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龙争大唐 >

第68章

龙争大唐-第68章

小说: 龙争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自不在少数,故此,臣以为越王所献之策实乃纸上谈兵耳,当不得真。”
    侯君集虽说如今已是闲散之武将,可其战功在朝廷诸将中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他这么一说,满大殿顿时静了下来,芩文本等人一者大多是文官,谈起军事来自然是不如侯君集的话有说服力,再者,一听侯君集话里头死咬着李贞,却绝口不提李泰,顿时会了意,也就不再出头,满大殿顿时静了下来,大家伙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李贞身上,都想听听李贞是如何辩解的。
    他妈的老侯,老子欠你的啊,每回都是你个龟孙子出来搅事!李贞一听侯君集的话就知道事情要起变化了,顿时又气又恨,可在这等朝堂之上,李贞还真拿侯君集没办法,本打算继续装傻,可惜这会儿老爷子也起了兴致,想听听李贞如何说叨的,这不,李贞还在暗骂着侯君集,老爷子发话了:“贞儿,尔且说说看,沙场出将帅与科举出将才何如啊?”
    嘿,看样子装傻是装不成了,娘的,咱不露上一手,还真当老子没本事呢!李贞心里头早就有了底,头前为了整这份折子,该考虑过的早就都琢磨透了,这会儿一听老爷子发了话,李贞不慌不忙地跪直了身子,恭敬地答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侯大人所言固然是实,然却不全面,沙场固然出将帅,可若是承平日久,这将帅又该从何而出?总不能等到出了乱子再四下抓瞎罢,故此,儿臣以为沙场上能出将帅不假,可科举却能出人才,但凡能通过科举出身之人,总是有些才干的,若是再到军伍中稍加磨砺,或能成才,若如此,则即便是承平之日,朝廷也能有个人才储备,总好过有了战事时胡乱点将来得强。此儿臣之浅见耳,望父皇明断。”
    李贞一番话下来逻辑清晰,不单是朝臣们点头不已,便是李世民也听得面露微笑,说实话,李世民乃一代雄主,并不是没意识到将才出现年龄断层这个问题,也明白现如今大唐的军制恐有些问题,也想着着手去解决,只是一时半会还没顾得上罢了,李贞提出的武举之策其实极为合李世民的心意,之所以要朝议一番,除了是慎重其事的缘故之外,还想看看李贞会如何应对朝中重臣们的不同意见,此时见李贞说得头头是道,李世民满意地笑着说道:“好,这折子朕准了,尔既是兵部侍郎,这事儿就交由尔去承办好了,回头朕会给你旨意。”
    晕,这事儿咋落到咱头上了,该死,这回有的忙了!李贞一听李世民将科举的事情压到了自个儿的头上,心里头顿时有些子发苦——原本按李贞的想法,这科举之事乃是礼部的活计,兵部只是配合罢了,再说了,兵部里还有苏老爷子在,这事情怎么算也跟自个儿没多大的关系,可老爷子都已经开了金口,想拒绝是不可能的事儿,没奈何,李贞只好磕了个头道:“儿臣谢父皇宏恩。”
