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

第1070章

幻之盛唐-第1070章

小说: 幻之盛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们的召集和传唤下,四天之后。
    那烂陀寺附近百里之内,凡千二百五十人俱的僧团僧官,及其下属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在内的数千僧众,及其就近服侍修行的上万信众、眷属、婢仆,也被聚集在大乘天说法的经坛广场上。
    “我辈奉大唐天子之命,披星戴月浴血长征这域外,听闻圣地遭难而法统难续,特邀我等前来匡扶佛法祖庭。。”
    “却不想祖庭之中,有人勾结藩夷土蛮,力图螳臂当车以拒王师。。”
    “今幸不辱使命,吾心甚慰。。”
    鱼同在通译的转换下,说了一堆充场面的官样废话之后,拿出一份事先备好的名录来。
    随着唱报出来的名字,幸存下来的若干当权僧团成员,被逐一指名出来,单独站成一堆。
    “我大唐天子,甚是崇奉佛法,尔辈可入朝揭之,rì夜奉请霖听。。”
    鱼同信手一挥,就决定了这些那烂陀寺僧侣高层的最终命运。
    接着,那烂陀寺内所有经坛和学馆里的学问僧,也被挑选出来聚集在另一端,就像是一群乖顺的羊群一般,默声不语。
    “请诸位高僧大德,到北地去替我大唐治下弘扬佛法把。。”
    鱼同同样一句话,决定了他们的取向。这些学问僧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按照门类和擅长,分批逐次的转移到北方的控制区去,以辅助建立各级政权组织和教育机构。
    看到他们的反应,鱼同有些失望又有些庆幸,失望的是作为想象中的佛门祖庭,教门圣地,居然连一个有点像样气节的人物都没有,实在有辱门庭,普通僧众之中,也只有一些非暴力不合作的存在,被抓走时只会高颂佛经,连激烈一点的肢体反抗都没有。
    但又庆幸的是,这些当地僧众如此的贪生怕死,风气如此的懦弱无谓,从长远掌控上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起码事先一些为了防止激起太大反弹,而需要颇费周折的婉转手段,就可以省却了。
    或者说长久以来的佛门末微,让这些佛门已经习惯了用权谋和心计来维持自己的权位,而对于来自血与火的吃果果暴力手段,就不免要手足无措,彻底失声了。
    最后,
    只有对大唐最为恭顺的,两位北请唐兵的带路党大师,及其所属的僧团派系,才被允许留下来,他们将继承那烂陀寺的遗泽,将唐军击破的附近数国之地,合并成一个新兴的佛法之国。
    当然这个表面上由僧团,进行统治的新生国家,是需要唐军武力支持,才能稳定存在的。
    “金宝珍藏,堆如山积。”
    “破那烂陀,所获甚丰”,历史中直接描写只有这么聊聊几个字,但我们可以从侧面的间接旁证,略微窥探一二,成千上万参与这次远征的士兵和藩属部众中,绝大多数人拥有了一夜暴富的身家,而大肆在北印度买田置业,营造起大小不等的宅院,蓄养数目不等的奴婢,最终在退役后,变成大大小小的种植园和田庄、工坊新主人。
    以这个年份为转折点,古代印度的历史,逐渐成为了华夏历史的寄生分支,所有对新统治者不利的言论和典籍,都再也难以流传下来。
    那烂陀寺的易手,也意味着,自雅利安人征服古代天竺之后,沿袭了数千年的种姓制度,在唐人治理下逐渐崩溃的开端和前兆。
    《乱世激流——古典时代与后犍陀罗时代的路口》
    “当时的佛教,太过于哲学化,可以说是学院式传统。它的传统中心是在各寺院大学,而不在人民大众之中。当大学被毁,它传承的传统力量也就破灭了。
