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

第366章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366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英宗、宋神宗、高滔滔。

这3个人是她的公公、儿子、婆婆,身为儿媳和母亲,她全程目睹死亡的转变,到今天她能准确地把握住哲宗生命的流失。直到这时,她仍然保持着沉默。

最后的关头还没有到来,还有最后一关没有通过。

很快,她等的人来了。哲宗的生母朱太妃一路痛哭,赶了过来。到这一步,她才赶过来!明显地晚了,哲宗眼神涣散,还能认出这是母亲,他想说什么,可是身体不受控制,什么也说不出来。

朱太妃痛不欲生,号哭着扑向了哲宗,她在病床上抱住了儿子。

生离死别,人间惨剧,在他们的身后,向太后仍然冷冷地看着,仔细观察。到这时,她终于确定宋哲宗彻底失去了表达能力。

向太后突然拉住朱太妃,把她从哲宗的身上扯起来,拉到一边,说——“他已说与我了。”

他……他说什么了?

悲痛中的朱太妃很懵懂,她快哭傻了,儿子刚才说什么了?说给向太后听了?自己听漏了?很多疑问中,她条件反射一样地问,仍然没意识到危险。

向太后很庄严,一字一顿——“让我立端王。”

这5个字像耳光一样把朱太妃劈醒了,端王,是赵佶,神宗的第11子,生母陈氏。平时很乖巧,对朱太妃很尊敬,可在这时突然间立他当皇帝,这简直不可思议。

朱太妃不止宋哲宗这一个儿子,她还有另外一个!简王赵似,就算哲宗无子,兄终弟及,也轮不到别人,只能是赵似才对!

可是这时向老太婆以太后的身份说,刚才宋哲宗对她亲口说的,要立赵佶做皇帝。

连载(1534)

什么叫后悔无及呢?前些天当断不断,章惇把写好的诏书送给哲宗,哲宗不同意,结果高滔滔没废成,连带着向太后也保住。

现在哲宗眼睁睁地看着、听着向氏在他面前捣鬼,却说不出话,更没法阻止。

哲宗,后悔否?

前些天一路狂奔,跑向儿子阻止诏书成立,现在被向氏欺压,另一个亲生儿子即位的希望立即渺茫。

朱太妃,后悔否?

历史没有记载他们的心情,所以不能乱猜,只能从结果上去看。事情是很惊人的,在亲身经历这种赤裸裸的谎言,以太后之尊来骗人的把戏之后,朱太妃没有愤怒,没有想办法挽回,而是愣了一下,接着低下头转身就跑了。

就连奄奄一息马上就死的儿子都扔下不管,跑了。

她为什么要跑呢?也简单,联系前面她被长时间欺压,却转而为欺压她的人说话这一点来看,她就是个根深蒂固不可救药型的受虐狂。她的出身、她的经历决定了她只是社会规范的遵守者,哪怕被冤枉被欺负,也习惯了忍受。

只有贵族,只有规范的制定者,才不遵守规范。如向太后。

这女人目送着敌人跑远,再转回目光盯着宋哲宗咽下最后一口气,转身发布了一系列命令。令,殿外的宰执大臣们觐见;令,所有皇子进宫。令,为大行皇帝小殓。

最重要的事是第一项,她很清楚,大臣里有刺头,掌权的新法集团一贯和她作对。尤其是章惇。她想做点什么,必须得和这人较量一番。

见面时,向氏第一时间哭了,她边哭边说,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要立谁当皇帝,得早作决定啊。

章惇厉声回答,当立大行皇帝的同母弟简王赵似。

他是首相,有权力第一个回答。他有胆量,连第一老太婆高滔滔都敢废除,何况这个次等货色。由谁掌权太重要了,不是哲宗,怎么有新法集团的复兴,所以这个皇位,必须落在赵似的头上,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旧党复辟。

向氏很稳,她抛出了一个看似绝对正大光明的理由——“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多博大,我没儿子,所以谁也不偏向,所以什么同母不同母的,根本不是即位的首选条件。

章惇郁闷,没法反驳。谁让哲宗亲政的6年里,居然没把生母提到太后的位置!他只好转移话题,说自古即位不嫡则长,现在没有嫡皇子,那么就要选年龄最大的,是申王赵佖。

说出赵佖,在场的人都鄙视了一下章惇,首相今天很幽默嘛,这种事儿上也开玩笑。申王赵佖一只眼睛是瞎的,自古以来残疾人当大臣都不合适,谁听过瞎眼人当皇帝?

