好算计,我总是输给你的,可是他也总是输给我,这就叫做一物降一物,不服也不行!”
  
  林凤致倒被他说得微觉好笑,仍是不语,殷螭笑道:“怎么不说话,难道还记恨我气死了他?我不是替你报仇么,还顺便帮国朝减了大麻烦,我这么一个大功臣,你们却从来不知赞赏,只会防范!”林凤致道:“嗯,确实多谢——若他如今还在,局面怕是更加棘手。”说着却不禁又深叹一声。
  
  深夜风寒,林凤致连日劳累寝食不安,不免有些体虚怕冷,殷螭握着他冰凉的指尖替他保暖,说道:“小林,我跟你说些假设罢——只是假设,我并没有真的做,说出来商量商量,你不许骂我,不然我不说。”林凤致道:“请讲。”殷螭又追了一句:“不许生气,不许骂我!”林凤致几乎怄着了,道:“正事上面,我便是生气又几时有用?不能容忍,设法拦阻便是,骂你也是白费劲,我再不想做无聊事。”
  
  殷螭又不免哼了一声,道:“你就是太自以为是,宁可将我推远开去——可是我也真不爱听你的,所以就是白说说,你听不听?”
  
  林凤致便说了句“洗耳恭听”,殷螭道:“老俞虽然跟我同盟,却肯定不会将什么都告诉我,不过我倒也猜着几分——假如他没有死的话,如今或许已经推了我做傀儡,或者提前嫌我不好使唤,吞了我的兵力之后换个亲王做傀儡。可是纵使南京不管,各路王师不敢插手,他也未必能够完全压服京中势力,所以北寇的确是被他引来的,他就是要借外族之力在北京称王,你承认不?”林凤致道:“这是明摆着的事,我为什么不承认?”殷螭道:“万一北寇来了京城,竟不想走,也想争国朝天下,岂非更大麻烦?老俞是个精明人,我猜他不会没想过这等事的,却还敢大胆去做,那便是有制约北寇的把握了。我估计,他一定跟北寇先达成了什么协议,北寇扶他立小朝廷,他便年年称臣纳贡换太平——这个主意你们这帮道义之士多半鄙夷,别骂我,我是猜他。”
  
  他说着停了一停,看林凤致一眼,只见他低垂着头安静听自己说,这才继续道:“我听说清和四年北寇要求跟你们谈和——当然被你拒绝了——说的就是要纳岁币,通马市,请和亲,其实也不算什么罢?蛮族都是马背上生长,习惯宿帐游牧,他们要都城又有什么用?无非也就是金帛粮草打发了的事,即使下嫁个把公主,也是嫁我殷家的姑娘,嫁不到你们的妻女,你们却偏要拗着气节!气节是好事,可是那一仗害了京畿多少百姓,国朝多少军士?老实说,我觉得你们整日价说大局,却是不顾军民死活的大局。”
  
  “再说你们的道义罢,又是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制止刘秉忠反叛,你们便要算计刘楝去死——最可怕的是他自己也甘心乐意的为道义去死!刘家不反叛、京中要同心协力当然是大事,可是在至亲好友心里,只怕刘楝的性命才是大事罢?现在为了劳什子道义,国朝不能分裂,北方不能降了蛮族做小朝廷,于是你们便要死抗到底,那么京城、直隶的百姓,便活该倒霉?你说这是道理么?”
  
  他又停下一晌,等对方发话,林凤致居然微笑了一下,慢慢道:“说得有理——继续讲罢。”
  
  殷螭谈兴也是正浓的时候,于是便一径又讲下去:“你不懂打仗,我却是上过几回战场了,实说了罢,国朝军士再勇猛,火炮再精准,长处也就是个防守,万万比不过人家铁骑的强悍。我朝抵御还可以,出击是胜不了,永世没法子歼灭他们。这几年东南赋税加重,闹到南京要自立,还不是因为北面军防年年加重,听说一年就要耗掉四五百万两银?而蛮族索要的岁币,一年又能有多少?北宋也不过三十万银绢而已!有拿成百成万银子去养兵的力量,不如拿几十万银子换个彼此安居乐业不好?你适才也说过,老俞干过户部,算帐比你们都精明,他这么打算,怕是比你们乱闹腾合理罢?至于什么大节大义,都是唬人的玩意,你就别拿来跟我说事了。”
  
  他望着林凤致,林凤致也转过头来望着他,灯焰映在他眼睛里,却是静渊上的光影,似浮而深,凝然不动。殷螭良久听不见他说话,于是问了一声:“小林?”林凤致才笑了一声,道:“果然好经济。你也是这主意?”殷螭坦白道:“是他的主意,可是我觉得有道理——你不赞同的话尽管反驳,我说了我想的,你为什么不说你想的?”
  