    另一方面,群众不易懂得深奥的哲学,看不出佛教与印度教有什么不同,他们以邻居崇拜印度教诸神的单纯忠诚来崇拜佛陀和诸菩萨。
    假如缺少博学此丘的指导,居土佛教就会混合于印度教多彩多姿生动活泼的地方xìng崇拜。等到佛教寺院被回教徒铲除,僧侣逃亡国外,佛教自然在印度消失。
    一方面古典佛教的主张,打破了既有的社会秩序,却没有像东土佛教建立取代xìng的新社会秩序,而是继续在就有婆罗门体制的惯xìng下,继续发展。
    另一方面原始的佛门,过于轻视妇女的地位,认为女xìng比男子更加无法得到救赎,使得佛教传统无法在家庭生根。”
    《古印度佛门衰败根源考》
第七百九十七章 俱怀逸兴壮思飞4
    智者从他的敌人那儿学到知识。
    …………………………………阿里斯托芬
    。。。。。。。。。
    中天竺,恒河流域下游,曲女城,又称羯若鞠阇(今印度北方邦坎诺),意为“华宫之城”,也是印度霸主的所必须具有的都城。
    在大唐西域记中,被称为“居人丰乐,家室富饶。华果具繁,稼穑时播,气序和洽,风俗淳质”的首善之地。
    旗鼓喧天,人头如织。
    一只庞大的军队刚刚从这里出发,前往北方地区,在五sè宝轮狮子旗的引领下,各sè大小诸侯、邦主、土藩的军旗和族标,如同遮天蔽rì的云彩一般,蜿蜒在恒河岸边。
    巴哈利尔王朝的,
    虽然很早就得到了占据北天竺大部地区的唐人,出兵东天竺的消息,但是由于巴哈利尔王朝所占据的疆土的广大和地形的复杂多变,让消息传达和动员效率都严重滞后。
    就像是一个严重关节风湿的人,需要足够时间的锻炼和运动,才能恢复原来的活动能力。
    作为自朱波一世之后,波罗婆提王族最伟大的君主,有志实现历史上孔雀王朝或是迦sè尼加王朝辉煌的中天竺霸主,他并不缺乏远见和眼光,
    特别是在对北方那些入侵者的了解,越来越多之后,他毫不怀疑这些得到母国支持的唐人,将会给沿袭了千万年的古代印度传统阶级,带来何等颠覆xìng的剧变。
    他们甚至不介意与那些不可接触的秽种共存。并且大力使用和抬高那些低种姓的地位,令他们去侵占原原本属于婆罗门和刹帝利阶层专有的职业和利益。
    毕竟。虽然同样身为古国,但是因为地理上的相对封闭和缺乏流动xìng,战争模式还停留在中古时代的水准,频繁而漫长拉锯居多,但是高强度战争很少。
    印度当地经历千百年沿袭下来的政权结构,更类似与chūn秋时代的诸侯国体制,历史上所谓的孔雀王朝之类,与其说是大一统政权。更类似与具有强大号召力和约束力的诸侯盟主,
    而作为各级诸侯邦主和王朝任命的地区总督,除了附从王朝的命令之外,在自己地盘内,拥有几乎生杀予夺的极大权利。
    在对外扩展或是对内镇压的战争中,那些被征服和攻占的土地上,只要能够保持顺服。除却少数上层家族更替之外,这些土地上的统治阶层和藩主体系,大部分将继续得以保留,或是让胜利者的亲族旁支,以入继或是联姻的方式,吸收和取代当地的统治上层。
    就算是战败的诸侯邦王。也有很大概率继续以贵族的身份,在征服者建立的新政权体系内,继续沿袭部分特权和利益。
    哪怕是历史上几次外来民族入侵所造成的大动荡和社会变革,最后也是以妥协xìng的和光同尘,让外来自民族取代部分本土上层。纳入这个中古封建体系中而告终。
    因此对下层人民来说,政权的更迭和王朝的兴衰。不过是繁重的盘剥和更加繁重加倍盘剥的区别,也很难让他们具有荣誉感或是民族观。
    但是这次外来入侵者,完全推翻了这万世不易的一切,想从根子上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也是北方天主那些被征服地区的土藩、城主,频繁的降而复叛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多少人愿意放弃世代即得且熟悉的一切,而去接受完全陌生的新事物和变化,哪怕它看起来很美。
