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新宋 >

第595章

新宋-第595章

小说: 新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他宣扬开来了不曾?”萧岚忽然问道,话中已透出一股寒意。
    耶律直一怔,“此时虽尚未”
    “那便好!”萧岚冷冷地打断他,旋即朝帐外高声喝道:“排亚!”
    “属下在!”他话音未落,萧排亚已冲进帐中,跪倒行礼。
    “你可认得北院宣徽使马九哥?”
    “属下认得。”
    “那便好。”萧岚走到帐内的将案前,抽出一支令箭,丢到萧排亚跟前,沉声道:“点二百亲兵,去将马九哥请来见我,待他一走,便将他的大帐围了,他帐中自厮仆以上,莫叫走了一个人。”
    “得令!”萧排亚捧了令箭,退出帐中。
    萧岚方转过脸,望着萧官奴与耶律直诸人,笑道:“如此便无事了。”
    “但但大王,马九哥可是北院”耶律直被他的举动惊呆了。
    “他做下这等事来,还想着什么北院宣徽使么?”萧岚满不在乎的挥挥手,“待会儿本王会亲自陪他一道去见皇上,禀明此事。只不过,马九哥竟为何似疯了一般?”
    耶律直待萧岚相问,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欠身禀道:“此事大王有所不知。马九哥与卫王,实有不共戴天之仇。”
    “哦?”
    “马九哥本有三子——长子马忠,太平中兴三年,被卫王派去出使阻卜,结果不明不白死在回来的路上,有人说,是南朝职方馆的细作,为了挑拨朝廷与阻卜的关系,暗中下毒,自此马九哥就竭力主张对南朝强硬,但这七八年间,却一直为卫王所阻”
    萧岚摇摇头,“死了一个儿子而已,这未免也太小器了一点。”
    “却不只是一个儿子——他次子马孝,太平中兴五年,选在侍从,但通事局却查出他曾经收受南朝职方馆的好处,这事虽然皇上看在马九哥的面子上,只将马孝赐死,但也差点令马九哥前途尽毁。还有三子马仁,太平中兴八年中进士,正是前途无量,马九哥屡次求人干请,想将马仁留在五京之内任职,据说皇上都亲口答应让他去南京了,又是卫王坚持己见,结果马仁远放至西北路招讨司所属的招州这么个边防城'3',不到两年,因为回鹘奴**,马仁竟因此死于流箭之下!”
    耶律直说完马九哥与萧佑丹的这些恩怨,又叹道:“马九哥虽然也算是位高权重,但三个儿子都是死于非命,他马家绝后断了香火,这笔账,便都有记在了卫王头上。马九哥原本就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
    “看不出来,他为人倒是坚忍,居然忍了这么久没发难”
    “大王何必惊讶,似马九哥这样的人,大辽没有一百,也有五十!”
    萧岚斜过脸望去,说话的却是南院林牙萧不哥。“是么?”
    “这能假的了么?”萧不哥沉着脸说道:“大王岂能不知朝中有多少人恨不能食卫王之肉?这些人,平素对大王可都是歌功颂德的,便是马九哥——大王莫要忘记,朝野可都将它视为大王门下客。”
    “那本王可不敢当!”
    “不论大王愿不愿意,如马九哥辈平素出入大王帐中,过从甚密,那却是众所皆知之事。如今卫王事发,这些人好不容易看到机会,又见皇上令大王来审此案,谁不以为是千载难逢之机会?以马九哥之贵,宁可拼得自己一死,也想要将卫王送到鬼门关——他这么做,怕的便是皇上心存一念之仁,以卫王之智术,只要他逃脱此劫不死,谁能不怕他将来东山再起?”萧不哥说着说着,情不自禁便涨粗了脖子,“若是到了这个时候,大王却受那托古烈蛊惑,要放卫王一马。大王想想不是真的要将这些对卫王恨之入骨的人的怨恨,全部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若真有那一日,下官只怕,这些人将要比怨恨卫王,十倍的怨恨大王!”
