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216章

幻之盛唐-第216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额等优惠。特别是后面这几条,我一看就觉得,肯定有那位“章柳先生”地影子,
    诏命一出,他们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虽然说这种小利对那些大姓部落来说没太大地作用,但对众多的中小部落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俗话说蚁多咬死象,可以为官军分减压力,而对一些相互世仇部落来说,有的时候攻杀,只需要一个外来理由和借口就足够了。
    因此,面对几十万大军的强势,除了渤海以外,那些边藩之族都应该有所反应了把。
    安全忠之所以会来找我,也实在是可以选择的对象太少,更是看中太子那一层关系,河北军那些家伙深受荼毒,看见这些胡人,恨的咬牙切齿,不当场杀了算是客气,
    如果不出意外,李光弼那里来的,应该是大着他父辈旧族地契丹人,而仆固怀恩那里则引见了一些前来劳军的室韦商人,而仆固怀恩那里,同是铁勒旧族地同罗人来投奔,他们被回纥王庭打的十分凄惨……
    同样的戏码,好象在不同的地方正在上演着。
    不过这事情也没有这个简单,。
    那些边族长期为唐朝这个庞然大物压的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唐朝出现内乱,几乎被一个胡人出身的将领所推翻,暗中奔走相庆的有之,奉为不世英雄的更有之。
    而安禄山当权,也不遗余力的任用这些边胡,光天宝十二那边。一就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史思明继承了他重用胡人的政策,在他们的收买和怀柔下,那些边胡争先为其效命,哪怕战乱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东北当地胡族中,依旧有许多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第二百三十八章 平明乍逐胡风断
    大军开拔时,只有颜真卿等亲善的少数几个来送行,可见这段日子,龙武军是如何不得人心,沿途各军的将领们,纷纷露出诸如释重负、庆幸、轻松等表情,甚至据说还有人当即弹冠相庆。发出“这群乌鸦终于走了”大声感叹
    这却是由于龙武军随军特有的商业文化,生意之道几乎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哪怕是在围城中,也不例外,是以被某些殊为不喜的将领比做喜欢争食拣漏的乌鸦一般。
    同时还带走了部分游侠儿组成的义从,虽然这些习惯目无王法,生性散漫的家伙,看起来不怎么可靠,但作为熟悉地方的前驱和向导,还是了胜于无。我从不做无把握的事情。
    车马粼粼,人潮滚滚,旗帜喧天蔽日,相比之下是道路两边的残败。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到处是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所谓中原的菁华之地,可以说已经形同废土了。直到进入河南,过了颖州在黄河丰津渡,才见到一些人烟和尚存的村落,那些饱受兵火之苦的乡人,却已如惊弓之鸟,抛下了房屋农具,躲进山丘的边缘,惊恐望着这只南下的军队。
    我们正赶上了一年例行的梅雨季节。
    飘摇的小雨中,点点洒洒,杀,滚如山涛的声浪,冲破铅灰的阴云结块,绵长回荡的在空气中颤抖,让雨水变的更加绵密起来。
