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食色春光 >

第3章

食色春光-第3章

小说: 食色春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眼看着如玉返身出去,林贞不禁有些抱怨,“娘,姨娘的月例钱也不过一月半两银子,您这突然给她这么多钱,岂不是太便宜了她。”

“都是自家人,什么便宜不便宜的?!”陈氏低叹一声,招手唤她过去坐,“贞娘,娘知道你对姨娘多有怨意,可你要知道,从今以后,咱们林家就只咱们一家四口。没有你爹照拂,我们只能互相照顾,要不然以后……”说着话,陈氏眼角又渗出泪水。

“都怪娘不好,没有生下个儿子来……”话说到一半,她就收了声,掩饰地笑道:“静哥儿是你的兄弟,是娘的儿子,将来,他一定会照顾娘、照顾你的。”

“将来?!谁又说得准!”林贞冷笑着,还待说话。陈氏已经拥住她的肩,就那样把她揽入怀中。

林贞的肩膀一僵,只觉这一刹那,连脑子都空了。

这样的记忆,她现在有,可是这种感觉,她却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被妈妈抱,前世孤苦无依的林贞做梦都想得到——这样温暖的怀抱,这样毫不掩饰的关爱……

忽然间,她有些鼻酸。为自己,也是为那个心伤丧父之痛,又遭退婚,在迷梦中被她占据了身躯的少女。

“娘,”她低声唤着,把头抵在陈氏的怀中,柔声道:“我会照顾好你,照顾好这个家……娘,我是你的女儿,是你的女儿——林贞娘!”

从此以后,她不再是林贞,而只是那个生活在北宋山东定陶的少女林贞娘。

“这丫头……”陈氏低笑着,轻轻拍着林贞娘的背,只是不过两声,就带出哭腔。

母女俩相依相偎,俱是无声地哭泣,直到外头传来叩门声。

那是东伯,现在林家现在唯一的劳动力,却并非奴仆,而是林父的救命恩人。

那一年,林父落弟返乡,却路遇山贼,多亏得东伯出手相救。一半为了报恩,一半是因为东伯自言无处可去,所以林父就带了东伯回家,自此后,成了林家的一员。

平时看看门,扫扫院子,喂喂驴,买买菜外,就是林父收租时会跟着下乡,年过四旬的东伯,一年年的,几乎就是窝在林家小院里,比大家娘子还要深居简出。

林家人没有人把他看作奴仆,他却总是在被人问及姓名时,淡淡说“随主家姓,姓林名东”。可其实,林父何曾赐过姓?又不是大家豪门。更何况自林父起,所有人都把东伯视作半个亲人。

整整三年,都没有人知道东伯到底姓甚名谁,是从何处而来,只是隐约猜测着东伯应该是军伍出身。

“娘子,前院的灵棚已经拆好了,现在是不是过来拆后院的灵棚?”

小小的两进院子,依着习俗前后都搭了灵棚,可其实后院并没有多少女客来歇的。

林贞娘坐直身,看着陈氏湿润的眼,不由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娘,我去看着人拆灵棚好了……”迟疑了下,她又道:“不论是什么,都会过去的——是,拆了灵棚后,一切就都成为过去了!我们还有更好的日子要过……”

声音低哑,林贞娘甚至没有去看陈氏到底有没有听到她说的话。她只是握紧了拳头,在心里道:“既然活着,那就要好好活着……”

无论多苦、多痛,这一年,这一月,终究会成为过去,成为记忆中的那一年、那一月……

第一卷春色渐至第四章出门

第四章出门

秋高气爽,九月的阳光,温暖而灿烂。

林贞娘眯起眼,仰望头顶横枝密叶间洒落的阳光,嘴角不觉露出笑意。

院子里没了那座白得怵人的灵棚,也显得开阔起来,连同一直压抑着的心情也为之轻松起来。虽然这两进的小院,在时人看来,也不过是小家小户的格局,可在林贞娘眼里,这简直就是一栋别墅外带小花园啊!

