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玩唐 >

第740章

玩唐-第740章

小说: 玩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旦说得也没有错。血营不出兵,韦氏还在心中存在着一丝幻想,想利用李裹儿,拉拢王画。
    一旦出兵,这份幻想破灭,甚至韦氏不但不会对李旦父子下手,相反,为了安抚内部,韦氏还有可能会对李旦父子进行拉拢。
    但这份可能是寄托在王画出兵的速度。
    如果现在血营就出兵了,危机就解决了。如果血营迟上十天半个月才出动军队,到时候什么都结束了。
    因此,李旦知道其中的关节,却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
    这个就象后来的足球淘汰赛,自己踢完了比赛,但能不能升级,却要看别人的脸色,这是很不保险的。
    李隆基说道:“我们通知王画吧。”
    尽管韦氏有可能派了人监视了李旦一家与太平公主一家的去向,但李旦与太平公主手下都有一些力量。诛灭韦氏无能为力,可是派一个人潜出去,送信给王画,却不是很困难。
    太平公主立即说道:“不可,可以派人送信给王画,说我们答应他的条件,但不可以说出眼下京城的时局。”
    “为何?”
    “我不知道这一次王画为什么转变态度,但有可能是李重俊太子在灵州不安份,让王画感到失望,这才使王画改变主意的。可为什么他要求迅速出兵?正是因为害怕太后对我们威逼,又不知道我们手中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如果我们被逼兵变,成功了他失去了一次主动与我们交好的机会。失败了,也是我们先出兵的,对损害太后于事无补。但他知道我们的情况后,而且是太后主动对我们产生杀机,那么他就更加得了讨韦的道义。也许会改弦易辙。因此,我们只有等。”
    “基儿,你姑姑说得对,”太平公主的话深得李旦的赞同。
    太平公主又说道:“我马上回去,带宋王到终南山踏青。”
    踏青?李隆基愕然一愣。
    但随即就明白过来。宋王也就是原来的寿春王,李隆基的大哥李宪李成器。也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李隆基善画墨竹,李成器善画马,而且精通音律,尤其是对西域龟兹乐音很有见解,曾做过杨贵妃的音乐老师,张祜有一句“花深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便是描写杨贵妃偷偷将李成器喜欢的一支玉笛拿出来吹的情形。
    很是生动。
    但他为人忠厚老实,在李隆基砸王画店铺的时候,正是李成器前去劝阻李隆基的。
    太平公主这样做很有深意。
    李隆基因为王画的吹捧,以及太平公主的赏识,在李旦诸子中虽为第三子,可隐隐立于群子之上。又是李隆基前往灵州的。因此韦氏想动手,只有等到李隆基回来。
    如果太平公主将李隆基带到终南山,视必会引起韦氏的警觉,有可能立即撕破脸皮,不顾大庭广众之下,在城门口将他们阻拦。带上李成器,负作用要小一点。只要不引起韦氏的警觉,太平公主前往终南山踏青,也是很正常的,多则五六天,少则一两天,也不是太平公主一个人这么做,现在三月初至,春意正浓的时间,许多达官贵人前往终南山踏青。甚至终南山脚下,还有许多皇庄以及大户人家的庄园。
    这几天韦氏还能等得起。
    但这一步却是一个妙着,又没有因为带上李隆基引起韦氏的警觉,同时李成器却是正牌的李旦长子。在武则天立李旦为帝时,曾经让六岁的李成器为皇太子。后来他相让于李隆基,还获得了一个美名,让皇。
    带着李成器,就等于带着一个大义在身边。
    也不是太平公主出了城就安全了。出城同样不安全,尽管她铺张浪费惯了,出了城后,有大批随从,也没有人怀疑。不过还不能居于一处,行踪安定下来,如果动用军队,还会万劫不复。因此出了城后,又要行踪不定,又不能做得太过份,引起韦氏的怀疑。
    当然最好一个理由,就是进入终南山狩猎。
    因此,这个尺度必须把握好。只要把握好这个尺度,韦氏也害怕万一伏击不成,让太平公主与李成器借助大山之险,逃出生天,那么她只有等待。
    这样,又拖了数天时间。
    太平公主这一个计划,果然打乱了韦氏的布置。
    在她的必杀名单中,有李旦与太平公主,然后就是李隆基与李成器二人。
    李旦其他几子无名无才,太平公主几个儿子姓武或者姓薛,不足为害。
    当然,她一开始还不知道崔日用将消息泄露出去。因此正如太平公主所料,只有等,反正是踏个青,出去开开心,看看花花草草,打打猎,几天也就回来了。
    但这一次李隆基为了立即使父亲得到消息,回来有些急了,王画那边还要慢慢安排。就是一千五百名壮士的选择,也是一个很费功夫的事。这些人必须是血营的忠诚士兵,还不能有血营的老兵。因为那几千血营老兵都在长安城中拉练过很长一段时间。一旦回到京城,会有人能认出来。
    因此,耽搁了一些时间。
    太平公主进入终南山后,始终没有得到王画出兵的消息,只好留在终南山,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不敢回到长安。
    这引起了韦氏的警觉,但她还是没有想到,是有人通风报信了。只是认为太平公主恐怕猜测出她的计划安排。对太平公主的睿智,韦氏很忌惮的,甚至比对李旦还要忌惮。
    因此,她终于将心腹召了过来商议,因为崔日用是兵部侍郎,自然也少不了他。
    最后决定兵发两路,一是在城外围剿太平公主与李成器,一是在长安城中击杀太平公主与李旦一家。
