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闯荡北美 >

第14章

闯荡北美-第14章

小说: 闯荡北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只好低头到报纸的广告堆里去“掏金子”,想找到开门的芝麻。 
呵!这里有一则广告:“大都会保险公司招聘业务代表。经验、身份不拘。公司提供培训,收入丰厚,前程远大!欢迎精通英语、国语或粤语的有志人士加入,请与某某经理联络。” 
哇!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不就是在找陈思进先生我吗? 
但转念一想,这么好的工作会轮得到我吗?说不定又像那些餐馆一样,早已找到人了。 
但想找到工作的愿望是那么强烈,这个愿望驱使我不能不抓起电话去敲门撞大运。 
接电话的小姐非常客气。 
我问:“请问某某经理在吗?” 
小姐说:“在,请问哪位?什么事情?”我告诉她我的姓名以及想按对方的广告要求应聘的事儿。 
她把电话接了过去。 
经理接了电话,问了一下我的基本状况,夸了声:“你的国语讲得真好!”接着又问道:“你在纽约的亲戚、朋友多吗?” 
我说:“我住在姑妈家,还有一个姨婆住在唐人街,没有其他亲友了。” 
经理一听这话,便说:“这样吧,我马上要去开个会,你留个电话,我回头再打给你。” 
但是我等了一天,也没等到他的电话。我纳闷儿极了,同时又充满了期望。 
到纽约的第三天,我去了住在中国城老人公寓的五姨婆家。这个姨婆是我外婆的表妹。当年她结婚时,我妈妈和舅舅是她的花童。1948年她离开大陆去了台湾,1958年她到了美国。四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回过大陆。我在国内时就一直听外婆提到她。出国前我曾想请她担保,但得知她住进了老人公寓,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克利夫兰时就和她通了好几个电话,知道了她的一些情况。在海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她,那一口京腔居然一点儿都没变味儿。这次和她一见面,我感到格外亲切。 
她看到我和小玲,兴奋得不得了:“哎呀!哎呀!我在海外那么多年,你们还是我见到的我在大陆的第一批亲人!” 
她介绍说,五姨公已经去世了。“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他们中有三个住在新泽西,有一个住在波士顿。”她说,“哎呀,儿女们都要我过去住,但我有自己的生活呀,住在子女家总有些不习惯。噢,光顾了说自己了,你们在纽约还好吧?” 
我说:“找工不太顺利。” 
她说:“是啊,在纽约工作不太好找呀,找不到工作生活就成问题。哎呀,你们一定缺钱吧!先从我这儿拿些去……” 
我们忙说:“不缺!不缺!”过了会儿,我说起昨天给保险公司打电话找工作的事,我说:“那个经理说过会儿给我电话,可是怎么就一直不来电话呢?” 
“哎呀,”姨婆说,“你们不知道,这只是保险公司的一种手法,叫‘绞毛巾’。保险公司的竞争太厉害了,拉客户越来越难,于是就找一些所谓‘业务代表’,一天付十块钱车马费,让你去拉你周围的亲戚朋友,拉到的话,分你一些佣金。等到你的‘毛巾绞干了’,就是你把你的亲戚朋友都拉完了,他就不要你了!哎呀,像你这样在纽约没什么亲戚朋友的,他们当然就不要啦!……” 
原来如此! 
这类报上的招工广告让我想起了在克利夫兰时的一件事,这是我刚到美国才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我在《世界日报》上看到这么一则广告:“‘在家上班’,做手工活,毋须经验,报酬优厚。半职,每周三百至五百美元,全职,每周六百至一千美元。”这么好的事情!一个月可以挣四五千!又没有身份的限制,这才像美国! 
再往下读:“有诚意者请寄五十美元至,收到汇款后就会立即与您联系。” 
我一想,该不会有诈吧? 
但又一想,《世界日报》是大报,应该不会公然为虎作伥吧!而且这又是在美国,是法制国家! 
