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

第40章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第40章

小说: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不流行女强人吗?就是像你这样的。”  潘多显然明白李越在想什么,趁周蒙不注意,他冲李越挤了下眼,意思是:我让着她呢。  李越莞尔,就在去年,小宗还无限感慨地叹息:她什么都不说,我知道她都理解。  结了婚怎么就说个不停了呢?  因为委屈?这好像是结了婚的女人最常见的心理状态。  与之相反,娴静来自内心的满足。  “其实,我俩本来没想要这个孩子。”周蒙也放下筷子,“是医生非劝我们要,说头胎就做人流以后会造成习惯性流产,又说要生还是年轻的时候生,对体形影响小。”  医生是这么说的,可说的不是头胎。  周蒙1月刚做过一次人流手术,4月她跟潘多去天津玩儿,算是蜜月旅行,结果,一到天津她就吐了个翻江倒海,别说吃海鲜了,光闻那味儿就犯恶心。  也是有经验了,立刻让潘多去买试纸。  潘多一看试纸变红,尖叫一声:“完了,周蒙,你又有了。”  回到北京,两个人还是想去做掉,这次,那位相熟的医生不同意了,说你们俩不是已经结婚了吗?没理由不要啊,再说相隔时间太近,对身体损伤太大,极易造成习惯性流产。    

第十六章:婚后(3)
李越自然不好多讲什么,心里估计到他们是未婚先孕的,只是频频颔首:“是是,一咬牙,生也就生了。”  “那是,这跟结婚一个道理,一时糊涂,结也就结了,也没那么恐怖。”潘多在一边接碴儿。  李越看看周蒙,她倒也不以为忤。  “哦,结婚有那么恐怖吗?”李越笑着问潘多。  “当然好恐怖的,从此就有人管我了,多不幸。”潘多跟李越要了一支烟,点上,笑嘻嘻地说,“不幸中的万幸是,我们周蒙不怎么爱管我。”  “管你干什么?不够累的。”  李越发现,只要静下来,比较以前,周蒙的嘴角添了一丝微妙的表情。  要到很久以后李越才回味出来,那是一种嘲弄的表情。  从“阿静”吃完饭出来,潘多是一个人打车先走的。李越听到他跟周蒙交代说他今晚要回家住,明天一早陪奶奶去白云观上香,周蒙没吭气。  临到上出租车,潘多又回过头来,拨弄着周蒙的头发,小声地说了句什么。周蒙才笑了。  李越有意落后几步,这时候跟了上来。  “蒙蒙,我送你回家吧。”  “不用了,前面就是地铁站,一下地铁我就到家了。”  “那我今天也坐地铁回家,可惜咱俩不是一个方向。”  “李越姐姐,好久没坐北京的地铁了吧?”  “这次回来还是头一次坐,在香港我倒是天天坐。”  “你这身衣服在香港买的?”周蒙语气里不自觉地有一丝艳羡。  “嗯。”李越这身衣服其实是去日本玩的时候买的。  周蒙叹口气,嘴角挂下来:“真想快点儿生,不然什么好看衣服都穿不了。”  “这可急不得,十月怀胎才瓜熟蒂落呢。”看她突然消沉了,李越有意笑着说。  周蒙咬住牙根,恨恨地说:“我都可以写一本书了,书名叫《我恨怀孕的十个理由》。”  李越大笑:“所以,你就对潘多厉害?”  “也不是,——我对他厉害了吗?”  “还不厉害?说话跟吃了枪药似的。”  “李越姐姐,你不懂,不是我跟他厉害,是……”周蒙张了几次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反正,结了婚都这样,他说什么,我就反什么,跟条件反射似的。”  周蒙曾经问过潘多,为什么要跟她结婚。  潘多的回答堪称朴素无华:“你那些朋友还有你们家人都知道咱俩好,我出国了,走了,你怎么办啊,别人会怎么看你?”  周蒙是在这一刻真正理解了李然,也理解了杜小彬。——虽然他不爱她,而她也知道。  北京地铁站还是老样子。  虽然已经八点多了,夏夜漫长,地铁里的人一点儿不比白天少,只是比白天更疲惫。  李越和周蒙两个左右是不着急,在报摊儿上随意翻看着书刊杂志,希望等上趟空点儿的车。  “最近国内有什么好书?”李越问周蒙。  “我也不知道,好几个月没去海淀图书城了,想买一本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哪儿都没有。”  《江村经济》?蒙蒙也有兴趣看这类学术性很强的经济学专著?不过听说这本书文笔也很好。  前后,错也不会错过一秒钟,两个人的视线一左一右落到一部装帧精美的硬版摄影集上。书已经有点儿脏了,封面上是一个背水的藏族女人,水重,她的头微微向前伸着,样子很抓人。  书名是《来自另一世界的风》。  周蒙翻开扉页。  她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他了。照片的尺寸很小,再小的尺寸,她也只需一眼就知道,是他。  李越只觉着心一沉:她是那样细致而眷恋地看着他,舍不得移开目光。好像完全没有看见站在李然身边的杜小彬,照片下面,也有一行小字印着——摄影:李然。文字:杜小彬。  周蒙抬起脸,这一瞬间,她旧日的那种安静美好的神情又回来了,可她只说了句不相干的话:“小宗刚买了套新房子,四室两厅一厨两卫,楼上楼下,才20多万。”  李越正不知道该怎么接话,还好,车来了,很空。  目送着周蒙乘坐的列车连个尾巴都看不见了,李越才转回到书摊上,买了那本书。她想换本新一点的,摊主说没了,这书不是他进的,是个朋友托他卖的,真要的话还可以便宜点。李越前后翻看,书是漓江出版社出的。  李越这时又想到了潘多,他跟周蒙其实长得有点儿像。  这叫夫妻相。  香港人顶迷信,李越从小红旗下生红旗下长,本来不信的,算了一次,不由得也半信半疑了。  那算命先生蛮狂的,穿一身阿曼尼西服,进来瞄她一眼先逗个闷子:“小姐缺乏性生活啦。”  李越靠在沙发上,脱口一句粗话:“你算得真他妈的对。”  算命先生宠辱不惊地一笑,问明李越的生辰时日,才一条条讲开去。  什么夭折之相,不宜早婚,在家靠父母靠兄弟,出门有朋友有贵人,一生财来财去,三十以后有一劫,恐是牢狱之灾,因此,香港这个是非之地不是她的久留之地。  最后,他说她心里有个人。  李越一怔,怎么搞得这样浪漫?连这个也算得出来吗?    

