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直草 >

第130章

直草-第130章

小说: 直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惺隆>├镉卸魇Γ饫镉形摇D憔」芊判陌伞!
王直还是心有疑虑,问:“这德公公是谁,厉害吗?”
胡宗宪说:“管着东西厂和锦衣卫,人却常在皇上身边。”看着王直脸色变差,忙又说:“内宦直接干政,已是犯着大忌。皇上素来猜疑心重,必定容不得他。加上恩师从中点拨,焉有不除之理。”
王直听罢这话,重提起的心,又轻轻放下了。


三百九十一、干夫人干儿媳全死了
更新时间20131113 0:16:42  字数:1897

 说着说着,胡宗宪的眼里似乎在放出某种光芒,好像来源于自信,又或是不远处熊熊火焰引起的反射。
事到如今,王直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最能依仗的还是身为南直隶和江浙两省总督的胡宗宪。
胡宗宪意犹未尽,仍旧滔滔不绝:“对于那个王本固,你也大可放心。今天,我就送他进了西湖边最有名的一家馆子。他一口气就点了四个红倌。以他的性子,明早恐怕是舍不得下床了。就算想下,也有可能没有足够的力气。像他这种人,只要多费些钱,招待好了。就不会为难我们。恩师信里也说了,王本固前些天在朝上老实得很,并没有帮过德公公那伙人,甚至连话都没有多说。这么看,他的立场原也不是要针对我们。只是不小心被皇上挑中,来赶这趟差事而已。”
王直听了,便说:“那就好。”神色已舒缓许多。
胡宗宪突然想起一事,问:“舟山岛上,你的人没有散尽,还聚着三千左右,倒让人抓了把柄。应该让他们尽快上岸,分开安置。早就对他们,下过这种命令了。不知为何,竟然拖而不决?如此自作主张、公然抗命,不知又是什么道理?”顿了顿,又说:“这事可不小呀。落到你头上,就变成了‘抗旨不尊’。如果处理不好,那些人可是要把你给害了呀。就说这次送进京的番货,也是他们从红夷那接的手。到了你这,又成了‘勾结红夷’。”接着又试探性地问了句:“不如你给他们再下个通牒,及早散了?”
王直的火气顿时上来了,捏掌成拳,重重地打在桌面上。倒把胡宗宪给吓了吓。王直的语气也很重,说着:“那些人早把我给害了。我也传令过,让他们散了。但他们就是不听呀。”
胡宗宪一听,这火竟不是冲着自己,而且发得好,可谓正中下怀。连忙又问:“其中到底出了什么缘故?难不成他们是反心作祟?竟然连你的命令也不服。若真是如此,那便顺势将罪名都照实落过去。你也便没事了。而这最后通牒一下,如果还抗命,我便发兵去剿。”说着也是重重一拳,打在桌面上。忽又惊觉起来:“我的兵权已经被收了。左右也是被那些人害的。实在可恶!不过俞大猷和戚继光两位将军对我还算忠心。尤其是戚继光,更是我一手栽培。绝对靠得住。王本固那里,看情况,也是可以说通的。就看你的意思了。”
王直想了想,说:“要说呢,我也早想过清理门户。那批人的首领就是我的干儿子王滶。但他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的。”
胡宗宪忙问:“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让干儿子都不听你这个干爹的?”
王直并不回答,却问起另外一件事:“我的母亲、发妻,还有一个儿子,也该早些放了吧?事到如今,你还对我不放心不成?”
胡宗宪脸色变了,说:“这事容后再议。”
王直却说:“这相似的话,你都说过许多次了。但这回不一样,你一定得把人放了。因为这直接关系着舟山岛上那批人,到底能不能接受命令,自愿解散。”
胡宗宪想了又想,脸色越变越难看。过了好一会,终于又开起口:“算了,我还是对你说真话。其实你的那个儿子还活着,但是……”
不知怎的,胡宗宪把头低下,竟然说不下去了。
王直也急了,竟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双手撑到桌子上,整个上身都朝对面的胡宗宪移近了。失声问:“但是怎么样?“
胡宗宪又沉默了好一会,低着头喃喃道:“你或许不知道。我大明朝的监狱里,是一等一的黑暗。尤其对于女囚来说,基本上是要失贞的。至于皮肉之苦,那就更普遍了。而且经常连牢饭都不给。稍有反抗,更加凄惨。”
王直一听,似乎明白些了什么,再仔细一琢磨,脱口而出:“难不成,你的意思是她们已不在人世?”
胡宗宪仍是低着头,说了:“节哀顺变。如今你又得了娇妻,不如看开些。”
王直不由叫唤起来:“哎呀,坏了!”
胡宗宪很干脆地认了错:“我确实很坏。但是一开始,我把人送进监狱的时候,根本不了解里边的实际情况。这么重要的人质,我也关心她们的死活。直到你来了后,要把她们接出来,才知道真相。我并不是故意的。”
王直却说:“我不是说你,我是说这事要坏了。”话头一转,却又说:“我必须出去,上舟山岛,和我干儿子王滶,解释清楚。不然迟早要出大事。”
胡宗宪应了句:“你自己去?!”猛地抬起头,与王直四目相对,说:“你不能去。你现在可是在牢里。只有皇上下令,你才能离开。而且你一旦回到舟山,直接逃了这么办?”
王直紧紧地盯了胡宗宪的眼睛,问:“你还不信我?!”
胡宗宪连忙将脸侧开,不与王直目光相对,但脸颊上依旧被他的目光烫得火辣辣的,说:“现在乃是非常之时,再说就算我信你,你也走不成。你的事,只有皇上做得了主。”
王直突然有打人的冲动,但还是强忍下了。什么是因果报应,这就是因果报应。最后真的全是一场空。革命、改革开放都先不说,连干夫人、干儿媳,原来也是早死了。空,果然是空!若能早知是空,又何必当初呢?看不透空,便只能行差踏错。万事皆是这般。不悟空,必成痛;一悟空,便真通。


