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朔风飞扬 >

第62章

朔风飞扬-第62章

小说: 朔风飞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怪不得长安人叹: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所谓‘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也不知杨家走了哪门子运!过得好生逍遥痛快!”与其同行的一个洛阳口音的中年汉子估计平日价就爱附庸风雅,此时说起话来也是满口书包,只是语气兀自酸溜溜地,“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这杨玉环能把皇帝老子哄成那样,当真是个人间尤物啊!”
“哈哈!常兄想来必是馋涎欲滴,那杨贵妃岂是你能消受的!白日做梦吧!你也只能去平康坊找个骚娘子去去火,却又舍不得银子!哈哈!哈哈!”众人一起取笑,言辞中颇多淫亵之意。听得李天郎不禁大皱眉头,高云舟已经猜到七八分,悄声说道:“看来又是杨氏一族陪天子避寒华清宫了!”
“可是杨贵妃之外戚?”李天郎看着不断有人加入到讨论中,为谁家服饰艳丽,谁家车马华贵争执不休,羡慕乃至立志效仿者甚众。“大唐富足天下,但总不可骄奢太过,尤其是外戚恃宠,难免上行下效,历朝皆视为痼疾……。”
正说话间,看见阿米丽雅满头大汗地牵着两条大狗,气喘吁吁地出现在人群中。当巨獒把她带到李天郎身边时,不仅引来众人侧目,也诱发一阵唏嘘议论之声。公主将牵狗的皮带往李天郎手里一塞,放下另一只手里的提蓝,端起桌上的茶杯毫不客气地猛喝几大口。
“慢点!慢点!”李天郎一声呼哨,叫两犬蹲坐。
“真是,这两头畜生欺负我来着!差点没被它们气死!”阿米丽雅坐下喘匀了气,掏出汗巾擦着额头的汗,“方才我正在一商铺买胡饼,突然大街上传来喧闹之声,一时间人潮涌涌,好生热闹。随口一打听,说是杨氏一家要往华清宫去。我原本想,恐怕是杨玉环杨贵妃的家人吧,心存好奇,也跟着去看看,见识一下倾国倾城的大唐第一美人。嘿,那知人山人海根本看不见不说,两头畜生因人多繁杂,凶性大发,狂吠乱跳,我哪里抓得住,只好将它们缚于一家商铺门柱之上,匆匆一瞥,也算开了眼界!”
“见到第一美人了么?”李天郎揶揄道,“暗地里没比较比较?”
“哼!那里见得到!”阿米丽雅大发娇嗔,“不过见到五队着不同色缤纷彩衣的红男绿女分列而行,犹如春天百花齐放般灿烂。几辆牛车,也是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上面还有好多吹奏乐器的美女。想来牛车极重,几头健牛都是步履艰难。旁边骑马的随从,所骑的那些高头大马,显然来自西域,价格必是不菲,这倒罢了,居然是以黄金为衔嚼,以锦绣为障泥,天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只在佛经上看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李天郎神色凝重起来,从苦寒凄凉的边塞,到豪奢如斯的长安,真是天壤之别。难道数十万戍边将士的血汗,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
“街边百姓皆为其欢呼喝彩,闹市宵小也雀跃跟随。那车中女子,一路抛洒花瓣,竟不知隆冬季节,哪来的那么多鲜花!队伍走远,沿路遗失的鞋子和头上掉下的珠翠钗环,随处可见,成为众人哄抢之物……。”阿米丽雅啧啧感叹,没注意到脸上变色的李天郎,“大唐富贵甲天下,固然令人羡慕,可是我一路东来,仍旧见到很多饥寒落魄的可怜人啊!即使在长安,也有跪地乞食的穷人,街头也见饿殍……。你们的天子随便拿点银子……。”
“呵呵!这位小娘子心地甚好,但却天真过迂了!这样的场面在长安算得了什么!少见多怪罢了!就怕天子,也是纵情于此,忘了天下啊!”一个干涩的声音在李天郎身后响起,三人举目望去,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清瘦汉子正冲他们颔首示意:“某家姓杜名甫,字子美,唐突之言请三位勿怪!”
“哦?先生也是朝廷命官?这么说恐怕多有不便!”高云舟说道,“背后议论,也非善举……。”
那人苦笑了一下,喃喃说道:“朝廷命官?一个冷冷清清的右卫率府胄参军,报国无路,练兵无人,罢罢罢,空谈两句时政,尚不能比及谏官,立仗马之虞,突如其来,呵呵呵,又能奈何?”说罢也不理会旁人,连连叹气,只是周围诸人正津津乐道杨氏出游,也无人睬他。 
李天郎嘴动了动,却什么也说不出,这到底是天宝盛世,微有瑕疵,也是常事!他这么安慰自己,可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郁闷。这个叫杜甫的右卫率府胄参军说自己无事可做,说明如今的折冲府已是无兵可交,这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安西镇兵,募兵占了大半。长此以往,唐军来源只能靠各节度使自行招募了,这显然和大唐军力历来的“内重外轻”截然不同,也使人不安,但到底怎么个不好,李天郎也想不明白。
“唉!走吧!回去!”李天郎拂袖起身,决定不再胡思乱想,还是多想想明天的入朝吧!“高公子,令尊想必已从吏部回来,不知道是否得到确切消息?”
“我也不知!先且回去,问问他吧。”
走到门口,那干涩的声音合着敲击茶碗的脆响,飘来一首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阖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号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还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立锦茵。杨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李天郎稍停脚步聆听之,不禁感叹:“长安城内确实是藏龙卧虎,一个颓丧落魄的右卫率府胄参军,既然出口成章,句句珠玑。这段诗词,无一刺讥语,描摹处,却又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却又声声慨叹!无声胜有声,无语胜千言!妙极!妙极!”
