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抗战之大国崛起 >

第51章

抗战之大国崛起-第51章

小说: 抗战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飞干得漂亮。
在日本
本土的几大报纸也纷纷报道了香月清司遇刺的消息,但口气与中国报纸的口气截然不同,基本都是一致说是中国军队采用卑劣手段,将堂堂帝国中将刺杀。
日本天皇甚至站出来再次鼓吹他的大东亚共荣,号召日本青年积极入伍,登陆中国本土作战,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一些激进的日军军国主意份子,甚至纷纷请战,要求到中国战场参战,替香月清司报仇。
张云飞也没想到,杀掉一个香月清司,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不过还好,有利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金秋十月,大同。
几天前,张云飞就和几名特战员回到了大同,提前得到消息的政委方正、副师长刘大柱等都南下朔州迎接张云飞。
当看到张云飞等几人平安归来,大家心里异常的高兴,尤其是看到张云飞还带来了不少的黄金,政委方正高兴的差点都合不拢嘴了,拿着几块沉重的金条反复看了好几遍。
今天,是一个平凡但又特别的日子,大同西郊的电气设备厂终于生产出张云飞梦寐以求的雷达了。
有了雷达,就相当于给防空部队装上了一双千里眼,入侵的小鬼子飞机就无处遁形了,大同根据地的安全保障也会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在世界上已经出现雷达,雷达开始运用在轮船和飞机上,但预警雷达还未出现,预警雷达的神奇作用大家自然也不知道,要不是张云飞先知先觉,要求工程师和专家设计和制造,那预警雷达估计还要好几年才能问世。
张云飞兴冲冲的驱车来到了电气设备厂,整个电气设备厂虽然规模不是很大,职工只有千余人,是一座新落成的工厂,但建设的比较宽敞整洁,关于厂房的规划布局,张云飞可是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参考意见,所以现在整个厂区,有这一股现代工厂的气息。
厂区里,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宽敞笔直的水泥马路,中间还点缀着一些漂亮的花草树木,如果不是看着厂区里忙碌穿梭的,颇具这个时代气息的人们,张云飞还真以为来到了一座现代的工厂。
因为以前来过几次,张云飞谢绝了工厂领导的迎接,只带了两名警卫员,轻车简行,直接来到了工厂研究室。
宽敞的研究室中,两台已试制好的雷达已摆在中间宽大的桌子上,桌子周围围了不下十几人,大家都是满脸的喜色,在三言两语的交谈着。
看到张云飞进来,大家顿时安静了下来,并主动让开了一条道,好方便张云飞走近雷达。作为雷达研究和设计组的几名专家和工程师,也是满脸热切的看着张云飞。
张云飞满脸微笑的走到雷达前,一名雷达设计专家开始详细的给张云飞介绍起着款雷达的性能来。
这款雷达是大功率雷达,所以看上去比较笨重,但作为预警雷达,它的性能一点也不差,它的预警范围达到半径两百公里。
张云飞在电气设备厂停留了几个小时,不仅耐心听取了大家的介绍,还不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了解,给专家们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最后,张云飞还亲自掏出了一万大洋,重奖这次研制雷达的有功之臣,关于这次重奖,张云飞在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的。
虽然目前各工厂的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员等的工资待遇不低,在这么一个乱世,有一份稳定且不菲的收入大家应该知足了,但为了更大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张云飞还是要重奖大家。
在金钱的刺激下,更容易出成果些,大家也会更加卖命的工作,对自己根据地的建设,以及对大家都有很大的好处,是一个双赢的举动。
关于研究成果的奖励,张云飞还准备再考虑得仔细和成熟点,以后专门出一个公告或文件下发,并拿出一定量的资金,成立一个奖励基金,专门用来奖励那些有功之臣。

