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罪 >

第9章

历史罪-第9章

小说: 历史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心。说浅点,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说深点,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女人当皇帝,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不客气地说,传统文化是造就社会偏见的产物,讲究的是上圣下愚。众生平等吗?众生从来就没法儿平等。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一个背叛传统文化的声音出现,立刻就会被很多声音和唾沫所淹没。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另类想法全藏心里,不能说,一说就错。
  武则天了不起,可最终还是妥协。不仅是怕失去民心,更头疼的是,立太子的储位问题还影响到民族关系。契丹、突厥等族见缝下蛆,伺机起兵。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契丹孙万荣带兵侵犯幽州,打出的旗号竟然是拥立李显,复辟李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另一方面,突厥族的默啜可汗先是拒绝了来迎娶自己女儿的淮阳王武延秀。理由是:我受李家恩惠,女儿要嫁,就得嫁给李氏子弟,怎么能让武氏的人娶去?听说高宗有两个儿子,我要拥立他们。而后也以此为借口,进犯定州,占领以后又围困了赵州。河北一带非常危急。武则天先后调集45万大军疲于应付。最终,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作出了决定,诏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太子。这意味着武则天确定在自己死后,皇位由李显继承,李唐的江山终究是李唐的。还给你们。
  李显接到武则天的诏书,被接回到神都洛阳。当他被重新立为太子的时候,距离他第一次登基,已是整整十五年。人生七十古稀,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人一辈子有几个十五年?
  诏回李显后,武则天在朝堂上,对狄仁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还你太子。”狄仁杰流泪叩首。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不立就在洛阳的李旦为太子,而要诏回房州的李显?
  这个问题,野史倒有一种说法。说是武三思受了李显的妻子韦后托付,在武则天面前称赞了李显。这事得从扬州徐敬业叛乱说起,武则天令大将李孝逸带兵征讨的同时,又派武三思去房州监察李显,看他有没有举动,是不是企图遥相呼应。
  武三思到了房州以后,见到了李显和韦后,这个韦后风韵十足,不是一般的美貌。可李显被废黜,他的夫人再美也是落水的凤凰。在这种境况下,韦后想利用武三思是可以理解的。她频频向武三思抛媚眼,送秋波。搞得武三思心旌摇曳。
  韦后知道,搞定武三思,等于讨好了武则天,以后的日子或许就会大不一样。
  女人能靠什么搞定男人?
  当天夜里,韦后精心梳妆,打扮得让男人一见就会产生很多联想。而后独自来到武三思的馆舍。武三思模样很正派地在读书,忽然一股浓郁的胭脂香味钻入鼻孔,随即韦后像聊斋妇女一般飘然而至,武三思做惊讶状,起身相迎,客套地说:娘娘深夜造访,实不敢当。
  韦后迷人一笑,伸出纤细玉手,轻掩武三思嘴唇,说了两个关键词:噤声!灭烛!
  武三思这次没有三思而行,他立刻吹灭蜡烛。随后,二人就干了一些省略号的事情。

李显登基真相—(唐)(13)
次日清晨,韦后向武三思索要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是要求武三思在武则天面前保举李显为太子。
  武三思没想到,这一觉竟然睡出了这么大的政治意义。他答应了韦后的要求,并指天发誓说一定办。
  武三思走了。没多久,武则天的诏令就到了,要李显迁回神都洛阳。
  这就是野史说法。里面至少有三个疑问。其一,韦后*献身武三思,这个事是否存在,谁也无法确定。若确有此事,也是在极其秘密之下进行,并没有招呼左右随从围观。那么,这事如何被外人知晓?
  其二,武则天怎么可能凭武三思的几句好话和保举,就下决心诏回李显,并立其为太子。一个清醒且深谋远虑的女政治家,是不会一时头脑发热的。当然,男政治家也不会。
  其三,武三思也有机会继承皇位。一个有希望当上皇帝的人,一个见色动心的人,会为了一个*的美女而放弃未来的后宫佳丽三千吗?
  由此可见,野史的说法很难成立。
  那么,武则天立李显而不立李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四。
  第一,性格因素。
  李显机敏,李旦懦弱。从性格上讲,武则天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她喜欢李旦的顺从,可继承皇位是在她死了以后,死了还需要谁来顺从吗?李显自然更适合继承皇位。
  第二,民心因素。
  立李氏为太子,就是还政于李唐。李显是高宗李治生前亲立的太子。李旦是她武则天废黜李显后立的太子。只有让李显归位,才象征着李唐王朝的延续。才真正顺了民心。
  第三,关系因素。
  李显和李旦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相比之下,他们谁和武则天的矛盾、隔阂更浅一些呢?应该说是李显。他虽然是有罪被罢黜,但废黜以后,享受的是亲王的待遇。武则天除了一开始让他反复迁移折腾以外,也没再为难过他。而李显也没有兴风作浪。一般来说,按照常规,被废黜后就不可能再登帝位。而武则天还给他机会,把他诏回神都洛阳,重立为太子。李显多少会心生感激,甚至可以尽释前嫌。
  李旦则不同,他私自接见大臣,有图谋不轨的嫌疑。从此失去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还杀了他的宠妃刘氏和窦氏。在感情上,这母子二人仇怨极深。
  第四,宗法因素。
  以宗法观念来说,历来是“立嫡立长”。李显比李旦大。如果立李旦为太子,将来很有可能会引起一场皇位之争的兄弟相残。立李显为太子,危险系数相对就小得多。
  武则天考虑得很周全。就在李显回到神都洛阳以后,她也没有马上立李显为太子。而是等了半年,让李显先熟悉洛阳的政治环境。同时,让皇嗣李旦也明白自己的意思。果然,半年后,李旦主动逊位于庐陵王。正合武则天心意。于是,将李旦降皇嗣为相王,李显为太子。
  李显重为太子,已不是以前那个年少轻狂的冲天炮了。他变得谨慎成熟,再不会口出狂言,说什么“我把江山给了韦玄贞又怎样”之类的操蛋话。对于眼前的形势,他有清醒的认识,武则天能把他从房州诏回来,同样可以把他再贬回去,甚至将他处死。这是一个翻手是云,覆手是雨的女人。在她手里栽过跟头,再和她相处,不开动脑筋是不行的。
  李显动的什么脑筋呢?他决定和武氏家族联姻。这样既可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又能和武则天搞好关系。主意打定,把自己的一个女儿永泰公主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李显和魏王武承嗣就成了亲家。接着,李显又把自己的*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州,这样一来,和梁王武三思也成了亲家。

