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

第22章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第22章

小说: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军不时压境,因此练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商议,洪承畴将负责练兵的任务交给当时的辽东大将吴三桂。吴三桂奉命来到山海关整练军队,以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
  这次山海关练兵对吴三桂的未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关宁铁骑就是在这里发展壮大的。练兵包括演习刺杀、熟练使用武器,布阵、进退方法、掌握战斗号令,吴三桂与当地的监纪通判朱国梓一起,制定计划,部署操练,监督进度。这位朱国梓也非等闲人物,他父亲朱梅,是孙承宗和袁崇焕最喜爱的将领,曾任山海关总兵多年,也是祖大寿多年的战友,在当地极有威望,用他来配合行事,自然事半功倍。吴三桂的练兵计划是成功的,他练的兵不仅是山海关的,还有宁远、锦州各镇的辽兵,每日无止停,吴三练还提出了:“不独练人,尤宜练(武)器,必人与器相合,器与人相合,而后可以言练”的理论(《明清史料》),两年时间,吴三桂练兵三万,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也是一支绝对效忠于自己的军队。关宁铁骑由此也壮大了。
  古往今来,凡大军事家必重视练兵事宜,练兵不但可增强军队战斗力凝聚力,关键的是,练兵还是一个有效的洗脑、统一思想的过程,兵士最后不但练熟了各种技巧,最重要的,是还在刻苦、呆板的训练中培养了对主帅绝对效忠的情感,所练之兵,最后也大都带有私家性质。前朝勤于练兵的是戚继光,他的军队是来自他老家的江浙子弟,被称为戚家军,清朝后期也曾有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最后不但凭此夺了天下,还培养了为乱中国的北洋军阀集团,这是后话。吴三桂的练兵在性质与他们并无区别,尽管是洪承畴的安排,但这些所练之兵最后还是成了他的拥趸。
  

松山会战(2)
吴三桂的这支精锐部队也在后来多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任总兵后,与清军在杏山、宁锦等地展开了多次战斗,常有胜绩,这固然因为洪承畴的指导,但是吴三桂本人在这些战斗中表现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当时是受到肯定的。明廷多次对他提出嘉奖,甚至到后来,所获奖赏均在其他各州总兵之上,吴三桂之名压过了各镇总兵,即使皇太极、多尔衮之流亦有所耳闻。
  崇祯十三年初,明朝突然遭遇了三百年未有的饥荒,民间竟出现“父子相食”的场面,而这时,在内外交困的大败局下,崇祯又冤杀了很多有才能的将领,令李自成、张献忠为领袖的农民军势力日益增大。这个时机被敏锐的皇太极捕捉到了。皇太极清醒地认识到,明朝内忧不解决,外患更无法抵挡,而在皇太极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关于宁锦防线。这个防线是当年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等建立的,阻挡清军北进多年,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死于宁远之战,以至多年来,进京只能绕道而为之。此线不破,难取大业,明朝大饥荒,农民军大起义,这是天赐良机。这个时候,攻破宁锦,再直取山海关,取明天下指日可待!皇太极想明白了这一点,立刻挥师北,第一个打的就是锦州。
  皇太极的决定,宣告明王朝与满清最后一个关键的战役——松山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崇祯十三年(一###○年)春天,皇太极大军逼近锦州。三月,将锦州包围,一时“填壕毁堑,声援断绝”。清军围攻锦州,其目的是想占据距锦州十八里远的松山,以此为据点,将战略向前推进。当时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互为犄角环伺,而这中间,松山地势最为重要。
  锦州当时的守将正是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由此时开始,祖大寿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坚守之战,在这位军事强人的固守下,皇太极竟然久攻不下。祖大寿也不断地向朝中告急。
  崇祯十三年五月上旬,洪承畴奉命出山海关,驻军宁远,指挥各路兵马援锦。此时洪承畴的官位是“蓟辽总督”,在他上任之前,崇祯一朝的一员名将——前任督师卢象升刚刚在巨鹿贾庄血战清军而死。卢象升是与曹文诏、孙传庭齐名的名将,也是洪承畴“剿匪”多年的同事,他的死,不但让明朝又损失了一员良将,更给继任的洪承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清军几次南下,都无法攻破宁锦防线,直取山海关,只能绕道而出,卢象升就是死在这条绕过来的长城沿线之上。这次戴上了这个头衔,洪承畴知道,朝廷是把守住宁锦前线的重任全部压在自己身上了,如不全力以赴,难免不会是卢象升的下场。
  抵达锦州外围后,因为松山乃军事天险,洪承畴亲自到达松山,察看清军态势。此时吴三桂等四镇总兵纷纷赶到,但洪承畴仍怕兵力不足,请求增加兵力,崇祯批准,同意增兵。于是,于是又增补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等四员战来援锦。加上前四总兵,共为八镇总兵,最后兵力集结十三万,有明一朝的精兵强将,全在松山集结。
  不过,在这名声显赫的八大将中,能用者却只有宁远总兵吴三桂、蓟镇总兵白广恩、山海关总兵马科三人,其他人竟然都不敢应战。(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这三人中,实力最强的就是吴三桂,洪承畴因此也对吴三桂格外看重,这一年,吴三桂只有二十九岁。
  这个时候,祖大寿已经在锦州苦守了整整一年。这一年来,祖大寿的日子很难过,不但要对付刀枪箭雨,还要对付不断的糖衣炮弹,皇太极不断地向他发出招降的诱饵,祖大寿也真是硬汉,软硬不吃,一直挺了下来。
  洪承畴抵达松山。皇太极放慢了进攻的脚步,洪承畴带了八个镇的总兵来救锦州,皇太极知道他真正害怕的是锦州失陷以后,山海关将不保,而他集结全部兵力,是要摆出打总决战的架势。
  但这正合了皇太极的意,他多年来围困锦州,只有一个目的,吸引明朝的全部兵力,在这里做个彻底的了结。所以,他并不急于进攻,而是不断的运送军队、粮食、武器,其中光红夷大炮就运了三十多门,小炮更是无计其数。
   。。

