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隐士大风流 >

第9章

隐士大风流-第9章

小说: 隐士大风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钟子期先生的才能出来做官并非难事,下文即将出现的俞伯牙先生就是依靠突出的音乐才能谋得高位的,但钟子期先生却选择了隐居不仕,这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其一应该归结到钟子期先生所成长的环境,集贤村里住的都是贤隐,他们过着宁静的隐居生活,耳畔没有车马丝竹的喧闹,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活给钟子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比这种生活更有吸引力。其二老爹的遭际也让钟子期先生警醒,钟子期先生长大后,钟老先生或多或少的都会诉说往事,当说起昔日他和钟子期先生的老娘从宫中私奔避难集贤村的时候,忍不住老泪纵横,哭上几鼻子,辛酸的往事和沉痛的泪水使得钟子期先生对宫廷生活产生了疏远感和恐惧感,进而推广到仕宦生涯,也使钟子期先生提不起兴趣来。   

  与其陪伴君王担惊受怕,不如做个闲云野鹤的樵夫,苦点累点却得到了精神上的永恒自由。就这样钟子期先生成了一名快乐的樵夫,他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上山砍柴,下山买柴换钱以供家庭消费,若有剩余则十分乐意的拿出来资助孤寡人家,并不希图有任何的回报。这样的生活虽谈不上光辉荣耀,但却踏实而怡然自得。人们总能看见钟子期先生身挑扁担,挥舞斧头的身影,映着朝霞夕阳花开花谢,他的脸上挂着隽永的笑容,时不时地抬起头来沉醉的眺望天际的云起云落。   

  人不可貌相   

  钟子期先生过上了隐居生活,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不过是一个快乐的樵夫。不过樵夫之间亦可分为各种档次。有天生一股傻力气的纯天然的樵夫;有读书不卖力气,仕途无望转而无奈做了樵夫;有浑身的学识和技能却不甘于沦落宦海,只求自由不羁之灵魂、怡然自得之生活的樵夫。钟子期先生无疑属于最后一种。   

  钟子期先生的日常工作安排只是上山砍柴下山卖钱,除非遇到暴风骤雨,否则寒暑不辍。读者上帝肯定会由衷地发出感叹,以钟子期先生的大才怎么会选择这样枯燥而繁重的体力劳作?大概隐士的思想不为常人所理解,我们也无法以世俗常情测度之。   

  欧洲文艺复兴前夕,意大利出现了一位才华和思想俱都卓著的诗人……但丁先生,他的《神曲》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篇,他曾说过一句为后世特立独行者奉为圭臬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言犹在耳,似乎正是隐者所信奉的格言。当然,钟子期先生生活的时代遥遥早于但丁先生,但精神的国度却少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话虽有各式各样的表述方式,但其隐含的奥义却惊人的相近相似。   

  如此说来,我们作为凡人所恐惧的隐居生活,在隐士看来必定充满了乐趣,以至于隐士先生们宁肯抛弃凡人执着以求的仕途,割断与繁华世界的种种联系,义无反顾地投身青山绿水的怀抱,做一个闲云野鹤般的散人。纳兰秋先生理解,隐士并非人人都可以做,要是没有惊人的勇气和信念,恐怕远离尘世的孤独和无人挂问的寂寞会令欲隐者却步。   

  现在,纳兰秋先生为读者上帝描绘一番隐者钟子期先生的一天光景:钟子期先生并没有懒睡的习惯,总是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下地;起床之后,先用牙盐净了齿,古代没有牙膏这种化学物混合剂,只采用天然的如玉屑般的食盐的粉末作为牙膏之用;净齿完毕,钟子期先生还要做广播体操,那是他和乃父仿照猿猴的动作而创造的一套强身健体的舞蹈,与此同时还要长啸几声,把体内的浊气吐出来,并吸收新鲜的空气进去,完成吐故纳新的循坏;晨练结束后,则要向老爹老娘问安,并一起吃早餐,大概是小米粥和时鲜菜熟,偶尔会有野味和鲜鱼;饭毕,钟子期先生再向老爹老娘道别,穿戴好蓑笠,担好扁担,曳好斧头,直奔青山而去,开始了樵夫生涯。         