哪怕之前也曾抱怨过,可这会儿站在院子里,享受着阳光,倒也觉得其实上天还是对她不薄的。至少,有瓦遮头,有衣保暖,有食填腹,最最重要的,是赐给了她疼爱她的妈妈。哪怕家里现在环境窘迫一些,又怕什么?这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姐姐……”

听到身后清朗的声音,林贞娘挑起眉,回过头,却已经是一张和善的笑脸。

她不是什么前性子的人,前世里一张冷脸不知吓坏了多少小猫小狗。而且,那辈子她最讨厌的就是那些做就着父母宠爱就又哭又闹的小孩子。真以为自己是太阳,所有人都要围着他们转吗?对上那样爱娇的孩子,她一惯的冷脸恶语。可是现在不成,那个长着一张苹果脸,却总是苦兮兮表情的林静是林贞娘的亲兄弟。别说现在还要住在一个院子里,就是一辈子,都是没办法割舍的线。

一方面是因为这份骨肉亲情,另一方面也是这个林静虽然也是小孩子,却比她前世见识过的那些小皇帝乖巧许多。未满七岁的孩童,虽然懵懂,却也略知人事,林贞娘也不好冷脸相向,只得收起周身的冷气,虽然不大习惯,却也做出温柔长姐的模样。

只是不知是小孩子太过敏感,察觉出她的笑脸下仍有疏离冷淡,还是如玉姨娘和自己儿子说了什么,小小孩童,在她面前一面刻意讨好,一面却又难以掩饰那种怀疑、试探与小心翼翼。

林父还在世时,这院子里自然和睦,妻妾和睦,儿女承欢。可是他一死,一切就不同了。

那个外表柔顺的女人仗着有个儿子,这几天可是没少挑战陈氏做为正妻的底线。虽然陈氏照旧如从前一样好说话,可是林贞娘却再不是从前那个乖巧温顺的孩子。这几天,明里暗里,两人也没少对上。不过,这些到底不关小孩儿的事儿……

“静哥儿,”看着瞪着一双大眼睛,怯生生看她的男童,林贞娘笑着吩咐:“一会儿出去,你跟在我身边,不准乱跑。要是不听话,那我就去告诉娘——不带你出去了!”

“不要!姐姐,我最听话了。”不到七岁的孩子,讨人喜欢时,嘴甜得好似抹了蜜糖。只是看着林贞娘的眼神里到底还是露着怯。

林贞娘一笑,目光一转,瞥见隐在西厢门后的身影,不由嘴角微掀,拉了林静的手,她扬声道:“姨娘,你不用担心。除了我不是还有东伯跟着吗?清天白日的,不见得就有拐子来偷小孩儿!我这个做姐姐的,那更是不会卖了唯一的亲弟弟了……”

隐在门后的如玉没有出声,林静却是挣了下,睨着林贞娘的眼睛里透出一丝担忧。

林贞娘哼了一声,却没有和林静说什么。拉了这一直拿眼偷看她的小子,抬脚就出了二门。

说是两进,可其实也不过是一进半,后面的院子是一进,三间正房,东西厢房各两间,又有充作灶房的倒座房一间。而前面的半进,只有三间正房,没有厢房,院子也小。

靠着东边墙的,是一间小小的马厩,里头养着一头驴,停了一辆不大的驴车。看门的东伯就住在门旁边的倒座房里。

林家家境平平,按理说,这驴车和门房都是养不起的。如果当年若不是为了林父进京赶考,这驴车是不会养的。这三年,也就是林父下乡收租时,才会赶出去用用。

“早,东伯……”才进前院,就看到正喂驴的东伯。

林静看着转头过来,淡淡点头的东伯,有些胆怯地往后缩了下。林贞娘有些不满地拉了下他,看着东伯,仍露出灿烂的笑容。

东伯生得高大,不过左脚却有些跛,走起路来不是很快。而且,在他的右颊上有一块小孩巴掌大小的烫伤。他救林父时就已经是那样,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受的伤。

