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

第422章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422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里也包括一大批趁火打劫的市井无赖们。这些渣滓们唯利是图,混水摸鱼,是这个历史时段里最可耻的小人,不久之后,他们会做出更无耻的事。

回到赵桓身边。

宋钦宗进入魔幻时刻,外城失陷的消息传进皇城里,他追悔他检讨他思辨,以往种种他似乎都看清了,还即兴发挥为种师道正名。这之后,他冷静了些,开始为自己的安全想办法。

没办法,除了国库、封桩库还在手里,他什么都没了。还能做什么?关键时刻,他想起了人民。第二天,闰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清晨,他传旨令百姓赴宣德门救驾,看看几十万人能给他想出什么办法。

那一天有30多万人拥到了宣德门前,让赵桓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先是一个消息,金军在昨天晚上曾经派过来4个议和的使者,刚进内城,就被市民们杀了。这时市民们来见皇帝,救驾什么的是次要的,他们要武器,金军是敌人,守军不可靠,他们要自己保护自己。

连载(1837)

在艰险之中,商代的末代帝王纣能释放囚徒,发给武器,去前线抵抗,现在赵桓有30万百姓申请武器,是多么难得的民心士气啊。

如果利用好了,谁说会没有转机呢?至少可以多抵抗几天,等待李纲、宗泽等人一定会到的勤王部队。

可是情况变得很诡异,是赵桓下令召集百姓来想办法的,他本人却迟迟不到。百姓们等得烦了,在不安中,有些人再次失控。

数万百姓用斧头劈砍左掖门,要皇帝出来。皇帝终于出来了,可味道也变了,本是皇帝与民同忧,一起渡难关,现在搞得像兵变升级杀到了宫门前,皇帝出来和人民谈判。

那一天,赵桓站在城楼上露腕凭栏大呼,说“事已至此,军民打算如何,有谋即献,朕当听从。”之后百姓们回答了。

30万人一起回答,让人怎么听呢。这边答,赵桓去这边谈;那边答,赵桓再跑去那边。纷乱中,赵桓神色慌张,他的帽子都掉了。

如此这般,直到散会。百姓们灰心丧气地离开,赵桓浑浑噩噩地回宫。什么都没能得到,这次集会的唯一结果就是见证了赵宋子孙的狼狈,高高在上的帝王,居然有这样一天。

这个样子把侍卫气坏了,平心而论,宋朝的皇帝,哪怕是徽宗赵佶都对身边人很好,仁德、宽厚、容忍,这些美德是任何朝代都没有的。

自汉唐以降,汉朝十常侍做了什么地球人都知道,唐朝的宫廷里血肉横飞,太监侍卫是皇帝的干爹,元朝从来没有融入中原世界,明朝酷厉,宫廷内部什么部门都有,什么样的事都发生,清朝……他们自己定的称号说明了一切,除了一个主子之外,全是奴才。

全然看不到半点的人性。

万事都有报应,这时宋朝皇帝的窘迫让侍卫们愤怒。当时赵桓的身边跟着3个人,分别是孙傅、梅执礼、吕好问,一群侍卫突然间冲了过来,领头的是都虞候蒋宣,他大声指责,国家到这种地步,全是宰执信任奸邪,不用好人搞的。

孙傅立即火了,这明摆着是骂他,他是宰执,奸邪……还能有谁,当然是郭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开封外城之所以一个月都没挺住,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招惹出了7778个神仙!可是,难道这样就可以骂我吗?不可以!

孙傅选择回击,他在外面搞出兵变的情况下,厉声呵斥蒋宣。

连载(1838)

很遗憾,当天有人拦着,蒋宣没能砍了他。孙傅这个人有自己的失误,有很大的偏颇,真是让人恨不得一把捏死他。

可是,他还有另一面。他的故事没完,当那一面显露时,让人的心里有说不清的滋味。

回到当天晚上,赵桓赏给侍卫们很多金银酒食,和他们说了很多的话。谈到了逃跑,谈到了护卫,可是都没有可行之道。

让几百名侍卫,或者几千个侍卫扭转乾坤,是个多么不现实的梦。

当他冷静了些,意识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为什么金军还没有进攻呢?最坚固的外城陷落了,守军也疲惫交集并且哗变了,这时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攻进内城,甚至进攻皇城呢?