“这就是长安,这就是大唐么?”阿米丽雅低低呓语,“汉人真是奇怪啊!叫人爱不得,恨不得,也敬不得,轻不得……。”
此时在高府,高仙芝闭着眼睛枯坐于书房,一动不动,面前茶几上的一杯香茗清烟袅袅。家人仆从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来打搅他,因此房间里显得十分安静,凝神细听,似乎可以听见血液在血管里咝咝流动。平静之下是余悸未消,高仙芝一从吏部回来便独处书房,他可不愿有人看到他满心的惶恐,同时,他也需要时间来清理自己的思绪,此时此刻,这位大人物的的心情也是腾挪跌宕。从吏部那里,他已经得知自己已经是未来安西节度使的人选,即将称霸一方,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对于这一点,李林甫倒真的没有夸口。但是,他也从那里知道了另一个令他惊惧不安的消息:曾任河东、河西、陇右、朔方四镇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被贬黜为汉阳郡太守,要不是哥舒翰以命求情,感动了天宝皇帝,那被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司会审度以死罪的王忠嗣,脑袋可就要搬家了!王忠嗣何许人也?那可是当朝响当当的重臣,威震天下的悍将!自开元二十一年起,王忠嗣历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左金吾卫将军、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代州都督、朔方节奏度使、灵州都督、河东节度使、河西、陇右节度使等军政要职,可谓名满天下!
对王忠嗣的为人和才能,高仙芝是极为钦佩的,他甚至嫉妒此人取得的骄人功名,但潜意识里还是将他做为效仿的楷模。自忖如若有其同样的唐室渊源,自己当不在其下。北庭节制于安西,安西又节制于陇右,说起来,高仙芝自己还是他的下级。 真不明白,转瞬之间,这位佩四将印,控疆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的大将,会顷刻间便在大唐的朝堂上土崩瓦解,烟消云散!要说背景,王忠嗣乃名门之后,其父王海宾,是开元初名震西陲的猛将,战殁于开元二年与吐蕃的激战中。玄宗感其忠义骁勇,特赐其子名“忠嗣”,并让当时才九岁的王忠嗣继承父亲的官位,并收养于忠王府,与当今太子李亨成为形影不离的亲密玩伴。要说才能,小小年纪就能与天宝皇帝面谈军政,被帝赞日后必成良将!极受恩宠,被皇帝钦点为将,如此殊荣,又有几人?要说功劳,自二十岁从军河西,勇猛韬略超于常人,诸军上下无不拜服;三十岁新城之役声名鹊起,横扫吐蕃,逼亡突厥,震慑西陲;接着又转战北境,屡败奚和契丹,曾与东胡族的奚怒皆部大战于桑干河之源,三战三胜,威名日盛。天宝五载,以四十二岁兼河东、河西、陇右、朔方四镇节度使,为大唐开国以来手握兵权最重的将领,甚至有人说,他很快就会被召回长安,官拜宰相!可是,这样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居然也会被人连根拔起!
为什么会这样?
听吏部的眼线说,是为了失败的石堡城之战!
高仙芝可清醒得很!他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如若仅仅因为一战之得失就诛杀悍将,那谁还会为朝廷效力?这里面必然大有原因!
没错!
石堡城,吐蕃人称铁刃城,乃双方都极为重视的战略要地,此城在日月山下,扼守赤岭天险,通过日月山的上、中、下三个山口,都要经过这里。上山口,是通往青海湖之西、之南的门户,有吐蕃至逻娑的重要驿道;中山口,到海南大草原,是吐蕃饲养军马的肥沃草原;下山口,翻分水岭南下,直到唐积石山。前行即是大唐肥沃的河曲之地,实际上,谁要占据此地,谁就赢得了湟水流域和青海牧区的控制权。
开元十七年,自石堡城建成,大唐吐蕃就为其征战不休,双方成千上万的士卒血洒城下,染透赤岭。公元741年,大唐开元二十九年,吐蕃蛇年,吐蕃没庐·谐曲将军以机智拼死攻克石堡城,在尸山血海中夺得了这块对他们来说,生死锁钥之地,一度占据六年之久。使距此不远的大唐鄯州、凉州、甘州颇受牵制,令唐明皇如鲠在喉。
于是皇帝要王忠嗣把他拿回来,记住,是皇帝,天子要拿回来!
难道就是因为这个得罪了皇上?王忠嗣曾经不止一次驳回包括安西等边镇的请战书,高仙芝记得有一次他随夫蒙灵察赴河西拜见这位权倾一时的大将军时,王忠嗣语重心长地告诫摩拳擦掌的好战将士说:“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这不仅与当今皇帝“吞四夷之志”格格不入,也让急于建功立业的将领们焦躁不已。夫蒙灵察就私下里讥讽王忠嗣当然想当他的平安四节度使,无非是不想有别人超过他,自然将王的话当做了耳旁风…… 
没想到王忠嗣这么大的胆子,居然对皇帝老子也搞阳奉阴违!他自己持重不战倒也罢了,还扬扬万言上书劝戒天子说:“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另图良机。且夺此一城,不仅破边塞之安宁,交恶与吐蕃,也于进取九曲无宜,徒费军力耳。臣恐所得不如所失,不如厉兵秣马,以待时机,一鼓而下也!……”。皇帝爷已然不高兴了,可那王某还没个完!求战心切的董延光请缨夺石堡城,玄宗令王忠嗣派军辅佐。皇帝显然和姓王的较上劲了!你不去,好啊!这不有人争着去吗?大唐缺不了你!要是别人打下来,看你怎么说!
可惜董延光志大才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