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

第24章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24章

小说: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他学业没有完成就中途跑回来,就到织机前面,就把正在织的布
割断。乐羊子非常吃惊,问她这是为什么?妻子说,你要是半途中断
学业,就像我织布织半截就割断一样,是不会有所成就的。乐羊子才
明白妻子的苦心,又离开家继续求学,一直到学有所成。
心理学家建议,如果想要培养这种做事做到底的决心,可以从小
事着手,例如除草浇花、整理抽屉、读完一本书等等,强迫自己完成
规定的角色任务,达到既定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完成欲”,得
来“紫格尼克效应”。
但这决不是说“紫格尼克效应”越强越好。就像任何事都以适度
为好,如果“心理张力”、“完成欲”过分强烈,对身心健康、精神
状态的平衡协调会起不利作用。比如,有些人一开始着手某项工作,
便不问环境、条件是否可行,非要一下子干到底,他们总以为自己的
规划、打算是尽善尽美的,不一下子完成、实现,就得不到心理上的
满足,就感到遗憾。这种过度的“完成欲”,是受“至善论”所驱使
的。
所谓“至善论”崇奉者,经常是“非此即彼”或“不全则完”,不
能容忍“一般”、“尚好”、“遗憾”这样的字眼。他们对自己的行动只
有两种结果:不是凯旋,就是惨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至善的境
界。一旦他们被人批评为没有完成、不够完善,便急于表白、陈述自
己的想法,竭尽全力抵制他人的指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孤寂冷漠、
不近人情,很难与人融洽相处。
美国宾州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发现,有过度“完成欲”的人,极易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恐慌心理,反而导致能力下降,不能真正
很好地完成某一任务,而且会使情绪失常,甚至健康受损。
下面的故事就描述了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甲要在客厅里钉一幅
画,请邻居乙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砸钉子,乙说:“这
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甲就遵从乙的意见,让他
帮着去找木块。木次很快找来了,正要钉,乙说:“等一等,木块有
点大,最好能锯掉一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
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太钝了,”乙说,“得磨一磨。”他家有一把锉
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
去校园边上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甲那把
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
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
匠,说他家有一个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来。当然了,
那幅画,还是甲自己用一个钉子把它钉在墙上。下午甲看见到乙的时
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架一台笨重的电
锯。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美这个词恐怕只适用于上帝,而不
适合于人类。一个人如果奉行过分的完美主义,恐怕就要寸步难行
了。如果不分主次轻重,追求一切都完美,会使事情永远都无法及时
完成。
〃就像温斯敦·丘吉尔说的:‘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格言的〃
含义就是两个字:瘫痪。”事事追求尽善尽美,都要拚命做好,会妨
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失去生活的乐趣,陷人心理上的“瘫痪”状
态。
美国《独立宣言》的文稿是一份不朽的文献,但是,这份文献上
竟有两个字是在字行以外,而不在字行之内,这对整个文献的书写格
式来说,无疑有损于通篇结构的美感,但是这点毛病并不能有损于
《独立宣言》的价值,它将永远存放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内。
当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无论从制造、结构、性能等方
面都是粗糙的、低劣的,但他们还是将这架不能上天的飞机公诸于
世,揭开了人类航空史的光辉一页。试想,假如莱特兄弟放弃这架粗
糙的飞机,受过度的“完成欲”支配,绞尽脑汁去追求尽善尽美,不
是会推迟人类征服天空的时间吗?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那些有过度“完成欲”的人,不妨从小事着
手予以调整过来。比如,你不必一口气读完《战争与和平》,不必见
到房间里有一点灰尘就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去立即打扫,不必强迫
自己在一个晚上织完一件毛衣,否则宁可不睡,等等。而且有些事本
来就是不必做完的,比如做家庭卫生时,屋内有些锅碗瓢盆未洗完
全是“合理”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有些提纲、笔记没有整理,有些文
件、书本没收拾,这也是无须责备求全的。一些学生成天整理书本、
作业、文具,结果未见得比一些“不拘小节”的同学成绩好。善于
“不完美”地对待自己的人往往善于安排时间,并有意无被地运用统
筹法原理。
在与人的交往中,简单地说,这种心理趋势也会给别人留下悬
念,使他人更对你感兴趣。你如果有个生动的故事,或者有很曲折的
生活经历,你在告诉别人时不要“一览无余”,一下子倒光,卖点儿
“关子”,更会吸引别人的注意。很多的中外名著,在作品中留下未完
全揭示得故事情节、悬念,比所谓“开放性情节”,也很能让读者回
味。
在朋友们的交往中,也可以做个“未完成型”的角色。你的家世、
身世,你的特长、本领,你的情感、情绪以及你的财产、金钱都不必
一览无余。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可以有所“保留”。没有“保留”内
容的朋友,交往中就会觉得过于亲近而不能保持和增进友谊。
总之,为了使“紫格尼克效应”能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
生积极的作用,我们就要对“心理张力”予以恰当的调节,既要避免
“懒惰病”,又要克服“至善论”。
36心与身的关联:
情绪如何影响健康
我们大概都体会过,身体上生病会导致心情不愉快甚至痛苦,
比如“牙疼不算病,疼起来真要命”。那么,反过来,如果心情不愉
快,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心情郁闷或烦躁,会不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呢?
