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

第464章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464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长江、投伪齐,这是在叛变!

勇气回归到他心里,吕祉跳下马斥责郦琼激励全军,要大家分清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叛贼,去投奔刘豫,是做叛贼手下的叛贼,会骂名千载,后悔无及……郦琼一刀就砍了他。

原南宋行营左护军近4万士兵、挟裹6万多家眷、百姓投靠伪齐,史称“淮西之变”。事发时是公元1137年,宋绍兴七年的八月八日。

连载(2062)

消息传进临安,南宋举国震惊。五大军区之一突然间全空了,竟然全军叛变,这是宋朝从所未有的事,哪怕遍查中国历史,也找不出几回。

赵构急火攻心,懊悔无及,这是他的家底,是他安身立命的东西,他容易吗,当年急慌慌逃到江南,被女真人万里追杀,几乎葬身大海里,都是因为没有兵。这些年节衣缩食住小房,忍辱负重装孙子才攒出几支军队,居然一下子丢了五分之一。

考虑到是投敌叛变,里外叠加损失是翻倍计算的,这无论如何没法接受。

赵构用最快的迅速派人传令岳飞,要他给郦琼写信。只要肯回头,一切就当没发生过,回国之后升官、奖钱,要什么给什么。

算他有自知之明,岳飞这时的面子是谁都要给的。郦琼在叛逃的路上不仅看了信,还写了封回信。信里他把南宋君臣上下均匀地鄙视了一遍,说他和刘豫情投意合,非常有缘,岳哥,你就别拦着了,给兄弟点祝福。

岳飞恨不得亲手砍了他,淮西哗变不仅是南宋丢了4万多军队那么简单,五大军区之一空了,全盘形势瞬间改变,南宋再没有进攻的资本,岳飞想北伐,只能再等机会。而机会……等到军队再次强大,所谓的条件成熟,那会是哪一年的事呢?

岳飞苦闷,本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为什么会败坏到这一步?!这个疑问让南宋举国沸腾,每个人都怒不可遏,答案是清晰的,所有的错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张浚!

这个不知所谓的人,被猪油蒙了心,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之前为了拿下左护军,是皇帝亲自出面,再以最强将军亲身莅临,去压伏那帮兵痞。可张浚居然只是派去了一个几年如一日不断重复理想的书生……两者对比,傻子也能知道会出事!

张浚白痴到了何等程度,真是个谜~~

南宋基层人民的评价就不去说,引用一段当时御史台长官的弹劾词吧,个人认为真是说得既到位,又淋漓尽致、解恨。

——“……张浚轻而无谋,愚而自用。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权;诚不足以用众,而专任其数。若喜而怒,若怒而喜,虽本无疑贰者,皆使有疑贰之心。予而复夺,夺而复予,虽本无怨望者,皆使有急望之意。无事则张威恃势,使上下有睽隔之情;有急则甘言美辞,使将士有轻侮之志。”

以上,真是张浚的写真集。

连载(2063)

关于张浚的处分决定很快就下来了。赵构亲自下令,解除张浚一切职务,降为散官,流放岭南。从力度上讲,这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罚了。

心比天高的“第一人”阁下,万丈高楼一脚踏空,掉到了泥坑里。并且他在赵构的心里深深地烙上了一个印迹。

——永不复用!

富平决战、淮西兵变,这两件事哪个都是足以决定国家命运的悲剧,居然连续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这除了说明这个人本身太操蛋之外,用这个人的领导们是怎么回事?

赵构恨不得举起墙撞自己的脑袋,为啥自己就发了昏,看不清这个绝世蠢货呢?!恨归恨,临行前赵构还是把张浚单独召进了皇宫,最后咨询了一下行政问题。

张浚,你看谁来接替你的位置好呢?

赵构真的成熟了,他能忍住出离的怒火,理智地做每一件事。张浚虽然好坏人不分,但只要有能力,他就能认出来。

张浚不说话。

赵构继续问,秦桧如何?

