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

第479章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479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门外是张俊、刘锜等率领的全军大队,这时“南奔无复纪律”的禁军们成了金军的前锋,用来冲散宋军主阵。

关键时刻,张俊难得地展示了一次军中宿将的经验,这人命令全军压上,与败军逆向而行,哪怕把娇嫩的禁军挤成馅饼,也不能动摇主阵。

这个决定很有效,也很残忍,阵地保住了,同时宋军重新获得了优势,毕竟在淮西战场上宋军的战力以及军队数量都超过了金军。可杨沂中的部下们就没那么幸运,首尾两端的步兵们都大量伤损,仪仗队严重减员。

如此一番折腾,濠州城重新寂静了。宋、金两方在城内外对峙,都保持了足够的耐性。而战争的重点,三天之后,转移到了淮河水道上。

楚州方面的韩世忠派出数百条战船逆淮而上,要截断金军的退路。这是韩世忠的风格以及特长,他每一次的作战目的都是欲置敌于死地,而水军是金国永远的痛,女真人直至亡国都没能完美这一领域。这样,就形成了宋军水陆两方面前后夹击金军的态势,以军力战绩参考,完全能把金兀术留在淮西境内。

形势大好,又急转直下,金兀术没有分兵去淮河边上准备迎战,而是在旱路迎着韩世忠的水军插向了楚州方向,也就是运动到了水军的后方。

金军在赤龙洲附近停了下来,开始砍大树设水障,要把韩世忠的水军截住。金兀术的意思很清楚,你不是要断我的退路吗,我先把你的退路断掉。想在淮西吞了我,那么咱们就拼个鱼死网破!

这是多年以来,金兀术罕见的勇决表现。他实在是输不起了,再输金国将失去上位国资格,他本人也会名誉扫地身败名裂。

这也给了宋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淮西大地上,张俊以13万重兵挟胜势逼迫金军后退,韩世忠断水路成关门打狗之势,难得的是金兀术也不再逃跑了,并且就在淮西境内还有岳飞这一终极战力随时会参战。这是自宋、金开战以来从所未有的机遇!

只要各方面正常运作,金兀术必将全军覆灭。

可各方面运作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作战,没有流血,没有堵截,没有谁全军覆灭,什么都没有。

韩世忠得到金军设水障的消息后,就令水军撤退。那很快,本是逆流而上,只要顺水漂回去就行。张俊始终按兵不动,金兀术也没有死磕到底,带着濠州胜利赚回来的面子,顺势回国。

岳飞,始终被隔离在战场之外,等这一切都发生之后,只能拿着这段时间里他收到的来自各方各面的各种文件发呆。

有张俊的命令,有赵构的诏书。里边的内容错乱得让人发疯。

按时间顺序排列,金军侵入淮西,岳飞接到临安命令渡江驰援,其间有6份来往信函,分别是临安传令、岳飞申请长驱中原(两次)、临安否决要他火速救淮西、岳飞接令、临安嘉奖。

柘皋之战大胜,临安传令三军,内容是——“……捷书累至,军声大张,盖自军兴以来,未有今日之盛。尚思困兽之斗,务保全功。”

这份诏书抄送给淮西境内所有军方人员,岳飞、韩世忠也各得到一份。意思很清楚,告诫各将军见好就收,别惹更大的麻烦。

之后张俊令岳飞离远点,岳飞听从了,也抄送一份交给临安,以此证明自己为啥不直接进入战区。临安方面非常欣赏这一点,赵构特意亲笔写了一份《御札》给他。

——“得卿奏,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虏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以此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

在赵构来看,岳飞这回没有看见金军就眼红,冲过去搞得血肉横飞,不可收拾。而是很克制地听话了。这是巨大的进步,是转变的开始,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征兆。他要表扬这个一直倔犟、自专的部下。

接下来诏书里笔锋一转,他甚至难得地与岳飞有了共同语言。

——“据报:兀术用郦琼计,复来窥伺濠州。韩世忠已与张俊、杨沂中会于濠上,刘锜在庐州柘皋一带屯军。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粮起发,前来庐州就粮,直趋寿春,与韩世忠等夹击,可望擒杀兀术,以定大功。此一机会,不可失也。

庐州通水运,有诸路漕臣在彼运粮。

急遣亲札,卿切体悉。十日二更。”

从上面这段可以看出,这对岳飞简直是喜从天降。这是自从淮西兵变,刘光世的左护军叛变,导致岳飞与赵构隔核之后,第一次重新看到了曙光。赵构在主导这次机会,要趁此天赐良机,把金兀术毁灭在淮西境内。他为岳飞铺好了所有的路,只等着岳飞杀过去!

只不过,请注意写这份诏书的日期。

“十日二更。”

公元1141年,宋绍兴十一年三月十日夜二更天。十日写信,渡长江送交岳飞手里,所需要多少时间,有一个参考。

岳飞申请长驱中原,临安否决。一个来回是5天。当时岳飞在鄂州,信使不必渡江。这时等同对待,至少需要两天半岳飞才能收到命令。

那么是十二日傍晚。

瞧一瞧当时淮西战场都发生了什么。三月五日时,张俊开始的追击,同时命令刘锜回太平州。三天后,抵达濠州外围,是三月八日。九日杨沂中大败。再三天后,三月十二日,韩世忠水军受阻返航。

十二日……傍晚时分岳飞才可能收到赵构命令他前进的诏书。

等岳飞准备迈步的时候,战争早已落幕。有这么玩人的吗,这到底是至高无上的皇命诏书,还是发泄私愤的骗人纸条,抑或是通讯条件太差造成的低级失误?!