松山会战(3)
洪承畴明白皇太极的用意,他知道皇太极想速胜,那么他的打法,只有一个字——拖!他坚信只要打持久战,皇太极是坚持不了多久的,被围困了近一年的祖大寿也同样明白皇太极的目的,他命人出城给洪承畴传话,称城中粮足,还可抵挡半年,要洪承畴不要急于应战。
  洪承畴与祖大寿与皇太极,在用兵上基本上处在一个水准,所以他们才能知己知彼。但满朝的文官却并非如此,崇祯更是一个对持久战始终抱怀疑态度之人,而此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来因议和之事被崇祯砍了头的那位替死鬼)对当时的形势判断不准,以旷日持久,靡费粮饷为由,力主速战速决,并建议派遣兵部职郎中张若麒前往洪承畴军中商议,名为商议,其实是另一个层面的监军之意。
  洪承畴从实际出发,反对速战。他的作战方针是且战且守,在松山、杏山一带打持久战,拖得久,就对己方越有利,但这个意见与陈新甲完全相左。于是,在洪承畴与清军备战之际,另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同样的在明朝内部展开:在速战与持久战之间,崇祯不断摇摆,终于下了密令:要洪承畴“刻期进兵”,先挑起总决战的战火。而这时,继张若麒后,陈新甲又派了一个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到洪承畴军中,实行监视之意,再三鼓吹“我兵可战”的论断,催促洪承畴出兵。
  历史到这里有着惊人的相似,十几年前,袁崇焕在北京城外与皇太极决战时实行的就是“以逸待劳”的持久战打法,崇祯不信,令其迅速出兵,结果功败垂成,再往前推,我们看发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的稳定战术都是在这些“主战派”恶陷下不得不放弃的,这次轮到崇祯用这招来对付洪承畴了。因为有崇祯密令在先,再有监军在旁边监视,洪承畴不敢违逆,无奈间,只得出兵。
  崇祯十四年(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挥师进至松山与杏山之间,督师援助锦州,两天后他做出了下令进兵的决定,除唐通留守外,其余七镇总兵各率本部兵力集结于松山城附近,粮草囤积于杏山、塔山之间,他自己亲率六万大军抵达松山。这时清军已经先先一步到达在锦州与松山之间的乳峰山上,占据着有利的地势。到此时,皇太极终于等到了与洪承畴总决战的时刻。
  

忠诚的底线(1)
崇祯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明清之间最后一次惨烈的大战松山会战拉开了序幕,双方在乳峰山附近展开激战。
  在这场战斗中,明朝八大镇总兵联手出战,被围困的锦州总兵祖大寿则挥师出门配合,形成里应外合局势,居左翼的吴三桂率全部迎战,锐气一时不可阻挡,而明炮兵营亦发挥作用,与清军的红衣大炮展开了对攻,明清两方,均投入了十成的兵力,十足的精神。这一阵,打得山河失色,喊声惊天,竟然持续两天两夜,明将祖大寿、吴三桂、白广恩身先事卒,奋勇杀敌,竟然数次将清军打退,最后在己方伤员多于对方的情况下,令清军不得不退兵,首战告捷。
  这场战争再次让皇太极领略了吴三桂与关宁铁骑的厉害,吴三桂此次斩首清兵十级,内有头目一人,居各镇第一,获战利品也不少。部下伤亡也比起其他各镇较轻,战斗结束后,洪承畴向朝廷呈报,将吴三桂之功居于首位。
  松山之战,明军初战告捷,但清军凶悍,锦州之围仍然没有冲破。洪承畴此时并无必胜的信心,他曾作了最后努力,向朝廷请令,此时稍作喘息,等待清军粮饷接济不上,半月之后,再做总决战,定会解锦州之困。
  应该承队,洪承畴在决定督师后仍采取“持久战之策”是有利的,这种连拖带打的方式,是逼清军因粮草难继而自困的稳妥打法,洪承畴出兵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粮食给养几乎可以供应一年,打持久战,皇太极是挺不住的。
  不过,洪承畴这个正确的建议,却得不到崇祯的支持。速战的决定依然不能更改,洪承畴只能再次放弃自己的主张。
  而皇太极也的确用兵如神。对他来说,速战是好事。明军刚一行动,他就亲临前线,倾全国之兵应战,他在此征战多年,对地形之熟悉不逊于明军,而对于洪承畴的算计他也了然于胸。八月十九日,在总决战开战不久,他的军队就先到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他察看地势后,已经想出了妙策,于是指挥精兵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一线下营,就地挖壕,仅一天工夫,就掘壕三重,每道壕深八尺,宽丈余,“断绝松山要路”,顿时切断了明军饷道,洪承畴原本想要对付皇太极的招数反被对手抢了先。洪承畴大军刚到,清军就包围上来,将明八镇兵与粮道隔开,围于松山城附近。
  当时的情况,明兵为求速战,只携三日行粮,如今饷道被断,清军围而不打,粮食马上吃尽,人心惶惶。洪承畴别无选择,只求速战才能缓解压力。经过几日的苦战,八月二十一日当晚,他召集八大将,决定作战方略,要求他们:“各敕励本部力斗,予身执桴鼓以从事,解围在此一举。”但诸将却担心粮饷不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