▲虹▲桥▲书▲吧▲BOOK。  

第22节:钟子期,知音往事(5)         

  相比于劳神的案牍公文,一时耳目之快的舞蹈丝竹,永无停止的勾心斗角,节奏盎然的铮铮的砍斲之声更令人愉悦;远处有蓝天白云,近处有鸟语花香,晶莹剔透的汗水从结实的膀臂滑落,那种痒酥酥的充实的感觉才是生活的最美味道;平时所接触之人皆是淳朴的乡邻,回到家中即可看见慈祥的双亲,甚至卖柴时与老乡讨价还价的声音听起来都悦耳无比;所有一切都出于钟子期先生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樵夫生涯的无怨无悔。  

  一天,钟子期先生一如既往在山上砍柴,此山名曰马安山,山前临着一条江,江水涛涛,上面船帆高举,拐弯处建有简陋的码头,以供来往的商旅休憩。因中秋气节,山中落叶堆积,江上水落石出,偶尔有鸟雀从山林中飞起,掠水而过,江面上留下宛然的波纹,更增添了浓郁的秋之情调。   

  忽然,有琴声从水面传来,穿透密密匝匝的山林于钟子期先生耳畔萦绕不散。一下子钟子期先生沉寂好长时间的音乐细胞霎时又都活跃起来,钟子期先生本是内行人,又听到袅袅的琴声和着滔滔江流,不绝如缕的传入耳中,心弦早已撩拨而起,陶醉的感觉油然而生。大概许久没有听人演奏音乐了,而演奏者又技艺高超,钟子期先生忍不住放下斧头向江边走去,对音乐的深沉挚爱并不与隐居的樵夫生活相悖。   

  读者上帝有疑问了,肃杀的江面怎么会有沁人心脾的琴声传来?以钟子期先生的音乐造诣恐怕不会对一般的演奏表示如此的沉醉吧?江上操琴之人必定是独步乐坛的高手,否则钟子期先生不会忘情的丢弃斧头。究竟如何,且容纳兰秋先生慢慢道来。   

  江上来者正是列国中名声响亮的大音乐家。他就是晋国的俞伯牙先生。俞伯牙先生不仅操琴鼓瑟当世无匹,而且还是晋国的高官,官衔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部长,此刻他已完成了出使楚国的外交任务,驱驾舟船正行驶在返回晋国的路上。   

  俞伯牙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不知道什么原因却在晋国做了官,这次出使楚国,一则有国家外交的目的,二则也是为了省视故里,做一番故地重游,故此他以外交使节的身份向楚国国君要求了一条大船,并被准许在楚国的江河里任意遨游。   

  俞伯牙先生玩音乐的功力独步海内,他所生活的时代并不存在任何一个能与之匹敌的音乐家,这固然与俞伯牙先生的超强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俞伯牙先生的经历奇特而眩目,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俞伯牙先生自幼就拜音乐大家成连先生为师,学到第三年头上,成连先生不满意俞伯牙先生的表现,便带着俞伯牙先生蹈海,来到被誉为〃海外仙山〃的蓬莱山上寻找成连先生的老师,以期师爷能给愚钝的徒孙带来醍醐灌顶的点拨。其实成连先生太过求全责备,以俞伯牙先生的技艺足以威震乐坛,无需再到海外进修,但成连先生希望弟子俞伯牙能够成为一等一的乐坛高手,为此不惜翻越重重波浪,置身蛮荒的海外孤岛。   

  到了蓬莱山,成连先生的所作所为更加难以捉摸,他把俞伯牙先生留在孤岛,自己却乘船而归,临别时并未告诉俞伯牙先生师爷的住址和联系方式。俞伯牙先生好生纳闷,不知道老师的葫芦里卖得何种药物。   