    崔日用听了大惊失色。如果真将他们全部杀死了,死无对证,无所谓。就怕得到一个活口,让韦氏知道自己出卖了她。
    又找到了大和尚普润。
    普润一听,脸皱得就象苦瓜一样,俺们容易嘛?不就是贪图一些香火钱,给几个菩萨包包金衣,自己伙食衣服好一点,还有完没完了?
    这些大人物的事,自己一个和尚插进去干嘛?
    可以说这些人手指头动一动,自己就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崔日用拜倒于地,他现在是没有退路了,不求普润不行了。崔日用说道:“昔日少林寺法僧协助过太宗平定王世充,因此少林寺名为天下法寺之首。大师,如果他日成功,于国于民有利,而且大师名号将垂响史册,就是宝昌寺都有可能因为大师的功勋,成为天下名寺。”
    说着掏出了几大锭重得几乎都拿不动的金锭,说道:“这是我捐给贵寺的香火。但这才是一个开始,如果功成名就,贵寺将会得到更多朝廷的捐赠香火。”
    没有办法,只好用名用利来诱惑这个大和尚。
    普润还在犹豫不决。
    崔日用说道:“大师,此船好上不好下,到达彼岸后是金光大道。下了船,就是地狱苦海,三思。”
    软硬兼逼了一句,普润再次找了一个理由,会面了李隆基。带了崔日用的口信,并且崔日用在信中说道:“此时不得不发而。”
    赶快动手吧,再不动手来不及了。
    李隆基也知道拖得太久了,可是他与李旦皆没有过什么好主意。
    自己的事自己清楚,以现在自己手中的这点能力,还不足以铲除韦氏。
    因此,李旦下了一条命令,立即通知太平公主,想方设法将李宪掩护,最好让李宪立即赶到灵州。实在不行,让他潜入终南山。
    这也是一条比较消积的举措,虽然知道因为太平公主这个方法,使大家赢得了可贵的数天时间,也知道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拖延,离王画发兵的时间越来越近。然而未必能等得起来。
    让李宪出逃,是替李旦一家留下一条后代。而且到了灵州后,李宪忠厚老实,又有些才华,如果自己两家全部被韦氏杀死。那么王画出兵成为必然的事。在挑选人选时,李重俊的怏怏不乐,与李成器的忠厚,将会成为鲜明的对比。况且还有李持盈在旁边帮助。最后李成器会替代李重俊。
    但这个结果显然不是李旦想要的。
    李成器虽然因为忠厚,会赢得王画好感,然而以后就成了大事,皇权也会被王画轻易地架空。
    而且就是李旦也不想自己惨遭杀害。
    但比被韦氏满门抄斩的好。
    就在韦氏准备动手,李旦也做好了束手就擒的时候,情况再次一变。
    一份加急军报送到了皇宫。
    这段时间,血营在连续地调动,一开始在各州调动,也没有引起警觉。直到军队一起汇合在临州城下,才引起唐朝斥候的注意。
    经过调动,血营在临州前聚集了六万正规军队,以及两万民兵,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八万人。比上一次攻打长安兵力多了很多,而且带来了一百多门那种小炮。大军在临州撞击了一下后,立即分成两部,郭知运带着三万军队南下叠州。这是要分成两部,一部正面攻击渭州秦州,一部还是从上一次进入长安的路线,自成州到凤州,再到陈仓。
    虽然早有了思想准备,可听到这个消息后,韦氏头脑还是一阵眩晕。
    她再次将大臣召集在一起,也就是她的心腹,不过现在朝堂上不是她的人很少了。这些人还有,可处在绝对的弱势地位,也没有了发言权。
    这些大臣也不知如何是好。
    虽然以长安为中心,驻扎了许多军队,可是军队分散在各处,因此守卫每一州城的军队还不能让人满意。可这也没有办法的事,难不成以长安四周二十几个州府驻扎上一百万军队?
    唯一一点,那就是城墙之险。野战,没有一个人敢想了。那不是在野外作战,是分明送死。不过这个城墙之险当真那么牢固?
    还有,兵力还不敢随意擅动,朝中没有名将,然而血营名将不知凡几。就是王画的师父孔黑子,在里面如果不是资格,他都不能排进去。血营动用了八万军队,但是不是真是这样的?说不定这八万军队中实打实的正规军只有四万,那么还有近五万军队,会不会乘众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南方,从北方出兵长安?
    想了半天,韦巨源说道:“太后,不要担心,臣都想起了一件事。这一次血营出兵,有没有打什么旗号。”
    对啊,众人恍然大悟。不管是什么理由,最少得有一份檄文吧。就象徐敬业反唐,他手中还一个皇子也没有,还让骆宾王写一份脍炙人口的檄文,以图得到大义。
    王画文章就写得很好,他手里面还有一个李重俊,如果出兵长安,为什么一篇檄文都没有呢?
    韦巨源又说道:“太后,臣还断定他继续在坐望。解铃还需系铃人。”
    他自作聪明,认为王画是在演戏,目标还是李裹儿。这件事从去年韦氏就不停地用来招揽王画。可是到现在却一点儿下落也没有。有可能是王画着急了。
    至于出兵,王画本身就喜欢拉练军队。军队只有进行实战式的调动行军演习,到了真正实战时,才不会慌乱。这一次有可能是一次大规模的拉练,顺带着吓唬朝廷一下。
    不过他也不敢确定,又说道:“太后,我们可以做两手准备。一是继续招揽,二是防范。”
    招揽只有一个办法,让李裹儿写信。这一次将李显下葬很风光,应当让李裹儿满意了。既然答应了李裹儿的条件,那么李裹儿也要实现她的承诺。这件事许多人知道一个大概,但知道具体的不多。因此韦巨源很含蓄地说出来。
    当然,为了防止万一,也要做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