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细说民国大文人 >

第110章

细说民国大文人-第110章

小说: 细说民国大文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鲁迅的辩护词》的作者房向东分析,林文庆之所以对马寅初如此殷勤,主要是学校资金短缺,希望能从兼任浙江兴业银行顾问、中国银行总司券的马寅初这位财神爷身上捞到一点油水。而鲁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拒绝与马接触。加上马寅初是当时中国财经界的名流,是个“红人”,而鲁迅向来不喜欢趋炎附势,因此对他不仅冷漠,而且热讽。

1928年1月28日,鲁迅以“楮冠”的笔名在《语丝》发表《拟豫言——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一文中讽刺马寅初道:“有博士讲‘经济学精义’只用两句,云:‘铜板换角子,角子换大洋。’全世界敬服。”

另据宋运郊在《回忆我们的老校长——马寅初先生》一文中回忆,1956年秋天,北大文科同学为了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建议邀请许广平到北大介绍鲁迅事迹。时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虽然同意了这件事情,却“碍于情感方面的因素”没有出面接待许广平。

【情谊】

1939年5月,马寅初在重庆首次与周恩来、王若飞见面,周对马十分尊敬,表达了对马主张抗战时期征收临时财产税的支持。这次会面改变了马寅初对共产党的看法,他后来多次说:“以前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1939年以后逐渐靠拢中国共产党,走向革命了。”

马寅初被蒋介石幽禁后,周恩来一直积极营救。马被释放后,住在重庆歌乐山,蒋介石不许他教书、发表文章,断了他的经济来源。周恩来得知后,指示《新华日报》说:“马寅初是一位经得起考验的爱国主义者,有骨气,有正义感,我们必须给予支持。”此后,马寅初被《中央日报》退回来的稿子都由《新华日报》发表出来,并给予马最高标准的稿酬,马寅初深为感动。

1949年3月,在西郊机场欢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西柏坡迁至北平的仪式上,马寅初竟不顾会场秩序,跑到周恩来乘坐的吉普车旁,大声对周说:“遵照你的指示,我已平安来到北平。”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无论在什么场合,马寅初只要一提起周恩来,总是情不自禁地说:“周总理是我的恩人,是我的好朋友。”赵其渊回忆,马有次评价周说:“总理之才、之美,人们共仰。”

人口论争过程中,周恩来恳切地劝说马寅初写一份检讨,马寅初拒绝了。但拒绝后,马觉得对周有所歉疚,于是他为《新建设》杂志撰文时,特意加上《对爱护我者说几句话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我还要对另一位好朋友表示感忱,并道歉意。我在重庆受难的时候,他千方百计来营救我;我1949年自香港北上参政,也是应他的电召而来。这些都使我感激不尽,如今还牢记在心。但是这次遇到了学术问题,我没有接受他的真心诚意的劝告,心中万分不愉快,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希望我这位朋友仍然虚怀若谷,不要把我的拒绝检讨视同抗命则幸甚。”

1960年年初,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后,周恩来出面,将马寅初安排到北京市政协东城区小组。

马本寅回忆,“文革”开始后的某天,辖区的一位派出所所长突然来到他家里,关照说:“根据周总理指示,你们的住宅是不允许任何人闯入、抄家的,如果有人进来可以及时通知我们。”原来,周恩来将马寅初列入民主人士的保护名单。在周恩来的保护下,马寅初平安度过了这场浩劫。

1972年,已是90岁高龄的马寅初开始便血,经诊断是直肠癌,家属要求手术,但医院认为马年纪太大,坚持化疗。马夫人为此请示国务院,周恩来说,应该尊重家属的意见,并且让医院以后向他本人汇报诊治情况。之后,卫生部专门为马寅初组织了一个专家会诊小组。经过两次手术,马寅初奇迹般转危为安。严仁赓去医院探望时,马闭目不语,只是喃喃不休地说:“总理救了我的命。”病愈后,马寅初常说:“周恩来是我的救命恩人,他两次救了我,一次是1942年,一次是1972年。”

