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孙犁散文集 >

第203章

孙犁散文集-第203章

小说: 孙犁散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谈话时说,文化大革命时,有人造谣说我吃的饭是透明的。他就又问:“那就是藕粉,‘荷花淀’出产的很多,你还买不起吗?”

说实在的,我收到的信,远远不如你们青年作家收到的多。其中,多数都是好心好意,我常常为他们那种幼稚天真象的那么容易!我回复的也很少,我确实有很多别的事要做,没有那么多精力了。

有的人也许会这样想:他们的稿子所以不得发表,是因为有老年人在那里挡着。我认为在官阶职位上,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在文学艺术上,就不能这样理解。各家刊物、出版社,虽有时对老年人不得不有所照顾,但就其总的趋势来说,其欢迎年轻人的劲头,比起欢迎老年人来,就大多了。历史如此,人之常情,谁也喜欢年轻的。其实也不必着急,不上十年,这些老家伙就会逐个消失,这是历史潮流所向,任何人不能阻挡的。

我的经验是:既然登上这个文坛,就要能听得各式各样的语言,看得各式各样的人物,准备遇到各式各样的事变。但不能放弃写作,放弃读书,放弃生活。如果是那样,你就不打自倒,不能怨天尤人了。



全家安好!

孙犁

1982年12月4日清晨



平凹同志:

今天晚饭前,收到你的信,我心里有些不平静,吃过饭,就给你写信。

今年天津奇热,我有一个多月,没有拿过笔了。老年人,既怕冷,又怕热。

我觉得,从事创作,有人批评,这是正常的事。应该视若平常,不要有所负担,有所苦恼。应该冷静地听,正确的吸取,不合实际的,放过去就是。不要耽误自己写作,尤其不可影响家人,因为他们对文艺及其批评,不明底细,你应该多给他们解释。

前几天北京来人,和我谈起了你。我说,青年人一时喜欢研究点什么,甚至有点什么思想,不要大惊小怪。过一段时间,他会有所领悟,有所改变的。那位同志也是这样看。

我也买过一些佛经,有的是为了习字(石刻或影印唐人写经),大部头的,我都读不下去,只读过一篇很短小的“心经”,觉得是其中精华。作为文化遗产,佛教经典,是可以研究的。但我绝不会相信,现在会有人真正信奉它。中国从南北朝,唐朝达到顶点,对佛教的崇奉,只是政治作用。人民出家,却大多为了衣食,而一入佛门,苦恼甚于尘世,这是我们从小说中,也可以看出的。

所以说,传说中你有这种思想,我是从不相信的。但人生并非极乐世界,苦恼极多,这也是事实。青年人不要有任何消极的想法,如有,则应该努力克服它。

你的小说,我只看过很少的几篇,谈不上什么“出世”或“顿悟”之类。但有觉得,你的散文写得很自然,而小说则多着意构思,故事有些离奇,即编织的痕迹。是否今后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多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此,作家主观意念的流露则会少些。

我的话,不知引起你的愉快或是不愉快,请你原谅我的信笔直书。



好!

孙犁

1983年7月31日晚7时——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十三 芸斋书简  致房树民

树民同志:

寄来报纸,收到,甚为感谢。

千字散文,看了两篇。《南瓜小忆》一篇,写得很好,我喜欢这样的散文。它写的是作者的真实的经历和真实的感情。

事情虽不大,但内容绝不限于南瓜,是对乡土、亲人,过去与现在的怀念和写照,具有一篇短篇小说的内涵。文字也很朴实。

《广福寺里的佛》一篇,则是写的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的一种民俗现象。虽然是一个小小角落的现象,也真实地表现了时代的特点,作者运用讽刺的手法也不错。

可见,个人感受,社会现象,都可以用简短的散文表现,而且可以表现得很充实,很有内容。

长文,短文,浮泛的写法和朴实的写法,一个报刊,提倡什么,都会对作者们发生影响。你们这样提倡朴素短小的散文的作法,我认为对改变散文的浮泛之风,会有好处。专刊标为“千字”,当然不一定都限在千字之内,只是提倡与内容相称的短小而已。过去课堂作文,限两小时,虽然死板一些,但训练学生构思集中,写短文,是有好处的。因为看了这两篇,感到高兴,就写了一些罗嗦的话,就正于你们。

黄秋耘同志已收到书,谢谢你。



编安

孙犁

(1983年)12月23日——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十三 芸斋书简  致李准

李准同志:

今天上午石坚同志送来大作上下集。下午收到惠函,多年不见,得聆雅教,非常高兴,非常感激。

所谈皆系闻道之言,受益甚多。弟自五十年代中期罹疾以来,写作很少。“文革”以后,劫后余生,有所抒发,实已无当年意气。至于名利是非,弟青年时代或有此念,今行将就木,已完全淡然。近年来,中国庄老哲学,亦有所悟,然道理融会于心,遇有事情袭来,则又易于激动,心浮气躁,徒增衍尤,故知闻道一途,亦知之易,而行之难也。今足不出门庭,不欲见客之名已远播,其效果犹如此,深以钝根天生为苦耳。

兄“敲钟”之说,甚好,正对我的毛病,当谨记之。

大作当从容阅读。我也是很久不看长篇小说了。短篇偶尔看一些,近年兴趣亦大减。然兄之作品,弟素日甚感兴味,此长篇的一些断片,似曾读过,印象甚佳。俟读完后,当写些意见,或文章,或信件,到时再定。