    “萧林牙说得不错——大王他日得到的,不仅是怨归己身,另一面,便是韩托古烈这些人,心里也不会真心拥戴大王。大王与他们本非同类,他们不过因为大树将倾,方来找大王这棵大树依靠。倘若他们立足稳了,他们弃大王,便如弃敝履,恕下官直言,只要卫王尚在,这些人终究还得惟卫王马首是瞻,可他日卫王度过今日之厄,想要东山再起,大王便是头一块绊脚石——大王今日仁义,他日卫王未必仁义”
    “不错,到时候大王在朝中,四面皆敌。谤言日至,大王行事素以忠义为先,不拘小节,这诽谤日积月累,大王何以当之?”
    耶律白与萧不也也是你一言我一语的附和着。
    萧官奴又道:“以老朽之见,大王欲听韩托古烈之言,不过是两个原因。一则为耶律信之逼;一则不过为国家惜才。老朽不才,可令大王不必与韩托古烈盟,而兼得此二者。”
    “哦?老哥可有妙策?”萧岚对韩托古烈,本来也没多么情谊可言,只不过他这次对北枢密使之位,实是实在必得,因此众人劝谏,他虽然有所顾忌,但终究是打动不了他。但萧官奴此语,却让他不由动容。
    “大王惜材爱材,此事不难。这天下之大,岂无遗珠,难不成便全在卫王、托古烈门下?况且做官之人,终究不是谁的私人,只要大王**之时,任人唯贤,执法以公,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便不必怕他日无人材可用;若那些人只是卫王、托古烈之私人,那是有材无德,大王又何必要用他们?若这些人既能为朝廷效力,于私又与大王不和,这才是大王之幸!”
    “说得不错!”这番话虽说知易行难,但终究是说得在理,萧岚听得连连点头,又问道:“那又要如何对付耶律信呢?”他心中最难以释怀的,依旧是此事,若卫王旧属将卫王之事,归怨于他,韩托古烈辈在朝野之中,甚至在皇帝面前,仍然是极有影响力的,这些人若从中作梗,他北枢密使之梦,终究也是泡影。若有得选择,比起耶律信来,韩托古烈可能更愿意站在他这一边;但若没有选择呢?
    他竖起耳朵,却听萧官奴微微笑道:“此事大王何不问杨判官?他现今就在帐外!”
    “快请!”萧岚几乎有点迫不及待了。
    注:中国古代自通海以后,遂以长颈鹿为上古神兽麒麟。
    '2'注:官名,隶北枢密院中丞司,后面的南院林牙,隶南枢密院;南院副统军使,隶南院都统军司。
    '3'按,辽人所谓边防城,未必是在边境。其国土内未开化部族甚多,如招州身处未开化部族环绕之中,虽不在国境之边界,亦谓之边防城。
第三卷 燕云 第二十一章 云重阴山雪满郊(二之全)
    广平甸。
    大辽皇帝之金帐,实与一行宫无异,丹墀龙床,金鼓斧钺,无不齐备。为了保证光线,金帐之帐顶,特意开了几个天窗,用从自大食买来的透明琉璃缝在上面,更可遮挡风雪。到了晚上,帐中一百二十架烛台,全部点起大宋皇帝送来的礼物——烛心灌入龙涎香的河阳蜡烛,不仅将帐内照得宛如白昼,龙涎香散发的香味,更是幽香数里,沁人心脾。
    大辽皇帝耶律濬如今正当壮年,他统治这个国家已经十五年。这十五年间,他率军东征西讨,平定耶律乙辛之乱,统一全境。此后他对内励精图治,任贤委能,轻徭薄赋,对境内蛮夷剿抚并用,软硬齐施,一步步加强对各部族的控制;对外他向北兼并斡朗改、辖戛斯,向东迫使高丽重新称臣纳贡,向西联合西夏,大破回鹘、黑汗,抄掠宝货子女无数,大辽铁骑,甚至游曳于花剌子模境内,向南则迫使宋朝重新上贡岁币——无论用的是何名义,总之不仅弥补了两国之间互市带给辽国的损失,而且因为与南海诸侯国的生口奴婢贸易蓬勃发展,如今大辽府库之丰裕,是大辽太祖皇帝建国以来所未有。
