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

第211章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211章

小说: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4—23:布局,水到渠成(5)
陈群经过调研和分析之后,交到曹丕手中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方案呢?

  历史教科书上给出的条例是如下: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

  另外,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这一层则称之为“品”。

  重点来了,品虽然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是,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

  这里面,一品高高在上,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没有办法,装逼装的有点大了,标尺定的太高,而且,靶心离得太远,谁也射不中,即便是没有被美化过的孔子和孟子也射不中,所以,索性供奉起来让大家一起瞻仰,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呵呵),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即便是到了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中正评议之后得出的结果上交给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再送给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为“乡品”,这个东东和被评者的仕途是密切相关的,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鄙视。 

  在空间上条条框框有了一个繁琐的设定之后,中正评议人物还有一个时间上的大概框架:按照惯例每隔三年进行一次调整。

  但是,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弄得像茅山道士的宝贝道符一样),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

  同时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像个足球场上的黑衣法官,不至于到具体的实行的时候被人当做放屁,政府还严厉的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是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充当的是裁判委员会职责。

  从表面上,理论上来看,九品中正还是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因为人家组织的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是,这个也只是理论上而已,因为执行政策的是人,而不是机器,这里的关键之处,或者说“猫腻”在于——充当中正者的一般是二品大员,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这个不是问题,总是要有人来做的嘛,问题在于是哪一类人有资格做呢?

  恰恰在这一点上,曹丕和陈群们有点私心,或者说有点不可告人,不可明说的政治目的:因为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 最好的txt下载网

34—24:布局,水到渠成(6)
让世家大族把持这个至关重要的岗位有什么隐含的政治寓意吗?

  当然有了,这是一个桌子下面进行的“肮脏”,至少也是有着不可告人目的政治交易。

  也就是说,在曹丕的默许之下,世家大族协助当权者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为了保证本集团的利益,你说这些世家大族还会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吗?

  领导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是中国官场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什么才华,什么道德,都只不过是领导的一句话而已,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啊。

  家世,成了唯一的切入点,这也算是潜规则了。

  从长远来看,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自然是很明显的,重要社会资源被某一个阶级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而垄断意味着*和专权有了成长的肥沃土壤,到了西晋,再到南北朝,几百年间,中国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直到这个阶层逐渐腐化,完全丧失了自我造血输送人才的功能之后,九品中正才随之废除。

  但是,被废除,已经是隋唐时候的事情了,取而代之的是考试制度。

  所以,我们今天鄙视考试是错误的,这种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因为它做到了相对的公平,我们应该鄙视的是教学方法和促使考试体制陷入僵化的某个利益集团。

  说的有点远了,世家大族的绝对垄断地位形成会产生什么后果,难道曹丕和陈群不会觉察到吗?

  当然会了,但是,这是一个过程,它的弊端完全爆发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不是他们这一代人要操心的事情,之所以要将之制度化,仅仅是为了眼下而已——篡汉。

  没错,这是陈群为曹丕谋划出来的九品中正最大的功效,他要为曹丕“名正言顺”的逼迫汉献帝让出皇帝宝座积累尽量多的选票和来自底层的呼声。

  底层的呼声来自哪里?当然不是勉强可以填饱肚子的老百姓,实际上他们也不关心谁当皇帝,只要那个皇帝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横征暴敛,他们就知足了,所以,这个呼声还是来自官场上的公务员们,这是他们的统治基础——就像今天我党无比重视对公务员队伍的扶植和拉拢一样,虽然里面的混子比较多一些,但是,在经济危机之下,各种待遇不降反升,都是最好的表现,与之相配套的就是公务员热越来越重,所以,我们不应该鄙视那些冒着1:3000甚至更高比例的独木桥也要上的人,真正要反思的是背后的心态与无法明言的政策。

  不好意思,一激动又愤青,借古讽今了,接着九品中正来说事。

  “底层呼声”群体都是如此之高了,那么拥有投票权的呢?那都是在地方和中央一言九鼎的人,曹丕要想合法篡汉,那就必须拉拢这里面的绝大多数站到自己的立场上来,所以,这就是政治交易的另一个部分组成。

  ——我曹丕既然让你们拥有了世袭的把持社会资源,那么,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做点什么出来呢?是不是应该对我下一步做的“篡汉”行为有所表示呢?