望多联系,时赐教言!专此,祝

全家安好

孙犁

(1984年)10月10日——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卷十三 芸斋书简  致李贯通(二封)



贯通同志:

前后寄来的信和刊物,都收到了。《萌芽》我这里有,《上海文学》也有的。看到刊物上有你的新作,我都是感到高兴。看到你的作品被重视,发在显著地位,我尤其从心里喜欢。所以说,我虽然常常没有及时把你的作品看完,对你的创作还不能说是不关心的。

我的身体和精力,一年比一年差,衰退得很快。一天的工夫,也不知怎样就白就过去了。坐下来看书的时间很少,只是在晚上关门以后,才能安静地看一会儿书。这些年我好看古书,根底又差,有些书读起来很吃力,这些书又没有标点,有时为了几句话,在那里默默读若干遍。

不只你是,还有不少别的同志,寄来的刊物、书籍、文稿,我都没有及时看,压在那里,很觉辜负同志们的一片热心,心里很惭愧。

写作也少了。前几年,我写些短文章,发表在报纸副刊上。今年发见,寄一篇稿件到广州,要二十多天或一个多月,编辑部再压一压,登出来,距离写作之日,常常是两、三个月了。改寄期刊,那时间就更要长。出一本散文集,要一年半。因此,写作的兴趣,大大降低了。

自己不愿意写,对别人的文章,看着也就没有热心了。对文坛上的现象,也就不大关心,很少去思索了。

近来,刊物、小报不断增加,都在谋求生财之道。文学艺术,当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赚钱,但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就常常出现廉价招徕等等流弊。现在有些作者,把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压在箱底多年的,人们早已忘记的种种怪事奇谈,都翻腾出来了。重加粉饰编排,向新的一代青年抛售出去。其中包括皇帝、宦官、大盗、女特务、怪胎、尼姑、和尚等等。其内容,正像旧社会电影广告上大书特书的:惊险、火炽、曲折、肉感。其理论为:以小养大,以通俗养正统;先赚钱后办正事等等。

对于这些现象,我是有些迷惑不解的。正形成一股风,不可阻挡,而且常常和“改革”这两个严肃的字眼,连在一起,有识之士,是谁也不愿多说话的。

事实是,经过十年动乱,青年一代文化修养的正常进程,遭到了阻碍和破坏,对文学艺术的鉴别能力,欣赏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降低,需要认真地补课。灵魂的创伤,需要正常、健康的滋补。应该给他们一些货真价实的,能引导他们前进向上的,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不应该向他们推销野狐禅,或陈腐的食物。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是对过去管得过严,限制太窄,只许写工人农民,只提倡写英雄人物,高大形象,重大题材的一种反动。也因为以上原因,在通俗文学的理论研究、材料积累方面,在培养这类作家方面,并没有做过充分的准备。

淤塞过久,一旦开放,泥沙俱下,百货杂陈,必然出现芜杂的局面。

前几年,青年人步入文坛,欲获“名”,必写爆炸性作品。

有的爆炸不当,反倒伤了本身。近二年,欲获“利”,必写“通俗”作品,如标准太低,也会卖倒行市的。

你从县里调到地区编刊物,当然是好事,编刊物可以认识好多人,发表作品也方便容易些。但这些有利条件,不是创作事业的根本。有很多人进了编辑部,反倒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来了。你现在又因为照顾母亲,回到县里去,我以为对你的创作前途,是大有好处的。说来说去,创作一途,生活积累总是根本,其次是读书。回到县里,从这两方面说,都比你整天埋在稿堆里,或是交际应酬好得多。

从事创作,只能问耕耘,不能预计收获。皇天总不会负有心人就是了。也不必去做“诗外功夫”。我青年时从事此业,虽谈不上成绩,也谈不上经验,但我记得很清楚,从来也没有想过,给权威人物写信求助。因为权威人物是不肯轻易发言的,只待有利时机,方启金口。有时说上一句两句,钝根者也不易领会其要领。即使各种条件成熟,你的姓名,被列入洋洋数万言的工作报告之中,并因此一捧,使你的作品得奖,生活待遇提高,得到一连串的好处,对你的前途,也不见得就是定论。历史曾经屡次证明这一点。

还是那句老话,只问自己用力勤不勤,用心正不正,迈的步子稳不稳。至于作品的得失荣枯,先不要去多想。

给我写信,是另一回事,与上述无干。因为我说你写得好或是不好,都是秀才人情,无关实利。我们是以文会友,不是以文会权,或以文会利。

幼年读古文,见到唐宋大作家,为了文名,上书宰相权贵,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总觉得替他们害羞似的。年稍长才知道,他们实在有难以克服的苦处难处,什么都谅解了。无论各行各业,无论什么时代,总有那么一种力量,像寺院碑碣上记载的:一法开无量之门;一音警无边之众。令人叹服!

我年轻时,也很好名。现在老了,历尽沧桑,知道了各种事物的真正滋味,自信对于名利二字,是有些淡漠了。但不要求青年人,也作如是想。因为对名利的追求,有时也是一种进取心的表现。

还有的青年作者,不了解情况,寄稿件来,希望我介绍发表。现在,我既不是任何刊物的主编,也不是任何刊物的编委。稿子即使我看着可以,介绍给本地的刊物,人家不用,我还是无能为力。只好陪伴作者,共同唉声叹气。

最近,我已经申请离休,辞去了所有的职衔,做到了真正的无官一身轻。虽然失去了一些方面,但内心是逍遥自在的。这样就可以集中剩余的一点精力,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了。

前两天,天津下了一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