李显登基真相—(唐)(14)
要说这就安全了吧?不,李显和武家结亲,惹到了两个人。这俩人不是别人,就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
  事情发生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9月,武延基、永泰公主夫妇和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对武则天宠幸“二张”表示出极大的不满。“二张”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就跑到武则天那里去诽谤,说了永泰公主夫妇等人很多坏话,什么污蔑朝廷啦,憎恨陛下啦,等等。这件事的结果是李重润及永泰公主夫妇被逼自杀。
  张易之和张昌宗与李显家族就此结下仇怨。张氏兄弟本来在武则天面前拥立李氏,打的主意是借助拥立之功,在武则天死后保全自己。这让同样拥护李氏的大臣们很担心——如果“二张”得到拥立之功,这些大臣们的利益就会大受损失。因此,这帮“拥李派”就想利用“二张”与李显结怨的机会,伺机除掉“二张”,以获得拥立之功。
  于是,以张柬之、崔玄暐为首的大臣们就开始密谋筹划除掉“二张”,拥戴现任太子李显复位。他们联合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拉拢手握军权的将军。同时,敬晖和桓彦范秘密拜会了李显。对于这个计划,李显是既赞同又害怕。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正月二十二日。行动策划和组织者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以及左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右羽林兵500余人,抵达玄武门。这时候武则天在干什么呢?她在迎仙宫养病。迎仙宫这名字挺有意境。但,事实上武则天没有迎来神仙,却即将迎来起事的人马。她的身边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侍奉,外人都不能进入。
  这无疑是一个好时机。可就在起事前一刻,太子李显掉链子。李多祚、李湛和太子宫内直郎去接他一起起事的时候,他蓦然退缩,对众人说:凶恶的小人确实应该铲除,可皇上现在龙体欠安,这样会让皇上受惊。诸位以后再策划这件事吧。
  这话能把人鼻子气歪了。女皇欠安不假,可你有点儿欠揍。多关键的时刻,你的恐惧病又犯了!
  李湛非常气愤,他给李显分析利害关系:诸位将帅宰相都是舍身为国,这会儿要放弃,事情败露,等待他们的是酷刑,甚至杀人,你身为殿下,能忍心眼睁睁看着他们受罪?
  李湛的分析并没使李显当机立断。可这时候不容迟疑,紧急中,王同皎把李显强行抱上马,随兵将一同进发,很快攻下玄武门,飞速抵达迎仙宫,将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杀死。
  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武则天很惊讶,质问谁在作乱?张柬之直截了当地说,是“二张”谋反,臣等奉太子敕令将之诛杀。
  武则天当然清楚,这根本不是“二张”谋反,而是李显等人的阴谋。但事已至此,她没有办法,只能对太子李显说,既然这两个小子已经死了,你可以回到东宫去了。
  可武则天没料到的是,张柬之等人的政变目的,并不是单单杀死“二张”而已。他们最终的目的是逼迫武则天退位,让李显登上皇位,从而获得拥立之功。
  武则天话音刚落,桓彦范就说:太子岂能回东宫,太子是天皇托付给陛下的,可太子年纪这么大了,还在东宫做太子,不合天意,不合民心。希望陛下传位于太子,以顺从上天与下民的心愿。
  此时的武则天无力回天,张柬之的谋划不可谓不巧妙,他们充分利用朝廷最高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所以,在这次政变中,不仅有太子李显的参与,还有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的参与,而武氏诸王,大多也与“二张”有矛盾,他们按兵不动,实际上是为这次政变开绿灯。由此,只剩下孤零零?武则天呢?她没有一点防备。政变当然顺利成功。她的政治生涯就这么结束了,她的“大周”政权也在这次政变中彻底灭亡。
  武则天在悲哀和虚弱中,发出了她在位的最后一道诏令,令太子监国。
  翌日,武则天传位于李显。
  隔日,李显复位称帝,改年号为神龙,大赦天下。
  一代女皇武则天,最终究竟败给了谁?与其说她败给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不如说她败给了传统文化。人们不清楚,实际上,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牺牲品。
  

首席男宠暴死瑶光殿—(唐)(1)
有人说,武则天包养男宠是心理需要,有人说是生理需要,有人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