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直草 >

第136章

直草-第136章

小说: 直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几年,解放军余部已经在高山岛扎下根来,并掌控了岛北一大块区域。赵安淳得知首领王直死讯后,恨得咬牙切齿,对王滶及大明官府都是深恶痛绝。因为在他眼里,王滶绝对是不忠不孝的奸佞小人。要不是王滶有意陷害,作为其义父的王直绝不会落到大明官府手里,如此冤死。而大明官府不信不义,竟然将已经投降受招的王直下罪砍头,也是不可原谅。
王滶还活着时,赵安淳自然不愿出兵相助。因此虽然王滶派人来求,也不与他合作。而如今王滶死了,又逢官府将俞戚两位将军下狱,赵安淳便大举发兵,攻打大明。而理由实在是太充分了,大明官府连己方的有功之将都不放过,急着卸磨杀驴,是不是该受到惩罚?更何况之前还用肮脏龌蹉的手段,骗杀了首领王直,也是不是该报仇?
因为江南没预兆地,又陷入了危机。嘉靖再次傻眼了。立即下旨将俞大猷和戚继光放出大牢,升职褒奖。让他们重掌兵权,抵抗解放军。
戚继光用起已经上正轨的“戚家军”,屡建战功,无往而不利。事实上赵安淳并无弃岛上岸,攻略大明之心。毕竟解放军无论人数,还是装备,都大不如前。若是还有那一百多艘新式海军炮舰,倒可一试。如今也只打了抢劫钱财,回岛发展的主意。因此并不与俞大猷和戚继光硬碰硬,靠着海上机动,奉行“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骚扰战术,纯粹以打劫为主。戚继光虽称每战必胜,但多是收拾遭劫掠后的烂摊子。而且这回,戚继光多长了心眼,将每次的战果都充进大量水分后上报。因为上司胡宗宪,还是监狱里蹲着呢。论起来,这戚家军的功劳,多半要算给胡宗宪。
嘉靖为安抚人心,不得不把胡宗宪又从京城大牢里放出去。而在这之前,严嵩及其他党羽的案子也都先草草了结。由于时间紧迫,形势紧急,严嵩和严世藩并没有经过三堂会审,而是直接落旨判决。严嵩只是被罢官,没有深究。严世藩被充军流放。最让人奇怪的是,嘉靖下的圣旨里,没有说明,两人到底犯了什么罪。还是“骄纵跋扈,违法乱纪”,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话。语焉不详,甚至模糊不清。
严嵩的那些党羽也基本没有过审,草草判定。因为罪状未深查深究,命都保住了。只是丢了官,变为庶民。最严重的,也仅是多坐几年牢而已。
对胡宗宪的处理则拖得最久。嘉靖明显对他举棋不定。但在形势的倒逼下,尤其俞戚两人又不断立下战功,只能在1561年11月,将他放出狱。但是同样也不给他复职。哪怕是江南形势不妙,急需胡宗宪回去主持大局。
胡宗宪在京城过了寒冬,于第二年春天返回老家。等到江南真正、彻底地平定后,才被重新抓入大牢,彻底按上死罪。
要说胡宗宪哪里得罪嘉靖。立了“平海”的大功,也要非死不可。“与严嵩勾结”反倒是桩小事了,阻了其“长生之路”才是正解。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斩了王直。
王直死便死了,依旧惹出这么多事。在一定层面上,对历史都造成深远影响。
至于德公公本人,也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四百零七、大结局之嘉靖皇帝
更新时间2013121 19:25:25  字数:2251

