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清宫汉女 >

第57章

清宫汉女-第57章

小说: 清宫汉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穗子道:“御膳房一个打杂的小太监和奴婢是同乡,平日里相互照应,奴婢是央了他偷偷换地。”
我忽道:“这样做是谁的主意?”
穗子道:“主意是陈嫔娘娘出的,当时静妃娘娘还是皇后,以大格格的前程要挟陈嫔,陈嫔为了女儿的以后幸福,应了皇后。想出这个法子,谁晓得分量太轻,胡先生又医术高明。竟未得逞。”
我脸色变得愈发苍白,又道:“那四阿哥。四阿哥中毒亦是静妃和陈嫔做地吗?”
穗子惶恐的抬头道:“格格明查,静妃娘娘和陈嫔娘娘虽商议过,但始终没有天衣无缝的计划,因而并未实施,四阿哥地死奴婢确实毫不知情啊。”
良久没有人再做声。我和苏麽麽沉浸在震惊之中,穗子只垂头饮泣着。
不知过了多久,穗子止住了泪水,跪着到我面前,哀求道:“格格,奴婢自知罪孽深重,不敢求您饶恕,只求您一件事,求你救救御膳房的小安子。他被吴总管关在敬事房了,已经打了四十大板,再这样下去。必死无疑啊。”
我暗自忖度着,那个小安字想必是她地那个同乡。他们两人的关系恐怕不止同乡简单。只问道:“吴良辅做什么打他?”穗子道:“吴总管要小安子认他做爹,小安子不愿意。吴总管便发了狠,格格您救救他吧。”
我叹气,他牵扯到红花事件中,恐怕我救他出了吴良辅的魔掌也是枉然,见穗子一脸的哀戚之色,也只先应了下来。
穗子欢喜的向我磕头不已,苏麽麽道:“你先下去吧,不要和他人说起。”
穗子笑着起身,却猛然往红漆木柱子上狠命地撞去,血流满面,我惊慌的抢上前去用帕子捂住她的伤口,她却抓住我的手断断续续的道:“格格,您一定要救,救,小,安子。”
说罢,双手无力的垂了下去,我眼中流下泪来,太医赶来却已经是晚了。在此时,阿离匆匆赶来道:“格格,苏麽麽,陈嫔娘娘吞金自尽了。”
陈嫔的死,彻底结束了红花谜案,太后虽素来不喜她,却也念在她一片爱女心切的份上,并未将此事公诸于众,对外亦只说因急病而逝,以嫔礼安葬,福临虽疑惑,到底不上心,见太后做主自然不再过问。
只可怜大格格淑慧,小小年纪骤然丧母,在陈嫔灵前嘶声恸哭,直叫人不忍闻。
太后唤了她来,抚着她的手慈爱道:“好孩子,你母妃已然去了,皇祖母怜你年幼,又无兄弟姐妹相互扶持,想做主要你认了皇后做娘,你心里可愿不愿意?”
一身素服地淑慧眼巴巴瞧了坐在一旁和蔼的皇后半晌,方跪下磕头道:“淑慧谢皇祖母,皇额娘垂怜。”
皇后一把将她拉起来揽在怀里,怜惜的道:“好孩子,从今以后就随额娘住在坤宁宫里头,成吗?”
