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细说民国大文人 >

第145章

细说民国大文人-第145章

小说: 细说民国大文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早了,八九点钟再来吧。”

1906年,年近四十的蔡元培准备出国留学。他得知北京翰林院有“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急忙赶到北京,但此计划被搁浅了。蔡不甘心,几次与清廷驻德国公使孙宝琦联系,请求随其同往德国,在使馆兼职半日,余下半日到柏林大学听课。但公使馆声明只能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和薪金。蔡又通过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或编译,以赚取留学及养家的费用。于是,蔡成为我国第一个以“爬格子”方式半工半读的留学生。

1907年5月,39岁的蔡元培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听课,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他一边学习,一边担任唐绍仪四个侄儿的中文教师。在欧洲留学期间,他撰写了《世界观与人生观》、《文明之消化》等论文,并编写了《哲学大纲》、《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艺术谈概(欧洲美术小史)》等著作。

黄炎培在《吾师蔡孑民先生哀悼辞》中回忆,蔡元培一日对他说:“救中国必以学。世界学术以德国为最尊,我准备去德国求学,所以先去青岛学习德文。”蔡留学德国时已经四十岁,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三年多,选修哲学、哲学史、伦理学、心理学、文学、文化史、欧洲史、美学、美学史等几十门学科;当时名家的课程,他都去听讲。

1913年,45岁的蔡元培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他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有人曾谈及蔡元培的勤学:“在法国留学时,因天气极热,满身出汗,(蔡元培)便先把房门关起来,再把衣裤脱掉,埋首用功读书。有时朋友去看他,从门缝里一望,见先生独坐室中,一丝不挂,只好轻步退出。”

蔡元培的书房中挂有其画像,上书:“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他在书桌上贴有“学不厌,教不倦”之语。

蔡元培年届七十时写《假如我的年纪回到二十岁》一文,他说:“所以我若能回到二十岁,我一定要多学几种外国语。自英语、意大利语而外,希腊文与梵文,也要学的。要补习自然科学,然后专治我所最爱的美学及世界美术史。”

蔡元培说:“国文分两种:一种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的必要发生的;一种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

蒋梦麟说,蔡元培“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

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礼堂落成,蔡元培为之题字曰:“宏约深美。”刘海粟说,这四个字是先生研究过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蔡元培的治学成才要诀亦为此四字:“宏、约、深、美。”“宏”指在学习、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死板,知识结构狭窄,而是要把知识结构铺开、铺广,做到博大宏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约”指在基础已成的前提下,由博趋约,突出个人专长,突出风格,自成一家。“深”意指在“约”的前提下敢于突破,究本穷源,深化知识。“美”则是一种至高思想境界,一种宽大无垠的境界,永无止境。

冯友兰回忆,蔡元培到美国考察时,在中国留学生为之举办的欢迎会上,对留学生们说:“有一个故事:一个人交了一个朋友,会点石成金。随便一块石头,只要他用手指头一点,那块石头就变成了金子了。那个朋友对那个人说:‘你要多少金子,我都可以点给你。’那个人说:‘我不要金子。我只要你的手指头。’”蔡接着说:“你们在这里留学,首先要学的是那个手指头。”

【杏坛】

黄炎培回忆,蔡元培在南洋公学任教时,鼓励学生选修政治、法律、外交、财政、教育、经济、哲学、科学等课程,并给他们介绍参考书目。他要求学生每日上交札记一篇,由他进行批改,一两日后发下,在本节的书眉上批有批语,如果写得好,便在本节的左下角加一个圈,写得特别好则加双圈。他还要求学生每月写作文一篇。每晚,他总叫两三个学生到他的住处谈话,全班42人,每个学生隔十来天便能与他聊聊读书心得或对时事的感想。

陈治先记载,蔡元培在译学馆任教时,“讲起书来,极其活泼有趣,大家上他的课,都觉得乐此不疲了”。

1911年,在上小学的蒋复璁听老师讲了“我们第一任教育部长”的生平,两年后,上了中学的蒋复璁上修身课,用的是蔡振(按:蔡元培化名)主编的教科书。1917年,他去报考北大,在院内等考卷,“看见台阶上坐着一个戴金丝眼镜、穿黑马褂的先生,靠在铺绿呢的桌上,用红朱笔点名,态度非常安详,真是慈而有威”。得知这就是自小学就知道的蔡先生后,他“精神上顿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喜慰,同时也生了一种莫名的骄傲”。