真是病急乱投医,第二天我就寄去了一张五十美元的支票。 
信一寄出,我就后悔了,心想这回这封信及五十美元支票一定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了。 
想不到没过几天我还真的收到了回信。我赶紧拆开一看,只见里面写道:“请照我的方法去做:租一个邮政信箱,每周花十美元;每周花广告费一百二十美元。如果一周收到十封来信你便可以赚三百七十美元(10×50-10-120=370)。” 
“出门不利,碰上瘌痢”——真的碰上了一个骗子! 
不过,美国的骗子还真有“职业道德”,死也要让你死得明白。 
反过来我再一想,当时我急昏了头。世上真有这么好的事,谁还愿意打工呢?! 
对定力不够的人,到了艰难的时刻,就会丧失最起码的判断能力。 
后来我才知道,美国的新闻媒体是不用对广告内容负责的。 
“广告内容与本报立场无关。”在所有的报上都有类似这样的字句,不过都是印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 
我没想到我的纽约梦破灭得如此之快。 
“姑妈”/小玲/ 
在胡叔叔的帮助和安排下,我和思进住进了姑妈家,我们称呼她的先生为姑父。虽然我俩住的房间还不如克利夫兰,但是非常安全,在纽约安全第一。 
两位老人膝下有三个儿子,都非常地有成就。老大在加州的一个航天基地做事儿,是个“保密单位”,他的儿子也就是二老的孙子,学习成绩斐然,荣获过总统奖;受邀到白宫见过老布什。老二是新泽西一家电信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全家都住在纽约的对岸。老三是二老最疼爱的,是纽约的注册会计师,因为没有结婚,常常回来看望二老,我们也就有机会见过他几回。 
姑妈一家在我们眼里是台湾人,可在台湾,他们又被称作外省人。解放前夕,姑妈随姑父从大陆到了台湾,为了养家糊口,她毅然走出家庭,考出护士执照,作了一名白衣天使。她个子小小的,靠着勤劳善良、机智精明和省吃俭用,在美国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姑妈年已七十,每天照样挺直腰板,穿着得体,挎着一个包,带着自制的便当(午饭),搭乘地铁去 
医院上班。她用医院护士这份固定的收入,养育了她两个博士和一个会计师的儿子,完成了她拥有一栋花园洋房的愿望,成全了她在大陆所有兄弟姐妹们移民美国的梦想,也眷顾了她投资 
房地产的赢利。 
姑妈的整幢小洋楼有三层,外加一个地下室。正门进去便可望见直通二楼和三楼的楼梯,左边是 
客厅带一个太阳房,紧挨着太阳房的是个小小的客房。正门的右边是饭厅,饭厅延伸进去是厨房,厨房靠边是姑父的卧室。姑妈的主卧室在二楼,是小洋楼里最好的房间,我和思进从来也没有进去过,连姑父都不敢随便进出。主卧室的斜对面是另一间卧室,租给了他们教会里的一个年轻“弟兄”(在教会里大家彼此称“弟兄姐妹”),这个“弟兄”是个白人老美。三楼也有两个房间,一间我们住,一间是另一个白人老美住。 
姑妈对租住在她小洋楼里的人都约法三章,管得很严。十二点以后就不能再自由地出来进去;客厅里的电视只是用来看新闻和天气预报的,其他节目一概不许看,很有我们大陆防止“精神污染”的意思;厨房用完后要立刻清洁,厕所要轮流定期打扫,名字和日期都贴在冰箱上,她会定期检查的。 
一天,她发现了一只蟑螂在厨房周围转悠,便好似如临大敌。冰箱上立刻出现了一张用英语写的告示(Notice to everybody),大意是:请大家要注意卫生,蟑螂是有害的,这里是一瓶Cockroach Killer,请你们合作去除害虫。我当时对英语是一概没有反应的,不知告示所云为何,走过去走过来地没有理会。但我总觉得这个早上姑妈看我的表情有点异样。中午她实在忍不住了,叫住我问:“小玲,你看见我写的便条吗?贴在冰箱上面!”我点点头说:“看见了,但不懂写了什么。”她盯着我像看外星人那样,说:“你不懂?那你为什么不学?还不趁年纪轻快点学?” 