一个大臣给出了解释,说是金军并不想赶尽杀绝,就在昨天城破之后,不是也派来了和谈使者了吗?这种时刻,宋朝不应该只想着走极端的路,比如全民死拼,或者逃跑,而是要顺应局势。战胜方都想和谈,战败者为什么要决裂呢?

赵桓觉得眼前的迷雾被拨开了,事实俱在,看来金国人并不是那么凶残嘛。他的心灵松动了些,能思考些问题了,比如明天派什么人出城和金国人见面。

这时,他当然不知道,金军之所以没有进攻的真正原因,正是因为开封城的老百姓。他们杀了使者,寻找武器,要展开巷战,这些都让完颜宗翰们深深地忌惮。这城里边有近100万人口,要是骤然面临绝境,临死反击的话,金军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那么再给出一条活路怎样?让城里的人面临绝境,习惯绝境,进而忍受绝境,是不是更好呢?

绝妙的是,宋朝上层的某些“聪明理智”的人,会帮着金军去延伸这种感觉,顺着这个思路去完善所谓的和谈活路。

第二天,宋朝派出了和谈使臣,由济王赵栩、首相何栗担任。当天何首相磨磨蹭蹭不愿上路,赵桓一连催促他好多遍,他仍然频频回顾,就是不走。这真让人为难,国难当头,首相怯懦,让人拿他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人走了出来,当厅斥骂他。

——“致国家如此,皆尔辈误事。今社稷倾危,尔辈万死何足塞责?!”

这个人姓李,名若水,时任吏部侍郎。

连载(1839)

李若水,原名若冰,字清卿,广平曲周水德堡(今属河北)人,生于公元1093年,时年35岁。对于他,我没有什么能写的。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他的作为、操守。那么为什么要饶舌呢,让历史走下去,让李公自己临近那一天,不是更好吗?

回到当天,何栗终于上马了,他脚软得没法踏蹬,要人扶着,才勉强坐稳。一路上,从皇宫出发,走宣德门出城,他的马鞭居然一连落地三次。

这样的胆子,要怎样去谈判呢?但是请注意,我只是说这样的胆子,却没说这样的人。因为何栗并不是印象中骄横腐朽不知所谓的老资格文官。看他的履历能够知道,他很年轻、很奋进甚至很正义。

何栗,字文缜,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生于1089年,时年38岁。他是政和五年时的状元郎,仕途很顺利,到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结束之后,他做到了御史中丞。在这个位置上,他弹劾了六贼之一的王黼,把这个国贼发配出京城,在半路上丢了脑袋。

多么大快人心。

之后时事变幻,这个世界变得太荒诞了,堂堂大宋首相居然变成了一个笑话,唐恪被开封市民在城墙上追杀,骑马逃命后才活下来,何栗像是救场一样,火线上岗,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

他愿意干吗,他没得选择。

截止到这时,他只当了不到半个月的首相,看成绩,他主张起用康王赵构、汪伯彦、宗泽等回师勤王;主张坚守城池待援、号召百姓展开巷战。

这些做得怎样?

绝大多数的历史书都着重提出他掉了三次马鞭子,仿佛从这一点上就给他贴上了怯懦、无能、小丑一样的标签,这是不是太草率了,太苛求了呢,毕竟他只是个文官,连武将们都不愿去招惹金兵,他一介书生怯场了,难道很不正常吗?

