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故园情 >

第2章

故园情-第2章

小说: 故园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瑞士产品。历经二百多年,这些东西已成了稀世之珍,就连原产地也
不一定能找到这样技巧惊人的钟表了。永和宫东配殿有座更钟,西配
殿有座广钟,凡是到故宫参观钟表的大众,对这两座钟可能都没十分
注意,其实这两座钟才是咱们中国人的杰作呢。
    东厢的更钟,是一座一丈五尺高由造办处制造的巨型座钟。这座
钟不用发条,要循着扶梯走上钟楼,绞起几个几十斤重的铅锤,钟才走
动。白天它用响亮的钟声打点报刻,夜晚它用悠长的声音报更。最妙
的是随着钟上标志的变换,它能把任何季节的昼夜长短分得毫厘不
爽,有些外国钟表专家看了之后,认为在那个时代,有如此精算术理,
也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座兀立在东配殿看着不十分显眼的更钟,谁又
知道,有了它,才把几千年来夜间更漏报时取消呢!
    西配殿也有座高高的广钟,据说是广东制造,由一位两广总督呈
献的,仅仅运费跟押运官弁技工的盘缠就用了上万两银子的开销。这
座广钟,除了标明时、刻、分、秒之外,在钟面上还能指示出农历的二十
四个节气,中国传统的星宿的命名——二十八宿列星的变化,春、夏、
秋、冬四个季节地球赤遒斜度的不同,以及日期、月份、星期等等。钟
的顶上层是一座镂凿精细,镀金框,四面镶嵌厚水晶的亭子,亭子里有
一朵三变宝石花,交时交刻不但花朵能够变化,而且底座有一套小机



器,交时交刻会响起群籁竞奏音乐和百鸟朝凤的禽鸣,在两百年前居
然有那种复杂精确的技艺,难怪欧美人士到故宫参观也都叹为观止。
    光绪的瑾贵妃原来是住在咸福宫的,清廷逊位之后,宣统年幼,宫
里一切都由瑾贵妃主持,当时内务府大臣那桐、世续、绍英、奎俊一班
人认为,永和宫是康熙年间重建的新宫,玉宇璇阶,轩敞美备,改建后
是座吉祥宫(没有帝后妃嫔在此宫身故),所以力劝瑾贵妃迁官。瑾贵
妃在永和宫住了将近十年,在宣统出宫前不久,瑾贵妃就在永和官里
病逝。梓棺寂居宸宫,一直未能复土安葬,后来经过清室善后人员多
方交涉,才把瑾贵妃灵榇发引出宫附葬西陵。故宫开放之后,才把永
和宫辟为钟表展览室的。
造办处
    内务府的造办处,就等于现在政府的工务部门,处里是五行八作
网罗靡遗。当年奎俊(乐峰)虽然是翰林院出身,可是他曾任内务府大
臣,他接任之初很想把内务府内部好好整顿一番,尤其是造办处鱼龙
混杂,在乾隆时期各色人等有八九百人之多,就是到了同光时期还有
五百之众。玉器作(雕磨新旧玉器)、铜器作(铜器工艺、响铜、亮铜、仿
古锡器)、牙子作(门窗桌椅花牙子)人手最多,约占半数。最妙的是砚
工、墨工,也各有十名在处里当差。
    据说清官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老舰矩,就是阿哥们从开笔描红摹字
起,一直到幸承大统即皇帝位,都得用未经使用过的新砚台研墨。每

