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龙啸大明 >

第1137章

龙啸大明-第1137章

小说: 龙啸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方面是对商毅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也楚这些新政策对于帝国发展的好处,另外也有一些人确实是开扩了眼界,提高了见识,当然也不少人有既得利益在里面。
    比如第一条恢复古制,以仁义礼信治国,就连王夫之都认为,这根本不可行,因为什么才算古制呢?是宋朝、唐朝算古制,还是夏商周三朝算古制,而像什么限商、禁海之类,只会造成帝国的财政崩溃,更是不可能。但这次事情怎样处理,确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连商毅一时也有些束手无策。
    看无广告,全文字无错首发小说,…/文字首发,您的最佳选择!
第四一六章 南京风云(四)
    不过见一时半会拿不出一个好的处理意见來,商毅也决定今天先散会,大家都回去思考一下,明天再讨论。
    商毅回到后宫,也就是李华梅进宫的时候,当天晚上,商毅也放下了这些烦心的事情,和李华梅渡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第二天一早,李华梅赶到统战部去办理辞职手续。而经过了一夜休息的商毅也神清气爽的又來到内阁,重新开始內阁扩大会议,讨论解决上京请愿的事梼。
    这次內阁扩大会议,还邀请了來自国会的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三人。因为这次上京请愿,虽然是一个政治事件,同时也是一个学术事件,而黄、顾、方三人既是国会议员,也是当代知名的学者,因此请他们参与讨论,也是很有必要的。
    而经过了一天的休息之后,众内阁的官员也都从昨天的突然中回过神來,并且也都在家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思考,因此在今天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基本思路:请愿书提出的十二条要求,肯定是不能答应的,现在的问睿牵哉馊俣嗳嗽趺磥泶怼:盟忱慕饩稣庖皇录
    随后有人就主张将,于脆将这些人全部都遣送回原藉去算了,因为他们留在南京,总是一个大麻烦,现在虽然安抚下來,但很难说以后不会闹出什么事情來,如果有人不愿离去,则可以由皇帝或内阁下达行政命令,将他们强行遣返回地方去。
    也有几名官员对这批上京请愿者非常不满,洠潞枚硕说模诩依锎挪缓寐穑颗艿侥暇﹣砟质裁词虑椋虼巳衔欢ㄒ且恍┏痛Γ梢匀∠且院蟛渭涌凭俚淖矢瘢猩跽撸髡鸥纱喟阉亲テ饋硎占喙匮海懈黾改暝偎怠
    不过这个意见也遭到了不少官员的反对,因为民间人士进京请愿,在任何朝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体现地方民间情况的一种图途,并不值得大动干戈,而且他们在京城里也洠в心质拢揪蜎'有抓他们的理由,而且商毅称帝之后,一向主张坚持法制,杜绝人制由其不能以所谓大不敬、惊驾、违禁的莫名其妙的罪名,胡乱抓人关人。
    另外这三百多人在地方上也都是比较有名望的人士,其中也不乏地方名士,有一些人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还有认识,当然不愿意将他们釆用抓捕入狱,而且这样做对朝廷的名望也是不利;而强行遣返,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些人在地方上都是比较有名望的人,强行遣返,必然会对帝国产生不满心理,难免会在地方上有所怨言,而地方又偏离京师,有可能会造成地方上出现动荡。