可要是原谅他,却没法绕过郭京这个神棍骗子。毕竟神兵们之所以能登上城墙,除了孙傅之外,就是他出了最大的力……

连载(1840)

何栗出城,临近金营,他想到了很多种难堪危险的见面场景,甚至完颜宗翰直接砍了他都不奇怪。但事实却让他大出意外,传说中凶狠残暴的未开化人种居然非常的温和理智,甚至彬彬有礼。

完颜宗翰、宗望说,自古以来,有南即有北,哪一个都是不能缺少的。现在我们所要求的,只不过是割让一些土地而已。

何栗大喜!这句话里透出两个意思,第一,有南即有北,哪个都不能缺。这是在承认宋朝的存在,金军表明了不想赶尽杀绝;第二,金国人开价了,只是割让土地,从以往惯例来看,战争中割让土地是有规范的,一般来说,不会多于战胜方已经占领的。

也就是说,很可能是以黄河为界,宋朝能保住黄河天险,以及整个京畿地区。这简直是梦幻的,何栗甚至想,早知道是这样,何必打什么仗嘛,直接割了多省事。

当天宋、金两国的首脑们愉快地结束了交谈,双方都很满意,认为这是一个文明、互惠、成功的大会,对于两国都有着光明美好的前景。何栗急着告辞,他要回城去把好消息告诉皇帝。完颜宗翰等人亲切地送他们出营,临别前,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

他们希望能在城外见到传说中风雅博学的宋朝太上皇赵佶陛下。

回城后,全开封百万人都松了一口气……原来真的没到山穷水尽的绝境啊!这里面也包括皇帝赵桓,赵桓简直要虚脱了,重压之下突然轻松,让他幸福得不敢相信。为此,他同意一切。甚至主动表示,可以代替他的父亲宋徽宗出城。

这种情绪感染了整个官场,当天顶级高官们谁也没回家,就在皇宫里的办事大厅里推杯换盏,喝了一顿庆功酒。席间他们一致决定,要趁热打铁,让和谈立即进行,因为局势已经越来越恶化了。比如金兵们三五成群地走下外城墙,到城里杀人抢劫,很多市井无赖居然在给他们牵线引路,更有甚者,溃散的宋军们改扮成金军的样子,在城里杀人越货,每个时刻里,开封城里的王公贵族、富商巨贾都在危险中。

而金军在破坏开封的城防,他们挖断了各门之间的道路,把铁鹞子重骑兵开上城墙,放火烧毁各门瓮城楼橹,烧毁所有宋军的炮架……一切都在表明,每拖后一天完成和谈,危险就要增加一分。

这些大臣们建议,赵桓要尽快出城和金军相见。

连载(1841)

说干就干,宋朝争分夺秒,没等这个月过完换换运气,就急着出发了。公元1126年,宋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三十日,赵桓带着首相何栗、中书侍郎陈过庭、同知枢密院孙傅出城去金营。

城里由曹辅、张叔夜留守。

历史性的时刻来到,这是中原的汉族皇帝第二次被入侵的异族人逼到绝境。在这之前800余年,西晋的两位末帝晋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被匈奴人俘虏,受尽屈辱死去。

历史多么相似,除了结果,连过程都几乎一模一样。比如宋朝的没落与赵桓无关,前面的两位司马,也只是替他们的父辈买单。

所不同的,是赵桓这时的心情。他被何栗感染,觉得这次会面虽然不名誉、无光荣,但也谈不到屈辱,因为金人是那么的有素质。

当天他们骑马出城,从南薰门开始,就全是金军了,这些活动的路标一直把他们带到了……青城。这里远远不是金营,更没有完颜宗翰,金国的大太子让人带来了一个口信,说他有空,可是二弟宗望外出了,正在刘家寺附近,今天赶不回来,只好委屈宋朝官家在青城睡一晚上,明天一起见面。

赵桓惊愕,这种拙劣的借口不如没有,这是赤裸裸的怠慢,是对一个皇帝的巨大侮辱。这难道就是金国人的素质,是何栗带回来的好消息?

容不得他多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