张浚差点气哭了,这个阴柔诡诈背后捅刀的东西!他悲愤地说,之前不了解,现在共事了一段,才知道这人真是太黑了(近与共事,始知其暗)。

……赵构若有所思,点了点头,那就选赵鼎吧,他还算有经验。张浚同意。赵构于是给了他最后一个任务,由他执笔,去都堂写赵鼎的拜相制。

当天深夜,张浚在都堂端坐,一笔一划地写着关于赵鼎的赞美诗。拜相制嘛,一定要花团锦簇歌功颂德,要不是帝国最有才有德的人,怎么能当上帝国首相呢?这样写着,张浚的心像刀割着一样疼。他明白,这是赵构给他的惩罚之一。

你不是要官吗,就由你亲手写着别人上位的诏书,以最近的距离看别人得到你失去的!

不过在这种销魂时刻,张浚的心态还是很平稳嘀,因为在他的身边还有一个人。这人睁着一双诚挚的、无邪的大眼睛,非常崇敬地望着张浚,嘴里不断吐出轻柔和缓语气恭顺的话语,仿佛面对的还是帝国最高行政长官。

秦桧。

连载(2064)

秦桧的消息是灵敏的,心思更加曲折。他猜到了赵构一定会咨询张浚由谁来继任帝国首相,那么回忆一下,这段时间里谁对张浚最好呢?

无非是他秦会之。

由此,他一夜没回家,下班之后就等在了都堂里,决定整夜陪着张浚,让老首长感受最后的一点同志温暖,从而确立自己的首相位置。

奈何他之前阴了张浚一道,让“第一人”及时醒悟了些什么。哪怕是仍然认不清他的本来面目,至少出于报复,张浚很乐意看着他坐在那儿不断YY,幻想着首相位置倒计时。他简直等不及天亮时看到拜相制上写着赵鼎名字时,秦桧的脸色了~~~

哈哈哈,真好玩。

可悲的张浚,这是他做的另一件更悲摧的事。他真的把秦桧得罪了,他只是个蠢人,而秦桧是个小人。蠢人得罪小人时,怎一个倒霉了得!

赵鼎回归了,他上任之后搞了一系列的动作,充分证明了干部们还是很有必要偶尔下放一两次的,那非常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准。

他先是力排众议,一定要保下来张浚。按他的话来说,处理张浚的最好办法是保留相位,留在身边,随时参与国家大事。

赵构调整了好半天情绪,才感慨地说了一句。赵爱卿,你在外地学有所成,知道逆向思维了?张浚有罪不罚,能对天下乎?

赵鼎不以为然,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挽回淮西兵变的损失,确认责任人。

赵构,很好,已远蹿张浚,这就是责任。

赵鼎,“浚已落职。”

赵构大怒,张浚误国误君,撤职就可以抵罪了吗?!

赵鼎微笑,一脸的仁者形象。张浚的老母年岁已高,他又有勤王大功,陛下您忍心让他们母子不相见吗?

赵构脸色铁青,勤王有功,朕已赏给他相位了,足以抵过。功是功,过是过,两不相掩。

连载(2065)

话说到了这份儿上,于情于理赵鼎都该闭嘴了,可偏偏没有,赵鼎的理论才刚刚开始。他提醒赵构要注意军方动态。

赵构的耳朵立即竖了起来,你什么意思?

赵鼎说,淮西之变的根本性错误在于军方,是军队骄横过分的表现。从朝廷典章上看,无论君上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军队都必须百分之百无条件地遵从,这是根本大法,没错吧?

赵构内牛满面,严重认可。

赵鼎,可淮西兵只为了个人待遇、职务调动之类的小事就造反了,这是朝廷的错,还是他们的错?

赵构内牛满身,他们的错!

赵鼎,对嘀。所以这股歪风邪气绝对不能助长,毛病都是惯出来的,这时全国的军队都在看着朝廷,朝廷绝不能示弱,不然以后都会蹬鼻子上脸。

赵构无语哽咽,朕的爱卿!