三百九十二、连累吴承恩辞官
更新时间20131113 23:02:38  字数:1044

 当晚,王直和胡宗宪算是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接下来形势的发展,大大出乎意料。严嵩并没能很快斗倒德公公,反被他拖进泥潭,即那样无论怎样努力,都只会越陷越深、逐渐恶化的境地。两人之间各聚了一帮大臣,每日都明争暗斗。照理说,严嵩早已独揽朝中大权。只论这朝堂之上,虽非真龙,也能算地头蛇。而德公公本是内宫的人,硬要插手朝政,根基不稳不说,还是极大的越位。是非曲直,高下立判。
但偏偏德公公就是顺风顺水,斗得严嵩处处吃瘪。每隔一段时间,严嵩的亲信党羽中,便会有一人,被抓着小辫子,受批一通后,遭贬换职。而顶替上位的大臣,就算不是德公公的人,也是与严嵩不相交好的。
德公公的主业——东西厂和锦衣卫,本就精于情报工作。严嵩底下很少有真正干净的,于是便悲剧了。每揪出一个,都是人赃俱获、铁证如山。就算严嵩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耐,也是输得没了脾气。
时间一长,原本人多势众的严嵩权力集团,也被慢慢掏空了。按照一贯的称法,严党的天下,渐渐变作了阉党。
眼瞅着,局面越来越不利。严嵩也奋起余勇,找了些德公公下边人的茬,想要翻盘。可哪怕同样是证据确凿,到了皇上那里,把理一评,还是不行。
思来想去,那德公公毕竟侍奉在皇上身边久了,是皇上真正的亲近。因此皇上在做重要决断时,都有意无意地偏了心。严嵩也只能一边这么想着,一边干巴巴地看着形势越来越恶化。
随着严嵩在京里边的不断失利,王直和胡宗宪的处境都微妙了起来。
有人开始在王本固这里,大说吴承恩的不是。清官本就不合群,加上所占的又是长兴县令这种大肥缺。眼红的人,实在太多了。江浙官场上,谁都知道吴承恩的靠山是王直。
王直因为上头有人,而且还是顶厉害的严嵩,加上江浙总督胡宗宪,完全形成了铁三角。就算一时被落罪,投进监狱,但背景关系都还在,指不定很快就又能出来。
因此王直刚入狱那会,并没人敢说吴承恩的不是。哪怕吴承恩经常到杭州,下监牢,看望王直,甚至一起在里边喝酒。事实摆明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乃至基情已经高涨得突破天际。但就是没人说闲话。
可严嵩一露颓像,甚至有日薄西山之兆。就有人蠢蠢欲动了,捏造吴承恩的各种罪状,向王本固告发。要不是胡宗宪极力维护,吴承恩怕也要进监狱,出不来。
吴承恩也是聪明人,并且光明磊落,知形势有变,强留出祸。干脆悬印于县衙公堂,不告而离,主动罢官。满打满算,也只在长兴县令的任上,做了两年。
时也命也,因基友而起,也因基友而落。这世上的事,本就难说,有时也说不得。
也幸好胡宗宪将王本固招待周全了,能说上话。否则吴承恩可不是把印一悬,就能轻松走人,这么简单。


