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嫡妻名分 作者:为伊憔悴 >

第94章

嫡妻名分 作者:为伊憔悴-第94章

小说: 嫡妻名分 作者:为伊憔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绾贞迈着虚弱的步子往偏厅来,进门见赵氏和曹氏,见了平礼,妯娌几个落座,丫鬟上茶,赵氏接过茶盅,道:“都下去吧。”
屋里的丫鬟仆妇溜边出去。
赵氏看着沈绾贞亲昵地道:“弟妹身子可好?熬了这些日子,总算快熬出头了。”
沈绾贞道:“谢大嫂和弟妹记挂。”
赵氏手拈起茶杯盖子,微低头吹了吹飘飘渺渺的热气,隔着一层水雾,笑容变得有些暗昧不清,须臾,道:“公婆命我二人来,是想商议发引,二弟没有子嗣,公婆的意思是要弟妹打灵幡,弟妹有何想法,和嫂嫂说知。”
这个事沈绾贞真没想过,詹少庭丧礼自有伯府人操办,她守灵举哀,至于古时候办后事的的规矩她一知半解。
曹氏和赵氏交换一下眼神,终是曹氏嘴快忍不住提醒道:“二嫂是不知道打幡的规矩吧?”
沈绾贞看二人神色,似有话说,摇摇头道:“不知道。”
曹氏一听她说不知道,忙告诉:“打幡之后,按例当守,嫁人人多嫌弃,为不吉,没人敢娶。”说吧,曹氏头低了几分,瞄着她,看她反应。
沈绾贞就知道又是伯府算计她,让她守节,正想着用何理由拒绝。
这时,赵氏喟叹一声,“可惜巧慧肚子里的孩子要是早出生几个月就好了,就有孝子了。”
沈绾贞知道她是提点自己,知道她存着私心,非想帮自己,但这却是绝好的借口,于是淡淡地道:“我若打幡,就是二爷无后,巧慧若生子,置于何地,还请大嫂和弟妹同公婆晓以利害,恕绾贞不能从命,那样反倒是害了伯府,让二爷灵魂不安。”
赵氏心里笑了,沈氏一点就透,聪明人好办事。
曹氏一听,心也放下,方才她还在想沈绾贞用什么法子拒绝,这理由合情合理。
有了沈绾贞的准话,赵氏也就回去同公婆复命。
从偏厅出来,和曹氏分手,天热,赵氏顺道先回房,换件衣裳,进正屋,正好詹大爷回来取银子,看见她问:“问弟妹了,肯不肯?”
赵氏促狭地道;“爷猜?”
“一定是不肯了。”詹少庭很满意妻子做事圆融,母亲一向偏宠二弟、三弟,他心里不满,嘴上却不能说。
赵氏笑笑,点点头,忙让丫鬟找出一件衫子换上,就往婆母上房去了。
沈绾贞走回灵堂,已近晌午,都下去吃饭了,吊唁宾客都赶在头七八日来,过了十几日,就稀稀落落的有几个远道来的伯府亲戚。
沈绾贞刚从后门进去,就听里面‘哇’地一声,接着芍药大叫一声,“你怎么不看着点,都吐我身上了。”
守灵就三个人,那吐的一定是英姨娘了。
绾贞走进去一看,英姨娘跪在地上,身前一大摊子污秽物,泛着酸味,初夏,开着门窗,酸腐的味道和直往鼻子里钻,沈绾贞不由抽出帕子掩住口鼻。