    这次唐人主动入侵东天竺,让他看到了一个机会,扩大自己疆域和影响的机会,要知道,他的儿女和外戚很多,多到了需要谋夺藩属诸侯的土地,来为他们寻求安身之所。
    但他现在只是中天竺的霸主,还有两个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他不能毫无保留的动员全部的力量去对付那些北方入侵者。
    虽然驱逐北方入侵者的战争很早就已经在策划了,并且因此展开了长期的外交斡旋,但是因为历史的积怨和巴哈利尔王朝本身的强势地位,在另外两个王朝取得的效果实在有限
    盘踞在东天竺南方的拉喜特拉库塔,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共同出兵,分头攻打的提议北方高地的建议,理由很简单,他们还要在印度河流域和那些唐人贸易,并且沿海的城市,更容易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
    另一方面位于印度大陆东部和南部为根据地的卡帕王朝,但倒是愿意出兵,但是他们和唐人并不接壤,最近的一条路线,需要穿越巴哈利尔王朝所属的德干高原,才能进入北天竺中部的旁遮普平原。
    作为上位者,要有多么的昏聩,才会允许这么这么一只不受指挥的前敌**队,进入自己的领土和后方,
    这群鼠目寸光的混蛋,他忍不住咒骂到,他毕竟只是夺取中天竺的霸主名分,而不是全印度地区的共主,因此他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构件南方的防线和给曲女城留下足够的兵力,以防止这新入手没多久的土地和人心,出现什么反复。
    最后当他的军队得以次出发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月后的事情了。
    沿途浩浩荡荡汇聚进来,最后抵达信德平原南部的,足足有十万大军,光是负责驮运宫帐和作战的大象,就有数百只,
    如此的规模,就是昔rì的曲女城之主,称雄北地的戒rì王,也未必拿得出来,而这还并不是巴哈利尔王朝可以动用的全部军队。
    。。。。。。。。。。
    伊朗高原,
    位于交通要道旁的小城阿萨,一场小小的仪式,也在当地人冷漠而麻木的眼神中。进行着。
    披挂全套“泰兴二式甲改”明光铠的队正费露希,跨在马背上。隐忍这些许不耐,看着前面列队而行的府兵户,
    其中大半毕竟是农人出身,拿掼了锄头的手,拿起刀矛来,很有些别扭的味道,如果是他们的下一代,相信会好上许多。
    相比之下。那些牧民、山民出身的归化人情况要好一些,他们对枪矛棍棒等格斗武器,上手的比较快,很多人还会发石和用短弓。
    费露希是一名典型安西出身的五年屯骑,也就是至少服役期在五年以上的老练骑。
    兵,抛去那些家门渊源熏陶和少年时期所受的基本训练,作为刚刚抵达长男标准的戍户子弟。第一年是作为戍土屯卒,当任本乡最基本的巡治烽哨职责;第二三年选为轮徙的府兵,到五六百里之外上番,承担巡边戍垒的正军勤务;
    府兵中表现比较出sè的,会定期被增补到镇军中去,第四年开始针对xìng的修习。大小集群战阵的协作,像他这样有弓马底子的,则重点cāo炼骑shè马战之艺;因此,等到第五年就已经在镇守使直属的,各大镇讨击外藩的常备营团序列之中。
    作为一个从小深受门风熏陶的军家子弟。他在杀敌报效,攻城拔寨。编练行伍上,可说是颇有心得,但是放到治民管领上,就有些力有未逮了,因此他们唯一能够有所擅长的,不过是用军队的体制来编管地方
    好在行台对他们这些驻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