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

第490章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490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仅有的两位幸存者,其余的那些人死亡统计表如下:

完颜乌达死于早退,那是个阴雨天,他觉得阴冷的天气里在松软的棉被里睡觉很享受,就回去了,于是全家掉了脑袋。

不,他的老婆没死,一直幸福地生活在完颜亮的后宫里……

额垺楚克死于一次占卜,也就是算命。说实话这本是当时的一件正经事,无论哪个民族的谁都在做。从最文明的宋朝到远方还处于萌芽混沌期的蒙古人都事事问鬼神,有什么错的呢?可这位功臣就因此有罪,不仅全家都死,连尸骨都被烧成了灰,丢进了大河里。

完颜思恭更是匪夷所思,他之所以死居然是因为总是向完颜亮的嫡母请安。嫡母,不是亲母,可谁让完颜亮的亲妈死得早啊,完颜亮把这位嫡母当亲妈敬,迎接时亲自捧着两根大棍子,请嫡母责打,以赎没有及早迎养之罪。

都这样隆重了,下属们能不跟进吗?!可居然成了被杀的罪名……当然,该嫡母不久也死在了完颜亮的手里。

唐古辩是在和完颜亮闲聊时出的事。那天完颜亮心情非常好,拉着唐古辩走进了一个金国最庄严的地方——宗庙。他们在一排,不,也就是三个人的画像前转来转去,和阿骨打、金太宗、金熙宗隔着时空互相凝望。突然间,完颜亮像是有了个大发现,他惊喜地说。

爱卿,你看太祖皇帝的脸,那双大眼和你长得很像哎。

之后唐古辩就死了。

总结一下,完颜亮杀了很多人,基本上都是男人,至于女人,据传说都被他收藏了。具体的情况请参照明朝人写的画本小说《金海陵纵欲身亡》,里边的内容是相当地限制级,以至于让人怀疑它的公正性。但是,又有《金史·后妃传上》与之前后呼应,那可是正史啊,是女真人自己主编的,难道也有假?

不好说,存疑吧。

综上所述,完颜亮是个没有半点人性的色鬼屠夫。没错,这就是他在历史中的定位。可是与这些相比,另一些事就被人选择性忽略了。

比如政治。

完颜亮一边杀人如麻,一边大刀阔斧改革金国。前面提过,金熙宗把女真祖制改为汉民族的“三省六部制”,这很好,可完颜亮不满意。因为还有官职制约着皇帝。他把“三省六部”改成了“一省六部”,三师、三公等职务都成了虚衔。元帅府、都元帅也都撤销,军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比如文化。

公正地说,完颜亮是一位文学天才,他是整个金国、乃至后世的满清所有皇族加在一起算,最杰出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性是飞越的,他的思维是灵动的,他的表现是豪迈的,单以天赋论,哪怕在宋朝,也是一等一的诗才。

他曾有言:“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 他曾经做过一首《念奴娇·雪》——“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癫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村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角。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篇捭真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落。”

他曾说:“生有三志,一,国家大事尽出吾手;二,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三,得天下绝色而妻之。”

以上,不得不说,尽是男儿之赏心乐事。

完颜亮的气魄在另一件事上体现得更加元气充沛,那就是宗教。自古以来,宗教无官方之肯定不兴,而官方在危急或虚弱关头也总是求助于宗教。

两者看似相互依存,可矛盾也时刻爆发。

历史证明,只有强有力的君主,才敢于俯视宗教,使国民从心灵到肉体都服务于国家。比如后周世宗柴荣,比如宋朝开国之主赵匡胤,这都是在宗教神祗面前高昂着头颅的人。

而像宋真宗赵恒,梁武帝萧衍之流,就等而下之了。

完颜亮,这个在历史里毁多誉少的色鬼屠夫皇帝却偏偏在这方面非常像一位雄主。在公元1155年左右,磁州有位大德高僧法宝要外出远游,这是当地文化界佛学界的一件大事,不夸张地说,这位大德的远去,会使当地宗教界的浓郁神圣气息淡化很多。

很多人去挽留,包括金国的几位顶级大臣。这些人跪在庙里虔诚地向法宝磕头,请他老人家无论如何别走,请长驻锡于此,宏法利生~~~

法宝还没决定什么,完颜亮火了,他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员上早朝,把当事人都抓到场,问那些大臣还有法宝——“卿等到寺庙,和尚高居正座,卿等侧坐于傍,又跪拜乞留,殊无大臣风范!如欲跪拜,上有君王下有公卿,岂有向和尚屈膝之理!”

这些官儿们每人各打20大板,法宝和尚是主角,允许他当厅陈述,可惜他软了,“战惧不知所为”。完颜亮一笑,拉下去,他加10倍。

200大板过后,法宝和尚的老屁股烂了,估计短时期内他哪儿也别想去了……以上这些都是个人品味,公平的说,当皇帝有这些很好,没这些也正常。那么看完颜亮的本职工作干得怎么样。

上位之后,完颜亮最重大的决定是迁都。

金国自崛起时迅速发展,不过十年已经是超级大国,可是连续三任皇帝之后,都城居然还是在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当帝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淮水北岸的时候,它的政治中心还在遥远的东北老家,说实话,这实在是太落后了。

别的不说,一个命令传达至国土边缘,得用多少时间?