果然,向氏很轻松就驳回了这一条,她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选。

连载(1535)

向氏说,有一个人福、寿、仁、孝俱全,是皇帝的最佳人选。这四字评语不容怀疑,不容反驳,不容抗拒,因为是大行皇帝宋哲宗亲口说的。

这人就是端王赵佶。

可以定论了,这句话里的含金量是超恐怖的。出于上任皇帝之口,由太后转诉,还有更高的规格吗,谁想搞事,简直是和太后作对,和刚死的皇帝作对,和马上就要即位的这位四佳皇帝作对。

两个字,找死。

但是真的有人跳出来了,章惇在这件事上都敢唱反调。他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轻佻,指不稳重不沉着。看似没什么。可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由此可以推断章惇的出发点。

他和赵佶没有私怨,赵佶也不是旧党,他没有半点必要和赵佶过不去,那么为什么这么做?只能是对宋朝前途的考虑。

机会出现了,在中国的古代,一个皇帝的诞生,哪怕是开国皇帝,都有一个必要的程序。那就是全体通过,不当不行,哭着喊着说不干也不行。例子请参考赵匡胤、郭威被黄布包起来的过程。

和平年代也一样,除了有明确的传位遗诏,不然更得全体通过。现在章惇豁出一身剐,要把赵佶拉下马,向氏就算是皇太后也不好办,毕竟反对的人是首相,该首相手下还有整整齐齐的超庞大死党,这么多年了,改革派有多能折腾,谁都清楚。

就在这时,就在章惇最需要帮助时,他身后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这声音的主人在这之前所有的岁月里,都以一个平和、仁厚、体贴、不过分、让旧党都普遍喜欢的形象出现的。曾布,这个在宋神宗时期和王安石唱反调,在宋哲宗时期和章惇打对台的人,在决定新党命运、宋朝命运的最关键时刻说话了。

——“章惇,听太后处分!”

这句话决定乾坤,向氏、章惇两人立即冰火两重天,知道了各自的输赢。章惇输了,没有皇帝的支持,没有新党集团的支持,他再强硬能做什么!

他退了下去,当天再没有说半个字。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了,这时只能安静地等待着一个时刻。皇子们进宫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大臣们会被允许进入福宁宫,见哲宗最后一面。

宫里的御榻上,躺着一套冠冕齐全的皇帝袍服,与平时不同的,是皇冠的下面,还遮着一块帛帕……那是遮脸布,下面盖着哲宗死后的脸。那套皇帝袍服,遮盖着他年仅25岁的遗体。

大臣环绕,太监揭起了帛帕,据说哲宗神色平静,面如敷粉,没有什么特殊的痛苦样子。或许他真的解脱了,可是他知道他的帝国,他的事业,还有他个人的历史评价都变成了什么吗?

帝国与事业太遥远,没发生的事不可以预知,更不能评论。这时看一下《宋史•;哲宗本纪》里最后的“赞”。赞,是记录皇帝平生事迹之后的最终评价。为了方便,我为大家译成现代普通话。

——赞曰:宋哲宗以儿童年龄即位,由高滔滔辅佐,共同治理天下。初期,任用司马光、吕公著等贤人,废除青苗法等苛政,恢复常平法等善政,开科取士任用言官,天下人心都很喜欢,元祐年间简直可以和宋仁宗时期相比。可惜熙宁、元丰时期的奸臣搞复辟,把前面的成就都毁了,列党籍分派系,打击贤良君子。导致宋朝的政治越来越惨淡。

最后4个字是“吁,可惜哉!”