所以,目前不能严惩张浚……赵鼎如是说。

这样啊,赵构不由得点头,首相真是有水平,说得好!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张浚不必去岭南了,改成“责授左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居住。

至此淮西之变的处理决定结束,总结一下,是张浚因为对军队的控制不利导致国家损失五分之一的兵力,但为了能继续有效地控制军队,所以基本上不处罚他……也就是说,不管文人怎样操了蛋,都得由武将们去买单!

这叫什么事。

当天赵构、赵鼎聊得非常对胃,赵构趁热进一步关怀了一下赵鼎的工作,他授予了赵鼎组阁的专断权。也就是说,新的一届宰执人选名单由赵鼎单独决定。

面对这份信任,赵鼎没有得意忘形,他只强调了一个工作伙伴,这个伙伴是必须保留的,其余的人还是由皇帝做主。

这个人就是——秦桧。

还是秦桧,仍然还是秦桧。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骗得了张浚,继续骗赵鼎,而且是一直在赵构的眼皮子底下骗,在赵构等早就知道他本性不良的情况下没完没的欺骗成功。这说明了什么呢,是上面的这些人太好骗,还是这个骗子太高明?

连载(2066)

秦桧在乱世宦海中随波浮沉始终不倒,距离权力之巅只有一步之遥,看着是几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可身在其位,却知道百尺竿头想再进一步有多难。

尺水之阔,天堑之远。

不知什么时候命运会垂青他。随着赵鼎组阁完成,南宋进入了一个平稳期。一来是赵鼎的本性就是个稳字,安内高于一切是他的宗旨;二来淮西军变之后国力急剧下降,由不得他不去防守。

从宏观上讲,南宋再没法得到什么利益。可命运就是这样的奇怪,当你极力追求时,往往费尽心机一无所获,可当你放弃了,它却偏偏主动来找你。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古希腊神话里命运之神是女性的原因吧。

事情仍然从淮西之变说起,郦琼带着4万左护军、6万多的军属、百姓投降了伪齐,刘豫惊喜若狂,为了迎接这支凭空而降的精兵,他把开封城里皇宫的墙都重新粉刷了一遍。一边大肆庆祝,一边向金国报喜。说他实力大增,这回一定能打过长江去,活捉赵九弟。

豪言壮语,耿耿忠心,刘豫觉得他的女真主子们一定会像往常那样给他些甜蜜地鼓励。可是这回等了很久,金国主面居然一点回音都没有。

实话实说,这倒不是女真人故意怠慢他,而是金国政坛大地震,规模之大堪称改天换地,那边人人自危,根本顾不上他。

昔日的女真第一人完颜宗翰终于倒了。自从他两年前贪小便宜吃大亏,用军权换政权到金熙宗身边生活之后,处处受制于人,在淮西之变前夕,连自己的亲信死党都保不住了。一大批心腹被绑上法场杀头,金熙宗偏偏还体贴他,允许他去法场上送行。

他是去呢还是不去呢,不去不义,去了……情何以堪!堂堂的大殿下,当年在完颜阿骨打的手下都说一不二的人物,居然在法场上亲眼目睹自己的亲信被杀头,却无可奈何!

几个月之后,完颜宗翰活生生地气死了。

金国政坛大洗牌,上位的是完颜昌和完颜宗弼。这两人的对外政策截然相反,昌说对南宋要和,弼说一定要打到底。

在这之外,两人对伪齐刘豫的看法倒是一致的。等国内政局稍微稳定之后,两人给刘豫下了一道命令,令刘豫立即解散投降过来的原南宋淮西军!

连载(2067)

刘豫懵了,从这时起,他陷进了一个思维泥潭里。他搞不懂,为什么要解散这支有史以来最精锐的降军呢,用它去攻打南宋不好吗?

以南宋倾国之力培养出来的军队,去攻打南宋曾经的防线,这是个多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