    因此王夫之就主张,还是应当以好言安抚,劝说,争取能够说服他们,自愿返回原籍。当然有必要的时候,朝廷也可以适当做出一点让步,或者说是怀柔,比如在他们提出的十二项要求中,釆纳一二条无关大局,或对国家政策响影不大的意见,并且还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嘉奖虚名称号,这样既可以平静的解决请愿的事件,也可以显示帝国的宽大和仁义。
    大部官员都赞同王夫之的主张,由其是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等人,甚致都自告奋勇,愿意出面去劝说这些请愿者。毕竟如得处理方式太过份了,对国家也并洠в泻么Α
    但也有人对王夫之的建议提出了质疑,李岩就认为,王夫之的想法虽然不错,但能不能说服得了这些人,还很难说,毕竟从目前的情况來看,只采纳一二条不痛不痒的意见,或赐几个无用的虚名,恐怕很难让这些人心悦诚服的离开京城。
    而李岩的意见,也代表了一些内阁官员的想法,因为一但劝说无效,那么对帝国、对内阁的权威也是一个不小的影响,说不定还会让这批请愿者越弄越來劲,到了那时內阁反到骑虎难下了。因此怎么个劝法,首先要认真的研究一下。当然平和的解决这一事件的基调,还是定了下來。
    而王夫之等人听了以后,也觉得心理有些洠У祝暇顾且仓溃馀硕际欠浅M绻蹋皇悄敲慈菀妆凰捣R虼巳∫幌伦右捕季材讼聛怼V谌说哪抗庖捕技械缴桃愕纳砩希飧鍪焙蛑荒苡缮桃銇砟弥饕狻
    刚才众官员发言讨论的时侯,商毅一直都洠в蟹⒀裕皇翘琶恳桓鋈说慕菜担比灰膊煌忉娙」さ淖龇ⅲ烁詹胖诠僭狈⒀缘睦碛芍猓桃阋膊辉敢饪飧龌低罚磺卸加萌砬啃薪饩觯喂暇共煌诖蛘蹋梢钥斓墩堵衣椋故怯Ω枚喙赐ā⑿虂斫饩觥
    见众人都看向自己,商毅笑了一笑,道:“诸位所说的都洠в写恚哉庑┭д呱暇彩俏⒔裳裕Φ崩裣啻岳恚蛊湫脑贸煞栽咐刖5哉庑┤说奶龋晃墩婧醚韵嗳埃峙履延行Ч虼穗抻幸桓鱿敕ǎ蝗缇透阋桓霰缏刍幔运翘岢龅恼馐跻饧惶跻惶醯慕斜缏郏胬矶际窃奖嬖矫鳌H盟潜缡渲螅睦肟暇!
    等商毅说完之后,在场的二十余位官员也都怔了一怔,被商毅这种奇思妙想的办法给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了。而商毅接着又道:“而且这次辩论的内容,全部公开进行,可以任甴南京的学者、学生傍听,并且将双方的发言全部都记录下來,在报纸上公布发行,并且结集出版,让天下学者、学子都能够看到,这样就算是辩不出一个结果來,孰是孰非也可以由天下人去评说。”
    王夫之这才明白了商毅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把一次政治事件转化成学术争论事件,这样就好办多了,而且辩论多久都洠в形暑}。这边该辩还辩,而内阁还是该干嘛干嘛,不会影响到政府的行政,就当是把这三百多号人养在京城里吧。另外王夫之对辩论还是有充份的信心,一來他认为现在帝国实行的这些国策是决对正确的,当然不怕辩论,而且这近两年以來国会一直都在各种辨论中渡过的,在这方面也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一点有辩论的时候还是非常重要的,光有理是不行的,还要能够充份的表达出來。
    而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等人也认为啇毅的这个意见可以一试,致少比一味的劝说靠谱一点。其实在讨论学术的时候,也经常会进行辨论,有时是面对面进行,有时是通过书信來往进行。在南宋期间,就发生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两次很要的辩沦,一是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之间的鹅湖之会,进行了“求知”和“求心”之辩,另一个是在稍后一点的时候,朱熹和陈亮之间的以书信來往的形式,发生了王霸利义之争,这两次辩论,对于各人对自己的学术完善,以及思想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进入明朝以來,虽然洠в性俜⑸裾饬酱伪缏壅庋兄匾跋斓谋缏哿耍鞒餮裳д咴诮涣髦校ハ啾缏垡彩浅J隆I踔麓恿硪幻鎭硭担傩姓庖淮伪缏郏杂谘踅涣鱽硭担故且患浅:玫氖虑椤O衷谥泄男戮伤枷氤逋唬庑┭д呙嵌寄芄桓芯醯贸鰜恚绻傩幸淮伪缏刍幔眯戮伤枷雭硪淮握媾鲎玻杂谛滤枷氲男头⒄梗忧啃戮伤枷氲慕涣鳎降亩粤⑶樾鳎彩欠浅S杏玫摹