一位新主登基,内务府就得由造办处置备大小二三十方端砚,专供新
皇帝使用。也就是前一位皇帝使用过的砚台,续承大统的嗣君,绝对
不准使用,当然历代相传的古砚不在此限。砚石出在广东的端州,安
徽的歙县。砚工的手艺自然也以端州、歙县最为高明精细,可是造办
处的砚工,不断制造新砚,修整古砚,见多识广,所以造办处制的砚台,
不但闰肆呋丽,而且渊懿秀逸。早年进京的试子如能得到一方,无不
视同瑰宝,必定高中无疑。自从造办处撤销,这般老砚工不愿南归,大
都流落到了琉璃厂各大笔庄,仍操镌制修理生涯。笔者曾经看过陈石
遗前辈得了几块端石,经过造办处的砚工之手琢为端砚,雕云九彩,螺
眼呈斑,名手镌裁确实不同凡响。
    至于造办处的墨工来源,谈起来也是历史悠久了。据传沅叔(增
湘)丈在中国画会演讲谈到古墨,他说:在魏晋时代写字才发明墨丸,
制墨工艺,最早是河北易县、定州制的墨最好,到了南唐歙州李庭畦父
子把制墨工艺集其大成,歙、徽、婺源制的墨统称徽墨,其名乃彰。易
县、定州虽然是墨的发祥地,反而渐渐湮灭没人知道了。乾隆年问,有
一次清理内库文房,发现明朝遗留下来的碎烂古墨,都是些缤彩黝柔
不可多得的精品,乾隆认为弃之未免可惜,于是发交造办处重新筹造。
而造办处素来没有这类工匠,只好派专人南下徽州,重金招聘一批墨
工高手,进京承应。结果制出的墨确实堂皇典雅,于是各镌嘉名,不过
墨工在边框上各镌有“再制”两个极小的楷字以资识别。这种墨比清
朝制墨品质都高,后来这些墨有一部分流散坊间,金拱北、周肇祥两位
画家曾出重金收购,这批再制古墨落入他们两位手中的,为数不少。



所以这批墨工也就成为造办处固定名额啦。
古月轩洪宪瓷
    另外有一个古月轩,是专门制造小件精细瓷器的。乾隆对于古月
轩非常重视,关于设计、材料、式样、用料,皇帝时常亲临指点,弄得造
办处官员手足无措,一些工人时觐天颜,无形中古月轩变成乾隆自己
指挥。乾隆年间古月轩产品,就拿鼻烟壶来说吧,底足连一个沙眼都
不容易找得出来,可见当初品质管制是多么严格精细了。
    袁项城妄冀非分,强谋帝制,改元洪宪。有清宫内监,讨好项城,
告诉他古月轩有一批已领未用的宝石料子,项城席卷库存,烧了一批
洪宪瓷,温润缜密,光泽透明,中外藏瓷名家,争相搜求。其中精品比
康熙雍正名窑产品价值更高,料子考究,手工细腻,当然受人欢迎啦。
如意馆
    如意馆成立之初也隶属内务府,可是不列入造办处,因为如意馆
有点儿像前朝的画苑,承值的都是些能书善画的词臣学士,可是擅长
描绘的画工也不在少数。因为历代皇帝尤其是乾隆时常临幸召对,所
以如意馆等于皇帝自己指挥。
    我们逛故宫各处宫殿,时常看见皇帝宸翰,后妃御笔,一笔的龙

虎,工笔的福寿,前后窗户总要挂几方裱好木框洒金笺的春联。绘画
方面以屏幅为多,不是大青绿的岁寒三友,就是工笔着色的四季花卉,
奇怪的是山水人物则少而又少。乍看那些字画,论字不管是哪位后妃
写的都是凝厚纯正,端严委婉;看画无一不是清新华贵,色彩柔丽,总
认为妃耦宫闺果然文秀质雅,卓越天生。
    其实字不论大小,体不分真草,全是如意馆供奉把字写好,由巧手
工匠做成双钩粉漏,印在纸上的,写字的人只要墨饱笔酣照粉漏一描,
立刻就是一幅精品。至于绘画比写字还要简单,整幅画面布局着色,
完成八九并且裱好,画面仅仅留下一枝半叶没有着色,再不然就是用
藤黄点点花蕊,胭脂描描花瓣,就算大功告成,可以颁赐臣下了。
    至于真有天直圣明,才华并茂的皇帝或后妃,兴之所至亲笔法书
绘画,可以说少而又少,谁要能得到一幅,那就太难得,可认为是稀世
之珍了。
    当年每逢端午,有些王公大臣荣膺懋赏,颁赐御笔“恨福来迟”朱
砂判儿,那是整幅画儿早已画好,留着判官双睛未点,“恨福来迟”的蝙
蝠未画,朱砂笔两点一勾,判官的双睛灵光闪闪,蝙蝠神采飞扬。如意
馆在这幅画儿,确实下过点工夫。民国二十年前后一幅御笺朱砂判儿
古玩铺碰巧还能买得到,可是至少也要十个银圆才能成交呢。
    如意馆留在外间字画很多,抗战胜利之后北平东城一带小古玩
铺,还有慈禧、光绪御笔的龙虎字,不过价钱就高得吓人了。