    老爷子已经表了态,事情也就算是告了一个段落,即便有些个朝臣心中尚有不服,此时也没胆子立马站出来说“不”字,只可怜太子心中气恨交加,一双憋得通红的眼来回在李贞与李泰之间描来扫去,脸色阴沉得可怕,恨不得冲上前去一刀劈了这两狗屁弟弟的。
    一场朝会被这出戏一闹,满朝文武都有些子无心议事了,草草地又议了一阵子小事,时间便已近午时,坐了一晌午的李世民见再无甚大事,便起了身,在高尧一声“退朝”的话音中转身走入了后宫,贞观十六年的第一次朝会到此就算是了结了罢,一起子朝臣们各自三五成群地退出了太极殿。
    “八弟,哥哥今儿个爽气得紧,走,到万花楼喝酒去,哥哥做东了。”才刚散了朝,心情大好的李泰,笑呵呵地走到李贞身旁,很是亲热地打着招呼,浑然不理会此时太子正愤怒地看向李贞这边。
    “怎么,四弟要做东?那敢情好,三哥的酒瘾也起了,同去可成?”李贞还没答话呢,老三李恪就满脸子笑容地凑了过来,笑呵呵地说道。
    “哈哈哈……,好,同去,走喽。”李泰也没管李贞是否答应了,很是爽利地挥着手大笑了起来,笑得本就气得脸发青的李承乾更是难耐,恨恨地一挥大袖,咒骂了声:“一群小人!”瘸着腿在一起子太监的簇拥下也转入了后宫去了。
    李承乾临去时那声咒骂声音不小,尽自周围一片噪杂,可围在一起的兄弟三人却还是听得一清二楚,可反应却大不相同——李贞是无所谓,反正他如今跟太子早就闹僵了,被骂不被骂的李贞压根儿就不放在心上;老三心机深沉,装作没听见,只是眼中却闪过一丝怒气;李泰却不干了,额头上青筋暴起,怒视着太子离去的方向,咬着牙发着恨,只是顾忌到此地乃是朝堂,这才没有破口大骂起来,脸色青白了好一阵子之后,突地挥了下手道:“走,喝个痛快,也好去去秽气!”话音一落,自顾自地便往殿外行去……   
第八十五章新官上任
    兄弟三人三条心,压根儿就不是一路的货,虽说在扳倒太子上有些子共通点,可毕竟少得可怜,再说了,三人都是心计深沉之辈,这酒喝起来自然就不怎么爽快——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得很,可大家伙心里头却都相互提防着呢,大体上虚与委蛇的多,真性情的少,不过嘛为了表示一下兄弟情深的样子,这场酒愣是从午时喝到了天擦黑时分,这才各自打道回府。
    “王爷,可曾尽兴?”李贞浑身酒气地刚走入书房,早已端坐在房内的纳隆笑呵呵地起了身,打趣了一句。
    尽兴?扯罢,这等酒哪有啥喝头,逢场作戏耳。李贞自然知道纳隆不过是调侃自个儿罢了,却也没当真,笑了一下道:“凑合罢,总算是不致于四面受敌了罢,嘿,老三、老四哥俩个这回心思倒是一致得很,都等着看咱跟老大如何斗了,呵呵,有意思。”
    “王爷知道就好。”纳隆哈哈一笑坐了下来,从身边的几子上拿起一张勾勒得有些子乱的纸张,递给了李贞道:“王爷,您还没上任,别人可都设好了套子在等着喽。”
    嗯?李贞愣了一下,飞快地将手中那张纸扫了一遍,脸色立时沉了下来,瞅了眼纳隆道:“何时来的消息?”
    “末时三刻。”纳隆脸色一正道:“此事非同小可,王爷当小心应付才是。”
    李贞皱了下眉头,想了想道:“既来之则安之罢,本王倒不担心这一头会出乱子,嘿,顺手砍了侯君集的手脚倒也趁便得很,唔,今儿个父皇将武举之事交给了本王,此事只怕还有得折腾的,先生,圣上这是何意?”