    连片的青龙旗下,前排挺枪格刺的步槊手,中层举着横刀圆盾的刀牌手,后列铁弓劲弩的射声兵,层层叠叠的错落在一起,交替往复的向前掩杀,每波攻势的尖锋上,全身备甲斧锤棍棒的突击兵,大开大阂,在敌阵中撕裂出更大的创口来。满地被反复踩踏飞溅的泥泞积水,混合着新鲜的人血的颜色,板荡在激烈奔走的腿脚间。
    “这倒底是流寇,还是军队啊”
    望着前面舍死忘生撕杀的情形,雨水打的油布大伞仆仆有声。我站在十几辆车车阵搭成的指挥高台上,轻轻叹道。
    因为这里格外的显眼,不时还可以看到,一些个别枭悍的敌军突然冲出队列,竭力向这里突杀过来,不过他们显然都没有千军万马中取敌上将首级的运气和实力,这种匹夫之勇的行径,很快就变成箭猪或者血葫芦一样的东西倒在路上。偶有奋力射出的零星箭只,也很快无力的落在后队的盾牌上
    眼看那些敌军开始出现疲态,我点了点头“可以了”。
    只听得一阵军号,头列一线军兵略略向中间收缩,两侧边缘的槊手且格且走,在迅速脱离接触拉开距离,但还没等那些敌军稍稍喘口气复扑上来,就见蹄踏奔雷中,弛出左右两列骑军,冲破了雨幕,挺着马槊狠狠撞在两翼上,如热刃剖油交错的插入,就见敌阵惊惶的呼喝起来,先是那些来不及转身的敌步槊手,如割稻般被挑翻刺倒向内凹出一大片,然后是露出来的那些刀牌手,冲势力竭的骑兵,呼号转身已经抛下沾满血肉的马槊,抽拔长刀,提马四跃,挥斩践踏开来,象中心开花一般,将恐慌和伤亡扩散开来。
    我却摇了摇头。
    可惜这些新补充的骑兵还差了些战场的火候,为了保持突然性贴了极近才突出,没有形成足够的冲刺距离,因此没能达到杀穿分割敌阵的效果。
    我甚至看到有敌军中,齐列的伏身举盾反刀下削,欲意斩马腿,竟然类似传说中的对马地堂刀,但很快我就失望了。显然这东西技术性要求很高,一边要格避头上的落刀,一边要斩中乱蹦乱跳中的马脚,还要求马斩脚,人割喉,整齐的一致性……死踩伤也就四散而逃了,因为就算你盾牌足够结实也挡住了,连人带马甲衣具装八、九百斤的分量,全集中在一只蹄子上压下来,也足够让盾牌后面的人,手臂骨折内伤吐血了。
    突然追击中队型的先头几骑突然连人带马栽翻,痛嘶翻滚的战马,四脚朝天挣扎中,腿上已经少了一截正在喷血,几股血泉乱肢喷飞后,左右骑纷纷让开,顿时露出一个全身披挂,手拄长柄短刃大砍刀的大汉,叫嚣嘶吼着,却没有人再上前,而是让过他继续前进,只下留最后几骑,突然穿插左右,待他顾暇不及,突然抛出套索将他拖倒,步军一用而上用枪杆抽腿砸手,捆拉进大阵来。
    呵,我再次打了个哈欠。
    已经说不清楚,这是第几场遭遇战了,南下以来频频遭遇的货色,都是这种层次的水准,不免让人精神都有些懈怠了。南下我还真是来拣软柿子捏了。
    “这就是所谓肆虐河南、淮北的行营的实力么”我转身对一名中年人问道。
    他叫马甲,那位颜老大人手下的义军首领之一,典型本乡本土人。由于朝廷大军围城,这些义军只能在外围的做一些策应清道之类的打杂事务,干脆借调一些过来,作为前驱和引导。
    “南路逆贼虽号众,但真正范阳出身的并多,主要是令狐潮等一干在河北附逆的乱党,南下后更以抓丁强充者多,行事亦如盗匪流贼聚散不定,顺势时悍勇争先,失风时散逃如
    他容色如常的恭声回答道。
    “朝廷又发了新的文告了”年轻的杜佑驱马上前,作为初体验马背生涯的世家子,他面色苍白但强忍不适,递过一份材料来。
    虽然离开了城,但对那里的情形我还是很关心的。
    朝廷催战的文告一发再发,虽然没有明着训斥的字眼,但语气一次比一次的迫切,不但是太子小白,连那位鱼朝恩也坐不住了,近来屡屡召见一些大将询问情形。不过说到根源,这倒不是朝廷那些大老,不吸取围长安的教训,而是西北行朝实在国库匮乏了,南方诸道的赋税已经一加再加,据说成都的米价已经涨到了斗米一百钱,在江南、淮南道的某些产粮地也竟然出现世面没有粮食可以流通的情形。