御药房
    清代的御药房原来隶属太医院,自人民国,太医院撤销,御药房只
好并入内务府。御药房组织原来非常庞大,拥有官员司工役一百七十
多人,并到内务府后缩减到三十人。药房主要工作除了煎煮汤头水药
之外,并且配制各种丸散膏丹,还有夏令所需的各种暑药,如卧龙丹、
保健丹、平安散、避瘟散、通关散、八宝紫金锭、加料万应锭之类,而其
中的紫金锭、万应锭更为名贵。紫金锭有双鱼、吉庆、八仙、福寿字、八
卦、双喜,花纹细致,形态古雅,式样繁多,暑天用丝绳串起来,给小孩
挂在二襟上可以随时取用应急。万应锭南方叫金老鼠屎,主药是
古墨。
    清官藏墨甚多,所制万应锭墨古老,金箔厚,当然药效比起市面药
铺卖的要高明多了。当年大栅栏京都同仁堂的万应锭,粒大如绿豆,
也掺有古墨,可惜外面裹的金箔太薄,花花斑斑极为难看。阜成门大
街的琪卉堂的万应锭也很有名,虽然金光缭绕,可惜墨质欠佳。御药
房制品颗粒大小的确像老鼠屎,外裹金箔特厚,古墨性凉,金箔化痰,
南人北来每每托京里人代为搜罗一两瓶带回珍藏,遇有小儿惊风抽
搐,方敢服用。讹传多服冷精,可能不孕。其实北平小孩视万应锭为
平安药,稍觉上火就吞服十几二十粒祛火克食,也没听说谁家小孩吃
多了万应锭得了不孕后遣症的。
    御药房每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照例盘点库存清扫一次,凡

是残损霉变的药材,一律论斤卖给东华门的永安堂。永安堂知道每年
御药房扫出来的库底,其中不乏珍贵异常的药料,于是在每年药王孙
思邈诞辰四月二十八日前夕,把御药房的库底,拿出一部分来熬成一
大锅膏药,起名百效膏,百病全治。一大枚两贴,天不亮就有人排队等
着啦。一出太阳就都卖光,要买只有明年今天请早光顾了。
    江苏扬州有一位大盐商闹无名肿毒,有人送了他几贴百效膏,果
然贴上之后其效如神,于是把百效膏看成万宝仙丹。有一年笔者有扬
镇之行,特地托我买两百块钱的百效膏带到扬州,准备跟夏天的暑汤、
暑药一同施舍。当年两百块钱的百效膏整整塞满了一大皮箱,还是托
人才能买那么多贴。
    车到镇江后,准备换船过江,镇江关的关务人员验关,开箱一看,
一整箱都是膏药,他怀疑一个人买那么多膏药做什么,可能其中夹杂
有黑货鸦片,坚持不能放行。后来还是扬州方面有人赶过江来关说解
释,才免于查扣。从此京都永安堂的百效膏在扬镇算是出了名啦,每
年都要大批买去施舍。一直到抗战,大概御药房的库底也掏光啦,虽
然永安童仍然有百效膏卖,大家都说后来的百效膏药效迥不如前了。
御膳房
    御膳房虽然隶属内务府管辖,其实也不过是负责总理采买、分配、
添购器皿、工役的管理而已。至于每天菜式的调配,口味的咸淡,因为
掌官首领太监三餐传膳,都随侍在侧,所谓天颜有喜近臣知,哪一位主



子嗜辣恶甜,喜淡厌酸,他们都摸得一清二楚,内务府乐得少担责任,
久而久之,这些工作索性就由太监们操持安排啦。
    御膳房有句金科玉律的话:“宁生勿烂,宁淡勿咸。”依照宫中定
制,每桌的碗盘件数都是按品级规定的。皇帝、太上皇、皇太后的菜品
是一百零八样,皇后是九十六样,皇贵妃是六十四样;至于妃嫔、皇子、
格格们也有一定的样数,由御膳房往各宫分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