说迁都,在中国的古代时期是件让人发疯的事情。迁的人各种招数用尽,从利到弊说得头头是道,可惜都不管用。而反对的人更是绝望,他们只是想象从前一样生活,这有什么错吗?为什么这最起码的要求都不被尊重?!

两方面的人都痛不欲生,其难度就像你定做了整套的最新款科隆厨柜,可您的祖母大人就是要留着她的三十年代实木精品的老碗架柜,不给腾地方。

你有啥办法?

所以金国三代皇帝以后,都城还是那个乡下的小镇子。完颜亮无论如何不能容忍这个,借着声势空前的杀戮行动,他宣布迁都,目标是前辽国燕云十六州的首府燕京(今北京)。他笑嘻嘻地看着整个帝国的臣民们,问:“谁有意见吗?”

一片赞同。

于是原本就有着兴盛根基的燕京迎来了一个春天,它是原东亚大地上被战火焚毁后再次复兴的最早的一个大都会。

金国倾全国之力扩建燕京,三年之后迁都。完颜亮做得非常彻底,迁都之后,燕京改为大兴府,号中京、会宁府为北京、开封为南京、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同时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内的金国“始祖以下十帝陵”全都迁到了燕京大房山营,临走前还把旧都城里的宫殿、大族豪宅全都拆平了,变成耕地。

这样,谁想回老家就得一切从头开始。

老贵族欲哭无泪,只能搬家。结果没等他们适应新生活,品味大都市,完颜亮又有了新的想法。燕京还是太偏僻,无论是传统意义上,还是经济文化发展上,它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最好的那个选择人人都知道,它是那个梦幻一般富庶、繁荣、通八方之水路、集南北之万阜于一体的——开封!

她的确已经残破了,可她仍然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名城,曾经市民百万、经营百年才建成的人间奇迹。她是当时每一个人的向往,更何况逸兴飞越神思万里的完颜亮。

完颜亮下令,重修开封城,她才是金国的首都。

装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追求和品味,具体到完颜亮,可以归纳成两个字——魄力。这位了不起的诗人在最醉心的两件事战争、享乐上,不能忍受哪怕一点点的遗憾。

完颜亮修开封,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

——“……运一木之费至二千万,牵一车之力至五百人。宫殿之饰,遍敷黄金,而后间以五彩,金屑飞空如落雪,一殿之费以亿万计。”

这只是开始,往往完工之后,完颜亮会派人来验收,稍不满意,立即推倒重建。大家回忆这一场境是不是很眼熟?

是的,宋徽宗赵佶修开封时就这档次。当然,不管完颜亮本人多奢侈,金国国力多雄厚,他也没法重现汴梁昔日的辉煌,最起码他们没法复制艮岳。

修完燕京修开封,搬进这座传说中的名城之后,完颜亮对居住环境满意了。环顾整个世界,还有比他住得更好的人吗?

没有。

很好,开始下一件事,战争。战争是他的另一个梦想,而战争的指向,则是梦想中的精华。他是一位诗人,平生作了很多的诗,更读了很多名家的词,里边有一首深深地打动了他。

柳永《望海潮》。

柳永,字耆卿,北宋仁宗年间福建人。他很可能是仁宗一生里唯一一次刻薄行为的受害者。柳永本是进士,能有个不错的官场开端,可惜写词太著名,有些名句到处流传,“凡有水井饮处,即歌柳词。”碰巧,皇宫里也得喝水。

仁宗也听到了,其中有一句“忍把浮名,都换了浅斟低唱。”真是潇洒,荣华富贵算什么,一时的小感慨比它们重要多了。就是这句断送了柳永一生的官途。仁宗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一句——“且去浅斟低唱,要浮名作甚。”

于是,宋朝第一位职业词人诞生。除了写词之外,他再没别的工作。而柳永的词才,的确冠绝当时,堪与苏东坡匹敌。两人一个开创了豪放派,一个是婉约派的宗主。

《望海潮》是柳永的一首代表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去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好词否,当然好。柳三变并不是一味的靡靡悱恻,不是永远陷在温柔乡里不知死活,单以这首词为论,用做杭州市旅游宣传词怎么样,还有比它更好的吗?

完颜亮被它迷住了,江南、钱塘、临安……拥有!他要以最豪壮的声势,最宏伟的举动,把这枚明珠揽为己有。

完颜亮下令在金国辖下的各族及诸路州县中籍丁充军,凡是年满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的都要从军。在这种力度下,集结起来的军队达到了传说级,很多的版本都没法确定到底有多少。

按完颜亮自己说,他南征的军力是500万;

据完颜亮本人写的那首最著名的诗采信,是100万;

据宋史大家王曾瑜先生考证,此次南征完颜亮自将中军是17万人,浙东水师7万人,西蜀道、汉南道共7万人,合计是31万大军。

就算只是31万吧,看一下这对当时的金国意味着什么。按照《中国人口通志》里的数据,金国当时的人口总户数是550万户,计人口为3600万左右。于是可以得出,这次战争,金国约每100人养一个兵。

怎么个养法呢?

首先是马,金军上阵一般是一人配两马、三马,此时金国内部的契丹大起义还没有爆发,养马地很安全,又经常绍兴议和的十余年的休养,马的集结在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实际运作上困难重重,竭尽全力连公务员的专用马都没收了,也只搜括到近60万匹。

运输途中损耗了十分之一左右,这样等到临战前,部队的含马量远远达不到要求,最多只有八成;

还有粮。

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