  孤独与寂寥的感觉令俞伯牙先生颇感窒息,入眼而来的除了突兀的岩石外空无一物,入耳而来的除了山崩地裂般惊涛骇浪的声音,就是孤岛野林里的怪鸟的凄绝的悲号。时间一长,俞伯牙先生似有所悟,怆然地说:〃这是老师想要熏陶我的情怀啊!〃说完操琴而鼓之,将他近日所看到的景物,所听到的声音全都罗致于胸次,抒发于琴弦,韵律和心境果然合而为一,俞伯牙先生因此领悟琴曲之妙,也深感老师成连先生的一片苦心。   

  从海外孤岛回来后,俞伯牙先生的音乐境界更高一层,先是被任命为晋国宫廷乐队的首席演奏师,而后不久便被擢升到外交部任职,完成了从音乐侍从到国之栋梁的转换。人生如此平步青云,按理说俞伯牙先生应该满足,但他老先生却时时郁闷难以排解,因为他的音乐无论是技能还是境界都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范围,世界如此之大却无一人能听懂他的琴声,由此而生的孤独感比置身海外孤岛更加惨绝。         

BOOK。▲虹桥▲书吧▲  

第23节:钟子期,知音往事(6)         

  却说俞伯牙先生在返回晋国的途中,一心牵系故国山水,故而走走停停,行程颇为踟蹰,尤其是楚国的风光物色为晋国所少见,俞伯牙先生心旷神怡,忍不住端坐在船板之上,操琴而歌之。   

  这一日行至马安山,大船压着波浪而进,琴声也随着滔滔江流四处飘荡。俞伯牙先生羁縻宦海十多年从未像如今这么神清气爽,于是精神大振,琴音也随之铿锵起伏。正在兴致高亢的关头,一根琴弦在一阵急遽的转折之后突然崩断。俞伯牙先生大惊失色,当场断定必有精通音乐之人在附近出没。古代玩音乐的人坚信,势均力敌的音乐家相遇,乐器会因通人性而做出一定反映,诸如断弦、折丝等等,故而俞伯牙先生坚信自己的判断,并派出随之出使的官兵四处搜查。   

  工夫不大,官兵便押着钟子期先生来在江边(读者上帝勿忘,钟子期先生因沉醉于曼妙的琴声而前来江边探寻,不期与搜查的官兵相遇),俞伯牙先生一看是个砍柴的樵夫,紧张亢奋的心情立时消散。   

  钟子期先生一看俞伯牙先生表示出了不悦之情,连忙致歉:〃对不起,先生莫疑,我只是个打柴的樵夫,并非歹人,因听到琴声美妙绝伦,故而循声而来,流连忘返,没想到滋扰了先生,还望原谅则个!〃   

  俞伯牙先生十分纳闷,一个砍柴的粗野山夫怎么能听懂我的琴声?一定是在那里胡诌,以期求得我的宽宥。既然他言说能听懂我的琴声,我不妨试验他一下:〃那樵夫,你说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可知我弹奏的是什么曲子?〃   

  钟子期先生不慌不忙地答道:〃先生所弹乃是孔仲尼叹颜回之调,其词共有四句曰:可惜颜回命早亡,叫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留得贤名万古扬。第四句尚未弹出,琴弦已崩断,真是可惜!〃   

  俞伯牙先生一听,感慨连连,大概是后悔自己以貌取人,现在反倒给人以轻佻的印象。人不可貌相,犹如海水不可斗量,俞伯牙先生觉得过意不去,便欠身离座走到船舷,充满歉意地向打柴人发出了邀请:〃方才怠慢先生了,万望先生不要介怀,趁着秋江山色,先生可否登舟一叙,以酬你我相遇之缘?〃   

  钟子期先生一看天色尚早,并不急于回家,故而慨然应约。   

  江畔的那座孤坟   

  钟子期先生上船以后,俞伯牙先生仍心存疑虑,他似乎不敢相信令自己琴弦折断竟是这样一个打扮粗野的樵夫。俞伯牙先生以怀疑的语气问道:〃刚才在附近倾听我弹琴的当真是阁下吗?〃   

  钟子期先生说:〃这还有假吗?如假包换。适才我在山中打柴,忽然听见琴声袅袅萦绕耳畔,故而循着声音找到江边,不成想却被先生的官兵捉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