、第八十八回

伯府门前来了一对老夫妻;看门的年老下人一看眼熟,这老夫妻风尘仆仆的,像是远道来的,六月天,换上单衫;这正午大太阳足,人们都在背阴的地方呆着,这老夫妻边抹着汗;英姨娘的爹看门前悬着纸钱;像是家有白事,狐疑詹家主子死了;她娘道;“当家的;你上前问问。”
英姨娘的爹上前恭敬谓开门人道:“请问这位大爷,伯府有丧事?”
那老家人才吃了晌饭,在门房里喝着茶水,翻了下眼皮,瞅瞅,“你是谁?没事瞎打听啥,那凉快上那呆着去。”
英姨娘的爹被几句话给噎回去,朝身后她娘比划着,她娘明白,摸索出一块银交子,她爹转身又上前,一把塞在那老家人手里,“给大爷打酒辛苦钱。”
那老家人颠了颠,颇为满意,看着眼熟,可伯府这些日子来得人多,府上乡下亲戚也都过来,实在记不得张老三李老四,看在银钱的份上,满脸堆上笑容,“您二位找谁呀?”
“我闺女,你府上姓英的姨娘,你家二爷房里的。”她爹赶紧自报家门。
“是英姨娘啊,你们是她二老爹娘?想起来了,上次来过,她在灵堂守灵,可以进去祭拜,这样就能见到你们姑娘了。”看门人好心地告诉,这时候,凡是有来祭拜的伯府一概不拦阻。
她爹娘走了几步,她爹又转回来道:“敢问这位大爷,府上谁死了?”
“你们还不知道啊?敢情你们不是得了信来奔丧的,告诉你们,扶好墙,可别吓着,就是你们姑娘跟着的二爷死了,这都死了有一个来月了,姨娘的娘家就不算亲戚,怎么得也该早给个信,你们姑娘想来这段日子忙着守灵,脱不开身,没捎信回家。”
英姨娘的爹娘惊诧,“当家的,前阵子我们回去时还见过姑爷,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没了?”
英姨娘的爹沉吟片刻,叹口气,“送信的那毛头小子,话也没说清楚,就忙不迭地赶回去,说晚了府里管事怪罪,我就说若是小事闺女不能捎信给咱们,就没想到出了这么大的事。”
英姨娘的娘道:“当家的,是不是见了咱闺女和亲家说一声,领回去?”
她爹撒开脚,往前走,边走边道:“无名无分做啥守着,要守着也是他正妻的事。”
她娘恍然大悟,一拍大腿,“对呀!上次来见过他正头娘子,要是守也该她守着。”
说吧,紧走几步,追上她爹。
英姨娘这几日呕吐不断,一头午就吐了两三回,芍药嫌厌地跟沈绾贞抱怨道:“这灵堂可怎么呆,大夏天,一股子饭菜馊了的味,难闻死了,想想都作呕。”
芍药说完,英姨娘又吐了几口酸水,胃里才平复了,身子一点气力都没有,像是死狗一样靠在朱漆柱子上。
负责灵堂打扫的两个丫鬟捏着鼻子,收拾干净,把前后大门都敞开,微风穿堂而过,灵堂里污浊的空气清爽了一些。
这阵子,没什么人来,所以灵堂外守着的下人也清闲自在,吃完晌午饭,找地方歇晌,英姨娘的爹娘正好这时候走来,门口没人,就直接走了进去,一进灵堂,看见二爷的灵柩,牌位,果然是姑爷死了,老俩口脸上也没一点悲戚,上堂来,也不祭拜,眼睛却四处寻找,英姨娘此刻正靠在柱子后面阖眼歇着。
她爹娘看了一圈,就见灵柩后面有两个女子,都靠着不动,也没发现二人进来,其中一个恍惚上次见过,她娘悄声道:“那左边坐着的好像是姑爷那个媳妇,我记得长相很清秀。”
又看看另一个,不认识,这两个都不是女儿,她爹娘不好干站着,她娘冲着灵位干嚎了两声,这一哭,英姨娘吓了一跳,惊得猛地回头,看见她爹娘正四处焦急地寻她,喊了声,“爹、娘。”
手握着嘴就呜咽难言,她爹娘那还顾得上祭拜死者,忙奔向她,英姨娘吐得身子虚弱,起来几起,腿软也没起来,她爹娘扑上来,抱住她,就哭起来。
她娘哭着道:“一接到你央人捎来的信,就着急要来,可是手头没有现银,我和你爹忙卖了些地,耽搁些时日,要不早就来了,本来想把东头那间铺子卖了,一时间没人买,狠狠心,就把上好的水田卖了十几亩。”
她爹流着老泪道;“上次来姑爷好好的,怎么说没就没了,这么大事,早咋不捎信。”
她娘扯过衣襟抹泪,道:“闺女,我和你爹方才合计着,等丧事办完了,你就跟我们回去,现在姑爷也没了,你也没啥牵挂和指望了,留在这名不正言不顺……。”