恐怕这样的情况我们都经历过。比如我们嘴上起个泡,往往是心
里上火、烦躁导致。还有许多疾病都和心情有关。我们自己也会有所
体会,就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容易出毛病。比如遇上巨大灾难,
人会大病一场,自己很清楚这是由』臼清导致。
这一点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医学名著《医典》的作者,古代阿拉
伯著名医生阿维森纳,曾有一次被召去给年轻的王子治病。王子一天
天消瘦下去,夜不成寐,食不甘味,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但是很多医
生查不出他的病。阿维森纳经过仔细观察和揣摩,猜测王子是堕人情
网了。
他这样记载这件事:“爱情是一种象着了魔似的病症,类似忧郁
病……判明恋人是治疗方法之一。作法是:一边号脉,一边反复叫出
一些人的名字。如果脉搏变化很大,仿佛若断若续,那就反复始验几
次,你就会得知恋人的名字。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说出街道、房
屋、职业、工种、家系和城市,把每样东西同恋人的名字结合起来进
行号脉;如果当你再次提到其中的某一项时脉搏发生变化,你就从
中搜集关于恋人、她的名字、穿戴和职业的材料,并能了解到她是
谁。”
他用这种方法,找到了王子的恋人,然后,撮合了他们,王子的
病就神奇地痊愈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中国的俗语:“心病还须心药医”。它揭示了
身与心的神秘的关系,就是心理状况会影响身体健康。我国中医也早
已发现:在过度的情况下,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
肾。这些观点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心情影响健康的例子。比如有的学生
一到重大考试之前就闹腹泻,在家里没问题,一进学校大门就跑厕
所,一连几天不断,直到考试结束。这就是高度的考试焦虑引起的体
征反应。
那么为什么心情会影响到健康呢?人体中,生理、生化过程是物
质活动,心理活动是非物质活动,它们总互相伴随着,不可分割地联
系着、相互影响制约,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疾
患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而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刺激,也会导致身
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甚至发生心理或心身疾病。
所谓心理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神经
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等;所谓心身疾病,是由心
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哮喘
等。
研究证明,不良的情绪对健康有明显的损害。情绪紧张和焦虑恐
俱是健康的大敌。中世纪,著名伊朗医学家伊本·西拿曾经利用动物
作过一个实验。他把两只公羊分别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以同样的
食物。其中的一只公羊经常看见狼在它身旁窥视,整天提心吊胆,恐
惧万分,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不久,这只公羊就死了。而
另一只公羊没有恶狼的威胁,一直活得很好。
国外有的学者研究了405个重病患者,发现其中有292人(占总数
的72%)有过早年的情绪危机,而正常人只有10%有过类似的情感的
创伤。情绪危机就是指人的心理经历了极度的波动,其中包括愤怒、
沮丧、恐怖,以及由期待而引起的激动和悲痛等。在日常生活中,引
起人的情绪极度波动的原因有很多,如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精神和肉
体上的折磨,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离婚、坐牢、受辱,配
偶或亲人的突然死亡,以及事业的重大挫折和失败等。
但是情绪一方面可以致病,另一方面也可以治病。医学研究表
明,良好的情绪是维持生理机能正常运行的前提,有51%的病患者可
以通过自体机能调节而获得痊愈。
所以,为了避免身心疾病,我们就应该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
态。就如许多长寿老人不一定是参加多少锻炼,而是总能保持乐观、
平稳的』自态。
心理学家欣克尔博士曾对一群工人进行研究,发现在工人中,有
明确生活目标,对婚姻、家庭和工作都感到满意的人,身体往往比较
健康。相反那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婚姻失败、家庭不幸福、对工
作灰心失望的人,则比较容易得病。
美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在医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
到心理(或灵魂)上的改变,与体内细胞中的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同样大。在过去,医生偏好于药物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而现在,
他们则开始认真地对待、并重新认识人精神领域的重要性。芝加哥
的研究人发现,经常去教堂的人比不去教堂的人活得时间长。即使
在除去其它的影响因素后,去教堂的人死亡率要比不去教堂的人降
低25%。
这些都提示我们,当我们身体出毛病的时候,我们要检查的可能
不仅是我们的身体,还有我们的心灵。看一看我们的内心,有没有导
致身体出毛病的因素?看看我们是否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
度?
人的心理对身体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对健康的影响,还有一个
重要方面是对人的疲劳的影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