 德公公知道因王直的死,嘉靖皇帝心中已埋下了一根刺。迟早迁怒于自己,但因严嵩之事都未彻底了结,便缓下了。
为了修复与皇上之间的关系,弥补自己的过失,德公公向嘉靖呈送了《西游记》的草稿。要说为什么德公公会有这草稿,里头的学问可大了。因为当初吴承恩身边负责记录王直口述内容的两名幕僚,全是德公公有意安插的奸细。写下来的东西整理后,除了给吴承恩一份,德公公也有一份。
这稿件之所以没有及时献给皇上,是因为德公公尚未琢磨出其中可能包藏的“长生不老”的秘密。也就是说,德公公不能肯定里边真有“长生不老”的秘密。只因里边的内容,着实玄之又玄,幻之又幻。神仙?!妖怪?!都哪跟哪?!但他觉得至少有七成几率。因为西游记里涉及到“长生不老”之处可有不少。
为讨皇上欢心,不至于在日后处置自己,德公公便献“宝”了。
嘉靖看到西游记的草稿,顿时被迷住了。由于他已先认定王直便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身。对于王直口中说出的东西,再怎么玄幻飘渺,也与真正的“长生不老”有确切联系。
《西游记》里说到“长生不老”的地方,可是很多。孙悟空为了“长生不老”,拜师修炼;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可以长生;吃了天宫的蟠桃可以长生;甚至吃了一个凡人的肉也可以长生。最后一点,别不信,那凡人就是唐僧。
嘉靖皇帝苦寻不着的长生术,里边多的去了。让嘉靖既欢喜,又懊悔。若是王直还活着,定能有个详解。而不是看着一本云里雾里的故事书,瞎猜测。
但是仔细地将这草稿翻来覆去,看上几遍。嘉靖对于怎么长生,还是完全没有头绪。书中列的方法不少,但就算作为人间的皇帝,嘉靖还是没辙。
首先修炼一途是走不通的。嘉靖自认修道一生,直至暮年,却连门径都未窥见。虽然还是勤练不辍,但基本上已经死了这条心。
至于太上老君的仙丹、天宫的蟠桃,这可是要到天上取的。凡间没有呀。最后一个法子,却是最靠谱的,吃唐僧肉。因为唐僧就在这凡间,可惜还是没影。因为唐僧是唐代的人物。明朝没有。否则不是该叫“明僧”。唐末距此时已整整500年。唐朝的任何和尚,照常理来说,都不可能活上这么久。
因为长生还是无望,嘉靖并没有真正原谅德公公。由于整天抱着书稿,瞎琢磨,甚至精神异常,焦躁多虑起来。按照修道上的说法,这叫“起了魔心”。弄不好,会走火入魔。
由于对德公公心存芥蒂,嘉靖也有意无意疏远起他,开始信任徐阶。等到废掉严嵩的官职,嘉靖的火气没处发作,便一味找起德公公的茬。要知道,这几年,原本有事没事可都是找严嵩的茬。
德公公对自己的处境自然是清楚的。南边的乱子什么时候停了,便是再次清算严嵩及其党羽的时候。而严嵩的问题彻底解决后,便是轮到他了。
1564年,沿海的“倭寇”忽然间便销声匿迹了。朝廷上下都摸不着头脑。便是前线的俞戚两位将军,也是莫名其妙。其实原因很简单,高山岛的赵安淳,当初决定攻打大明时,便设了三年的期限。首领王直对他恩同再造,犹如父母。若没有王直,他早死在了宁波的北仑港。按照民间习俗,父母死了,得守孝三年。于是赵安淳便取了这个数。
三年期间,与俞大猷和戚继光所领的大明官军交战无数,胜败难定。官军的短板在于没有海军。所以根本无法攻打高山岛的解放军大本营。因此,只要赵安淳愿意,便可以长期与朝廷周旋下去。从海上攻,从海上退,完全应了兵法中的“进可攻,退可守”。
但解放军战士们多起了休战养息之心。这些年,四处辗转奔波,好不容易在高山岛安定下来。谁会愿意无休无止地以命相搏,更何况首领王直都已经死了。赵安淳也是知道这点的,于是就限定了三年。而三年来,所抢的财物,已经足够所有战士富有地过完余生。甚至有不少葡萄牙商人都闻讯赶来,交易商品。高山岛上的解放军在雄厚财力的支持下,已经控制了全岛。连葡萄牙国王,都特意对赵安淳进行封爵。但赵安淳本身是很不稀罕这个爵位的。不过由于解放军一贯以来的传统,便对葡萄牙人非常友善。就算不做买卖了,也允许他们在岛上设点定居。彼此约定井水不犯河水,倒还融洽。
由于“倭寇”绝迹,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暂且宽恕严嵩及其党羽的嘉靖,又动起了手。就算其他人可以不追究,严嵩和胡宗宪却是免不了的。
在嘉靖和德公公的有意操作下,已遭流放的严世藩被突然栽上了“通倭”的罪名。这可是抄斩的大罪。严世藩遭砍头,严家被抄。严嵩已是一把老骨头,便没受牵连。但无依无靠,穷困落魄,也是生不如死。
已闲赋在家的胡宗宪则突然被栽上了“妄撰圣旨”之罪,另被指“阿附严嵩”。后一条罪名,一般上罢官便了。而胡宗宪早不为官。前一条却是实打实的死罪。
顿时朝中官员皆尽寒心。论起来,严嵩和胡宗宪都是“抗贼功臣”。如今贼方去,便又下罪。两次三番,鸟尽弓藏、兔死狐烹的伎俩已十分明显。而所指控的两人犯死罪的情节,均为捏造。罪名荒唐,不可理喻。
严嵩何时“通倭”?胡宗宪又何时“妄撰圣旨”?所谓罪行,全是无中生有。
不过嘉靖心里自有一杆秤,虽然因为事情复杂,不便公开真相。但严嵩的“通倭”和胡宗宪的“妄撰圣旨”都是实罪。
严嵩通的倭,就是王直。织田信长妥妥的,就是倭人。至于胡宗宪,如今朝廷上下,已是人尽皆知:皇上下了圣旨要斩王直,所以胡宗宪便遵旨照办了。对于这事,嘉靖暗中已经气得吐过几回血了。王直事关自己长生大计,怎可杀之,又怎愿杀之。胡宗宪不是“妄撰圣旨”,又是什么?