  
第八十二章 合成橡胶
今日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
从电气设备厂回来后,张云飞又着手建设预警雷达站,目前有了预警雷达,张云飞准备在大同根据地选几处合适的地方,抓紧建设几处雷达站,做到只要小鬼子的飞机将要进入根据地,马上就能被雷达探测到。
本来张云飞还想建立车载流动雷达站的,但马上将这个想法否定了,一来雷达需要二十四小时,也就是需要全天候的工作,就意味着需要二十四小时供电;二来目前根据地没有这么多小型的柴油或汽油发电机。建立车载流动雷达站只能等以后进行了。
所以只好选择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固定的秘密雷达站,目前预警雷达作为一种秘密武器,还未公诸于世,张云飞还不想让它们提前暴露在对手的目光中,所以要修建秘密雷达站。
雷达站修建好后,还需要拉上电线和电话线,并派驻专门的雷达操作人员和一定数量的保卫人员。
现在,在大同电话已经比较流行了,在部队上一般营以上的驻地都通了电话,工厂和附近的几个县城也拉上了电话线。
在雷达专家的配合下,张云飞很快就选好了地址,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内,这些雷达站都会建设完工并交付使用,雷达站的建设,为了保密,张云飞没有使用日本免费劳工,而是抽调了上千名的战士去充当建设工人。
接下来几日,大同风平浪静,本来担心小鬼子因为他们的中将被杀,会向根据地报复性进攻的局面没有出现。
但还没等张云飞悠闲几天,负责后勤和根据地建设的政委方正就满脸愁容的找到张云飞,对张云飞道:“师长,我们的汽车生产遇到难题了。”
听了政委的话,张云飞心里一咯噔,马上关切的问道:“政委,到底遇到什么难题了呢?”
方正听到师长的话,知道自己一时太急了,没将问题讲清楚,于是马上道:“我们的汽车厂进展一直很顺利,几位犹太专家以前都是德国奔驰公司的资深专家,但今天轮胎车间告诉我,我们的橡胶储备严重不足,只有几十吨的存量,用不了几个月就会用完。”
“以前我们都是靠高价从广州的洋行走私过来的,但现在小鬼子开始进攻广州和香港,我们以后的走私渠道就会被切断,我们的汽车厂也会因为没有轮胎,在投产后几个月就会停产。”
听了政委的话,张云飞也重视起来,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就悲剧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汽车厂就马上会因为没有橡胶而停产。
以前张云飞不是没考虑过资源的问题,大同虽然深处内陆,但这里有钢铁,煤炭,接着又找到了石油,几大资源基本齐全了,其他的一些东西自己需求量也小,并且可以陆续开始生产了。
但惟独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橡胶,张云飞还是忽视了,前两个月联系到广州的那家英国洋行,虽然价格比市面上价格高了近五成,但洋行负责送货到山西,库存自己以为够了,没想到两三个月才买了几十吨。
几十吨橡胶是什么概念?几十吨橡胶算下来只能生产几百辆汽车就会消耗一空,按汽车厂月产两三百辆汽车的产量,不到两个月橡胶就会告罄。
张云飞在办公室里面走来走去,大脑高速运转,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努力思考起来。
政委方正看到张云飞在仔细思考问题,也识趣默默的站到一边,防止打乱张云飞思路。
想了十几分钟,张云飞突然灵光一闪,一个词汇在张云飞脑海中一闪,合成橡胶,对了,就是合成橡胶。
想到这里,张云飞长长的嘘了一口气,一颗高悬的心也慢慢的放了下来,脸上也开始出现了笑容。
看到张云飞脸色由阴转晴,政委方正小心的问道:“师长,有办法了吗?”
“嗯,有办法了。”张云飞肯定的点了点头。
“那太好了,师长,您想到什么好办法了。”
“我们可以合成橡胶,只是不知道有这方面的人才没有。”张云飞道。
“这橡胶也能合成吗?”方正疑惑的问道。
看到政委方正的疑惑,张云飞整理了一下脑海中的知识,开始给方正普及橡胶的知识了。
橡胶是制造飞机、军舰、汽车、拖拉机、收割机、水利排灌机械、医疗器械等所必需的材料。根据来源不同,橡胶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在本世纪初开始生产,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迫于橡胶匾乏,就采用了二甲基丁二烯聚合而成甲基橡胶。
合成橡胶一般在性能上不如天然橡胶全面,但它具有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等性能,因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和交通中。
并且合成橡胶价格低廉,可以大量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大约生产了2500吨甲基橡胶。
大约在1930年,德国和苏联用丁二烯作为单体,金属钠作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种叫做丁钠橡胶。目前,德国和苏联军队就是广泛采用丁钠橡胶。
合成橡胶的原理不是很复杂,合成的具体工艺虽然我不是很懂,但我猜想应该不会很难,国外几十年前已经合成出橡胶了。
我刚才也是一时情急,想了半天才想起来,在国外早就有合成橡胶了,而且合成橡胶的品种,在国外也有好几种了。
听到张云飞侃侃道来,方正心里佩服不已,心里想到师长的知识真丰富,等张云飞讲完,方正满脸崇拜的道:“师长,您真了不起,懂这么多。”
张云飞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然后厚着脸皮道:“呵呵,都是从书上看的,包括一些许多的其他知识,都是有空的时候从书上看的。”
张云飞顿了顿,又对政委方正道:“所以,我们要想顺利的生产出合成橡胶,就必须先找到懂合成技术的人,不过我们根据地目前人才济济,我相信能找到这方面的人才,这个找人的任务我就交给你了。”
“师长放心,我保证找到这方面的人才,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好,我敬候佳音。”张云飞也高兴的道。
不到两天,方正就找来了一个德国犹太人,这名犹太人曾经从事过合成橡胶的研究,但那是两三年之前的事情了,自从犹太人开始遭到迫害,就中断了研究。
张云飞深知犹太人的爱财和贪婪,只要有足够的金钱,他们什么事情都愿意干,所以,张云飞当场许诺,只要这名犹太人能批量制造出橡胶,就奖励他五千大洋。
听到有五千大洋的奖励,这名犹太人马上两眼放光,高兴的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尽快的制造出橡胶来。
为了保险起见,张云飞又特地挑了几名懂化学的人,和这名犹太人组成研究团队,并特拨五万大洋,做为研究经费。
并且准备在大同南郊,靠近炼油厂的地方,建立合成橡胶厂,以便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急需的橡胶。

  
第八十三章 第一辆汽车下线
今日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今日谢谢“流浪子弹”大大的打赏。
。。。。。。。。。。。。。。。。。。。。。。。。。。。。。。
十一月份的大同,天气渐冷,大家开始穿上了厚厚的棉袄了。
大同西郊的大同汽车制造厂却是热火朝天,到处彩旗飘飘,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工厂里的人们也是满脸的笑容。
今天,汽车制造厂的第一辆汽车下线了。
回想起七月初,这里还是一片广阔而荒芜的土地,茅草都有一个人高,五个月后的今天,一座几千人的大工厂已经初具规模。
工厂的正厂门前,一条巨大的横幅上写着:‘热烈庆祝第一辆汽车顺利下线”。
进入厂门是一片足有一个足球场大的水泥平地,水泥平地的中央,一辆刚刚下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