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闯荡北美 >

第13章

闯荡北美-第13章

小说: 闯荡北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工程力学期中考试不及格,我便开始思考下一步。我觉得机械工程原本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既然如此,何不趁机转一个专业呢? 
而周围的中国大陆同学,基本上都有奖学金的,可以专心读书。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呢? 
我和在印书时认识的小张谈了这件事。 
小张说:“你何不转到我现在所学的专业传播学(munication)来呢?”他说,他这是第二个学期了。当初申请学校时就拿到了“Tuition Waiver”(免学费)。因为他第一个学期得了2个A,1个B,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成绩)超过了35(A为4,B为3。2A1B的GPA是367),升为“Full Scholarship”(全额奖学金)。他还介绍道:“munication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毕业后可以到新闻媒体工作。可以到公司从事公共关系,还可以去广告公司……” 
我一听就心动了。我一向就感到自己擅长游离于文理之间的。我的数学好,语文也不错。而新闻媒体、公共关系、广告公司这些行业也非常吸引我。 
于是没多加考虑,就申请转系了。 
还真没有想到,在美国转个专业是那么得容易。不到一星期,我的申请就批准了。 
传播系系主任是个中年妇女,叫Nancy,很有风度,一看就是个女强人。我找她谈了一次。 
我说:“I am from China!” 
一听我来自中国,她很高兴:“Wele! Wele on board!”(欢迎,欢迎加入我们的行列!) 
她告诉我,她刚去过中国,“我们这个专业在中国刚起步,你学了之后在中国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小张也是中国来的,他的成绩很好,你也一定行!如果你这个学期的GPA达到33的话,我就免你的学费。若超过35,我就给你全奖。” 
和她谈完后,我高兴了好几天,仿佛眼前一片光明。 
后来,我才体会到她的那句话“你学了之后在中国是很有前途的!”的意思。其实,这是话里有话的。 
1991年1月4日,星期五,又是一个“星期五”,我开始改修传播学。 
我读了两个学期的传播学,读书本身倒没遇着什么大困难。由于和小张、锦惠做同学,得到他们的帮助。修什么课,修哪个教授的课,他们给了我方向。笔记、“考古题”也应有尽有。同时,这两个学期我们还一起上了概率统计学。这是我的强项。他们原来一直不敢拿,结果在我的帮助下,他们也都通过了。“团结就是力量!”我第一个学期的GPA就拿到33,第二个学期免学费。 
可问题是,我想留在美国,在美国积累工作经验和解决身份。后来,我渐渐地了解到,像我们这样的 
留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在毕业后进入这个行业的。除了英语不是母语之外,最大的障碍是身份问题。传播学不是热门专业,在美国,这行业也不缺人才。不缺人才的行业是不能担保我办移民身份的。而没有身份就不能合法地工作。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Dilemma(哲学的两难问题)。我也终于明白了Nancy为什么说:“你学了之后在中国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后来,小张回到中国,据说现在是深圳一家广告公司的公关经理。锦惠一毕业就回了台湾,嫁了个医生,现在只需和先生、小孩儿municate(交流)就行了。 
第二次变是决定改学电脑,到纽约去。 
在克利夫兰读了三个学期,我才发现机械工程和大众传播专业都不适合我。 
什么才是真正适合我的专业呢?怎样才能在美国成功呢?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一问题。 
美籍华人成功的不多。我当时崇拜的是“两王”——王安和王嘉廉。 
“王安电脑”,众所周知。王安起步很早。可惜他的电脑技术没有更进一步的发明,很快被人赶上,现早已破产。 
王嘉廉是CA(联合电脑)的老板。他抓住了机会,创立了“联合电脑”,专做适合大企业的软件,曾一度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我在克利夫兰时读过一篇关于他的报道。把他的许多话都牢记在心中。如:“移民要在北美获得成功,有三点至关重要,English,English and English。”在谈到选专业时,他建议最好选新兴的专业,那样你就和别人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正是电脑的转型时期,从大型的主机型转向个人电脑,各行各业开始需要软件人才。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行业,有其不同于传统工业部门的显著特点。 
信息技术可以向各行业突进和延伸,可以和现有几乎全部行业和技术实现嫁接;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仅限于通过产业前后向关联关系来实现,它能从面上对整个经济施展推动力;不仅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对引导居民需求、刺激消费增长作用尤其巨大;它对美国经济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量的迅速增长,更主要的是促进了美国经济结构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化,使美国经济更有效率和 
