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千年巨变--辛亥百年祭 >

第1章

千年巨变--辛亥百年祭-第1章

小说: 千年巨变--辛亥百年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序
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心潮澎湃;总有一些人,让我们肃然起敬;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100年前,清帝国惨淡经营,中国大地上笼罩着一片黑色和悲观。一些人怀揣着救亡图强的梦想,一些人斥之以“乱党”,更有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以革命为名攫取私利。有人说,新生政权就像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一层皮,微不足道;也有人说,那时侯无政府主义盛行、自由主义泛滥,到处弥漫着暗杀与恐怖;更有人说,它仅仅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却诞生出了众多“皇帝”,带来了无尽的混乱……

  一个时代千种面孔,任由后来者说。的确,与以后的时代相比,它稍显暗淡;从以后的成功来看,它太过遥远。更因为其继承者的腐朽反动,成为黑暗的代名词,以至于我们对那段历史有太多的误解。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一本书,来记述那段历史。然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未必就能看清历史的真相。我不想去论证什么,更不想试图表达某种历史观,甚至也不知道这算什么,只希望以史料为依据,更为鲜活地、更加简单地向我的朋友们讲述那些历史事件。

  有那么一个时代,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曾经那么想过,曾经那么做过……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迷茫中的摸索(一)一役定国运
1、一役定国运

  早在20年前,李鸿章就曾经说过,西方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很近,时刻窥视我们,“为中国永久大患”。他一手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水师,并十分明确地提出:“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御日本起见”。时至今日,我们恐怕也不由地佩服李鸿章当时的战略远见。

  消极谋战

  当这场战争真正降临时,他却选择了回避。或许,他过分自信自己能如战国苏秦、张仪之辈游刃于列强之间连横合纵;或许,作为实际的统帅,他深知北洋海军的真正实力与这个国家的体制困惑;抑或许是他想为自己所效忠的赢弱大清国再争取一点和平发展时间。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总之,他对这场战争并不积极,站在了“主战派”光绪皇帝的对立面。今天,我们已无从知晓李鸿章当时的真实想法与苦衷,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寻找一点端倪:他力图避免战争,但战争无可避免;他力图避免败局,但败局早有定数。

  面对深陷异国危地的孤军统帅叶志超增兵请求,李鸿章一面令其坚忍约束、静守勿动,一面积极与约见各国驻华公使,期待化干戈为玉帛。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都一直致力于“谋和”,一度恳请英国派兵前往横滨给日本施压,又寄希望于一直将远东地区作为势力范围的沙俄,同时还请出德、法和美国,期望诸国出面调停。

  与此同时,日本的外交公关同样也在进行,也可以说,各国正在利用这场战争缔结在华利益同盟。日本政府向英国承诺,保证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不受影响,英国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美国为能够实现战后“利益均沾”,给日本提供大量军事贷款,派遣军事顾问,协助其运送军用物资,甚至同意日本军舰挂美国国旗以瞒天过海,欺骗北洋海军。

  虽不能说举国浑噩,但是帝国就像一艘缓慢、笨重的巨轮,没有人能改变它的轨迹。应该说,直到兵困牙山,帝国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准备。其实,种种证据表明,他们只是不愿意接受战争即将爆发的现实而已。不过,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相信,都无法阻挡战争的来临,也无法阻挡战争的惨败。

  溃败如山倒

  这是一场事实上从日本“明治维新”即已经开始的战争,但直到爆发的前一天,李鸿章才仓促电令牙山驻军“速备战守”。不过为时已晚,败局更是无可挽回。

  7月25日凌晨,丰岛西北海面,一场大战悄然而至。刚刚完成护航任务,从牙山返回旅顺的北洋海军巡洋舰“济远”号、炮舰“广乙”号遭到日本联合舰队三艘巡洋舰的突然袭击。同日,日本陆军偷袭驻守牙山的清军。战争全面爆发。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不过,此时此刻,清廷仍然没有丢弃停战的幻想,“调停”与“缔结”仍在进行。在李鸿章看来,战争唯坚船利炮不可胜,而他的朝廷和海军不堪一战。因为自1886年北洋海军自正式成军后,没有再添置任何舰只,1891年后,又停止购买枪支弹药。

  一味避战求和、消极防御,无疑是取祸之道,为兵家大忌。平壤战役中,“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既定方针,致使清政府错失挫败敌人战略企图的最佳机遇。只要组织有效,“以打促和”,实现全面停战尚有可能。黄海战役,为求保存实力,不战先避,又将制海权拱手资敌。战火很快烧到帝国境内,威海战役中,李鸿章更是命令北洋水师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坐视日军登陆,又一次错过战机,以至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旅顺的苦难

  日本陆军在辽东战场也只是遇到了部分爱国将领组织的零星抵抗。帝国的溃败,让数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直接至于日军的屠刀之下。日军进入旅顺,如“杀人机器”,开始血洗全城,历时三天三夜。