因为那块烫伤,附近的孩子都怕他,林贞娘初见时,也是怕。但因为记忆里有东伯的影子,知道他是个好人,也就没那么怕了。

几天相处,虽然几乎没说过什么话,可她还是看得出这个东伯虽然沉默寡言,面容可怖,可心肠很热,以后也该会照应他们这一家孤儿寡母。所以再看东伯,也就没了惧意。反倒,在心里暗自揣摩着他脸上那块疤到底是怎么来的。

不像开水烫的,倒像是火灼的,活是炭块在脸上滚过似的。想到之前的猜测,她就想,难道,竟是东伯自己烧去了面上的黥记?

这年头,可没什么保家卫国,当兵光荣的思想。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兵甲,是粗人,和那些衙差杂役一样,都是下等人。甚至,有好多兵,都是犯了案子在脸上刺了黥记发配充军的。

所以,一般人心里,兵甲就是囚徒,当兵就是种刑罚,是实在没什么活路的人才走的路。甚至有句话,是“好男不当兵”。哪怕是现在已经是枢密史的狄青大将军,也要受那些文人的腌臜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读书考科举,才是一条光明正大,前途无量,光宗耀祖的正途,也正因为这,大宋好学成风,无论是大城小镇,还是乡村,都设有学堂或私塾。

或是衙门出面,或是乡绅集资,提供房舍,请坐馆先生。一众小童,只需按月出一定束脩就可以读书。所以,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太贫困的家庭,都会送孩子去读几年书,这样就是不能考科举,去做伙计也比别人赚得多些。

在大宋,真的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只要你有学问,哪怕出身再卑微,世人也会把你供起来。若中了进士,则一步登天,十年寒窗苦读,都在这一刻得到最好的回报。

当然,这是大宋男人特享的美事。女子,就没有这样的权利了。在这里,能识字会自由的不是大家娘子,就是青楼名妓。林贞娘能识字,还是得益于有个中过举的父亲了。

虽然对东伯的来历,有太多疑惑、太多猜测,可是林贞娘把这些通通放在心里,表面上对东伯仍然一如既往,尊敬亲和却并没有刻意亲近。

“东伯,我们都准备好了。”林贞娘笑着招呼,林东却仍是面色木然。

放下手里的草料,他随手收起放在马厩前的小马扎,又提了篮子,一言不吭地走过来。看东伯无意说话,林贞娘也不多话,转身出门,又等着东伯掩好了门,才转身往胡同外走去。

定陶县城是一座四方城,无论街道还是住家的小胡同,都是直来直往的,聚成一片的房屋,好似一块一块豆腐,也像分了垄的田地。

街道连着街道,胡同连着胡同,定陶城好似一张网,将相干的、不相干的人连在一起。也是这个原因,所谓的蜚短流长也就传得特别的快。

走过胡同,不管是迎面碰上的,还是原本就在自家门口闲坐“磕牙”的,少不了要特意瞄上林贞娘两眼。

跟着林贞娘的林静咬着唇,几次想抽回手去,林贞娘却只似不觉,仍是牵着他的手,仰着头,步子迈得极稳。

穿过胡同,是一片小空地,空地中间是这片胡同唯一的水井。井旁的台沿儿上,有妇人在捶洗衣物,远远地看到林贞娘带着林静走过,也不知是谁说了些什么,人群里便有人哄笑出声。

响亮的笑声,让林静更觉难堪。终于忍不住抱怨:“早知道,不出来好了……”

虽然只是自语,可是林贞娘知道这半大孩子其实是在和她抱怨,牵起嘴角,她淡淡道:“我做错了什么?还是你做错了什么?”

看林静默默摇头,她的笑容就越发明媚,“既然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错,无愧于心,那为什么要怕出门呢?那些人嘴碎,要说就由她们说去,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公道自在人心,她们此时说得欢,可是总有一天,她们也会被人说的……林静,你要记住了,人活在世上,就没有不被人说闲话的,只要自己站得直,不怕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