姑妈这两句话噎得我半天透不过气来,我愣在那儿,不知所措,心里还有点不服气,她怎么知道我没有学,我学不学英语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她犯得上跟我较劲儿吗?直到姑妈把一本字典递到了我手上,才使我回过神来。她说:“英语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勤翻字典,我就是这样学的。” 
她平时不苟言笑,看见她我就心里发毛,我总是让思进打前锋与她“交手”,诸如交房租、水电费及电话费之类。我更乐意在姑父跟前问这问那的。此时我体味着姑妈中肯的话,语气是冲了点,她是为我着急,那里边儿包含着一片爱心呢!打那以后,每到电视新闻播放时间,她就一定会站在 
客厅,冲着楼梯口叫我下来。这练听力的时候到了。 
在我没有找到工作的近一个月里,姑妈问我愿不愿意帮她做点杂事来换取报酬,每小时五美元。我正闷得发慌,哪有不愿意的。我就按照她的要求,每三天为她的前庭后院修剪树木、用除草机修平两片大草坪、拿吸尘器清扫客厅里和饭厅里的地毯、给太阳房里的植物花草浇水,还要擦拭掉所有家具上的灰尘。她对我所做的一切都非常满意,只要一有赚钱的机会就不会忘了我。我后来在袜厂的工作还是姑妈给介绍的。 
一天早上,她让我跟着姑父去清扫她投资的公寓楼。那栋公寓上上下下大约有八个套间。要清理的是一个刚搬离的印度人家庭。一走进这个套间,浓烈刺鼻的咖喱味儿扑面而来,我赶紧屏住呼吸,打开所有的窗,朝着空房间喷起了香精油。姑父向我解释道:“这种味道恐怕几年都除不掉了。叫她不要租给印度人,偏偏不听。现在谁还会再住进来?这个老太太真是害人。” 
我就说:“那就再租给印度人嘛。” 
姑父苦笑道:“是可以啊,但是长期租给印度人住,以后再清理就要出大价钱了。这四面八方的墙壁都要打掉重新做,不然的话,整栋楼的人都要被熏死,以后楼都卖不掉。” 
我没有想到一种食物的调味料竟会有如此厉害的杀伤力,我以后特别留意过,我的邻居里从来没有印度人。因为他们一天到晚的咖喱鸡、咖喱羊、咖喱鱼及咖喱蔬菜。连早餐都是咖喱馅饼,以至于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咖喱味儿。大多数的华裔房东都不愿租房子给他们住,姑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纽约呆久了,这个谜也就解开了。姑妈当初买这栋楼的目的是因为她那些来美国的大陆亲人们,她担心那么多人来了没地方住。想不到买下了楼以后房价就涨高了。房价高了,地税跟着也涨了,超过了她原先的预算,于是她只能硬着头皮做起了租房的生意。因为那个区就是个印度人居住区,那栋楼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单单租给中国新移民呢?姑父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不做中国人的生意,可以做印度人的生意,不都是赚钱吗? 
她那些大陆的兄弟姐妹们都陆陆续续地来美国了,怎么办?这老太太倒想了一个更妙的招数。她奉送每对夫妇两张单程到美国的机票,外加免费在她的小洋房主卧室住三个月。三个月一到,立刻走人。给他们住好房间的目的,是激发他们有朝一日真正拥有这样的房子。三个月还没有能力自立的,可以暂时搬到她的公寓楼里,赚了钱后再付房租。这个办法使姑妈在大陆的亲人,共二十来口人,到了美国后都个个独立自主、丰衣足食,无一人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