  曹操之所以无法在有生之年当上皇帝,就是因为他始终无法笼络这里面的绝大多数选票。

  ——这和军事上的成功与否没有任何直接关系,至少,军事成功不能代表全部,荀彧为什么会死?崔琰为什么会死?毛玠为什么会被罢官?就是因为他们阻挠了曹操爬上皇帝宝座,他们虽然遭遇了挫折,但是,反过来看,也让曹操感受到了无限的阻力和压力,最终无法迈出那一步来。

  但是他们三心二意的对待曹操了吗?没有,而且还是死心塌地的为曹操卖命,立下汗马功劳。

  做的是人格分裂的事情吗?不是,他们是清流领袖,既有超乎常人的成功欲望,也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尺,辅佐曹操,也是为了通过曹操的手匡扶汉室。

  ——这种心态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尽心辅佐了曹操十几年后,一旦曹操有了明目张胆的侵权行为之后立刻站出来反对的“反常”行为。

  其实,这一点都不反常。

  一直观察父亲的曹丕自然会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这的确是一个难题,难在如何把这些手中握有关键选票权的大族拉拢过来。

  他们自诩为道德君子,他们自诩为圣人的化身,他们不缺权力,他们不缺金钱,如果他们想要女人的话,只需要放下架子而已。

  曹丕能给的不多,也就只有这个了。

  ——没有错啊,就是用九品中正的方式,让他们对政府公务员,对官吏选拔之权,对政府资源形成一种家族式垄断。

  圣人也是人,何况他们还不是圣人,九品中正,可以让他们在无后顾之忧了。

  于是,后果如何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大多数人都倒向了曹丕,对于他在做出什么极端动作,都采取默许的态度。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全部意义,曹操在内涵上做到了极致之后,曹丕水到渠成的将之进行制度化,也就有了最大的“选票”和“民望”。

  下一步,就是逼宫了。

35—01:下台,末代皇帝(1)
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

  曹操病逝=曹丕上位=?

  初平四年,兴平两年,建安二十五年,三十年过去了,挂名的皇帝做了三十年,十岁登基,现在,汉献帝已经不是世人印象印象中那个在董卓面前出彩的睿智少年了,而是几近四十不惑的中年人。

  三十年的木偶人生磨光了他的棱角。

  没有错,他是皇帝,但是,他学会的是做人,做一个委曲求全,被曹操庇护的人。

  很多时候,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当朝天子,而不是曹操的一个玩偶。

  他曾经十分的感激曹操,如果没有曹操的话,自己将会一直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中,甚至有可能死于乱世。

  他也十分的讨厌曹操,正是这个人,把自己死死的按在宫中,远离了公众的视线,远离了本该属于他的权力决策层,甚至后宫的生活也遭遇了种种的限制——这简直是非人的生活。

  所以,他不止一次的诅咒曹操,希望他快点死去。

  现在好了,曹操这个老贼终于挂掉了。

  但是,境况一点没有好转的迹象,一个比自己年轻,比自己有能力,比自己更有话语权的肆无忌惮的家伙又前赴后继站在了他的面前。

  他就是曹丕。

  曹丕有野心,称帝的野心,比他的父亲更为强烈。

  汉献帝感觉到了那扑面而来的令人窒息的感觉。

  滚开吧,滚开吧,滚开皇帝的宝座!都他妈的离我的一亩三分地远一点,安分的做一个臣子不行吗?!

  汉献帝心中不止一次的喊出来。

  不行!该滚开的是你!

  很不幸的,每一次发泄之后,他仿佛也听见了曹丕心中的这句呼喊,这种急切之情已经超过了他的父亲曹操。

  而自己呢?

  以前在面对曹操的时候,汉献帝虽然没有反抗的能力,可是,至少他还有反抗的欲望:曹操老贼!我比你年轻,你死了我就有出头之日。

  现在,他连这种欲望和斗志都没有了,而且他也看到了自己当初的想法有多么的愚蠢,曹操虽然死了,但是已经给曹丕铺好了路。

  心力交瘁的感觉时刻伴随着汉献帝。

  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感觉就在这一年,最多两年,自己的皇帝生涯就要走到头了,哪怕是曾经为自己深感不耻的挂名皇帝,也做不成了。

  曹丕,可没有曹操那么有耐心。

  把建安二十五年改为延康元年,什么意思?新官上任新气象吗?看来要行动了啊。

  果然,曹丕上任没有多久,马上做出了三个重要的人事安排:大中大夫贾诩拜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拜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

  贾诩不用说了,曾经无限低调的他是直接帮助曹丕成为魏太子的关键人物;

  华歆当时清流之代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