蒋复璁回忆,蔡元培曾在北大讲美学。他声音不高,但很清晰,讲到外国美术时,专门带来图画给学生们看。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连讲台上都站满了人,所以后来只能搬到北大第二院的大讲堂(原公主府的银安殿)去上课。

蔡元培不赞成死读书,他说:“研究学理,必要有一种活泼的精神,不是学古人‘三年不窥园’的死法能做到的。”

一次,蔡元培问学生:“一加一等于几?”在座的学生以为蔡此问有什么高深的学问,都不敢贸然回答。过了很久,一位学员鼓足勇气说:“先生,一加一等于二。”蔡当即大笑说:“对嘛。一加一就等于二。你们这样崇拜甚至迷信偶像,竟然连真理都不要了。”

【办学】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办学无数。早在清季,他就先后在家乡主办绍郡中西学堂、嵊县剡山书院、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等,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此后,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又兼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法文专修馆馆长等职。某年,孔德学校因地界问题与某大学对簿公堂,开庭时竟发现,原告为“某大学校长蔡元培”,被告为“孔德学校校长蔡元培”。足见蔡元培办学之多。

1898年,蔡元培担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校长)。蔡到校后,在原有的英、法两门外语之外,又添日语,并延聘日本人前来任教。当时中西学堂的教师分为新旧两派,经常发生辩论。但因蔡支持新派教师,旧派教师诉诸督办,督办让蔡将清廷发布的“正人心”上谕抄录悬诸礼堂,蔡便愤然辞职。

1901年夏,蔡元培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是年9月,到南洋公学任经济特科班总教习。次年,蔡元培与蒋维乔等人创办中国教育会并担任该会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吴稚晖回忆,爱国学社筹备之初,经费奇缺,蔡元培决定前往南京筹款,时其年仅十岁的长子阿根正病重,他亦无暇顾及。临行前,家人告知阿根已气绝,他顾不上看爱子最后一眼,只是挥泪嘱托朋友代办后事,毅然登轮而去。三天后,他终于借得6000元,爱国学社这才有了创办经费。

俞子夷回忆,爱国学社旨在培养文武双全的爱国者,故每日都要出兵操,学员们也十分积极,分成各个小队,无论晴雨,都认真练习,所穿操衣的领、袖、裤管上均有红镶边的宽黑条,穿上十分威武。蔡元培也参加兵操,穿上同样的操衣,从不缺课,并轮做小队长,学喊口令。许多年后,吴稚晖对人言:“三十多年前,在浦东我也曾上过操。那时站在我前面的,就是蔡孑民先生。蔡先生也常常会把左右转弄错了,真把我急得要死!”

1915年6月,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组织青年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都是在华法教育会的帮助下,得以赴法留学。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从1912年起,短短4年,北大校长四易其主,但历任校长都难使北大有所改观。对于蔡应否出长北大,莫衷一是,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蔡元培日后谈及自己到北大的原因:“我回来初到上海,友人中劝我不必就职的颇多……但亦有少数的说,既然知道他腐败,更应该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了,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我到底服从后说,进北京。”

【教育】

蔡元培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

蔡元培在致吴稚晖的信中说:“大约大学之所以不满人意者,一在学课之凌杂,二在风纪之败坏。救第一弊,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救第二弊,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学风。”

蔡元培明确表示教育要超然于政党之外:“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例如,鼓励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今日的政党,往往有此等政策,若参与教育,便是大害。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之外。”

蔡元培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与观念是明确的,就是要使索然寡味的学习趣味化,激起人们的求知欲望,我们决不把北大仅仅看成是这样一个场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训练他们日后成为工作称职的人。……这所大学还负有培育及维护一种高标准的个人品德的责任,而这种品德对于做一个好学生以及今后做一个好国民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任教育总长时,蔡元培与次长范源濂的教育方法相异。范说:“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能有好大学?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蔡则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大学整顿。”于是合二人意见,从小学到大学一并整顿。

蔡元培颁布法令,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将各级各类学堂统一称为学校,监督、堂长等一律改称校长,规范了每学期的开学时间;他废除小学读经,首先提倡美育。任北大校长时,蔡元培改“门”为“系”,这一称呼被各校所采用,并沿用至今;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在北大时,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即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选修课。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就职演说,他与北大学生约法三章,要求学生:一是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二是砥砺德行,“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心励人”;三是敬爱师友,“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

出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提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改革北大。经过蔡元培的改革,仅两年多时间,北大就焕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