    “这有何难猜的。”纳隆早已从“旭日”那儿知晓了早朝上发生的一切事情,见李贞为此事烦心,立时笑了起来道:“科举一道须经礼、吏、兵、工四部方可办妥,兵部大半是太子一系的人马,吏部则是魏王的天下,吴王在工部根基甚深,王爷要想将武举之事办妥,免不了要跟这三位打交道,嘿,别看今儿个吴、魏二王在朝堂上合着王爷刷了太子的面子,可真儿个到王爷欲行武举之时,那两位王爷一准会出手阻扰,如此一来,朝局只怕就要乱了,而王爷就是那个搅乱朝局的棍子,只不过棍子那头却是握在了圣上的手中而已。”
    日他娘的,朝局如此本就是老爷子自己搅合出来的,妈的,他若是早早换了太子,哪来如今这般尾大不掉的状况,这回好了,尽拿老子当枪使!李贞心中清楚老爷子不过是打算利用自己罢了,心中一寒,长叹了口气道:“唉,左右诏书尚未到门下省,等接了旨之后再定夺好了,能拖就先拖着罢了,本王今儿个喝得多了些,就先议到这儿好了。唔,本王明日还得到兵部轮值,莫离那头先生不妨先去试探一下,等本王荀假之日再上门去拜访好了。”话音一落,也没等纳隆有何表示,心思重重地出了门,径直往后院去了……
    唐初的兵部直承隋制,在尚书省六部中权最重,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执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要务。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其中兵部主事四人,职方主事二人,驾部主事二人,库部主事二人。按大唐律,兵部拥有部分调兵权——调动卫军三百人马以下无须圣旨,只须兵部之调兵函即可,但事后必须具文禀明圣上,调动三百人马以上时,才需要皇帝颁下的圣旨。
    别小看这三百人马不多,真要是使用得当,一准能在长安城中掀起不小的浪头,故此,每任兵部尚书都是由皇帝最亲信的武将出任,自贞观元年以来,先后出任此职的李靖、李绩、侯君集莫不如是,只不过因着兵部尚书的权太重了,这三位在任上的时候表现都一致得很,那就是不理事——称病在家的时候多,在部里轮值的时候少,轮到苏定方当这个兵部尚书时也没改了这条规矩,大小部务实际上都是左侍郎刘延、右侍郎李有陵这两位在管着,苏老爷子不过就一橡皮图章罢了,一个月里到部里的时间绝不过超过三天,就算是露了面也是来得迟、去得早,不过,今儿个苏老爷子倒是一大早就到了部里,也不跟一起子下属们拉拉扯扯,只是沉着脸端坐在大堂上,等候着李贞的到来。
    哟,好大的阵势嘛。李贞到得很准时,踏着辰时正牌的计点声走入了兵部衙门,才刚进了堂口,迎面就见一脸子阴沉的苏老爷子高坐在上首,下头黑鸦鸦地站满了各司的官吏,李贞不敢怠慢,忙急走了几步,径直来到堂前,很是客气地拱手为礼道:“下官参见苏尚书。”
    李贞这话的意思摆明了就是以下属而不是以王爷的身份给苏定方见礼,算是给足了苏定方面子,可不曾想苏老爷子压根儿就没有丝毫寒暄的意思,也不答话,转头看向站在左手边的刘延,沉着声道:“刘侍郎,尔既已奉旨调出兵部,这就跟越王殿下交接好了,老夫身体不适,就不多留了。”话音一落,也不管别人怎么想,起了身便疾步出了大堂,径自打道回府去了。
    啥?这就开溜了?该死的苏老头,您老这避嫌也避得太过火了罢。眼瞅着苏定方连招呼都不打就走了人,李贞顿时有些子哭笑不得,可也明白苏老爷子这是不打算牵扯到一起子皇子们的争斗中去,无奈之下,只好苦笑着摇了摇头,任由苏老爷子溜之大吉了。
    “下官刘延(李有陵)见过越王殿下。”两位侍郎显然是早就习惯了苏老爷子那等万事不理的状况,眼瞅着李贞还在发愣,忙走上前去,各自行礼问安。
    “二位不必如此多礼,本王既然已到兵部任职,大家都属同僚,又是平级,这礼数能免就免了罢。”李贞倒也没托大,笑呵呵地摆了下手,示意刘、李二人不必多礼。李贞说是这么说,可他毕竟是亲王,位分摆在那儿,刘李二人哪敢真儿个地将李贞当成平级,各自还是规规矩矩地全了礼。
    刘延因是即将调出兵部,这会儿必须跟李贞完成交接手续,行罢了礼,率先开口道:“殿下,下官奉旨平调吏部,前数日便已将手头各项工作打理停当,殿下若是方便,下官这就与殿下交接如何?”
    李贞还没开口,一旁站着的右侍郎李有陵抢先开口道:“殿下,下官分管的是兵部、职方二司,近日又到了轮番的时日,首尾极多,若是殿下允许,下官打算先去忙着,若是殿下需用得着下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