  一本由当时目击者英国船员詹姆斯&;#8226;艾伦的*译著改编而成的《旅顺落难记》,再现了当时的境况: “只见那池塘岸边,立满了日本兵,赶着一群逃难人逼向池塘里去,弄得逃难人群挤满了一池。只见在水里攒头搅动,忽沉忽没,那日本人远的放洋枪打,近的拿洋枪上的刀来刺。那水里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做一团。池塘里的水搅得通红一片。只见日本兵在岸上欢笑狂喊,快活地了不得,似乎把残杀当作乐的事……”

  “一路走来,无非是死尸垫地。经过一处,看见十来个日本兵,捉了许多逃难人,把辫子打了一个结,他们便慢慢的当作枪靶子打。有时斩下一只手,有时割下一只耳,有时剁下一只脚,有时砍下一个头,好像惨杀一个,他便快活一分。我所见的无论男女老少,竟没有饶过一个。”

  旅顺变成了一座死亡之城。据有关资料显示,整个旅顺城侥幸逃过这场灾难的中国人只有36人,是日军指定用以掩埋尸体的人,他们每人都戴着一顶大白帽,上面用日语写着“此人不可杀”的标记。

  注定的败局

  这场战争直到第二年才得以结束,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以至于50年后,国人还因此蒙受苦难。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和争议近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发现这场必然的失败,也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尽管高层并未组织有效的抵抗,但是这场战争持续下来,日军国力不支、渐趋疲惫之态于日俱增。《泰晤士报》曾指出,日军在中国已陷入困境,战争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或许是源于既得利益者们害怕失利的恐惧之心,亦或许是基于偏安于一隅*享乐的历史传统,总之,这个体制加剧了帝国的溃败。帝国事实上的掌权者慈禧太后并不想这场战争持续下去,她要和平地过她的六十大寿。朝廷准备议和的消息一经传出,全国上下几乎一致反对,尤其军界均以看出日军已成强弩之末,认为“持久战”是日本的命门。已年逾花甲的老将军、“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的钦差大臣刘坤一,数次上奏朝廷反对议和。他指出,“倭奴远道来寇,主客之形,彼劳我逸,日军悬师远斗,何能久留,力尽势穷……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著。”他认为赔款、割地,是在京城沦陷后才可以考虑的下下策。他无不担忧地指出,“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

  直到40多年后,日寇再度侵袭我中华时,毛泽东才将这一抗日思想写成名闻天下的《论持久战》一文,指导了中华大地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奈何彼时,日本国力已非今日可小觑。

  自李鸿章带领议和代表团一行到达日本马关后,群情激愤,反对议和的上奏从未停止过。仅仅2个多月时间,各地官员上奏150多次,2600多人次参加。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等官员均联名上书。一些官员甚至组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公车上书”运动,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00多人次,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康有为、梁舫热艘残闯?8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酝酿18行省举子到“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历史似乎要以最残酷的方式来推动这个古老的帝国觉醒。一切试图阻挡失败和耻辱的努力都是徒劳。4月,李鸿章与他的同学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二亿两白银……

  无尽的阴霾

  甲午一役,对这个古老帝国的影响如振聋发聩,亦如摧枯拉朽。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据有关史料,实际赔款亿多两白银,战利品合银价值也有近1亿两,日本瞬间成为暴发户,轻松地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借此完成了金本位改革,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彻底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同时,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狼子野心,也造就了下一步计划的战略跳板。

  中国的国际地位则由此一落千丈,国势颓微。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更要命的是,经此惨败,三十年的中兴道路彻底被打断,朝野上下信心丧失殆尽。从此,衰败的速度再也跟不上历史的快步,改变的速度再也无法跟上游戏规则的变数。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人无奈,成败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是一场极其不对称的战争,是一场十足的豪赌。尽管日本为此准备了数年,但双方的底牌显而易见。世界排名第八的海军对排名远在十五位之后的海军;一个通过改革逐步走向富强的大国与改革后社会矛盾尖锐、军强民疲、畸形发展的小岛;虽然同是被殖民命运,但至少在不几年前,一个在西南大败法军,在西北重挫沙俄,而另一个却在朝鲜搞政变阴谋被对方挫败。然而,历史似乎更青睐这个赌徒。或许,历史是没有耐心等待这种漫长的演进,临时改变了规则。

  当然,历史是不存在假设的。残酷的偶然中也带有可恨的必然——这个庞大帝国的体制之弊。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早在此战十年前就跟李鸿章建言过。然而,举国之大,惯性使然,又有谁能改变得了?李鸿章、光绪皇帝,抑或是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恐怕都无能为力。但是,有一点足以证明这个体制多么令人唾弃,当日本皇室在为这场战争每年都节衣缩食捐军费时,慈禧太后却把军费挪用去修建她那奢侈的颐和园去了。

  也并不是当时的有识之士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历史还未翻过这一页。这个国家从来都是这样,似乎不到最后关头,纵有九头牛也无法改变它已有的轨迹。只有期待暴风雨来得更猛力些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迷茫中的摸索(二)探寻新的出路
2、探寻新的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