竞争力,为今后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信息产业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信息产业内部技术软硬件之间的依赖性非常紧密,行业内部的需求和互相拉动效应比以往其他工业部门都要大。只要资金条件允许,它可以靠行业内部的这种需求实现技术的不断跃进和长时间的增长。 
九十年代大量国外直接投资、外国政府和个人购买美国金融资产,以及美国国内投资支持了高科技行业的超前发展。这是形成高科技工业、主要是信息产业高速增长、一枝独秀的原因。离开美国独有的这一规模巨大的 
资本市场和万千投资人,高科技产业很难创造九十年代大发展和促进美国经济长时间增长的奇迹。 
于是,我开始萌发学电脑软件的想法。 
我自问:“我行吗?”在来美国之前,我连电脑都没摸过。而且我已经三十三岁了!是否有点“这山望着那山高”? 
小玲说我一定行。 
“为什么?”我问。 
她从各方面分析我具备学电脑的优势。说我的最大优势是有适合“编程”这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一席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要不人们怎么常说知夫者莫如妻呢?要不人们怎么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呢? 
小玲最了解我了,每次到了关键时刻,都渴望有“新的突破”。 
于是我痛下决心:转学电脑专业。 
人生的关键往往就在于几步。 
终于,我在小玲的鼓励下,申请了王嘉廉曾经就读过的皇后学院,它属于纽约市立大学,学费低,而水准高,曾有十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出自这所学校,号称“穷人的哈佛”。 
学校录取了我。 
这是我的又一次转折。 
这时,我又一次激动地从心里呼喊: 
“我就要去学习新的热门的专业了!” 
“我就要到我神往的纽约去生活了!” 
这次真的是我的又一次转折。 
一切又将是全新的开始! 
我的“美国梦”又将多加一道新色彩! 
就这样我们在1991年6月14日(又是星期五)的晚上,带着四个箱子,在十几个同学的送别下,离开克利夫兰,踏上了开往纽约的Greyhound(“灰狗”大巴)。 
“再见啦!Cleveland!我来啦!New York!”——我叫喊着。 
此时我真的激情满怀。 
此刻我真的充满梦想。闯荡北美     
《闯荡北美》第二部分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1)   
梦醒的地方/思进/ 
我们终于来到了纽约,终于来到了自由女神的身边。 
我们终于看到了世贸大厦,终于可以漫步在第五大道上。 
灰狗(Greyhound)长途汽车,把我和小玲从克利夫兰送到了高楼林立的曼哈顿——我们耳熟能详的Time Square(时代广场)汽车站。这个在好莱坞电影里经常看到和听到的地名使我们感到莫名的喜悦。再看那与上海颇为相似的马路格局、商店,路上行色匆匆的人流和川流不息、急速行驶的黄色计程车,我们立刻喜欢上了纽约,它的节奏、它的动感和它的气息。 
出发到纽约之前,我们首先从地图上认识了纽约。它共分五个区域:曼哈顿、布朗克斯、皇后区、布鲁克林区和斯坦登岛。纽约之大是我们在克利夫兰所无法想象的,它的 
公共交通也就此变得异常的发达。地铁线贯穿东西南北连接五个区域,共有二十五条线路,每条线路从头至尾单行一次至少一到两个小时。五个区域的公共汽车更是多得数也数不清,往返于曼哈顿和斯坦登岛的渡船来来回回不停地载客航行;长岛、上州、新泽西州的火车把成千上万的上班族带往曼哈顿。整个城市的节奏布局有条不紊得就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曼哈顿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银行、大投资机构总部都设在这里;大部分的商业、文化娱乐活动也都聚集在曼哈顿。百老汇、歌剧院、林肯中心、博物馆、苏豪区(SOHO),这些使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都离我们不远了。我和小玲沉浸在兴奋和对新生活的期待中。 
我们按照胡叔叔(我爸爸的老战友)的电话指示很快就找到了七号地铁,直奔他在皇后区法拉盛的家。他带我们去了替我们事先租好的住处——姑妈家。所谓姑妈,也就是他的姐姐,我们称为姑妈。她住在皇后区的Jamaica Estates,是一个犹太人社区,环境很好,就是离曼哈顿远了点,坐地铁要一个多小时。 
姑妈的那栋小洋楼,从外表看上去很漂亮。可是到了租给我们的房间一看,傻眼了!原来是个小阁楼,在三楼。房间只有十平方米见方,房顶是尖的,在尖顶的两端,人是站不直的,只有个小天窗透着亮。房租却要两百五十美元,比克利夫兰的租金贵了两倍多,而且离曼哈顿那么远,这就是我们夫妻将要立身的地方吗? 
胡叔叔从我们的神情上看出了我们复杂的心情,就说:“这就是纽约。”他叹了口气,“这房子本来租三百的,因为我的关系,少算了五十……” 
可我记得当初在电话里谈好是两百块的。人刚到,还没住进去立刻涨了五十。“这就是纽约!”这话说得对!怎么说我们一落脚就有地方住,还是仗着胡叔叔的面子和帮助,就不计较了,出外靠朋友嘛!钱总是赚得回来的。 
可钱真的就这样好赚吗? 
来纽约前,我以为到了纽约便有工可打,就可以过上不一样的生活,可以看几场百老汇歌舞剧,听几场音乐会,参观参观艺术展,到了纽约后我才发现情况不妙!找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找工作!这仍然是到了一个新地方的交响曲中的主题序曲!于是《命运交响曲》又奏响了命运的敲门声—— 
第二天,我们便开始忙于找工作,我必须在九月的开学之前凑足学费。 
这回比刚到克利夫兰后有些经验了:先买一份《世界日报》看看!报上倒有一版“招工广告”,各种各样的工都有。我们先找餐馆类,打了几个电话。对方倒是都说国语,可是都说已经找到人了。 
真让人纳闷。我问:“既然找到人了,为什么还要登广告呢?” 
对方回答:“广告是一个星期前开始登的。我们第二天就找到了合适的人。而广告费是付了十天的,所以没有撤下来。对不起!” 
另外几家也许也是这个情况。 
于是只好低头到报纸的广告堆里去“掏金子”,想找到开门的芝麻。 
呵!这里有一则广告:“大都会保险公司招聘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