四百零八、大结局之胡宗宪死了
更新时间2013122 22:52:59  字数:2065

 胡宗宪被锦衣卫抓捕,押解进京,直接投进死牢。胡宗宪对这么一天的到来,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其实若不是暗中使诈,挣扎一下,王直死后不久,自己就也该上路了。但他千思万料,都没想着自己的罪名竟会是那个。
胡宗宪进牢以后,一直盼着提审。以自己所作所为以及立下的大功,完全可以在公堂上,义正言辞地辩驳一通。就算仍旧难逃一死,也可吐出心中一口怨气。但料来狗皇帝和阉党一般上是不会给他这种机会的。
等了七、八天,德公公竟然来了。胡宗宪并没有感到太大意外。这东厂大牢,本就是德公公的地盘。但德公公还带了壶毒酒来。
胡宗宪不由凄然一笑,该来的果然不差。
德公公隔着牢栏,对胡宗宪转述了嘉靖皇帝的口谕:“传圣上口谕,犯人胡宗宪妄撰圣旨,法该满门抄斩,诛灭三族。但念其平定江南海乱有功,独罪其身,且御赐毒酒,恩赏全尸。”
原本跪得好好的胡宗宪,猛地站了起来,紧握牢杆,瞪大双眼,满是不可思议。连抖得手链足铐,一阵乱响。问道:“皇上为什么要给我按上这么个罪名?”
德公公笑了,问:“倒有趣了。皇上为什么不能给你按这个罪名?”
胡宗宪重重地叹了口气,暗想,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原本就无需罪由。将手探了出去,接下那壶毒酒。怔了怔神,便拔盖欲饮。
德公公却说了声:“且慢!”接着让左右其他人等,全部退到外边。
胡宗宪手持毒酒,问:“公公,莫非有话要说?”
德公公也重重叹了口气,说:“心中有些话,不吐不快。”
胡宗宪笑了,说:“公公好算计。有些辛秘,也特地留给我这个将死之人听。”
德公公倒问:“你这个姓胡的,到底是不是属狐狸的?竟然能和皇上斗上心眼。要是我也有你这般睿智,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胡宗宪眼珠一转,问:“公公,如今位高权重,又得皇上恩宠,还觉不足?”
德公公又叹上一口气,说:“你丢官回乡已经两年多了。当然不知道如今皇上最恩宠的乃是徐阶。”
胡宗宪想了想,说:“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