    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支持商毅的意见,而虽然有一些人对此还有保留,但因为是皇帝的意见,也不便反对,反正也可以试一试。
    见众官员基本都赞同自己的这个主意,商毅也立刻下令,让内阁來安排。首先是要通告给这些请愿的人员,因为辩论是双方的,对方要同意才能够举行。
    在接到了内阁的通告之后,几名组织者只是简单的讨论了一下,就答应了下來,因为进京请愿的人员也洠в芯芫睦碛桑绻侨衔约旱囊饧钦返幕埃敲匆簿筒桓煤ε卤缏邸A硗庠诮┲埃焱返募父鲅д咭捕加幸欢ǖ乃枷胱急福衷诖蟛咳硕贾拦岬脑俗鞣绞剑虼艘灿腥俗龊昧俗急福诠嶂薪斜缏郏踔禄瓜牍梢砸痪俪擅K淙凰嫡獯尾皇窃诠嶂薪斜缏郏词峭耆ǎ一箍梢越峒霭妫菜闶橇硪恢殖擅姆绞健
    双方都同意了举行辫论,那么接下來就是协商辩论的规则,每一场辩论的辩睿⒊龀∪耸⒀允奔洌ス嫒嗽痹跹Μ澋鹊榷甲隽讼嘤Φ墓娑ā1暇贡缏鄄皇浅炒蠼郑朐趺此稻驮趺此担蚴锹薇呒实呐茴}等等。在这方面国会经过了几年的运作之后,有足够的经验。而且规则对双方都是有效的,因此请愿人员也洠в幸煲椋蝗慷即鹩α讼聛怼
    于是双方都开始积极的准备,而这次进京请愿的行动,也在商毅巧妙的引导下,偏离了当初的目标。
第四一七章 南京风云(五)
    虽然商毅最初的想法,是弄成一场新旧思想正面碰撞、交流、沟通的辩论,但这一次辩论最终持续的时间之长、影响的范围之深远,参与的人员之多,在中国思想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思想造成的决突之大,都远远超出了商毅的预期目标。
    按照内阁的计划,这一场辩论是在四月十日,定在南京师范大学进行。辩论的睿烤褪乔朐傅牡谝惶酰菏┬泄胖疲匀室謇裥胖喂凰礁鞒鑫迕沓龀”缏郏娜嗽痹加邪税儆嗳耍饲朐溉嗽比砍鱿猓溆嗟亩际悄暇┦Ψ洞笱У难湍暇┭鯇牡娜嗽薄
    內阁方面对第一场辩论是做了充份的准备,在辩论的一开始,就紧紧抓住“施行古制”这一点中的“古制”两个字,到是那一段时间才算“古代”,是不是只要以前的朝代都算古代,还是以传说中的“上三代”才算古代。
    而请愿代表只能回答是上三代的制度才算古制,但內阁一方马上就抓住了这个口实,质问请愿代表,上三代到是推行的什么制度,中央机构是怎么设制,地方行政又是怎样安排,权力怎样分配,怎样监督,怎样制定的税赋制度,结果问得请愿代表哑口无言,根本就答不上來。
    言必称上三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文章的一个特点,因为按中国传统思想的观念,上三代就是中囯的黄金时代,大同社会,反正就是上三代什么都好。
    但只要不是书呆子,其实谁都知道,所谓“上三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一是时代久远,二是史料缺乏。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因此就全部推到“上三代”上面去,“上三代”就是这样做的。就连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里,也是假借托上三代。说白了就是把上三代当做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根据自己的需要,想怎么说都行。
    而请愿者将“施行古制”列为第一条,也是洠в邪旆ǖ氖虑椋蛭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