三百九十三、砍头,缓期两年执行
更新时间20131114 22:05:21  字数:1217

 王直一直在牢里,也一直在等。因为旨意很明确,等候圣裁。但王直没料到的是,一等也能等上这么久。王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皇上绝不会把自己忘了。该怎么处置,在他那里,无非就是一句话的事。而说一句话,通常几秒就够了。皇上却在拖。拖得黄花菜也凉了,还是算快的。因为这次皇上把王直拖得,小儿子呱呱落地不说,转眼已在蹒跚学步了。
虽然儿子出世并长大,但王直根本高兴不起来。穿越到500年前,鼓捣过革命,追求过改革开放,看似前程远大,到头来却全是一场空。到底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也总是想不通。改革开放在500年后,是受大力提倡的;勾结红夷在500年后,也是太常见了。什么欧洲人、澳洲人、美洲人,多的是红夷。
皇上明明下令拿了自己,却又迟迟不做定裁,也让王直非常纳闷。这里头一定有重大的缘故。但王直智力有限,终究是想不透的。可他还是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因为每次从胡宗宪那听来的京里头的消息,都是不好的。形势变化的节奏,说快不快,说慢也不慢。反正一路下滑,是肯定的。
香儿当初听闻王直入狱的消息,立即就晕倒了。结果动了胎气,提前生产。因为过程不顺,加上受了惊吓、情绪不宁,身子骨弱了很多,常犯着病。一年多下来,只来见过王直几次。每回来,都显得很害怕。由于儿子还小,牢狱又是特不好的地方,也就没有一同带来过。在古代迷信中,牢狱是很不干净的,常有大量冤魂驻留。而婴儿与大人不同,能够看到那些脏东西。如果真看到了,就会受惊吓,甚或中邪。小则生病发烧,大则迷失神智。因此是断不能带进来的。以至于王直还没能跟这个儿子见过面,也就额外挂念。当然,远在扶桑的大儿子也是常想着的。
除去亲儿子外,王直还另有一个干儿子。王直也是十分放在心上,不过是厌恶的那种,并且还相当担心。
王滶之所以不顾一切鼓动王直投降大明,改革开放倒在其次,他的母亲妻儿被扣作人质,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今他尚不知情,老母发妻都死了。因而还能够老老实实地待在舟山岛上,看海吹风。若是他知道了真实情况,绝对会发疯。
所以王直也只能故意隐瞒。而胡宗宪更加不会到处乱说。王滶自然老实得很。哪怕干爹王直进了监狱,也是一样。但王直心里有数,纸终究保不住火。王滶和他的三千人始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