淑慧虽仅有五岁,经丧母之痛,竟似长大了些许,见皇后这般疼爱,亦乖巧地点头,太后见她们母女和谐,也放下心头大石。我念及穗子临死之前央求之事,唤来吴良辅,向他讨人。
吴良辅却道:“格格,不是奴才不放人,实在是那个奴才太不识抬举,那夜听到穗子自尽的信儿,竟也撞墙死了,几个奴才愣没拉住,要是早知道有这造化,怕赶着他死他都不死了。”
我心内一震,却也着实感叹他二人地情谊,对吴良辅道:“既这么着,我还是向吴总管讨个人情,将他们合葬了吧。”
吴良辅应了出去。
阿离见我终是郁郁不乐,劝道:“宫里死了奴才,都是拉到景山后地乱坟岗子火化了的,格格虽救不了他们,到底给了他们全尸,又让他们合葬,活着不能一处相伴,到了下头却全了心愿,也够了。”
我听她这样说,也有几分道理,这才撂下此事不提。
秋去冬来,宛宁地病越发沉重起来,以往虽不好,总能下的床来,自入冬以来,日日传了御医把脉问药,竟是一日重似一日。福临心急如焚,前日更是亲往清凉寺上香祝祷。
慈宁宫里,因太后前些日子着了些凉气,早早笼上了地龙,暖暖的寝宫内合欢香饼搀合着药香徐徐散发开来,外头,大雪纷纷扬扬落个没停,银装素裹之下却也近了年关。
一早,皇后,惠妃,佟妃,宁妃带了淑惠并福全,玄烨过来问安,皇后接了我手中的蒲扇,坐在银制小药炉前细细看着火候,太后斜倚在红木描凤绘花床之上,懒懒问道:“福临还不曾回宫吗?”
众人只面面相觑不敢做声,皇后淡淡道:“昨个儿臣打发人去清凉寺给皇上请安,说是就这两日必回宫的。”
太后若有所思,又道:“静妃呢,在做什么?”
宁妃一愣,忙笑道:“静妃娘娘一早去了钦安殿小佛堂为您祈福去了。”自陈嫔去后,太后将静妃唤到内殿之中很是训斥了一番,命她潜心研读佛经,没事不必前来请安,我不知她是愧疚还是赌气,数月来竟真的从未进过慈宁宫,太后今日亦是头一遭的问起。
太后长叹一声,又咳嗽起来,我忙上前去为太后捶着后背,佟妃倒了钟温茶来,太后抿了一口平顺了气息方道:“承乾宫呢?”
宁妃低声道:“皇上走之前,叮嘱臣妾时不时去照料,昨半晚上的时候,臣妾去瞧了瞧,很是不好,悄悄问了太医,太医说恐怕就这两日的光景了,再三求了臣妾去回皇后娘娘,早日请皇上回宫。”
太后双目炯炯的有神的望向窗子外头,对我道:“把窗子打开。”我忙道:“额娘,您病着呢,可不能再吹冷风了。”
太后摇摇头道:“不妨事,外头那两株红梅也该开了,这几天躺在床上,心里腻歪的厉害。”
我无法,只得将窗子略微打开一个小缝,正巧几枝开的极盛的红梅伸到窗边,上头还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细冰。太后目光凄迷,幽幽的道:“宸妃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天儿,先帝从宁远战场上日夜兼程赶回来,却还是没有能见上她最后一面,先帝至死都耿耿于怀,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先帝悲痛欲绝的模样,伤到了心便没得治了,没过几年先帝到底随了她去。”
众人皆低着头,各自沉思着不做声。半晌太后才道:“诺敏,你命太医亲自去清凉寺,务必叫福临即可回宫。”
皇后醒过神来忙出去传旨。
太后又对我道:“去承乾宫瞧瞧吧,你们姐妹一场,不知道还有几面能见,告诉她,福临就回来了。”
我心里突然袭上一阵恐惧,脸色亦变得有点苍白,恍惚着便往承乾宫走去。
第一卷 宫闱生涯 第七十一章
出得慈宁宫大门,一阵透骨奇寒,我不禁拢了拢身上的雪濑毛大氅,举目往去,皆是雪白的一片,天地之间仿佛所有的污垢都被掩盖了起来,薄薄的暮色底下,冷风卷起雪片漫天狂舞,苍劲的古树上头落满了厚厚的雪被,恍若一夜之间琼花开遍般的壮丽。
一进承乾宫,浓重的药气便迎面而来,宛宁盖的密密实实闭目躺在帐子里头,满殿的太监宫女皆屏气息声,生怕惊扰了她。
我轻手轻脚走过去,刚坐在床边,宛宁已睁开了双目,瞧见我亦不惊异,只温润一笑,轻声道:“你来了,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你一直不肯原谅我,可我知道,你心里还是念着我的,我只等着这一天,等着要死的时候,你必定会来见我的。”
