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六祖坛经 >

第6章

六祖坛经-第6章

小说: 六祖坛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

闻,乃嘱行昌来剌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於座间。

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

徒众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

一日,忆师之言,远木礼觐。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水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

览涅盘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於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

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盘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宇一义不合经

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麽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

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

自性,客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

为凡夫外道,执於邪常;诸二乘人,於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於涅盘了义教中,

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

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彻礼谢而退。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

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於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於实性上,建立一

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护法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

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

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

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

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

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

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

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

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

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

之曰道。’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

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

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

善馀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纳袈裟,

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

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

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三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

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

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

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

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

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

正对,疑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

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慳对,

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

共人言语,外於相离相,内於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

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

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

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

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

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

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

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

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汝一问一对,馀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

“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晦,以暗显明,来

去相因,成中道义。馀问,悉皆如此。”汝等於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

旨。’

师於大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

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

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

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

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及;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於汝。

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

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

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於真,若见於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走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於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

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於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

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

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

局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汝等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而不

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其成净土,此名一行

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今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

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

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

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

是为七佛。’

‘释迦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