    在他的统治下,这个国家一改他父亲耶律洪基在位的衰暮垂老之气,如今已是国富兵强,百姓安居乐业,到处一片中兴之象。
    不但国家兴盛,耶律濬的子嗣也很兴旺,除了皇太子阿果'1'外,耶律濬还生了十四个儿子,九个女儿。已被正式立为皇太子、总北南枢密院事、尚书令、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皇长子耶律延禧现今已经十六岁,其余的子女,十岁以上的也有五六个。这些子女中,阿果能文善武,颇有父风。去年,耶律濬令他到西京随耶律信学习治军理民之术,耶律信面奏时,称他聪明仁爱,体恤将士百姓,令耶律濬大感宽心——以后他就可以安心的替他选择官员,建立东宫了。这方面,他决定以大唐制度为基础,略加变化,太子少傅他已经挑好了,就是渤海人韩拖古烈;太子少保应当是契丹人——到底是耶律信还是耶律冲哥,他仍然还在犹豫;唯一没有拿定主意的是太子少师——耶律濬想在这个位置上选一个汉人。但这些可以慢慢来。
    按说,皇帝做到他这个份上,除了妄求长生不死以外,就应当再无所求了。但耶律濬自小受儒家之教导,不仅是不信长生,在大辽历代皇帝中,他也是最不崇佛的一位。
    所以,人人都认为他应当安享太平,百年之后,他也可以做为一个贤君,流芳千古。
    但是,耶律濬却总是感觉他的功业并不完满。
    卡在他心头的那根剌,就是南边的宋朝。
    他并没有混一宇内的野心,但是,在他即位之初,南朝对他做过的那些事情,十五年来,他一直都耿耿于怀。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督促他励精图治的一个动力——南朝在不断的强大,所以大辽也不能停止前进;而当他即位之初辽国内乱之时,南朝如何趁火打劫,中止岁币,强迫通商,插手高丽,重订盟约……这十五年来,耶律濬无时无刻不想着要同样的报复南朝。
    六年前,他曾经想过兴兵南下,但是却被他的大臣们劝止。他的重臣们,绝大多数都主张维持与宋朝的通好。但他总算迫使宋朝签订了一个条约——改头换面的岁币。
    这让他略略感觉到一种报复的**。
    他又接受萧佑丹的建议,不遗余力的扶植李秉常,既能收获实利,又可以给南朝在西边,重新树立一个强邻……
    但这终究仍不得快意。
    真正的报复,需要如承天皇太后一样,兵临城下,让自以为中兴的宋朝君臣,再签一次城下之盟。
    然后,他再挥师东进,吞并高丽,让背叛的奴才知道叛逆的下场!
    在这之后,辽宋之间,才能有真正永久的通好。
    与大部分的契丹人一样,耶律濬对于宋朝,在内心深处,其实颇有好感。两国之间,以南北相称,永为兄弟之邦,这倒是许多契丹人的希望——耶律濬曾经披览历代大辽的重臣死前的遗表,其中在死前恳切的请求皇帝维持与宋和好的奏折,不可胜数。
    但是,南朝的君臣却缺少这份雅量。
    十五年前的落井下石,需要被好好教训一下,只有这样,宋人才会真正接受大辽的存在,两国才会有真正的通好。
    否则的话,那些宋人,永远也不会忘记什么“幽蓟故土”——这些人从来都不会去想想,幽蓟之地,大辽又不是从宋朝手里夺来的!以建国的历史而言,大辽建国之时,宋朝还不知道在哪里呢!契丹祖先受过大唐敕封,是正儿八经的大唐封臣,要论继承大唐之遗产,大辽更有资格。若一定要说什么“汉唐故土”不“故土”的,那些宋人不是老说契丹是匈奴之后么?史迁说得清清楚楚,匈奴又是夏人之后!那他们是打算按汉匈最初的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