    而为了凑集二路大军的军费,西北三道的官债已经发到第四批,不管是摊牌也好,自愿报国也好,那些商人富户的财力已经被榨的差不多,江南的第五岐手上也开始发行第三期官兑票,价格已经一掉再掉,不足面值一半。
    现在几十万大军还窝在那里,每天都在消耗巨量的钱粮,全靠上次破洛阳所获才可以支持,而下次的功赏钱显然还没有着落,更别说死伤抚恤烧埋费,只能期待破了城,再做打算。
    西北那里迟迟没有还都,就是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又不想草草将就失了体面,据说宫内省、太常寺、礼部,都开始卖出家的度牒,以及一些不重要的低阶散职,来维持日常所需。
    本以为打下长安,可以缓解一些状况,但没想到被龙武军抢了头筹,迟到那些西北军也只能拣点,到了朝廷正式派出的那些接收大员,他们就很快就被震撼了,因为长安城被打理的实在太干净了,不但街道房屋找不出多少污损的所在,连库房里也是干净得老鼠在里面爬过也要小心翼翼掂着爪子,生怕一头滑倒。这也是某些人,特别对我咬牙切齿的缘故。
    当然,我后来才知道一些事情。
    据说当时接收的人,跑去向太子小白告状,
    “殿下,这如何是好”
    太子小白愿意保持沉默,但并不是什么人都有眼力,甘于缄默不语的。
    “是否要奏上一本,再追索一些出来”
    “闭嘴,数十万贼军,洗掠过后,还指望能剩什么,这都是兵灾军损……
    “起码,至少他们把三内的一些宫室器物都给留下来了”
    “再说孤只是来宣抚的,其他是非曲直,自有朝廷那里公断,莫要逾了本分”最后那句话,就有些严厉的味道了。
    话虽然这么说,但随后他便对我苦笑着说,“老大啊,……你把长安收拾还真是干净”
    “还好还好,拣了不少破烂”我顿了顿也笑着说“不过,我这家大业大,吃饭的嘴巴太多了,俗话说的好,那个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那个,还有什么进项的门路,能不能让我也参一份,老大,我这边用钱的人更多啊……终端不出太子的架子来,放低了姿态和声音“你才一个军,我这名下可好几个节度使几十万号人”
    “好说”我当即拍了胸口,相信有许多商人愿意赞助太子,以获得接见的机会,虽然这只是秘密会见。至于什么惟利是图,蛊惑太子这些罪名,我已经虱子多了不痒了。
    “其实如果需要大量的钱,还有更大更好的路子,只是看你敢不敢做了”我附耳过去,如是说。
    “不是把,不费朝廷一文钱,就重建西京,天下哪有这种无端的好事……_。
    于是一番讨价还价,大唐的储君和某位无良的将领,达成了一状让后世人争议不休的秘密协议。
    夹杂在这些事中间的,则是一道不起眼《归税令》,反而格外引我注目。
    据说是作为加强朝廷财政收入的措施,伴随着对商户加征新名目税种的命令之下,今后西北三道的所有与商事贸易相关的厘金市税,将归于朝廷太府寺统一名目直接收取,而这相关的背景也很简单,显然由于传统以来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在产出和周期已经到了极限,西北君臣迫于财政的压力,不得不将开源节流的打算,更多的落在了商业收入上。
    唐朝本来就是一个商业氛围浓厚的时代,而西北路本来就是商路发达的所在,其商业氛围,不可避免的也影响到近水楼台的行朝,通过数次发行官债,武威胡乱等一系列事件,西北朝廷,也逐渐意识西北商人这一富有群体有待发掘的潜力和价值,来自西北商人的捐纳,甚至一度超过了那些传统庄户大地主。
    不过那位陛下是自诩仁君的人物,虽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