周恩来逝世后,马寅初连续数日沉默不语。他不顾家人劝阻,坚持去北京医院参加周恩来遗体告别仪式。他一早起来,怕下午去吊唁时大小便失禁,所以水米未进,由孙儿陪同,前来向总理的遗体告别。进得吊唁大厅后,马寅初老泪纵横,默默地向周恩来遗体鞠躬行礼。随后,他坐着轮椅,随着吊唁的人群绕遗体一圈后,仍然不肯离去,孙儿们只能推着他再绕一圈。走出吊唁大厅后,他坚持要求孙儿们扶着他回来,向周总理的遗体再次鞠了三个躬。

【仁厚】

儿时,马寅初非常爱吃家乡的油条。他留学归国时,炸油条的朱师傅仍在卖油条,但因为资金有限,一次只能付3斤菜油、10斤面粉的钱,马很是同情朱,便为其向店家预付了一年的油钱和面粉钱,并嘱咐店家说,每次朱师傅来时,只能取3斤菜油、10斤面粉,也不准换现钱。因为他知道朱爱喝酒,怕朱拿去换酒喝。

抗战前,马寅初在杭州九溪结识了一个小菜馆的老汉,每次下山必到小菜馆饮龙井茶,与老汉闲谈。他还给小菜馆题款,挂在店前做市招。1950年,他任浙大校长时,老汉已去世,但他每次路过仍去喝茶,老汉的女婿照例为他备上龙井。

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时,马寅初能叫出全院学生的名字,并常查看他们的伙食,向学校当局提出增加“战区学生贷学金”,改善学生伙食。有位学生先后两次病重,马寅初组织学生赶紧将该学生送到医院,并写介绍信请医院加以救治,学生顺利痊愈。一次,训导长王克仁为了一件小事便决定开除两名学生,马寅初坚决反对,最后王不得不主动辞职,离开重大。

马寅初到重大不久,便倡议组织教师聚餐,增进交流。每到春节,他总是一早便到员工宿舍,挨家挨户给教职员拜年。

马寅初曾邀请潘序伦到重大讲演,每次都招待潘住在教员宿舍,亲自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极为周到。抗战期间,潘序伦得了严重的斑疹伤寒,马寅初夫妇常到歌乐山医院看望他,知道他喜欢猫,还特地送来一只小花猫陪伴他。

1942年,上饶集中营向福建转移,被软禁中的马寅初则被转移到桂林。途中,马寅初看到许多逃亡大后方的青年学生衣衫褴褛、身无分文,境况十分狼狈。马不忍见他们身处绝境,便坚持腾出运载行李的卡车,带着这批学生一路同行。之后,这些学生和马寅初成了忘年交,常到歌乐山看望马寅初。

一次,杭州解放军慰劳总会的交际处处长马文车到马寅初处汇报工作时,滔滔不绝地品评当时的一些统战人物,词锋锐利,言语之间不免嘲伤他人。马寅初一直微笑不语,最后只是语重心长地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953年,马寅初到杭州莫干山休养。一天,他的派克钢笔不见了,他轻轻说了一声,结果被工作人员听见,反映到疗养院保卫科。保卫科立即找到打扫房间的服务员谈话。马寅初知道后,极不高兴:“我只说钢笔不见了。不见,不等于说被人偷了。保卫科怎能这样胡乱怀疑这位服务员哩。”他立即让保卫科停止这种做法。之后,他在某件衣服的口袋中找到了钢笔,心中更加不安,一再对服务员道歉说:“都是我的错。”服务员感动得热泪盈眶。