很难是失误,因为还有下一道诏书。

岳飞接到上面“十日二更”发布的命令之后,回信说他将率军启程赶赴庐州。他在战区内急如星火地赶路,后面的诏书比他快,还是追上了他。

诏书里写——“得卿奏。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

据探报:兀术复窥濠州。韩世忠八日乘捷至城下,张俊、杨沂中、刘锜先两日尽统所部前去会合,更得卿一军同力,此贼不足平也。中兴勋业,在此一举,卿之此行,适中机会。览奏再三,嘉汉不己。

遣此奖谕,卿宜悉之。”

按时间计算,岳飞接到这份诏书时,淮西战区已经彻底凉了,无论是张、韩、杨、刘、王等宋军,还是金兀术,都早已散场。偌大的淮西境内,只有岳飞一个人捧着一大摞诏书发呆。

前思后想,对照此前诸此北伐,岳飞越想越怒,他看了看周围的岳家军将领,实在没忍住,说了三句话。

——“国家不得了也,管家又不修德。”

岳飞如是说。

国家当断不断,纵敌玩寇,使本在罗网中的金军逃脱。这本是最卑劣的将军们巩固自身地位,才使用的下三滥招数,可一个国家居然用出来了,它是想应付谁,想要挟谁,想毁灭谁?!

国家公然做这样的事,前途何在,如何得了。

至于修德。

一个人总要有一颗真挚的理智的光明的本心,才会做出来光明、理智、真挚的事来。看赵构前半生的所作所为,之所以倒行逆施莫明其妙,都因为他的心不正。

修德是很重要的。

世人的眼睛是亮的,清楚岳飞说的是不是实话,是不是对的。

这句话只是开端,淮西之战刚刚结束,各个细节都在眼前,岳飞愤懑难当,说了第二句、第三句话。他转向张宪。

——“张太尉,我看像张家军那样的兵马,你只消带领一万人去,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

又转向董先。

——“董太尉,像韩家军那样的兵马,我看你不消带一万人去,就可以把他们蹉踏了。”

这两句在正常状态下看来,是很不合适的,会引起中国人第一时间的反感。为什么呢,不外乎“做人”的道理。

要时刻谦卑,时刻低调,柔弱既然胜刚强,那么即使事实真的是那样,也不能直说!哪怕张俊、韩世忠真的退化到哪种地步,岳飞也不能这样公开评判攻击,恶化同志关系。

可他说的是不是实话呢,张俊抛开不论,这人是什么货色,历史清楚,包括他自己都清楚。至于韩世忠,黄天荡时的韩世忠哪儿去了,以几千部众截击10万金军,置生死于度外,置利害官爵金银于度外,什么都不在乎,只要归还二帝、归还河山。

可以说,他才是第一个提出还我河山的人。可是,现在这人怎么了,只是截断退路而已,就直接撤退了。他本来应该不管张俊怎样,不管临安怎样,率水军截断淮河,以一部之力断金军退路,让这场战斗不得不打起来!

时间在变,一切都在变。唯一没变的岳飞在失望之余难免口出怨言。这一次,论道理他没有任何错误。而在另外一些层面上,他错得很幼稚。

在中国,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是不受批评的。每一个人在被指责时,从来不去想对方是不是有感而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错。而是第一时间地反感,进而反击。

一个如此“自尊”的世界……要让某些人直言自己错了,这在其他种族里是理所应当的平常小事,而在中国,哪怕是现代,都不要梦想。

如此三句话说完,淮西之战才算真正结束。剩下的就是老节目,去临安述职,说一下在这次工作期间各自的表现。

张俊是最积极的,他没等赵构下诏集合,先写了份奏章。里面大篇幅展示了柘皋之战的胜利,突出了杨沂中勇于首战的英勇,以及他个人临危不乱反败为胜的指挥艺术,最后指责了刘锜的作战不利。如此会战,被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居然不见作为。

不作为,是重罪!

这之后,张俊单独一章详细论述了岳飞的问题。岳飞行动迟缓,久久不上战场,耽误了一次又一次的歼敌良机。甚至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也不见近在咫尺的他伸出援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除远在川陕的吴家军之外,全体战将都已莅临战场,参与此战,唯独岳飞坐视生死,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这不单纯的表面现象,联系此前岳飞一贯的好战表现,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为国家利益出发,一定要谨慎对待,认真研究。

什么叫倒打一钯呢,而这只是张俊表演的开始。他长年都泡在临安城里,和皇帝、首相近距离接触,一个庞大的计划在这几个人心里生成,张俊是重要棋子,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大将应召入朝述职,张俊轻车熟路,最先到达,其实也可以说他从淮西战场下来之后直接就回临安了。第二个是楚州方面的韩世忠,他的路相对近一些。

韩、张入朝,临安震动。从规格上讲,这本是一次例行的述职而已,是某次重大国事过后,皇帝、宰执、大将们的一次碰头会,总结一下经验教训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人们发现已经发展壮大到不讲理、不认错、不辞职等地步的秦首相居然时光倒流了,这人又变回到从前那个“甜蜜的秦桧”了。

秦桧连日设大宴款待韩世忠、张俊,与之亲切交谈,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家庭生话等方方面面,时不时的还说起了岳飞。

问你们三大将最近有过什么交流吗?

这让韩世忠深深地不解,让张俊表面上迷惑。张俊当然知道秦桧这么反常是为了什么,他们私下里制定了一个大计划,要一举剥夺所有大将的军权。这样做的风险可想而知,此时此刻,南宋三大将的势力要远超晚唐时期那些割据的藩镇,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