第十六章:婚后(4)
没有算出来的是,那个人面目模糊,她经常不能确定,那是一个现实中的人,还是她的心造出来的一个影子。  有的时候,现实中的某个人会跟那影子很合,她几乎以为就是他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对传统的大胆超越
…荐书理由:作者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可能,处在婚姻中的男女也可以保留或守护各自的爱情。在文学叙事中,这种情况很少得到过肯定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我的那点人生经验在这里已无用武之地,或者说,已经无助于我们理解这一代人的爱情了。作者笔下的那些男男女女,对我来说,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看着他们或聚或散,或哭或笑,我显得十分茫然,心无所依。我不知道究竟应该表示同情和叹惋,还是感到忧虑与悲哀。

  作者的叙述带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语言清新而活泼,故事也很动人,尤其善于剪裁,技巧娴熟得几乎不见痕迹,给叙事带来一种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和流动感。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纯情美丽的女大学生,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年轻记者,他们从一见钟情,到倾心相爱,从日日厮守,到依依惜别,从天各一方,到最后重逢,作者说,她写了一段相爱而不能相守的爱情。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不能相守而相守着爱情,一种是相守意味着婚姻,相爱而不能相守,意味着爱情与婚姻的分离。周蒙和李然是后一种。作者写到分别十年之后的一次重逢,他们都已是有了家室和儿女的人,但他们知道,各自依然爱着对方,而且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在这里,作者大胆地提出了一种可能,处在婚姻中的男女也可以保留或守护各自的爱情。这种情况在婚姻的现实中不是今天特有的现象,身在曹营心在汉,同床异梦,得陇望蜀,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在文学叙事中,这种情况很少得到过肯定。《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不同,就在于作者是以一种赞赏或同情的态度看待周蒙和李然的爱情的。如果说,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我们常有的关于爱情的一种想像的话,那么,《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的作者则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一次对传统的超越。对此,我们不必急于给出道德的或价值观的评判,但我们却不能不思考,如果爱情和婚姻是分离的,那么,可能给未来的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大约半个多世纪以前,西方哲学家罗素在《婚姻与道德》一书中曾经断言,当代婚姻中性爱与生育的分离,将从根本上削弱父权的影响,从而改变两性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而爱情与婚姻的分离,难道不会影响两性关系的现实处境吗?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人类关于两性平等关系的一种想像。在传统婚姻中,这种平等关系是不存在的。然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两性关系就一定是平等的吗?我看也不尽然。所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多少已透露出一些信息,促使很多人重新思考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很难说不是思考的成果之一。 

  文/解玺璋 。 想看书来

清新之作:《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旅美青年女作家吕挽的长篇处女作《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讲述的是一个并不鲜见的平常故事。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周蒙与青年摄影记者李然倾心相爱。然而,这一对痴心的恋人却并没有能够步入婚姻的殿堂。十年后,各自成家的昔日情侣重逢。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爆发的矛盾,老情歌般的氛围中,两人内心的爱情之潮波涛汹涌。他们似乎是平淡地分别了,只是再一次深深地懂得:他们依然爱着对方,刻骨铭心……

  在这样一个寻常的故事框架下,小说却还是充满不一般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何方?

  周蒙与李然的分手是耐人寻味的。是周蒙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性情和娇弱无力的依赖性令李然退避三舍?是李然永远走在路上的漂泊心态让他注定到远方?是一连串小小的却又是致命的误会使然?是李然的风流天性在杜小彬的诱惑下导致的一夜情……看上去都有些道理,但又好像不完全是,令我们深感疑惑——在一个步履匆匆、追求效益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就对精神层面的探究失去耐心,而在品貌相当、情投意合的世俗幸福之下,李然和周蒙精神层面上的心灵碰撞才应该是读者目光的聚焦点。人性中不能根除的生而俱来的自私要求人们保守自我利益的领域——物质上的需求和精神、情感上的渴求,而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常说世间唯有母爱是无私的?因为爱的真谛在于全身心、不计回报地付出,只有生我育我的母亲才具有这样的情怀和心境。在我们传统的婚恋价值观中,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之类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都会令你感觉到一种不自觉的投入和产出的计算,这是有违爱的真谛的。李然和周蒙并不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