1955年8月,北大一名睡在上铺的上海籍学生黄柏松半夜从上铺摔了下来,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两天之后,黄柏松的父母从上海赶来,校长马寅初亲自接待,安慰家长。同时,学校马上给双层床发绳子,让学生绑在床前,说是高教部紧急通知,必须为所有没有防护装置的双层床安装防护设备,先用绳子作为临时防护。宋运郊说,从一个学生的事故,到校长关怀,再到高教部的紧急通报,不过一两天的工夫。由此可见马寅初对学生的关怀。

北大学生莫述诚回忆,1956年,他得了风湿热,情况十分危急。同学将此事告诉马寅初后,马寅初立即到校医院看望莫。得知莫是浙江湖州人后,七十多岁的老人对十八九岁的少年说:“我们是老乡,兄弟是嵊县人。”离开时,他对莫说:“你的同学给我写了信我才知道,我来晚了!真对不起!”随后,他伸出三根手指说:“请不要着急,三天之后我一定让你住到好的医院去。”果然,第三天上午,救护车将莫送进了苏联红十字医院。莫述诚后来才知道,当时红十字医院的号已经预约完了,马寅初打电话请冯玉祥夫人、卫生部长李德全帮忙,这才挂到了号。

某年冬,北大的暖气用煤不够了,马寅初怕学生受凉,便驱车到煤炭部找部长要煤。煤炭部长深觉为难,因为各单位都缺煤,便让门卫挡驾,说“部长不在”。马回答说:“没关系,我就在门口等他回来。”将车停在煤炭部的大门前,摆开了坐等的架势。部长无奈,只能答应为北大供应煤炭。

马寅初到宿舍看望新生,不时翻开学生们的被褥看,当时已是9月,一些南方来的学生怕冷,马寅初便对随行的人员说:“请总务处的同志去城里租些被子来,给大家添被,千万不能冻着他们。”当天傍晚,棉被便送到了学生们手中。

某次,学生宋运郊正在食堂低头吃饭,菜是肉片白菜,忽然有人伸手接他的筷子,原来是马寅初。马接过筷子,从他的碗里挑出肉片,数了数肉片的数量,然后问宋道:“这是什么菜,多少钱?”宋告诉他是肉片炒白菜,两毛钱,他听了后微微点头说:“还可以嘛。”又一次,宋运郊在食堂吃山鸡,马寅初进门后,问道:“你吃的是什么?”宋答:“这是山鸡。”马寅初很不解:“山鸡是什么?”宋解释说:“山鸡就是南方人说的野鸡。”马又问:“那为什么不叫野鸡而叫山鸡?”宋运郊感到了一种童心,忙说:“北方人不兴说野鸡,因为那是妓女的别称。”马“哦哦”两声,问过价格之后又问口味如何,宋运郊说还可以。最后马又问道:“哪里来的这么多野鸡呀?”宋告诉他可能是北大荒开垦带来的,听说整车皮地进北京。他点头说:“这就很好,很好,不贵不贵。”然后缓缓地离开了食堂。

宋运郊还回忆,一次,他在小饭厅的南头吃饭,马寅初进来了,问同学们吃的什么,好吃吗?营养够不够。快考试了,吃这样的饭菜能够应付考试吗?不久,学校就统一发给每个同学一大张红纸的餐券,分30个小格,每格1角钱,作为考试期间的餐费补助。

北大学生诸天寅回忆,50年代,马寅初从国外带回一批搪瓷饭碗,指示学校免费发放给学生。诸天寅家生活困难,入学后的第一个冬天没有棉衣御寒。其表舅以浙江同乡的名义写信给马寅初,反应诸的情况。不久,诸便接到通知,学校决定补助他一套棉衣。后来诸天寅才知道,补助款是马寅初从校长专用经费中拨出的,而且得到补助款的学生不止诸天寅一人。

1956年,北大学生举办鲁迅逝世20周年活动,提议让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到北大演讲。马寅初应允。但是,演讲当日,马并未出席会议。事后,学生都好奇马寅初为何失约。有人问到校长办公室主任高望之,不料得到的是当头棒喝:“你们还是北大的文科学生呢!”后来学生们才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