英姨娘这些日子是朝朝想,夜夜盼,担心那小厮是不是半路出差头,信能不能送到父母手里,总算那小厮不久就回来,说信已送到,她爹娘立马收拾东西,就要往京城赶,可她等了大半个月,没见爹娘的影,还跟春晓抱怨是不是那小厮说谎骗她,信没送,银子钱踹了腰包,春晓说,那小厮人可靠,实诚,不会说谎,她就瞎琢磨,是爹娘半路出事,还是什么事绊住,或是撇下她不想管了,竟往坏处想。
听她爹娘的话,英姨娘流泪道:“女儿愿意跟爹娘回去,就怕夫人不放。”
“她凭啥不放,伯府也要讲个理,啥理由让你为她儿子守寡。”她爹不服气地道。
英姨娘朝四周看看,看沈绾贞没往这头看,芍药却竖耳在听,拉过她爹娘往帷幔后面,压低声道:“夫人要把我卖到窑子里。”
“啥?伯府官大,心黑,她做啥卖你?短银子使?”她爹一听就火了,声儿也大起来,吓得英姨娘忙朝她爹摆手,让他小声点,怕外面的人听见。
她娘又哭道:“民斗不过官,人在伯府,如今怎生是好?”
她爹咳了声,蹲在地上,也没了主意,英姨娘拉过她爹娘,小声嘀咕一阵子,她爹娘才不吭气了。
灵堂不是久待之处,她爹娘依依不舍告别女儿出了伯府,就在伯府附近原来住过的客栈住下,她爹娘夜里一合计,和亲家提接女儿回家也要等守孝完了,姑爷落葬方好开口说。
她爹得女儿嘱咐,见天来伯府门前,就怕女儿被卖走,还不晓得。
赵氏往詹夫人上房,詹夫人见她第一句话就问:“沈氏答应了。”
赵氏佯作为难地摇摇头,“没答应。”
“为何不答应?想改嫁?”詹夫人眼神凌厉,手不觉抓住衣襟,捏出一把褶皱。
赵氏垂眸,婆母的怒意,她表面敬畏,心里却不以为然,“弟妹说她如果打幡,就等于告诉世人二爷无后,让巧慧的孩子生出来,置于何地,为詹家也是二爷好,让媳妇回婆母,恕她不能从命。”
詹夫人听完,冷笑两声,“好个借口,为二爷,还是为她自己打算吧!你去告诉她,不打灵幡,她也别想走出詹家的大门,让她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夏初,夜长,天才一擦黑,厨房的婆子的送来晚饭,沈绾贞三个就去偏厅吃饭,英姨娘端着一大碗稀粥,手里拿个馍馍,坐在北炕上,粥还有点烫嘴,她就等不得哧溜哧溜地喝起来,满碗眨眼便下去大半,突然,她停住动作,手按住脖颈,呕了两下,一张嘴,‘哇’地一声,从口中喷出一股洪流,芍药坐得离她近,‘啊!’地一声,闪身不及,溅了一裙子。
随后,英姨娘又吐了几大口,难受得眼泪都流出来。
芍药一手提着弄脏的裙子,一手用绣帕捂住嘴,抱怨着去耳房换干净的裙子。
沈绾贞饭也吃不下去了,屋子里酸腐的味,令人反胃,就出门口,唤一个丫头打扫。
芍药换上裙子从耳房出来,看沈绾贞站在廊下,用手往偏厅里指了指,小声道;“这蹄子别是装的吧,二爷都没了,她总不会怀上…。。”
说到这,打住,顺着窗户往里面看,偏厅已掌灯,芍药看英姨娘坐在炕上灯下出神,自言自语道:“难道是真怀上了二爷的孩子?”
沈绾贞开始以为这些日子饥一顿饱一顿,她胃肠吃坏了,可英姨娘接连吐了几日,喝口水都吐,琢磨有点不大对劲,也许真像芍药说的怀上了。
这时看见一个丫头从灵堂出来,倒香灰,就摆手招呼她,那丫鬟看见二少夫人摆手,就走过去,沈绾贞道:“你去回大少夫人,就说英姑娘连着吐了几日,像是有身子了,找大夫来看看。”
那丫头不敢怠慢,走去大房回赵氏,赵氏打心眼里膈应,巧慧一个不够,又来一个,老二死了都不让人消停。
当晚也未理会,次日,方请了个大夫过来,给英姨娘诊脉。
英姨娘躺在偏厅床上,帐子里,就听外面那大夫跟领他来的婆子说,“这位姨娘有了身孕。”
英姨娘一听,如五雷轰顶,难道是二爷临死前留下的种,该来时不来,不该来时偏偏就来了,生下孩子也不知是男是女,遗腹子,没有父亲,跟着她这样的娘,能有什么未来,守着这个孩子,不见天日的过活,几十年怎么熬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