我心里发酸,一阵哽咽,已是流下泪来,强笑道:“快别死呀活呀的,你病着,自己还不知道忌讳些。”
她握了我的手,淡淡笑道:“我不说难道就不死了吗?我自己的病自己清楚,医的病医不得病,我的病根在心里头,断断是好不了。”
我凝视着她,未施脂粉的消瘦面颊脸色苍白的厉害,偏又泛上几丝异常的潮红,双目却仍是清亮有神,眉宇间没有丝毫苦痛之色,安宁的如同一汪碧水。
只听她缓缓道:“这几天我总是梦见博果儿,这一生,我欠了他太多太多,他死的时候。我有想过随他而去,却又舍不下福临,我终没有辜负了福临的深情。如今,该是我去偿还博果儿的时候了。”
我眼泪不由自主地滴落。往昔相处的一幕幕涌上心头,前尘旧事纷纷而来,竟不知说些什么才好。
片刻强收了泪水,为她掖掖了被角,劝慰道:“太后要我告诉你。福临就要回来了,你好生将养着,改日我再来瞧你。”宛宁眼中流出泪来,执了我的手道:“求太后饶恕我,下辈子我再报答她老人家地疼爱之情。”
我再也忍不住悲戚之情,应了便往外走去,只听宛宁在背后痴痴念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愿有来生,我们只生在江南明媚的春光碧水里。”
福临连夜从清凉寺中赶回。宛宁已是弥留之际。只强撑着一口气等着见他最后一面。
深夜,我服侍太后饮完最后一滴汤药。只听得一声凄厉地长嚎,小太监跌跌撞撞推门而入,跪下颤抖着道:“太,太后,皇贵妃薨了。”我手中的碧玉药碗应声而落,在这样的深雪夜里,无比的刺心。
顺治十七年岁末,皇贵妃宛宁病逝于承乾宫东殿,年二十二岁。
三日后,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众臣大惊,中宫皇后尚健在,如何能加封董鄂为皇后?却未曾想,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诺敏自请废后,以全皇帝哀思之情。太后无奈之下,只得应允。福临缀朝五日,命亲贵大臣,王公命妇齐集承乾宫哭丧,但凡见有人懈怠不敬,立交礼部议处,众人恼怒怨恨不止,直闹了沸反盈天,最终还是太后劝了福临才算作罢。。网;手机站wap;.cN更新最快。
福临却又欲将承乾宫内所有伺候宛宁的宫女太监们一应殉葬,索尼等劝谏不止,后只得作罢。
九日后,福临命亲贵大臣中三品以上大员抬孝献皇后梓宫前往景山观德殿停灵,丧事之隆重,花费之奢靡,叫人叹为观止。
我亲去宛宁灵前上香,喃喃道:“你在生之日,将名利金玉视做无物,身后这些虚名浮事,你怎会在意?他既这般痴爱你,又替你招来了无数骂名,你在地下得知又怎会安
佟妃淡淡道:“这一切,换来地不过只是皇上一人的心满意足罢了。”
景山观德殿内,福临为宛宁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水陆道场,道士和尚尼姑,整日诵经之声不绝于耳,烟雾缭绕。
自宛宁去后,福临就将朱批该了蓝批,直到二十一天,在景山火化了梓宫之后,仍未换过来,大臣上奏,福临只是不允,竟一直用蓝批改奏折达四月之久。并亲自动笔,写了《孝献皇后行状》,哀痛之情溢于纸内。
可再怎么样的悲痛欲绝,宛宁终是撒手而去了,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她的隐忍和克制,只为了太想做个完人,太想完满的过着一生,可完满,天都会嫉妒,若她心安理得的承受着天子的独爱,或者。。。因她而起的纷扰,从此尘归尘,土归土,化为乌有。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皇太后下旨: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
养心殿内,灯火通明,太医宫女太监忙做一团。却轻手轻脚地各司其职,大气都不敢出。殿内,漫天大雪飘落无声。
太后身着湖色寿山福海暗花锦袍坐在暖阁内焦急的岳乐对道:“找到胡宫山没有?”
岳乐垂手站在一侧,见太后问话方沉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