  林凤致淡淡的道:“是,我没做过户部,说起钱粮帐目,委的不精,并没有这样的好算法——”夜色中殷螭看不清他脸上神情,却觉得他定然扬了扬眉,忽然反问:“如你所言,每年纳币称臣便可安抚了北寇,却不知他们退走之后,我朝还要养兵驻防不要?”
  
  这一问猝然而至,殷螭竟是一愣,半晌才道:“那个……军防当然是要有的,没兵不是找死?可是……”林凤致道:“原来你也知道,国家没有军防,便是找死?我也不跟你探讨北宋形势,他们缺了燕云十六州原是抵御乏力——只说我朝方今,纵然北寇言和退却,又岂能就此撤了边境防御?难道当真相信一纸合约十万岁币就能永久填了欲壑?左右还是要养兵,再平白加上岁币负担,却不知是怎样的合理合算?”
  
  他将手自殷螭掌中抽回来,说道:“算帐我不及他,用兵我不及你,节义大端更是迂腐不堪,也难免为大局害人做牺牲,原是虚伪无情,不值得提起——因此我只问你一句,到底什么是‘国’?”
  
  殷螭不知道他问这话是什么意思,怕中圈套,于是只是接了一句:“什么是国?”林凤致站起身来,低头向他一笑,道:“这个问题,我曾经被你说倒,因此也想过很久——因为你斥责过我,说江山是你殷家的,我一个臣子凭什么管你家事?我一度心灰意冷的时候,也想以此逃避,索性在朝鲜永不回来,管你们殷家如何争夺江山……”
  
  宫灯已经只余惨淡的光焰,照着他脸上笑容凄然,眼中却又是清炯炯的坚定,说道:“可是我在朝鲜愈久,愈是思索……我有没有同你说过,我甚是敬仰朝鲜陪臣李敬尧大人?朝鲜已是亡国之祸,国王逃逸,世子卖国,李大人他们都是外臣,何必力图复国?朝鲜八道的百姓,又何苦不服从日本统辖,奋起反抗?为的只是——处于异族铁骑之下,决非人境!亡国灭种之祸究竟如何?我们须是都亲眼见过义州屠城之惨!”
  
  “拿你们的道理来讲,或许朝鲜百姓只消不反抗,乖乖臣服,倭人也有意并朝鲜入版图,变他们为自家子民,岂非就能平安无事?做什么一定要闹腾到被屠城?说什么国家大义你定嫌是虚名,我也不必讲,只告诉你,也就是两个字:利益。”
  
  殷螭仍然坐在石墩上,只是瞧着他,林凤致接着道:“不错,就是利益!世上争权夺势,攻城掠地,就算坐到万人之上的高位,也总需要万人拥戴,这以下一级级直到黔首,跟随主上又为什么?不就是为了活得更舒适更安逸?朝鲜纵横三千里国土,已有朝鲜人世代耕耘过活,如今又来倭人侵占来讨生活,土地只是那么大,人口却要增多,能不抢夺,能不排挤压迫?侵占者倘是聪明,或可暂加优抚,缓图子孙之利;万一急功近利,便是直接烧杀抢掠!然而长远也罢,短视也罢,奴役之心则一,朝鲜百姓本是国土主人,为什么平白要做奴隶,在自己土地,供外族生息?”
  
  他说着话时退了一步,殷螭便伸手去拉他,说道:“你说来说去,不过是朝鲜——蛮族又不是倭人,并不好比较的。”林凤致哂然道:“是么?是因为倭人同样耕种为主,跟你们说的蛮族不同?蛮族不喜欢都城,宁可抢完还回到大漠,因此也跟国朝百姓争不着利益?可惜——朝鲜国主都畏战弃了国,百姓却不答应;你们打算着替北方军民着想,与蛮族言和换太平,也要问问山西、直隶以及京城的百姓们,喜不喜欢每年向蛮族纳贡,甚至还要动辄受他们南下横冲直撞,烧杀抢掠?”
  
  殷螭皱眉道:“你便爱危言耸听。”林凤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