知道什么是欺负死人了吧,一切的错都推在新党身上,推在哲宗的身上。元祐年间才是光明万丈的,完美无缺的,什么经济衰退,对外懦弱,压制皇帝,陷害大臣等等一字不提。相应的,哲宗击败西夏,威服党项更是半点没有。

在这个时刻,历史真的是个任人妆扮的小姑娘。

哲宗死了,他的一页翻了过去。新的皇帝带领宋朝走向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全新而未知,辽、宋、西夏等老三强都会变成配角,新生的强者主宰一切。

而在宋朝一方,这位新皇帝本是极有希望的一个。他有宋朝之前所有皇帝,不包括赵匡胤之外的几乎所有的优点,他取得的成绩更是自赵光义以下所有皇帝都没能达到的,甚至是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梦寐以求的!

可惜的是,他为什么生在了这个时代,这时代充满了矛盾、屈辱、死亡、新生、荣耀、激情!汉民族最屈辱的时段是这里,汉民族最伟大的英雄也出生在这时。

它流光溢彩传说纷呈,明暗交错真假难辨……它是我们民族永恒的一堂课。

如果这是宋史——夏未的玫瑰园卷

连载(1537)

每一天,这个世界都在变化中。尽管变化,中国人却总在说,不管外界如何,他们都能坚守自我。

自我是什么?他们具化出至少三句话,“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听着真提气,也很全面,只是似乎忘了说最重要的,坚持这3点之后,还能怎样活。

或者说,还能不能活!

这个问题在和平年代里提出来,比如公元2010年的今天,似乎没什么意义。可是如果我说,就是这点事导致了一个王朝的崩溃,一个民族的沦丧,有人相信吗?

貌似危言耸听,那么开始回忆,从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的正月开始。正月十二日那天,24岁的哲宗皇帝驾崩了,新皇帝赵佶登基。赵佶是宋神宗第11子,能当上皇帝,实在是各方面都太优秀了。

首先他有个好妈妈,赵佶的生母陈氏,开封人,记载中她聪颖端庄,艳若桃李,在御侍身份时生下了赵佶。这一点很重要,意味着她出身很低,不会被高滔滔、向氏等贵族出身的后宫主宰猜忌。另一方面,和哲宗皇帝的生母朱太妃非常自然地接近。

朱太妃也是开封人,同样出身很低,阶级、同乡的双重关系让她们走得很近,连带着各自的儿子也处得亲切。

哲宗在没有亲政,被高滔滔压制时,就经常约赵佶到寝宫里玩。多年以后,当上皇帝的赵佶深情地回忆说,那时十二三岁的哲宗款待弟弟,只能拿出一些寻常果饼,装在陶制的器皿里,一点都看不出皇帝的身份。两个小兄弟躲在帷幕里默默地吃着,很幸福,很辛酸……

陈氏的好不止这些。这个平民出身的女子有着异常刚烈的一面。宋神宗年纪轻轻病死,只有37岁,陈氏当时更加年青,才32岁,正是女人一生中风华正茂的好时候,她却突然间凋谢了。

陈氏搬进神宗陵殿的侧殿,终日里默默出神一动不动,很快形销骨立,容颜惨淡。宫里送来饭菜、汤药,陈氏挥手让人拿走,说“得早侍先帝,愿足矣。”

没多久,陈氏就死了。

连载(1538)

她是真心地爱着神宗的,这一点哪怕是在封建年代里,也一样让人肃然起敬。她的死,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一方面给儿子留下了足够的印象分。

爱屋及乌,对陈氏的敬,加重了整个后宫对赵佶的爱。就连高滔滔、向氏这样出身豪门士族,习惯了天家父子无亲情的人也对赵佶很照顾,更不用说朱太妃、宋哲宗母子俩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